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師對于“培養(yǎng)學生感悟能力”這一話題都不會陌生。但是,閱讀教學中始終存在“以教師的理解代替學生的感悟”“以集體討論代替?zhèn)€人閱讀”“缺乏自主閱讀習慣培養(yǎng)”等現(xiàn)象。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
一、調動學生感官
——培養(yǎng)學生感知文本的能力
夸美紐斯曾說:“一切知識都不應該根據書本上的權威給予,而應實際指證給感官與心智,得到他們的認可?!闭蛉绱耍谡Z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應調動學生的全部感覺器官直接、充分地感知文本。
(一)在讀中感悟
古人說:“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時,吾意欲所言,無不隨吾所欲,應筆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比珖丶壗處熡谟勒蠋熢诮虒W中就特別強調“讀”和“悟”兩個字,他認為“不熟讀課文便不開講”。
我曾聽過于永正老師執(zhí)教的《梅蘭芳學藝》,他讓學生在讀熟課文的基礎上開講,并將讀貫穿整個課堂,在讀中理解詞句的意思,在讀中感受人物的特點。還有特級教師孫雙金執(zhí)教的《林沖棒打洪教頭》,課上學生充分地感知語言文字材料,感悟出文中兩個人物的不同性格特點。
(二)在聽、看中感悟
學生由于生活閱歷的限制,有時很難將抽象的語言文字同客觀事物聯(lián)系起來,這給理解課文帶來了一定的難度。運用音、像、畫等輔助手段來進行閱讀教學,讓學生在聽、看中從對文字的簡單理解,變?yōu)楦‖F(xiàn)在眼前的畫面。
比如我校嚴力老師執(zhí)教的古詩《示兒》,為了讓學生感知詩人臨終前心系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強烈愛國之情,教師配上合適的音樂,引導學生看書上的插圖(關注病榻上詩人的神態(tài),想想此時他會說些什么)。在音樂的渲染中,再加上學生根據圖片人物的神態(tài)合理想象人物的語言,體悟詩人的情感也成為了一件易事。
(三)在演中感悟
為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還可以讓學生在表演中感悟。
我曾在杭州聽特級教師薛法根執(zhí)教的《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課,薛老師巧妙地讓學生在表演中感知文本。在表演的過程中扮演爸爸的學生以及當觀眾的同學通過說服老師扮演的“兒子”和觀看表演,明白了文章要告訴我們的道理。(不管有沒有人看到,我們都應該遵守社會規(guī)定,遵守社會公德。)
二、二次批注
——培養(yǎng)學生理解文本的能力
“二次批注”是指在學生自主感悟進行“一次批注”的基礎上,通過師生、生生、生本的多元對話,運用各種批注方式,記錄下自己對文本新的理解、體驗、感悟、啟思,實現(xiàn)與文本的深度對話。這是學生學習從體驗到反思、內化、提升的過程,也是一個循環(huán)往返的過程。這過程既是自主學習的過程,更是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
例如,在執(zhí)教西師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六單元)《我的老師》一課時,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子,進行“二次批注”,感悟文本的內容,人物的情感,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引導學生學習劉老師“寫板書”這個部分時,學生初次與文本對話后,進行了第一次批注,孩子們感悟到劉老師工作艱辛、熱愛學生、對工作負責。根據學生認知發(fā)展的三個基本過程“同化、順應、平衡”,我想學生僅僅與文本進行一次對話是不夠的,如果學生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再結合與同學、教師交流過程中的感悟進行吸收、理解、內化,甚至是修正、重組,生成新的東西,學生的認知將會達到一個新的平衡。因此,在第一次批注之后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聯(lián)系實際、展開想象、質疑等,從內容、情感、表達方法體會句子,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對話、生生交流,智慧與智慧碰撞,學生閱讀思維的角度更廣,感悟更深。在此基礎上學生們對劉老師“寫板書”這一部分又進行了第二次閱讀批注,從他們的交流中我看到了孩子們不僅能感悟到文字的內容、人物的情感,還領悟到“通過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人物品質”的表達方法。不難看出,通過“二次批注”,孩子們學會了閱讀批注感受的一些方法,閱讀的深度、廣度得到了提高,同時他們的口頭與書面表達也得到了訓練。
三、讀寫互動
——培養(yǎng)學生體驗文本的能力
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讀的延伸。讀是積累語言,理解語言的動態(tài)過程,學生通過與文本多層面、多方位的對話,形成自己的知識經驗。寫是驗證語言 ,使用語言的過程,學生將自己獲得的經驗感受、所思所想表達出來,完成自己與自己的對話。這個過程讓學生更有效、深入地體驗文本,培養(yǎng)感悟能力。
(一)先讀后寫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悟文章內容、人物情感、表達方法,語文教師會采用“先讀后寫”的閱讀教學方法,即在通過“朗讀感悟”或“批注感悟”后,采用“讀寫結合”的方法進一步深化對文本理解、感悟、體驗。
如執(zhí)教《永遠記住你,老師》一課,我讓學生閱讀重點語段,體會帶點的詞:“教我說話也使安妮費了不少心。說話時,她把我的雙手放在她臉上,讓我仔細體會嘴唇、咽喉的運動,我跟著她一次又一次重復單詞和句子。開始我的發(fā)音含混不清、南腔北調,但是經過不斷的練習,我總算能說一些大家都可以聽懂的話。感謝安妮給我這份寶貴的禮物——說話的能力?!痹谠搯卧牧曌鳌对掚x別,訴真情》中,同學們注意了通過準確地用詞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通過準確刻畫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活動,表現(xiàn)出真摯的師生之情、純真友情。以讀促寫,通過寫再次讓學生體驗課文中安妮老師和海倫之間那一份真摯而又深厚的情感。
(二)先寫后讀
“先寫后讀”即先放手讓學生寫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感受,再閱讀相關教材中的課文或經典文章,以寫帶讀、以寫擇讀,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有了自己的生活體驗、情感體驗,感悟、理解文章也會成為一件易事。
例如,學生們寫了自己親身經歷的活動《有趣的嗑瓜子比賽》后,我讓他們閱讀著名作家豐子愷的文章《吃瓜子》,學生們受到豐子愷文字的影響,在修改自己的文章中將同學嗑瓜子的神態(tài)、動作描寫得惟妙惟肖。
四、語文閱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感悟能力應處理好幾對關系
(一)自主感悟與指導感悟相結合
閱讀教學中的感悟是一種閱讀心理活動,是一種語言實踐活動。它是學生自己的事情,任何人也不可能代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明確學生是感悟的主體,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自主感悟,用心地去品味、揣摩課文中的語言文字,感知語言文字所負載的內容,體會語言文字所滲透的情感,領悟語言文字的表達方法和技巧。只有充分地自主感悟,學生才能心領神會,真正學有所得,獲得一些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當然,小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認識水平畢竟是有限的,他們的自主感悟往往帶有表面性和片面性,有時還會出現(xiàn)一些偏差和錯誤,他們的自主感悟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因此,必須將學生的自主感悟與教師的指導感悟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學生自主感悟之前,教師一般應提示感悟的方法,提出感悟的目標和要求;在學生自主感悟的過程中,教師一般不要面向全班學生發(fā)話,但要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在學生自主感悟之后,教師應根據學生自主感悟的情況,組織學生圍繞重點、難點、疑點展開討論和交流,進行啟發(fā)、點撥和引導。
(二)整體感悟與重點感悟相結合
就閱讀教學而言,每一篇課文都是一個活的、有機的整體,感悟時要堅決摒棄那種把課文肢解得七零八碎的做法。教師應引導學生首先從整體出發(fā),感悟課文寫的是什么、是怎樣寫的。只有進行整體感悟,學生才能感受到課文的整體美,在頭腦中形成比較完整的印象,使初步認識沿著正確的方向深入下去,否則單憑一些局部的或支離破碎的印象是很難獲得正確認識的。
在整體感悟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重點感悟,把感悟活動引向深入。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段,抓住課文中的關鍵之處、精妙之處,反復讀,仔細品,認真想,使學生會意、入情、悟法、明理。在重點感悟的過程中,也要有整體意識,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對有些詞語的感悟還要突破句子的范圍,對有些句子的感悟還要突破段落的范圍,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聯(lián)系全篇課文來感悟。我在杭州聽高林生的報告時,他指出在閱讀教學中要選準感悟的要點:抓語言環(huán)境中詞句所擁有的轉變語義。
(三)感悟與積累、運用相結合
閱讀教學中的感悟與積累、運用的關系十分密切:當學生真正感悟了語言文字的內涵及其表達方法,積累和運用語言時就會顯得較容易;當學生積累了較豐富的語言,具備了較強的語言運用能力,感悟語言文字的效率就會提高。在閱讀教學中,不能單單只重視感悟,還要重視積累、運用,應做到感悟與積累、運用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將課文中的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內部語言。
作者單位:重慶市北碚區(qū)中山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