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里+李峰
英國利茲大學心理學家霍金森報告了一個直覺救命的真實案例:一名一級方程式賽車手在賽道上駕車狂奔,過急彎時,他突然間作出了一個讓自己吃驚的動作——猛踩剎車。當時剎車的沖動遠遠超過了他贏得比賽的沖動。事后他才知道,有幾輛車堵死了他轉彎后的賽道,這一腳剎車救了自己的命。心理學家借助錄像資料幫助他在腦海中重現(xiàn)當時的心理過程,他才醒悟到:當時自己在一瞬間感到了一個不同尋常的現(xiàn)象——觀眾本該歡呼,但沒有歡呼;本該注視他,卻驚愕地注視著前方。他的無意識感受到了這個異象,并迅速采取了正確的行動。
直覺也可能導致災難。2002年7月,德國南部上空一架俄羅斯客機的機載空中飛行安全保障系統(tǒng)指示飛行員“緊急爬升”,因為它檢測到一架運輸機正在同一高度飛行。與此同時,地面的瑞士調度員卻兩次發(fā)出“緊急下降”的指令。俄羅斯飛行員困惑了。也許人類的直覺通過上帝編程傾向于相信人腦而非電腦,情急之中的俄羅斯飛行員把兩架飛機上的71條生命押在了調度員的判斷上。結果悲劇發(fā)生了——兩架飛機在空中相撞,所有機上人員全部罹難。
小事靠理性,大事靠直覺
利用直覺就是“拍腦袋”。既能救命,又能讓人喪命,可見拍腦袋的質量太重要了。可惜,在這個理性主導的商業(yè)世界里,“拍腦袋”一直是貶義詞。其實,在充分收集、分析數據的同時,利用直覺提升商業(yè)決策的速度和質量是商業(yè)成功的秘訣。如何拍好腦袋,一直是一個被忽略的課題。我們羞于拍腦袋、不敢拍腦袋、不善于拍腦袋。特別是剛剛從技術崗位轉型為領導崗位的人,決策時過度依賴信息,在信息不足的情況下不敢拍腦袋。
商業(yè)決策的某些特性讓直覺與邏輯思維具有同等重要的價值。商業(yè)決策大多是在時間壓力下作出的,錯過了時間,就錯過了商機。有時,拖延決策比草率決策更致命。在有限的時間內作抉擇,拍腦袋自然來得快。
商業(yè)決策往往事關重大經濟得失。每當決策涉及嚴重后果的時候,人們往往懷疑數據分析的可靠性。這就好比買房子、找工作、結婚,思維訓練有素的人甚至會為各個備選方案列個表格,對其關鍵要素逐項打分,然后加權平均??墒侨藗儏s常常盯著得分最高的選擇感覺不對勁兒。為什么呢?數據對,直覺不對。思維沒受過訓練的,或者喜歡讓冥冥中的力量主宰自己的人,也許偏愛扔硬幣決定何去何從??墒怯矌怕涞亓?,卻不接受命運的安排。所以,每當事關重大,人們往往更相信直覺。
據說心理分析大師弗洛伊德有過這樣的觀點:作小決定時,應當依靠你的理性,把利弊羅列出來,分析并作出正確的決定;當你作大的決定時,例如尋找終身伴侶或決定職業(yè)發(fā)展方向,你就應該依靠你的潛意識,因為這么重要的決定必須以心靈深處的最大需要為依據。我曾經寫過一篇《大事隨意,小事認真》的文章,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所謂隨意,就是聽從內心的召喚,跟著感覺走。
在信息不足的時候,人們只得依靠直覺。商業(yè)決策的信息從未充足過,市場信息、競爭對手信息、內部財務信息、銷售信息、存貨信息,其實都是不充足、不及時、不整齊甚至不準確的。
在信息過量的時候,人們又得依靠直覺。雖然這種情況在商業(yè)決策中并不常見,但是一旦信息過量,商業(yè)領導人往往來不及加工所有的信息。
在信息沖突,包括周圍人意見不一致的時候,人們更是需要仰仗直覺的力量。商業(yè)領導人就像《三國演義》中描寫的曹操,面對眾多高智商謀士彼此大相徑庭卻又順理成章的建議,必須選擇一個。如果邏輯能夠解決問題,恐怕在聰明人中間早已達成共識了。打仗不是搞科研,敵方的實力和部署我方并沒有充足的信息??梢酝茢?,曹操善于拍板,不僅因為他站得高看得遠,還因為他善于依仗直覺,否則他只能是優(yōu)柔寡斷。
讓大腦“軟件”相互兼容
拍好腦袋,需要借助無意識的力量,也要靠經驗和理論。
有人喜歡研究第六感,把第六感定位成一種超感知覺,例如不視而見的能力。還有人把直覺定位于右腦,認為左腦負責邏輯,右腦負責直覺。目前這些玄虛的假設并未得到實驗證明。不過基本可以斷定,直覺的器官和邏輯思維的器官都在大腦中,所以說的是“拍腦袋”,而不是“拍胸脯”。
人腦不僅是意識的器官,而且是無意識的器官。人腦無意識的力量常被我們忽略,拍好腦袋需要借助無意識的力量。2008年心理學界有一項研究值得我們注意,這項研究給一些人顯示人臉的照片,瞳孔的大小被放大或縮小。研究發(fā)現(xiàn):人腦的杏仁核對他人瞳孔的尺寸有不同的反應,而我們并未意識到這一點??梢?,在我們不作有意識的思考時,大腦并沒有休息。
在睡眠中,我們沒有在意識層面上思考,但我們有夢,大腦仍在工作。夢是無意識和意識交匯的地方。丁磊為了給自己的網站起個好記的域名,冥思苦想一無所獲,卻在夢中突然來了靈感,一夢醒來,搶注了163、126、188。靈感在半夢半醒之間最容易出現(xiàn)。李白斗酒詩百篇,估計就是利用酒精壓制理性,解放靈感。
拍好腦袋,需要借助經驗和理論的力量。巴菲特告誡投資者“要充分相信自己的直覺”。巴菲特本人就能夠做到忠實于自己的直覺,努力排除股市行情信息的干擾。有一點值得注意:巴菲特的直覺并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源于他對自己所投資股票的企業(yè)的詳細了解和研究。巴菲特選股看財務報表,但并不為龐雜的財務數據所干擾,而是最重視現(xiàn)金流量表。巴菲特選股看經營管理者,但并不為CEO們的忽悠所動,而是關注3項個人品質:誠信、智力、精力。財務指標和領導人素質并不能被代入公式計算出一家公司的投資價值,分析數據之后,巴菲特靠的還是直覺,即拍腦袋。這個5歲開始做生意、12歲開始買股票、14歲開始報稅的人的腦袋,拍出來的效果非同凡響。
商學院教授的知識并非只能用于分析思維。其實好多概念和理論如果學透了,可以讓腦袋拍得更好。信貸建模的原理是綜合考慮多種因素,用多元回歸的統(tǒng)計方法計算出信貸風險,幫助銀行作出放貸與不放貸的決策。這其實也是拍腦袋,只不過拍的是電腦而非人腦。專家與常人的不同之處在于,專家的大腦很像裝了很多軟件的電腦,優(yōu)秀專家的大腦里,這些“軟件”之間是兼容的,也就是能夠融會貫通;而“磚家”的大腦里,軟件雖多,但彼此打架。
拍腦袋需要利用頭腦中的固有經驗,心理學上稱為“圖式”,指的是一個人腦子里面天生或后天經驗積累所形成的認知結構。天生的圖式,比如人臉,剛出生的嬰兒第一次看到人臉就會格外注意,而對其他形狀的東西就不那么在意。剛剛學會爬行的嬰兒,爬到玻璃板蓋住的“懸崖”邊就會停住,這是對深度視覺信號天生的圖式。后天形成的圖式,例如有點生活經驗的人看見閃電就知道要打雷,要下雨。經驗、概念、常識、偏見、理論,都是后天形成的圖式。
運用直覺的能力有可能跟性格有關。心理分析大師榮格以內傾—外傾的性格分類而聞名于天下。除了內傾—外傾,榮格還有兩種分類,其一就是感覺—直覺。榮格認為,商人通常屬于外傾直覺型,我想到的是維珍航空創(chuàng)始人理查德·布蘭森;而藝術家屬于內傾直覺型,我想到的是約翰·列儂。
據說女性的直覺很強。目前的心理學研究不能證明直覺能力在男女之間有高下之分。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領會他人情緒的能力上,女人并不比男人強,只是女人更關注別人的情緒而已。當心理學家用金錢作為準確判斷他人情緒的獎賞時,男人的善解人意就會趕上女人。
如果說直覺是一種本能,那么發(fā)展直覺最好的方法就是思想解放——掙脫邏輯思維的捆綁。作為個體,我們長大,喪失本能是成熟的代價。所以,在直覺上,我們要向小孩子學習。作為物種,我們進化,喪失本能是造物的懲罰。所以,在直覺上,我們要向小動物學習。
福爾摩斯和華生露營,睡在帳篷里。半夜福爾摩斯醒來,叫醒了華生。
“華生,你看天上是什么?”福爾摩斯問。
“滿天的星星啊?!比A生隨口回答。
“那么看到滿天的星星時你有何感想?”
博學的華生回答:“從天文學來說,這意味著浩瀚的宇宙中有幾百萬個星系和億萬個星體;從占星術的角度來說,土星目前是在獅子座;從天象學的角度來說,現(xiàn)在大概是3點過一刻左右;從神學的角度來說,我可以想象到人類的渺小和造物主的偉大;從氣象學的角度來說,明天應該是個好天氣?!?/p>
福爾摩斯:“笨蛋!我們的帳篷被人偷走了!”
福爾摩斯和助手華生之間的差別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直覺。好的商業(yè)領導人超出平庸的商業(yè)領導人的地方,也在于此。(摘自《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