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用水泡了再吃”“蘋果怎么沒削皮”“垃圾食品不要吃了”……媽媽整天對我這個“吃貨”嘮叨不停。我有些不耐煩,就說:“你小時候,外婆也這樣要求你?”媽媽聽了,竟然饒有興趣地講起她小時候“吃”的故事。
媽媽說,小時候她總是餓,一回到家就扒饃籃。饃籃掛在吊鉤上,通風(fēng)又防老鼠,踩上凳子才夠得著。涼的紅薯面饃、玉米面饃吃了會胃疼,就在火上烤,烤得又黃又焦,散發(fā)著誘人的香味,加上幾?;ㄉ?,就是無上的美味。
媽媽那時候沒有零食。有一次,她看見柜子里有一個“果包”,用牛皮紙包著,外面覆著紅油紙,扎著紙繩,鼓鼓囊囊的。媽媽趁外婆不在家,用指頭從下面捅了個洞,竟扒拉出來一塊餅干,連忙捏一個塞嘴里,真好吃!于是,上午掏一個,下午掏一個……大年初二,外婆忽然大叫:“柜子里鉆老鼠了!”媽媽不敢吱聲,但后來還是不打自招,因此落了個“好吃嘴”的“美名”。
媽媽說,她小時候,到嘴的東西都覺得是香的。初夏的菜地一畦綠、一畦黃,番茄由青泛白,中間像點了胭脂似的變紅時,媽媽會藏在青枝綠葉下,摘一個,咬一口,青紅的汁水順手流,酸得真叫個鮮?,F(xiàn)在賣的那些通紅的番茄卻不會流汁。洋蔥像核桃那么大的時候,媽媽趁著大人午休,頂著大太陽潛到地里,偷拔幾根蒜薹、幾顆洋蔥裝進袖筒,到學(xué)校和同學(xué)分著吃,辣得直流淚,趕緊喝口水,繼續(xù)樂。
小時候的媽媽還會“燒烤”呢。家門前的小河就是媽媽的樂園,河水清澈見底,小魚游來游去,泥鰍呆頭呆腦,小蝦蹦來蹦去。水草里的小蝦最好捉,用笊籬一撈,趁它們活蹦亂跳時捏進盆里。戰(zhàn)利品多,就在鍋里炒;戰(zhàn)利品少,就把盛飯的勺子放火上燒熱,再放上小蝦,撥拉兩下,就一勺通紅。放幾粒鹽,捏兩只蝦放嘴里,越嚼越香。如果捉到小魚,用樹葉一裹,糊上泥巴,放進挖好的坑里,堆上樹枝燒,過一會兒,扒開,剝?nèi)ツ喟?,又嫩又香。媽媽還會烤紅薯、花生、玉米棒、甘蔗、青皮核桃,甚至烤知了、蛐蛐……沒有調(diào)料,卻滿口溢香。
我聽得饞涎欲滴,央求媽媽帶我到外婆家過過癮。媽媽若有所思地說:“想吃,帶你到飯店點幾個菜吧,再說,還要上補習(xí)班……”
唉,我可真羨慕媽媽那“舌尖上的童年”啊!
指導(dǎo)老師 呂宏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