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勵
2月5日,馬年春節(jié)的初五,大唐芙蓉園,傍晚,雪花,飄飄灑灑……宮燈,龍燈,馬燈,蓮花燈……燈火闌珊;輕歌慢曲,薄霧青煙,妖嬈于亭臺,裊裊在湖面。
一聲嗩吶,一串鑼鼓,打破了一片寧靜和悠然。匆匆游客,相機快門,迎來一群特殊的表演者——著古裝,畫臉譜,踩高蹺,游旱船,舞龍,揮棒……原來,氣勢恢宏的大唐芙蓉園里,九曲回廊邊,將上演地地道道的西府社火。
湊近端瞧,吸人眼球的,還有隊伍前“宮女”簇擁的“大唐天子”和“皇妃”,他們也在觀看社火。同時,上海東方衛(wèi)視正現場直播這個場面。
西府社火,作為寶雞的文化瑰寶之一,被列入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寶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中華始祖炎帝故里,也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周、秦王朝先后在此建都,創(chuàng)造了極其燦爛的古周秦文化,也是盛唐文化薈萃之地。地上地下文物極為豐富,不僅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還遺留下來不少絢麗多彩的民俗藝術?!吧缁稹北硌荼闶瞧渲兄?,以陳倉社火、隴州社火、鳳翔社火、岐山社火為代表的西府社火,已成為世界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寶雞陳倉區(qū)是國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社火藝術之鄉(xiāng)”。2008年8月,陳倉區(qū)的“天地社火”參加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前的民間藝術大匯演,“竹馬高蹺”還閃亮在鳥巢。
走出鄉(xiāng)村、走進大唐芙蓉園的這支50多人的社火演出隊,來自寶雞陳倉區(qū)縣功鎮(zhèn)翟家坡。隊長翟營課,是該村的村支書,也是陳倉社火的傳承人。
翟營課自豪地對筆者介紹,翟家坡村的社火隊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近些年的正月至二月二期間,他們總是忙不停歇,各處表演。從2009年開始,連續(xù)幾年在大明宮遺址公園、曲江文化生態(tài)區(qū)等地演出,今年是第一次到大唐芙蓉園。
小小鄉(xiāng)村翟家坡,因為傳承千年社火而名聲大震,近些年獲得過許多榮譽,在去年寶雞市舉辦的第二屆老年藝術節(jié)中,他們獲得一等獎,該村也多年被評為陳倉區(qū)的平安村、寶雞老齡工作先進單位等。
寶雞市民間藝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楊蒼勤說:“現如今,翟家坡是陳倉社火的保護基地。近幾年經常有全國各地和外國的民俗文化研究學者到村里研究考察。2009年,韓國的民俗研究者在陜西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院長王勇超的陪同下,就到村里考察過。”
楊蒼勤老師介紹,寶雞陳倉、隴州、鳳翔等地社火起源于宋元時期,到明、清、民國時期逐漸普及盛行至今。每逢春節(jié),各鄉(xiāng)、村及一些單位都由專門人員在“老人”的指點下裝扮社火隊,從農歷正月初二開始,走鄉(xiāng)串戶,過街入巷,向廣大群眾傳福拜年,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其特點是一山一社,一村一宗,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馬社火、車社火、步社火、背社火等十幾個種類,內容多取材于神話故事、歷史演義、民間傳說等。人們通過耍、看、評等一系列社會活動來訴說一年的收獲,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社火也被人們叫做“看戲”,即“啞劇”。社火角色的表演者是以舞臺亮相的形式進行游展,觀眾對扮相角色的辨認靠的是臉譜。而寶雞是社火臉譜藝術具有代表性的地區(qū)之一,歷史久遠,臉譜造型奇特,色彩質樸明快,紋飾嚴格講究,譜樣多而齊全,加上聲勢浩大的場面,受到了文化學術界的關注,成為陜西春節(jié)民俗活動的亮點。
據考證,西府社火是我國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態(tài)民間文化歷史遺存,很多民俗研究者、攝影家都在擔心這一民間文化的遺存狀態(tài)。愿西府社火世代傳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