蔣玲JIANG Ling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yè)學院,福州350007)
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將學生的利益作為根本出發(fā)點,將管理的重點放在學生身上,將學生的心理需求作為重點,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職院校應將以人為本的理念應用到學生的管理工作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普及,努力建設新型師生關系,使得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1.1 管理方法單一 傳統(tǒng)的管理模式將學生作為客體,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管理,教師則通過用傳統(tǒng)的教育管理理念對學生進行灌輸,讓學生按照教師的意愿來完成各項任務。這種封閉式的管理模式大大降低了師生關系的融洽,使得學生的主權人格意識喪失,以人為本的理念不強,從而導致學生的綜合素質難以得到有效提升。
1.2 教師隊伍的非專業(yè)化 高職院校的教師,水平參差不齊,其中不乏有不專業(yè)的教師,這些不夠專業(yè)的教師在平時的管理工作中缺乏經驗,難以做到以生為本,在管理中缺乏和學生的溝通,工作質量得不到合理的保證,學生的訴求得不到合理的解決,這樣直接影響了學生的管理工作。
1.3 辦學模式對管理工作的影響 高職院校的辦學模式一般是前兩年在校學習,后一年參加實習。這樣的話,三年的課程需要在兩年的時間內全部完成,為以后的社會工作實踐增加理論基礎。兩年內完成三年的課程,使得學習的時間排的很緊,學生的課時增加,上課的時間占了學生的大部分,學生的學習壓力加大,學習知識難以在短時間內消化和吸收。學生在學習完理論知識參加社會實習后,因為環(huán)境的改變可能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不適應,這些不適應表現(xiàn)在各個方面。綜上這些問題都給學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難度。
1.4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難以做到位 高職院校的學生在當今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嚴峻的社會就業(yè)形勢下,普遍有著較大的心理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對學生的心理教育就不能單單停留在表面,或者忽略對學生的心理輔導,這樣會導致學生的心理健康出現(xiàn)問題,一些學生可能會采取不合理的措施緩解壓力,所以,將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做到位很重要。
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就是在管理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學生作為管理的主人,以學生為基礎,將促進學生的全面素質發(fā)展作為管理的最終目標,將滿足學生的需求作為自己的需求。
2.1 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將尊重學生作為標準,尊重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努力將工作環(huán)境營造成理解、合作的氛圍,將提高效率和質量作為工作的目標。
2.2 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將學生作為學校管理的重心,在管理的過程中理解學生、尊重學生、關心學生,利用學校的豐富資源,以為學生提供全面服務作為自己的責任。
2.3 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重在倡導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教育方式是非強制性的,這樣更容易在學生心中形成一種較強的說服力,從而達到讓學生參與自我管理的過程。
3.1 學生個體的需求 以人為本的管理就是將發(fā)展學生的全面素質作為目標,承認個體差異,根據(jù)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能。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思想活躍,接受新知識能力強,在管理的過程中,應根據(jù)實際情況,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發(fā)揮學生潛能,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3.2 社會發(fā)展的需求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社會的性質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知識性經濟已成為社會的主體經濟。信息社會的多樣化和個性化特征對個人和社會都是重大變革,如何適應多樣化個性化的信息時代呢?這就需要個人加強主體意識,關注自我的全面發(fā)展,將培養(yǎng)正確的興趣和合理的價值觀作為目標。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應趨向于多樣化和多元化。
3.3 院校自我發(fā)展的需求 傳統(tǒng)的院校管理方式將學校作為管理的主體,學校是絕對的管理者,通過制定一系列的規(guī)章制度來管理和控制學生。這種傳統(tǒng)的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作用。但也由此帶來了很多弊端:這樣嚴格僵化的管理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厭學情緒很多學生甚至直接逃課,依賴性很強,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樣下去,會喪失學校的競爭力,以學生為本不能僅僅當口號來喊喊,還應作為實事來抓。
4.1 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實現(xiàn)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是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的最終目標,學校教育應將學生作為主體,關注學生情感、關注學生人格和道德發(fā)展。讓學生進行自我管理,自己作為自己管理的主人,只有樹立這種以人為本的思想,才能在各項的工作中將學生真正做到成為主人,才能做到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在平時的管理中,必須強化學生自我管理的意識,讓學生真正做到成為管理和教育的主體。
4.2 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在管理學生的過程中,師生雙方具有平等的權利,彼此應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以此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圍,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fā)揮,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對教師作用的無視,而是一種師生關系的重建。師生間能進行平等的交流和溝通,這種交流和溝通能夠增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4.3 制定科學合理的制度 學生的管理制度應以尊重學生的發(fā)展為基礎,緊緊圍繞以學生為本的思想,結合學校的具體情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制定符合學生成長的管理制度,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傳統(tǒng)的學生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人格,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建立科學合理的學生管理制度是當務之急。
4.4 構建有特色的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學校發(fā)展的根基,充分利用校園文化中的一些規(guī)范來影響學生的行為,達到用校園文化促進學生管理的目的。校園文化能影響學生的價值觀、道德觀等各個方面,高職院校應加強自身的校園文化建設,推進校園文化的發(fā)展,加強人文教育,將打造適合學生成長的校園文化作為重要任務來抓。
4.5 加強學生的自我管理 學生管理要想實現(xiàn)以人為本,首先要調動學生的自我管理積極性,并將此作為一切管理的根本。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校管理工作中,從工作中進行自我思考和評估。學生的自我管理能滿足學生精神上渴求獨立的心理,還能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這種學生的自我管理方式能極大地增強學生的自我管制能力,有利于學生的責任感和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是以人為本管理模式的最終體現(xiàn)。
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適合我國的教育現(xiàn)狀,符合我國教育的發(fā)展。因此,在今后的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中,應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貫徹始終,將學生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尊重學生,為培養(yǎng)合格的人才而努力。
[1]張振坤.結合科學發(fā)展觀,做好學生管理工作[J].文教資料,2011(11).
[2]熊宗榮.以人為本理論在民辦高職學院學生管理中的運用[J].新課程研究(職業(yè)教育),2010(1).
[3]張曉丹,顧銘清.職業(yè)院?!耙匀藶楸尽睂W生管理的幾點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2012(4).
[4]蔣才富.淺談以人為本的班級管理藝術[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