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萬友
心理素質是以生理素質為基礎,在實踐活動中通過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形成和發(fā)展的心理潛能、特點、品質與行為的綜合,是先天因素與后天因素的“合金”。心理素質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德、智、體全面教育的出發(fā)點,其對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作用越來越受到教育界和心理學界的重視。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衡量未來人才素質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
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依賴、自卑、逆反、孤僻、焦慮、抑郁、嫉妒,導致容易發(fā)生早戀問題和迷戀網絡問題等等。這些心理問題的產生涉及學校因素、家庭因素、社會因素和學生自身因素,而解決中學生的這些心理問題,培養(yǎng)其良好的心理素質,筆者以為同樣需要從這些層面入手,多管齊下、多方協(xié)作,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共同塑造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
一、學校教育是中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關鍵
1. 更新教育觀念,優(yōu)化教育策略
傳統(tǒng)的教育認為教師應傳道、授業(yè)、解惑,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忽視了學生參與,扼殺了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充分發(fā)揮;教育需要改變唯分數是從、用考試成績衡量學生的一切,從以升學為主要目的的應試教育逐步過渡到以提高學生素質為中心的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只有這樣,才能克服片面追求升學率的頑疾,把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現代公民提上議事日程,才能從教育本身預防和消除學生心理素質問題產生的根基。
2.設立心理咨詢室,開展心理矯治
學校應設立心理咨詢室,開通心理咨詢熱線電話,幫助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對已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少數學生進行心理矯治,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素質。當前,大多數學校還沒有條件配置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學校的校長、團委書記、班主任等可以充當兼職的心理咨詢師,每天安排專人值班,保證學生遇到任何心理問題,都能及時找到傾訴的對象,并且得到正確的引導和良好的矯治。
3.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一脈相承、緊密聯系的。中學的許多課程中都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教師一方面應深入學習、
潛心研究,充分挖掘課程中的心理健康素材,對學生施加自覺的、有目的的影響,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另一方面,需要營造寬松、愉悅的課堂心理氛圍,教學中主動關愛學生,尊重學生的個人見解,多表揚、多鼓勵、少懲罰,構建和諧的育人環(huán)境,培育良好的師生關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學科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兩不誤、兩手硬。
4.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給予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
這里的活動既包括課內活動,也有課外活動。課內活動如主題班會,可依據學生心理發(fā)展的特點及學生中存在的一些主要問題,確立不同的主題班會。如“亮出我們的精彩”、“那些年我們一起走過”、“少年壯志不言敗”等等,由班委們組織,班主任適時指導,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在交流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在教育中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課外活動包括體育運動會、手抄報比賽、拔河比賽、球類比賽等,通過組織不同類型的比賽、競賽活動,使不同特長的學生都有展現自我的機會,潛能得到挖掘,自信心得以增強。
二、家庭教育是中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前提
1.家長要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
許多研究表明,青春期學生出現的自卑、孤獨、嫉妒、厭學以及唯我獨尊等心理障礙,大多數與兒童早期教育的缺失和社會交往帶來的精神缺乏有關。為此,家長應重視兒童早期(一般指0—6歲)獨立性、自制力的訓練,比如兒童不小心摔了一跤,家長不必立刻去攙扶,要讓孩子嘗試自己站起來,長此以往,對于培養(yǎng)兒童的自信心以及獨立的人格都有很大幫助。同時,家長應克服“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思想,堅持自身的期盼與孩子的客觀實際相一致,并依據情況的變化,適時調整原有的期望,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這有助于其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2.家長應加強自身學習,優(yōu)化家庭育人環(huán)境
一方面,家長可以主動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等理論知識,另一方面,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家長學校,在和專家、先進教育工作者的交流與互動中既能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也能建立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溝通渠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家庭育人環(huán)境不僅體現在為孩子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生活環(huán)境,更重要的體現在家長自身形象的完善上。家長的一言一行,時刻影響著孩子的身心發(fā)展,如家長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給孩子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帶來了正能量。對于子女的良好思想和行為表現,家長及時給予肯定才能收到激勵、強化的效果。清代著名教育家顏元說過:“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這指出表揚的效果優(yōu)于批評,因此在教育中,要減少斥責和限制,多給予學生“表揚”和“承認”的機會,以提高其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其產生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
三、社會教育是中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基礎
1.加強網吧、游戲場所等文化市場的監(jiān)管
文化主管部門應會同工商、公安和教育等部門對網吧、游戲場所開展定期與不定期檢查,網吧應按規(guī)定進行實名登記,堅決制止未成年人進入網吧;對網吧經營場所未執(zhí)行規(guī)定、肆意讓未成年人進入的,應加大處罰力度,增加其違規(guī)成本,防止有害信息進入未成年人當中。
2.加大對“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的打擊力度
青少年對社會環(huán)境非常敏感,可以說是社會變化的指示器,喜歡模仿和從眾的心理與生俱來,“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一旦被沾染,對青少年的危害極大,甚至會斷送他們的一生。為此,公安機關應不遺余力地打擊“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鏟除“黃、賭、毒”現象滋生的土壤,還青少年一個健康、積極向上的社會環(huán)境。
3.充分發(fā)揮關工委、共青團、工會、婦聯等組織的力量
關工委、共青團、工會、婦聯等社會組織應齊心協(xié)力、齊抓共管,積極在未成年人中開展“關愛促成長”、“手拉手獻愛心”、“愛心進社區(qū)”等活動,引導未成年人積極參與,讓他們在活動中受到啟迪,在參與中凈化心靈。
四、自身教育是中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核心
1.積極關注自身心理與心理健康
中學生應自覺學習心理衛(wèi)生的相關知識,了解心理健康的標準;并通過心理檢測認識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增強心理健康問題的自我判斷能力;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理念,追尋心理衛(wèi)生的感受;同時積極參與各種心理健康宣傳活動,掌握維護自身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方法,增進自我心理健康。
2.正確認識自我與積極悅納自我
心理學研究表明,自我認識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前提,培養(yǎng)自我認識能力是保持積極心態(tài)、維護自我心理健康的基礎。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既要看到自己的優(yōu)勢,樹立信心;也要充分認識自身的缺點與不足,發(fā)揮自己的潛能、明確前進的方向。
3.有效控制自己,培養(yǎng)自我調控能力
生活像一面鏡子,你對它皺眉,它也回以皺眉;你對它微笑,它也回以微笑。這就要求中學生學會保持良好的情緒,一方面不要過于苛求自己,培養(yǎng)理性情緒;另一方面要樹立樂觀向上的學習、生活態(tài)度,學會尋找快樂。同時,嘗試自我疏導不良情緒,讓消極情緒對自身的影響降到最低。
總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以及青少年自身等多方合力,精心謀劃,不斷探索解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培養(yǎng)其良好心理素質的新途徑和新方法,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才能得到妥善解決。
(責任編輯黃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