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主要論證的是:語序原則可以在臨摹原則和抽象原則的大框架下進行分類。臨摹原則不僅包括時間順序和空間順序,還包括由思維過程決定的思維順序。思維順序因分別受常式思維和變式思維的影響,其語序分別屬于自然語序和凸顯語序。
【關鍵詞】
語序原則 自然語序 凸顯語序
【中圖分類號】 H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6517(2014)01—0021—04
語言是線性的,不會像交響樂一樣同時具有幾個聲部,無論是語流還是書面材料都具有這一特點,這種線性排列的順序,通常稱之為語序。這是所有的語言都必須面對的問題,或許也正因為如此,語言學家把它作為確定語言類型的重要依據(jù)。
正像有脊椎的動物可以歸入脊椎動物門一樣,語序有某一特點的語言也可以歸入某一種語言。學者們對語序的關注由表及里,從對語序的描述逐步轉入了對語序現(xiàn)象的解釋,試圖把握這一現(xiàn)象的內(nèi)在規(guī)律。在前人的不斷努力下,語言學界提出了不少語序原則。這些語序原則的提出,毫無疑問深化了對語言現(xiàn)象的理解,而不清楚這些原則之間的關系就會給學習和研究者造成不少困惑。
語言到底遵循哪些語序原則?這些語序原則之間有何聯(lián)系?本文試圖理清語序原則之間的相互關系,并重點分析語言對思維臨摹的狀況。
一、兩組相互交叉的概念
有不少學者對語序原則從整體上進行了分類。謝信一將語言所遵循的語序原則分為臨摹原則和抽象原則;陳永莉認為具體語言有自然語序和特異語序兩種。
謝信一認為“感知或概念上促成的規(guī)則”是“臨摹原則”,而“以邏輯——數(shù)學為基礎的規(guī)則”是“抽象原則”。從這兩個原則的定義上可以看出,臨摹原則是語義與語言形式的吻合,而抽象原則是語義與語言形式的背離。我們認為這兩條原則已經(jīng)涵蓋了語序原則的全部。
陳永莉指出“具體語言中有兩種語序:自然語序和特異語序。自然語序立足于概念,特異語序則負載著說話人的興趣、心緒、焦點,等等”。毫無疑問,這里的自然語序屬于臨摹原則,而特異語序的涵蓋范圍卻不僅僅指抽象原則,因為這里列舉的“興趣、心緒、焦點”不屬于“以邏輯——數(shù)學為基礎的規(guī)則”,而是客觀存在的思維過程的反映。雖然它們看不到摸不著,但如果語言表達與這種思維過程相吻合,也應當屬于臨摹原則。它不是對具體事物的臨摹,而是對思維過程的臨摹。如果陳氏所提的自然語序和特異語序也包含了所有語序,那么特異語序包含了臨摹原則的部分語序和抽象原則的全部語序。也就是說,這種分類方式與謝信一對語序原則的分類存在交叉的部分。
二、思維與語序
上文提到,與思維過程相吻合的語序也符合臨摹原則。前人更多地關注臨摹原則中的時間順序及空間順序,關于思維臨摹方面的論述較少,這是本文重點論述思維與語序之間關系的原因。
1.魯川關于漢語語序臨摹性的論述
魯川對漢語語序的臨摹性進行了整理。他認為,漢語語序的臨摹性可以歸納為時空事理先后律、時空地位大小律、信息舊新輕重律。魯先生的歸納包含了漢語語序問題中討論最熱烈的時間順序,也提到了空間順序,第三條規(guī)律還提到了信息舊新輕重的問題。
仔細體會,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剛好符合陳永莉所提的自然語序。也就是說,漢語的臨摹順序應當包括三類,即時間順序、空間順序,以及按信息舊新輕重排列的順序。信息舊新輕重是人腦思維判定的結果,它符合人的思維習慣,這與陳氏所提的特異語序不同。前者符合習慣思維模式,通常按信息的“舊新輕重”排列,我們把它叫做常式思維順序。后者相對于習慣思維模式有所變化,這樣表達是為了突出說話人的“興趣、心緒、焦點”等等,我們把它叫做變式思維順序。兩者的相通之處是都受到思維過程的影響。
2.常式思維順序與變式思維順序
所謂“常式”與“變式”是一組相對的概念。普遍而又一般的思維和表達方式是常式思維語序;反之,為了某一特定目的,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人們所使用的思維方式和相應的表達形式是變式思維語序。下面的句子是常式思維作用下的表達方式:
(1a)今天端午節(jié)。
(2a)老爺子吸著香噴噴的煙。
(3a)潔白的云彩也開始呈現(xiàn)。
(1a)中的“今天”比“端午節(jié)”出現(xiàn)頻率高,更常用,按一般思維習慣,應當列為舊信息;相對而言,“端午節(jié)”出現(xiàn)頻率低,在這一句中應當屬于新信息。也就是說,人們以“今天”為基點介紹“端午節(jié)”。(2a)中“香噴噴”是“煙”的屬性,按照一般的思維習慣,“香噴噴”一般放在“煙”的前面修飾“煙”。同樣的道理, (3a)中的“潔白”是“云彩”的屬性,也應當放在“云彩”的前面。由此可見,“今天”位于“端午節(jié)”之前,“香噴噴”位于“煙”之前,“潔白”位于“云彩”之前,是符合常式思維習慣的,其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是自然語序。如果對以上句子的語序進行調整,會得到以下句子:
(1b) 端午節(jié)今天。
(2b)老爺子香噴噴地吸著煙。(畢淑敏《預約死亡》){1}
(3b)云彩也開始潔白地呈現(xiàn)。(遲子建《原野上的羊群》)
(1b)的調整,在無語境暗示的情況下,還很難說它是否成立。但如果把它置于具體語境中,這種語序是客觀存在的。如,某人記不清日子,端午節(jié)到了還不知道,便可能發(fā)生如下的對話:
A:端午節(jié)哪一天啊?
B:端午節(jié)今天!你還不知道???
這是變式思維作用下的凸顯語序,用自然語序的易位來強調時間“今天”。(2b)中“香噴噴”的位置異常,被置于動詞“吸”之前,這同樣是變式思維的影響,凸顯的部分是位置異常的詞語“香噴噴”。這一位置的調整使“香噴噴”這一靜態(tài)屬性動態(tài)化,甚至會讓人聯(lián)想到煙霧繚繞中老爺子被陶醉的樣子。同樣的道理,(3b)中本應修飾“云彩”的形容詞“潔白”置于“呈現(xiàn)”之前,也具有使靜態(tài)屬性動態(tài)化的效果。與(1b)不同,(2b)和(3b)這樣的句子在漢語中是比較普遍的,不需要語境的說明也能成立。如:
(4)臉紅通通地掛滿了淚珠。(Margaret Weis等著,朱學恒譯《龍槍編年史》)
(5)被褥干干凈凈地擺著。(路遙《人生》)
(6)太陽像往常一樣圓圓地斜在屋角。(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著,朱萬譯《洛麗塔》)
(7)一輛小車明晃晃地開著車燈。(陸天明《蒼天在上》)
(8)房頂上仿佛雪白地蝕去了一塊。(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
3.時間順序、空間順序與變式思維順序
除了常式思維與變式思維之間可以相互轉換外,在思維的強力作用下,時間和空間的順序也可以轉換為凸顯順序,先看幾個按時間和空間順序排列的句子:
(9a)忽然一個白蝶飛來。(老舍《新時代的舊悲劇》)
(10a)他放開韁繩。
(11a)他送一張放大十二寸的相片給岑瑾。
(12a)于住宅區(qū)窗簾的光芒之中我像往常一樣在夜晚游蕩。
(9a)“白蝶”由靜而動,符合時間順序;(10a)“他”通過動作作用于受事,符合力的傳遞過程,也符合時間順序; (11a)“他”通過動作作用于受事的同時,中間有被傳遞物——“一張放大十二寸的相片”,當然,最終落點還是受事,同樣符合時間順序。
(12a)與(9a)- (11a)各句有所不同,“我像往常一樣在夜晚游蕩”應當是一個類似于(11a) 、(12a)的結構,符合時間順序,但這一動作流程被置于“住宅區(qū)窗簾的光芒”之中,就句子的整體語義結構而言,符合從大到小的空間順序。
以上符合時間順序和空間順序的句子,在變式思維的作用下,語序可進行調整,基本語義不變,但說話人的“興趣、心緒、焦點”卻產(chǎn)生了變化。變化后的情況如下:
(9b)忽然飛來一個白蝶。
(10b)他把韁繩放開。(馬識途《專車軼聞》)
(11b)他送岑瑾一張放大十二寸的相片。(汪曾祺《關老爺》)
(12b) 我像往常一樣在夜晚游蕩于住宅區(qū)窗簾的光芒之中。(余華《此文獻給少女楊柳》)
以上各句相對于按時間順序或空間順序排列的原句而言,最少有一個名詞性成分在位置上有所變動,這個變動的部分通常是說話人的“興趣、心緒、焦點”。變動是相對的,一個部分動了,意味著另一個部分也會作相對運動。
一般觀察的方法是以動核結構為軸心,周圍換位的名詞性成分便是變動的部分。這種在變式思維方式作用下產(chǎn)生的語序,目的是凸顯思維過程中有意突出的焦點信息,這樣的語序我們稱之為凸顯語序。
這里我們應注意區(qū)分的兩個概念是“新信息”與“焦點信息”。這兩者并不一定重合。一般來說,違反常規(guī)的部分是“焦點”,而位于語流之后的是“新信息”。自然語序的焦點往往與新信息是重合的;當然在言語中,兩者不需要重合時,可以通過重音來凸顯焦點。
綜上所述,凸顯語序與自然語序是臨摹順序的兩種基本類型。
三、語序原則的大體框架
結合以上的介紹,參考上文謝信一、陳永莉、魯川等的說法,補充戴浩一、劉丹青、陸丙甫、袁毓林、吳為章等的看法,我們把目前所接觸到的與漢語有關的一些語序原則歸入下表(見表1)。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語序原則可以分為兩大類:臨摹原則和抽象原則。前者是認知語言學關注的焦點,而后者是結構主義語言學所關注的對象。確立語序原則的關鍵在于找到語言與它所描寫對象的契合點。
就臨摹原則而言,最直觀的是對時間與空間的臨摹,影響最大的是戴浩一的時間順序原則(PTS)。思維臨摹的概念少有人提及,但在認知的領域中早已占據(jù)了重要的地位,它主要指語言與心理流程的統(tǒng)一性,符合一般心理流程的是與時間順序一致的。與時間順序不同的是,因為心理活動的不定性,在心理流程中常存在為了突出思維者的某一目的而改變語序的現(xiàn)象,這是思維臨摹常被人們棄之于臨摹原則之外的原因。
抽象原則并不等于語法②,當然其主體部分指的是語法,不考慮臨摹;而臨摹原則是既遵循語法,又符合臨摹。嚴格地說,存在于語言體系中的任何一種語言現(xiàn)象都在語法的管轄范圍之內(nèi),違反語法的純臨摹現(xiàn)象是不存在的。漢語與印歐語形式句法比較而言,漢語語法有“意合”的特點,但漢語同樣有著嚴密的句法結構形式,漢語語法并不允許各種成分的任意黏合。
① 本文凡注明作者與篇名的例句均引自北大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網(wǎng)址為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index.jsp?dir=xiandai。
② 除了語法的強制性,音節(jié)諧調性等因素也會對語言符號的順序造成影響。如,“把”字句后一般不能用光桿動詞與音節(jié)的諧調性有關。
【參考文獻】
[1] 陳永莉.動詞與相關句法成分的語序原則:結果成分居后[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2] 戴浩一.時間順序和漢語的語序[J].黃河,譯.國外語言學,1988(1).
[3] 戴浩一.以認知為基礎的漢語功能語法芻議(下)[J].葉蜚聲,譯.外國語言學,1991(1).
[4] 劉丹青.語序類型學與介詞理論[M].商務印書館,2003.
[5] 魯川.漢語語法的意合網(wǎng)絡[M].商務印書館,2001.
[6] 陸丙甫.語序優(yōu)勢的認知解釋:論可別度對語序的普遍影響[J].當代語言學,2005(1)、(2).
[7] 石定栩.漢語句法的靈活性和句法理論[J].當代語言學,2000(1).
[8] 吳為章.語序重要[J].中國語文,1995(6).
[9] 謝信一.漢語中的時間和意象[C]//葉蜚聲,譯.功能主義與漢語語法.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
[10] 袁毓林.定語順序的認知解釋及其理論蘊涵[J].中國社會科學,1999(2).
[11] 袁毓林.關于認知語言學的理論思考[J].中國社會科學,1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