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對一個國際電影節(jié)的關(guān)注度,往往從宣布大獎入圍名單的一刻開始。如果有中國片入圍,無論如何都將成為媒體關(guān)心的頭條,并貫穿影節(jié)始終;如果沒有,那焦點就轉(zhuǎn)移到開幕紅毯,然后淡化過程直奔終點,告知得獎名單,例行公事。
但電影節(jié)本身并不是這樣的,尤其是戛納。
67屆戛納電影節(jié)的開幕紅毯,法國官方轉(zhuǎn)播機構(gòu)竟然沒有施舍給鞏俐和章子怡哪怕一個鏡頭,國人聽聞,情緒復(fù)雜,仿佛此次中國沒有入圍大獎,戛納就見風(fēng)使舵給了臉色。但其實,對我們的明星、以及戛納全城來說,紅毯那短短幾分鐘路程、幾秒鐘鏡頭固然重要,但遠比不上電影節(jié)本身帶來的樂趣要緊,所以我們可以在街上隨便走兩圈,就巧遇購物的章子怡、趕路吃飯的姜文、已經(jīng)吃上飯的賈樟柯,飯后散步的竇驍,帶女兒來地中海邊嬉戲的王千源,以及五星級酒店門口隨時冒出來的便裝好萊塢大明星們。他們有的剛走過紅毯,有的幾天后才開發(fā)布會,有的只是來看看,與其說是“參加”電影節(jié),不如說是因戛納而享受一個難得的“工作式休假”。在法國南部的火辣驕陽之下,大獎可以沒有,但歡愉必須保證,戛納電影節(jié)可能是最“好玩”的電影節(jié)。
世界各大電影節(jié)歷史不同,文化背景迥異,并不能苛求每個都成為狂歡節(jié),不過為什么都叫“節(jié)”而非“國際電影大賽”,總是有它的道理。官方高標準,全民皆參與,二者缺一不可,沒有觀眾的演出,喜劇也是悲劇,缺少星光的表演,杰作也是寂寞,不論是專程前來湊熱鬧的,還是旅游路過此地撞上大運的人們,跟著人流去追星、去看幾場不知道是哪國的電影,都是電影源自生活的最好詮釋,也是影節(jié)的意義。
六月我們又將迎來舉辦了廿一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中國自己的“電影假日”即將拉開帷幕。紅毯有多耀眼,活動有多豐富,電影有多海量,票子有多難買,這些因素都具有均等的重要性,而金爵大獎,可遇不可求,可以不擁有,但必須讓更多人分享電影的好時光。
本期我們針對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做一些特別策劃,希望能帶給讀者一些有益的幫助。走吧,讓我們聚集在電影之城—上海,看一場說看就看的電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