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東學院機械工程學院(甘肅 慶陽 745000)寇元哲
電火花成形加工的基本原理,如圖1所示,被加工的工件作工件電極,石墨或者純銅作工具電極。脈沖電源發(fā)出一連串的脈沖電壓,加到工件電極和工具電極上,此時工具電極和工件均淹沒于具有一定絕緣性能的工作液中。在自動進給調節(jié)裝置的控制下,當工具電極與工件的距離小到一定程度時,在脈沖電壓的作用下,兩極間最近處的工作液被擊穿,工具電極與工件之間形成瞬時放電通道,產(chǎn)生瞬時高溫,使金屬局部熔化甚至氣化而被蝕除下來,形成局部的電蝕凹坑。這樣隨著相當高的頻率,連續(xù)不斷地重復放電,工具電極不斷地向工件進給,就可以將工具電極的形狀復制到工件上,加工出所需要的和工具形狀陰陽相反的零件。
圖1 電火花成形加工原理圖
模具制造電火花加工包括多個工藝環(huán)節(jié),各環(huán)節(jié)直接影響模具加工的質量。這里按照電火花加工的操作順序介紹其工藝流程,分析主要的工藝要點。
(1)工件的裝夾與校正 由于電火花加工中工具電極與工件并不接觸,宏觀作用力很小,所以工件裝夾一般都比較簡單。一般將工件安裝于工作臺,并對工件進行校正。通常用永磁吸盤來裝夾工件,為了適應各種不同工件加工的需求,還可使用其他工具來進行裝夾,如平口鉗、導磁塊、正弦磁臺及角度導磁塊等。工件裝夾后要對其進行校正,以保證工件的坐標系方向與機床的坐標系方向一致。在實際生產(chǎn)中,使用百分表校表來校正工件是最廣泛的校正方法。
(2)工具電極的裝夾與校正 電極安裝在機床主軸上,應使電極軸線與主軸軸線方向一致,保證電極與工件在垂直的情況下進行加工。電極的裝夾方式有自動裝夾和手動裝夾兩種。自動裝夾電極是先進數(shù)控電火花機床的一項自動功能。它是通過機床的電極自動交換裝置 (ATC)和配套使用電極專用夾具 (EROWA、3R)來完成電極換裝的,使用電極專用夾具可實現(xiàn)電極的自然校正,無需對電極進行校正或調整,能夠保證電極與機床的正確位置關系,大大減少了電火花加工過程中裝夾、重復調整的時間。
手動裝夾電極是指使用通用的電極夾具,通過可調節(jié)電極角度的夾頭來校正電極,由人工完成電極裝夾、校正操作。找準電極與工件間正確的相對位置,以保證模具的制造精度。而定位就是將電極和工件間找正后的位置確定下來,保證定位精度。
電極的找正方法有:角尺法和千分表法,分別如圖2、圖3和圖4所示。兩種方法都是找正電極對工作臺的垂直度。角尺找正要在兩個互相垂直的方向進行,圖2中畫出了角尺找正的兩個方向。
圖2 精密角尺找正法
圖3 千分表法找正穿孔電極
圖4 千分表法找正型腔電極
在完成校正、定位等基本操作以后,就要根據(jù)加工要求選擇合理的電參數(shù)。電參數(shù) (放電電壓、放電電流、脈寬、脈間等)選擇的好壞,直接影響加工的各項工藝指標。選用電參數(shù)最終目的是為了達到預定的加工尺寸和表面粗糙度要求。
(1)脈沖寬度對加工的影響 (見圖5)在電流一定時,脈沖寬度越大,脈沖能量也越大,材料蝕除量也大,因此,加工速度快。但是,也不是脈沖寬度可以無限度的增加,當脈沖寬度增加到某一數(shù)值時,加工速度最高,但此時如果繼續(xù)增加脈沖寬度,單個脈沖能量雖然增加,而卻有較大部分的熱能為電極與工件所吸收,不利于蝕除模具上的金屬;同時,由于蝕除的金屬量增多,使得排氣條件惡化,來不及消電離,引起拉弧現(xiàn)象,破壞加工穩(wěn)定性,反而降低加工速度。
圖5 脈沖寬度與加工速度關系曲線
一般說來,在峰值電流不變的前提下,脈沖寬度越小,電極損耗越大,精加工時電極損耗比粗加工損耗大。因而在寬脈沖時,容易實現(xiàn)電極的低損耗。這主要原因是:①脈沖寬度加大,單位時間內脈沖放電次數(shù)減少,使放電擊穿引起電極損耗的影響減少;同時,工件承受正離子轟擊的機會增多,正離子加速的時間也長,極性效應明顯。②脈沖寬度加大后,電極易于生成具有“覆蓋效應”的黑膜,保護電極表面,使電極損耗降低;在電參數(shù)非常合理的理想情況下,利用“覆蓋效應”生成的黑膜可以實現(xiàn)“無損耗”加工。
圖6 脈沖間隙與加工速度關系曲線
(2)脈沖間隙的選擇 (見圖6)在脈沖寬度一定的條件下,脈沖間隙越小,脈沖頻率就越高,加工速度高;反之,加大脈沖間隙,加工速度會降低。但是過分不合理的減小脈沖間隙,會使放電間隙來不及消電離,破壞加工的穩(wěn)定性,同樣使加工速度降低。因此,在確定電參數(shù)時,應注意脈沖間隙與脈沖寬度的合理匹配,保證加工的穩(wěn)定性。
在脈沖寬度不變的情況下,脈沖間隙增加,電極損耗也會加大,這主要是因為加大脈沖間隙后,電極表面溫度降低,黑膜“覆蓋效應”減弱,使電極表面得不到損耗補償;反之,如果將脈沖間隙減小到超過限度,放電來不及消電離,就會造成拉弧燒傷,破壞加工穩(wěn)定性,降低生產(chǎn)效率。在實踐生產(chǎn)中,脈沖間隙可以在一個較大的范圍內調節(jié),可以在同一臺機床上連續(xù)進行粗、半精及精加工。精加工時精度一般為0.01mm,表面粗糙度值Ra=0.63~1.25μm;微精加工時精度可達0.002~0.004mm,表面粗糙度值Ra=0.04~0.16μm。
(3)峰值電流對的選擇 (見圖7)一般說來,在加工面積一定的情況下,峰值電流越大,加工速度就越快。但有一個極限,超過這個極限,加工穩(wěn)定性就被破壞,電極和工件產(chǎn)生拉弧燒傷,加工速度反而降低;在要求加工速度高時,一般根據(jù)加工面積來選擇加工電流,其經(jīng)驗值是3~6A/cm2。
圖7 峰值電流與加工速度的關系
如附表所示,對于一定的脈沖寬度,加工時的電流峰值不同,電極損耗也不同。峰值電流大小與損耗關系很大,在銅—鋼的粗、精加工時,要想得到低損耗,在脈沖寬度一定的情況下,應減少功率管的數(shù)量,降低峰值電流;但在石墨—鋼中,當脈沖寬度一定時,隨著電流的增加,電極損耗反而降低。因此,在實際加工中應充分認識和利用這一不同的影響。電流的大小,直接影響加工速度和電極損耗,在粗加工時,一般不考慮電極的損耗,但為兼顧二者,最大電流最好為:銅—鋼取4A/cm2,石墨—鋼取3A/cm2,如果電流大于該值,電極損耗就會更大 (加工條件:電極為純銅,工件為CrWMn;負極性加工)。
改變峰值電流的試驗結果表
(4)極性效應對加工的影響 電火花加工時,相同材料兩電極的被腐蝕量是不同的。其中一個電極比另一個電極的蝕除量大,這種現(xiàn)象叫做極性效應。如果兩電極材料不同,則極性效應更加明顯。在加工過程中,極性效應愈顯著愈好,通過充分利用極性效應,合理選擇加工極性,以提高加工速度,減少電極損耗。極性的選擇主要靠試驗確定。
在生產(chǎn)中,考慮到極性效應,通常把工件接脈沖電源的正極,工具電極接負極,稱為“正極性”加工;反之,稱為“負極性”加工。如果兩電極的材料不同,極性效應就更復雜,電火花加工正是利用這一效應來對工件進行加工。
在電火花成形加工中,工具電極損耗直接影響仿形精度,特別是對于型腔加工,電極損耗這一工藝指標較加工速度更為重要。電極損耗分為絕對損耗和相對損耗。絕對損耗最常用的是體積損耗Ve和長度損耗Veh兩種方式,它們分別表示在單位時間內,工具電極被蝕除的體積和長度。在電火花成形加工中,工具電極的不同部位,其損耗速度也不相同。在精加工時,一般電規(guī)準選取較小,放電間隙太小,通道太窄,蝕除物在爆炸與工作液作用下,對電極表面不斷撞擊,加速了電極損耗,因此,如能適當增大電間隙,改善通道狀況,即可降低電極損耗。
從電極損耗來看,電火花成形加工過程中產(chǎn)生的加工切屑、加工液燃燒分解生成的碳化物及氣體的排出是否順暢,直接影響加工質量、加工效率。因而需用沖抽油的方式排出蝕除物,以利于穩(wěn)定加工。然而,沖抽油雖然有利于排屑,但由于它的冷卻作用降低了“覆蓋效應”黑膜的生成,從而加劇了電極的損耗。因此,我們在加工過程中應盡量采用弱沖油的原則,即在保證加工穩(wěn)定性的前提下,沖抽油壓力應小一些為好。沖抽油方式如圖8所示。
圖8 沖抽油方式
電火花加工一切準備就緒時,就可以起動機床開始進行加工。在加工的過程中,要隨時監(jiān)控加工狀態(tài)。對加工中不正常的放電狀態(tài)及時采取相應的處理方法,保證加工的順利進行。主要是防止發(fā)生拉弧現(xiàn)象,一般可通過修改抬刀參數(shù)、清理電極和工件、調整電規(guī)準參數(shù)等措施來改善放電狀況。
目前數(shù)控電火花機床的加工性能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些先進數(shù)控電火花機床的智能化控制技術幾乎可以代替人工監(jiān)控。加工中由計算機監(jiān)測、判斷電火花加工間隙的狀態(tài),在保持穩(wěn)定電弧的范圍內自動選擇使加工效率達到最高的加工條件。但機床的智能控制技術不是萬能的,還是不能忽視人工監(jiān)控的作用。尤其像在深孔加工、大錐度加工、大面積加工等一些比較特殊的加工場合,人工監(jiān)控就有其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