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巧妹
(丹東市中心醫(yī)院腫瘤科,遼寧 丹東 118000)
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聯(lián)合卡鉑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近期療效及安全性觀察
呂巧妹
(丹東市中心醫(yī)院腫瘤科,遼寧 丹東 118000)
目的觀察注射用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聯(lián)合卡鉑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近期療效及安全性。方法將25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給予注射用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聯(lián)合卡鉑治療,觀察患者的近期療效和不良反應。結果CR 1例,PR 10例,SD 8例,PD 6例,總有效率(CR+PR)為45%。結論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聯(lián)合卡鉑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療效較好,不良反應可以耐受。
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卡鉑;晚期非小細胞肺癌
肺癌是全世界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無論從發(fā)病還是死亡病例來看,肺癌均是全球首位的癌癥[1],肺癌中只有20%有手術治療的機會[2]。注射用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在原有紫杉醇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最早應用于轉移性乳腺癌的治療,已取得很好的療效,近幾年來,應用于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上,取得良好療效,現(xiàn)就本科2011年10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25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使用注射用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聯(lián)合卡鉑治療的情況,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5例均為非小細胞肺癌晚期Ⅲ、Ⅳ期患者,部分患者已有頸部淋巴結,骨或其他臟器轉移,年齡在39~71歲,平均年齡為52歲,大多患者者接受多西紫杉醇+順鉑、紫杉醇+卡鉑等方案化療。病理類型:17為腺癌,5例為鱗癌,1例為混合癌,2例為大細胞癌,所有患者治療前行血液分析、肝功能、腎功能檢查,均為正常,心電圖檢查等均為正常。
1.2 藥物來源
注射用白蛋白紫杉醇:美國阿博利斯生物科學公司生產(chǎn),100毫克/瓶??ㄣK注射液:齊魯制藥,50 g/10mL。
1.3 化療方案
注射用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260 mg/m2,30 min內靜脈滴注完畢,d1,每21 d為1個療程;卡鉑AUC 5,d2,靜點。
1.4 評價標準
療效評價按RECIST1.1標準分為疾病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病情穩(wěn)定(SD)、病情進展(PD)。以CR+PR統(tǒng)計有效率(RR)。不良反應按WHO標準分為0~Ⅳ級。
2.1 療效:25例患者均可以評價療效,每例至少完成2個周期,其中CR 1例,PR 10例,SD 8例,PD 6例,總有效率(CR+PR)為44%。
2.2 不良反應:本組患者經(jīng)3個周期治療后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為骨髓抑制(17例)及周圍神經(jīng)毒性(15例),骨髓抑制主要表現(xiàn)為中性粒細胞下降,16例出現(xiàn)Ⅰ~Ⅱ度骨髓抑制,1例出現(xiàn)Ⅲ度骨髓抑制,經(jīng)G-CSF治療后均能夠繼續(xù)接受化療;周圍神經(jīng)毒性主要表現(xiàn)為手足末端麻木、骨關節(jié)疼痛及肌肉酸痛。其余如惡心、嘔吐等消化道反應及肝功能升高等不良反應少見,經(jīng)積極治療后均能夠好轉。
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是美國阿博利斯公司研發(fā)的一種全新的納米微粒紫杉醇、是紫杉醇與人血白蛋白經(jīng)高壓振動技術制成凍干粉劑。目前已在30多個國家地區(qū)上市,2009年進入中國,較傳統(tǒng)紫杉醇比較,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具有以下優(yōu)點:①利用白蛋白的特性通過受體介導的途徑幫助紫杉醇直接分布于腫瘤細胞,增加了腫瘤間質中的紫杉醇濃度,提高了抗腫瘤活性。②給藥方便,用藥前不需要預防過敏反應的預處理治療[3],輸注的時間短,與紫杉醇的3 h相比,該藥物僅需30 min輸注。注射用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為細胞毒類抗腫瘤藥,是由一個個的白蛋白結合紫杉醇納米微粒構成,這些微粒只有人體紅細胞的1/100大小,外層被白蛋白包裹,內核為不溶于水的細胞毒藥物,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納米微粒通過SPARC蛋白吸附在腫瘤細胞上,并最終進入腫瘤細胞,釋放出細胞毒藥物,殺死腫瘤細胞,達到治療目的。注射用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是一種新型的紫杉醇制劑,由于它不含有可導致過敏反應的助溶劑,在給藥前無需預處理,并能安全的提高紫杉醇的給藥劑量,與普通紫杉醇注射相比,具有明顯增加藥物療效,降低毒副作用的優(yōu)勢[4-9]。2012年ASCO上,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卡鉑與溶劑型紫杉醇+卡鉑治療進展期非小細胞肺癌的Ⅱ期臨床研究,顯示出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在療效上的優(yōu)越性,總有效率33%高于溶劑型紫杉醇+卡鉑治療的總有效率25%(P<0.001)。本研究共入組25例患者,均完成2個周期,其中CR 1例,PR 10例,SD 8例,PD 6例,總有效率(CR+PR)為44%,療效明顯高于傳統(tǒng)紫杉醇聯(lián)合卡鉑療效。與傳統(tǒng)型紫杉醇聯(lián)合卡鉑相比較,治療中患者主要的不良反應為依然為骨髓抑制及周圍神經(jīng)毒性,但程度輕,患者的骨髓抑制主要以Ⅰ~Ⅱ度為主,Ⅲ~Ⅳ度骨髓抑制很少見,僅1例,經(jīng)G-CSF治療后恢復正常;周圍神經(jīng)毒性以骨關節(jié)疼痛、手足末端麻木及肌肉酸痛為主,其他的諸如肝功受損。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經(jīng)對癥處理后均能夠好轉。該組中無1例過敏反應。較傳統(tǒng)紫杉醇聯(lián)合卡鉑骨髓抑制及外周神經(jīng)毒性程度輕,時間短。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聯(lián)合卡鉑較傳統(tǒng)紫杉醇聯(lián)合卡鉑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相比較,體現(xiàn)出明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對于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有良好的前景。
[1] 孫燕,周際昌.臨床腫瘤內科手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 264.
[2] Ricc I,Antonuzzo A,Calli L,et al.Gemcitabine mono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 lung cancer a multicenter phase II study[J].Lung Cancer,2000,27(2):75-80.
[3] 滕小玉,管忠震,姚志文,等.晚期實體瘤患者對不含聚氧乙烯蓖麻油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納米粒懸的臨床耐受研究[J].癌癥, 2004,23(11s):1431-1436.
[4] Schnitxer JE,Oh P.Antibodies to SPARC inhibit albumin bindingtoSPARC,gp60,and microvascular endothelium[J].Am J Physiol, 1992,263(6 Pt 2): H1872-H1879.
[5] Rempel SA,Ge S,Gutierrez JA.SPARC: A potential diagnostic markerof invasive meningiomas[J].Clin Cancer Res,1999,5(2): 237-242.
[6] Porter PL,Sage EH,Lame TF,et al.Distribution of SPARC in nor mal and neoplastic human tissue[J].J Histochern Cytochern,1995, 43(8):79-88.
[7] Desai N,Trieu V,Yao ZW,et al.Increased antitumor activity,in tratumor paclitaxel concentrations,and endothelial cell transport ofcremophor-free,albumin-bound paclitaxel,ABI-007,compared withcremophor-based paclitaxel[J].Clin Cancer Res,2006,12(4): 1317.
[8] John TA,Vogel SM,Tiruppathi C,et al.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al bumin uptake and transport in the rat microvessel endothelialmonolayer[J].Am J Physiol Lung Cell Mol Physiol,2003,284(1): L187-195.
[9] Porter PL,Sage EH,Lane TF,et al.Distribution of SPARC in normaland neoplastic human tissue[J].J Histochem Cytochem,1995,43 (8):791-800.
表1 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的PCT和白細胞分類百分比結果比較
表2 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的PCT和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結果比較
1.2 儀器和試劑
使用貝克曼COULTER LH 750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器和其配套的試劑。使用bioMerieux生產(chǎn)的mini VIDAS全自動熒光免疫分析儀和降鈣素原的試劑盒。
1.3 方法
抽取受試者靜脈血液2 mL置于EDTA-K2的真空抗凝試管中,輕緩地搖勻后立刻送檢。對所有血樣進行全血細胞分析檢測試驗,使用貝克曼COULTER LH 750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器測定血樣中的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和百分比。再抽取所有受試者的靜脈血液3 mL置于真空的肝素抗凝試管中,然后對血樣進行離心處理,離心機設定為3000 r/min,離心15 min后取血樣的上清液200 μL,然后將其加入降鈣素原檢測的反應板中。使用雙抗夾心法測定降鈣素原的含量,30 min后讀取檢測結果。同時采集實驗組患者的胸片和痰培養(yǎng)的細菌檢測結果。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使用SPSS 19.0進行處理,統(tǒng)計分析方法使用t檢驗,P<0.05,為差異統(tǒng)計學顯著。
實驗結果顯示對照組和實驗組在PCT含量、WBC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淋巴細胞百分比、單核細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嗜堿性粒細胞百分比各項上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實驗結果顯示對照組和實驗組在PCT含量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分類計數(shù)各項上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血清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一種新型的炎性因子,由116個氨基酸組成,屬于無激素活性的降鈣素前肽物質。PCT在正常人的血清中含量<0.5 ng/mL,當人體遭受嚴重的感染時PCT的濃度會快速升高[2]。研究報道血清中的PCT可能來源于神經(jīng)內分泌細胞和肺部。研究人員還發(fā)現(xiàn)當人體遭受全身性的感染時,血清PCT濃度的升高要早于其他人體內的炎性因子,一般而言在感染后的2 h左右就可以檢測到PCT,而其濃度在6 h左右的時候升高最快,在8~12 h后其濃度會超過正常水平,在8~24 h的時候可以持續(xù)地維持高濃度的水平。也有研究揭示PCT在人體內的濃度和人體遭受感染的程度和人體的轉歸有緊密的聯(lián)系。
我們選取70例肺部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經(jīng)過臨床診斷都有濕性啰音、肺實變體征、膿性痰等癥狀,88%的患者胸部X線片檢測結果顯示有斑片狀、片狀浸潤性陰影或間質性的病變,同時伴有胸腔積液,因此在影像學上屬于肺部感染的范疇[3,4]?;颊叩腜CT含量、WBC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淋巴細胞百分比、單核細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嗜堿性粒細胞百分比各項和健康對照組相比存在顯著性差異,同時患者的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分類計數(shù)各項和健康對照組相比存在顯著差異,說明PCT的水平可以反映肺部細菌和病毒類感染,因此可以使用PCT的定量檢測可以為臨床診斷提供補充依據(jù)。
參考文獻
[1] 耿潔,張琦.定量檢測血清降鈣素原對肺部感染患者的診斷意義[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1,32(19):2210-2212.
[2] 常婷婷,王翎,潘旭東,等.老年重癥肺部感染患者血清降鈣素原水平測定的臨床意義[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5):2091-2093.
[3] 唐訊波,馮佩儀.血清降鈣素原水平改變在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感染及預后的臨床意義分析[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3,15 (13):23-24.
[4] 李劍鴻.血清降鈣素原在細菌感染性疾病實驗診斷中的價值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2,22(12):4863-4864.
R734.2
B
1671-8194(2014)11-01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