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勝立
【關鍵詞】習作興趣?搖生活 活動
【中圖分類號】G ?搖【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1A-
0054-02
心理學告訴我們:“具有學習興趣的學生,會把學習看成是內心的滿足,而不是當作負擔?!币粋€人做他感興趣的工作,他的潛能可發(fā)揮80%以上;而做他不感興趣的工作,只能發(fā)揮20%??梢?,興趣是學習的直接動力。要想使作文教學有成效,教師就應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將學生被動的寫作轉變?yōu)橹鲃拥膬刃瑁箤W生把寫作當作樂事、趣事。幾年來,在幫助學生提高習作水平方面,筆者從培養(yǎng)他們對習作的興趣入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觀察生活,激發(fā)興趣
魯迅曾說過:“對于任何事物,都必須觀察準確、透徹才好下筆,不要看到一點就寫?!庇^察是一種積極的智力活動,是兒童認識客觀世界、擴大知識領域、發(fā)展思維和語言的重要途徑。學生需要通過有意觀察,培養(yǎng)習作能力。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察自己感興趣的實物,再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然后指導學生作文。
如一位教師讓二年級學生觀察大西瓜練習作文時,在課堂上先引導學生說話:1.這個大西瓜是什么樣的?(形狀、大小、顏色)2.切開西瓜后里面是什么樣的?3.你喜歡吃西瓜嗎?學生對西瓜比較熟悉,又都喜歡吃,所以在教師引導下能有順序、有條理地表達出來。一位學生說:“這個西瓜是橢圓形的,又大又綠,瓜皮上布滿了墨綠色的花紋,真好看。我看見老師切開的一瓣瓣西瓜,粉紅色的瓤里嵌著一粒粒黑色的瓜子,吃起來一定會很甜,我真想吃上幾口??!”大家一致認為這會是一篇很好的作文,這個同學聽后竟樂得跳起來說:“原來作文并不難,關鍵在于多觀察啊!”教師因勢利導,讓每個學生品嘗一塊西瓜,并互相說出西瓜的味道。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系統(tǒng)性,還發(fā)展了語言能力。
二、讀賞仿創(chuàng),誘導興趣
著名作家峻青說過:“模仿是創(chuàng)作的萌芽?!敝祆湔f:“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蓋學之既久,自然純熟。”我們教師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仿寫能力,教他們在閱讀文章時,能像海綿吸水一樣,吸收語言養(yǎng)分,學習各種寫作方法。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技巧,筆者特別注意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欣賞,指導學生認真理解文章的生動內容,仔細品味作者的匠心功力,使學生在吸取知識、增進技能的同時不斷增強對作文的興趣,然后仿效范文寫作,使學生的習作水平不斷提高。如學習了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之后,通過教師的閱讀指導,學生了解了文章以總起分述的表現(xiàn)形式,從楊梅樹的可愛,楊梅果的形、色、味的誘人,贊美了故鄉(xiāng)的楊梅,表達了作者熱愛故鄉(xiāng)的思想感情。筆者要求學生依照范文結構和語言特點寫一篇《我愛家鄉(xiāng)的珍珠李》,一名學生的文章如下。
我的家鄉(xiāng)在天峨,我愛家鄉(xiāng)的珍珠李。細雨如絲,一棵棵珍珠李樹貪婪地吸吮著春天的甘露。它們伸展著碧綠的枝條,一片片橢圓形的葉子在雨霧中歡笑著。清明節(jié)前后,一棵棵珍珠李樹上掛滿了珍珠李。
珍珠李圓圓的,和桂圓一樣大小,全身長著一層薄薄的皮。等珍珠李漸漸長熟,皮也漸漸軟了。摘一個放進嘴里,舌尖觸到它那鮮嫩的果肉,使人感到滑滑的。珍珠李先是淡青色的,隨后變成粉紅色的,再變成紫紅,最后幾乎變成黑色的。它不是真的變黑,因為太紫了,所以像黑的。你輕輕咬開它,就可以看到那粉嫩的果肉,嘴唇上、舌頭上沾滿了甜甜的汁水。沒有熟透的珍珠李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讓人越吃越想吃。有一次我去摘珍珠李的時候吃得太多,感覺牙齒又酸又軟,連豆腐也咬不動了,我這才知道,雖然珍珠李熟透了,酸味還是有的,珍珠李吃多了再吃別的東西,能感覺到牙齒都被它酸倒了。
這次習作學生都寫得比較成功,學生習作進一步實現(xiàn)由“怕寫”到“樂寫”的轉化。
三、活動實踐,增強興趣
小學生好奇心強、愛表現(xiàn),形式多樣的活動能調動學生的習作興趣。研究表明:兒童最初多對學習的外部活動感興趣,以后才逐漸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因此,引導學生在形式活潑多樣的活動中作文,能有效地觸發(fā)他們的寫作興趣。比如,讓學生參加學校大隊部舉行的主題系列活動,如爭章奪旗活動,外出參觀、交流活動,年級、班級舉行的小型活動,包括競賽、模仿、表演、辯論、做啞劇等。教師在每次活動前告訴學生要留意活動的過程,注意同學的言行和表情;活動后,再組織學生說過程,學生玩得興高采烈,自然說得興致勃勃。有了實踐體驗和說話交流,佳作便層出不窮。這些活動不但調節(jié)了習作氛圍,激發(fā)了學生“我要寫”的興趣,還大幅度地提高了習作的質量。
四、巧用成功,激勵興趣
心理學家蓋茨說:“沒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獲求成功的能力。”著名教育家林格說:“孩子不愛學,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在學習中沒有嘗到甜頭。而讓孩子嘗到甜頭的‘道就是降低難度、減少知識量,使孩子不斷獲得小成功,這樣才能一次次受到激勵,一步步走向成功。在學生學習問題上,失敗并非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反復成功培養(yǎng)天才,反復失敗培養(yǎng)庸才?!币虼耍谧魑慕虒W中,教師要適當降低要求,有意識地給學生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和條件,力求使學生有所獲。如筆者嘗試讓學生寫三句話日記,要求學生每天簡要地寫下自己當天的新發(fā)現(xiàn)與感受,不要求字數(shù)多,只要留心觀察和記錄。學生慢慢地感覺到,作文其實很簡單,就像我們抬起腳來走路,張開口說話一樣,把生活的積累和感悟寫下來,就是作文。由于寫作門檻低,教師評價高,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他們反復體驗了成功的喜悅,個個興趣盎然,三句話日記已成為學生主動要求寫的作業(yè)。另外,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最有效途徑就是讓學生把作文發(fā)表出來與他人分享。發(fā)表是言語學習的“成功教育”,它會影響人的一生。一旦習作成為指向發(fā)表的寫作,學生就能源源不斷地獲得寫作的動力和能源,寫作將形成一種良性發(fā)展的內在機制。如筆者對學生中每次寫得較好的習作及時在班級中宣讀評賞或張貼,或向各級刊物推薦投稿,筆者先后推薦我班學生習作到《學習周報》《學習方法報》《河池日報》《小博士報》等報刊上發(fā)表,短短兩年時間就發(fā)表了30多篇習作。這種發(fā)表習作的意識讓寫作的行為深深根植于學生的大腦。作文發(fā)表有力地激發(fā)了學生作文的興趣,促進他們的習作水平不斷提高。
總之,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關鍵在于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教師要以學生的活動、生活為依據(jù),引導學生多觀察、多感悟,把寫作與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長此以往,學生喜歡習作,習作水平就會逐漸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