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瑾
談清末民初婚姻與家庭觀念的演變
崔瑾
清末民初,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發(fā)展,封建帝制的垮臺,以及西方近代文明的傳入,傳統(tǒng)婚姻觀念開始出現(xiàn)新氣象,在婚姻目的、婚姻主權、家庭關系等方面都出現(xiàn)了歷史性的變化。同時,清末民初婚變思潮的興起和發(fā)展,在構建自由平等的婚姻生活,促進人們思想解放以及推動中國社會的近代化等方面都產生了積極影響。
清末民初 婚姻觀念 演變
婚姻是家庭組成的前提,也是社會生活的組成部分,其變革與同時代的社會生活變革息息相關,互為影響。清末民初的中國,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中國國門的逐漸打開,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等方面都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變遷。其中,延續(xù)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tǒng)婚姻觀念也在這個新舊交替的時代,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在諸多方面出現(xiàn)了新氣象。
清末民初,隨著國門洞開,西方文明的傳入以及國內連續(xù)不斷的社會變革,使得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的傳統(tǒng)婚姻觀念發(fā)生了歷史性嬗變,主要表現(xiàn)在婚姻目的、婚姻主權、擇偶標準以及家庭關系的變化。
1.婚姻目的的變化。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婚姻締結往往不是男女青年“兩情相悅”的結果,而是以“合兩性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1]為出發(fā)點,即以繼承子嗣、祭祀祖先為真正的目的。因此,作為婚姻的當事者,男子娶“妻”實質是為宗族娶“妻”,女子嫁夫,則是嫁于夫姓的家族為婦。宗族利益和家族香火的延續(xù)高于個人的情感需求,成為了兩性結合的真正目的,當事人的情感則被排除在外。而這樣的婚姻觀念,在根基牢固的宗法社會,根深蒂固,兩千年來人們從來不敢也不曾起來反對過這種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反而以犧牲個人來維護傳統(tǒng)宗法制度與家庭制度的一體性和穩(wěn)固性,這種一體性和穩(wěn)固性又反過來使傳統(tǒng)婚姻制度得以綿延長存。直到清末民初,隨著西方婚姻觀念的傳入,以及中國國民個體意識的覺醒,越來越多的受到新文化影響的青年男女不再甘心將自己的婚姻變成家庭和家族利益的犧牲品,開始打破舊有觀念的束縛,大膽地追求兩性精神結合、情感的結合,并對舊有的“合兩性之好”,為家族繁衍而結合的婚姻觀念進行猛烈的抨擊,并大力倡導愛情是婚姻的基礎,是家庭的基礎。舊有的“合兩性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的婚姻觀念被“婚姻須以戀愛為原則”的新興觀念所取代,日益在知識青年中廣泛傳播,并被認可。
2.主婚權利的變化。
在中國長期的封建家長制的宗法社會中,子女的婚事歷來是由家長一手包辦的,正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的主權始終掌握在家長手中。清朝甚至明文規(guī)定“婚嫁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無者,從余親主婚”[2]。整個婚姻締結的過程中,“而無子女容喙之余地”。
到了清末民初,先進知識分子首先覺醒,指出“媒妁者,自由結婚之大蟊賊”[3],實乃“淫風”之源,與此同時,隨著新型愛情觀的傳播,廣大青年自我意識的增強,長期以來由家長獨斷的婚姻主權受到了強烈的沖擊,一部分較開明的家長也自覺不自覺地接受了近代文明的洗禮,開始尊重兒女的選擇。如山西忻縣讀書人的婚嫁,一般先要征得子女同意。河北鹽山地區(qū)自民國以來婚姻主權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再完全聽命于父母,倡導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呼聲越來越高漲。
縱觀當時中國人的婚姻,雖然不像西方那樣完全自主,甚至受家庭因素和自身認識等因素的影響,并非所有接受過教育的青年學生都能夠自主選擇婚姻,但是不能否認婚姻主權開始逐漸下移,“半自擇,半由父母”的變化較之傳統(tǒng)的“家長主宰”已經是社會的巨大進步。
3.擇偶標準的變化。
The protein cross-linking mechanism evidently requires much more research both with and without a photoinitiator, and such studies could yield different results depending on the relevant amino acids.
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婚嫁中,“門當戶對”是最重要的擇偶標準,所謂“門當戶對”是指婚配雙方家庭經濟狀況、社會地位相當。這是兩個家族結為姻親的必要條件。以山西為例,“門當戶對”的擇偶觀由來已久,山西舊志中記載:“兩姓相合,最重門第,不當,斷不茍就,貧富非所論也。非惟紳士為然,即商、賈、農、工亦爾,倘非偶聯(lián)姻,則鄉(xiāng)黨不齒焉?!蓖砬迕駠轿麝柸貐^(qū)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門當戶對”的擇偶觀念仍然支配著婚姻能否締結。
隨著中國近代化的推進,在婚姻自由思潮的影響下,傳統(tǒng)的擇偶觀開始受到沖擊。有識青年擇偶開始注重對方個人才學品德,看重雙方年齡是否相當、學問才識是否接近、性情是否融合、有無不良嗜好,這種知識青年擇偶時的考慮標準,逐漸打破了過去階級、等級、尊卑為基礎的婚姻擇偶觀。
4.家庭關系的變化。
在中國傳統(tǒng)婚姻生活中,夫妻關系極為不平等,妻子是丈夫的附屬品和私有品,家庭生活是“夫主婦從”的關系?!胺驗槠蘧V”“三從四德”一直是婦女在家庭生活中恪守的準則,丈夫對妻子擁有絕對的控制權。當夫妻關系出現(xiàn)問題時,男子可以有七種理由休妻,即“七出”?!洞蟠鞫Y記·本命》記載:“女子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從中不難看出,夫妻關系的解除向來是以男子及其家族利益為重,而妻子則毫無離婚的權利。在整個夫妻關系中,婦女則處于絕對不平等的境地,婦女離婚是受人指責和反對的,更為禮法所不容。
但至民國初年,伴隨著自由結婚成為一種社會時髦,加之民國四年又制定出《民律親屬編草案》,其中規(guī)定:夫妻不相和諧、重婚、妻子與人通奸、夫妻一方生死不明超過三年以上、夫妻一方惡意遺棄對方或受虐待都可離婚訴訟。在這種背景下,離婚權不再是男子專有,女方也可以提出離婚。一些飽受男子欺凌、受虐待的女子不再忍氣吞聲,勇敢地向男子提出離婚。據(jù)《山西省第七次社會統(tǒng)計》,1921—1925年,該省離婚數(shù)分別為2129、1367、959、1073件,平均每年離婚1304件。當時山西省人口約1100余萬,按人口計,每1萬人口中約有離婚案1.2件。但上述統(tǒng)計僅限于城市,因此全省每1萬人口的離婚率應當大大高于此。一內地山區(qū)省份尚且如此,其他鄰近通商口岸及鐵路沿線附近的河北、山東、河南等省的情況,可推想而知。離婚權利由男子獨享到男女雙方均可提出,側面反映了婦女在家庭生活中地位的提高,夫妻關系趨于自由平等。
清末民初婚姻觀念的變遷并非是偶然,它有著深層次的動因,是歷史發(fā)展的一種必然選擇。
1.經濟原因。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傳統(tǒng)政治經濟結構在西方資本主義的沖擊下,開始發(fā)生劇烈的變化。與此同時,在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階級開始活躍于歷史舞臺,為了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民族資產階級開始強烈要求破除封建制度和封建生產方式。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存在了幾千年的中國傳統(tǒng)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遭到了破壞,以此為基礎的傳統(tǒng)宗法家族制,開始受到了嚴峻的挑戰(zhàn),由此,以家族利益為前提的封建婚姻觀念開始逐漸地被動搖。同時,隨著社會近代化的推進,人們的活動空間不斷擴大,視野不斷開拓,青年男女走上社會,接受教育,謀事求職,在思想和經濟上較之以往都獲得了更多的獨立,這些變化都為婚姻觀念在諸多方面出現(xiàn)新氣象創(chuàng)造了條件。
2.政治原因。
近代中國的法律改革運動與資產階級革命,都為婚姻觀念的轉變提供了兼容并蓄的寬松的政治環(huán)境。首先,清末律法的修改,雖然其修改目的是為更好服務于滿清政府的政治需求,其律法的本質仍延續(xù)了中國傳統(tǒng)的封建婚姻法的內容,但是在修律的過程中,仍舊不可否認,其在結合中國國情的基礎上,通過對西方家庭法以及日本等大陸法系國家親屬法體系和理論的吸收,草擬了《大清民律草案》,雖然仍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對舊的婚姻制度進行了一些變通,如廢除了不許“同姓為婚”“良賤為婚”“滿漢為婚”的禁忌,規(guī)定“定婚須經父母之允許,但男逾三十,女逾二十五歲者,不在此限”[4],由此奠定了中國近代婚姻家庭法的基礎。傳統(tǒng)的中國婚姻家庭法向資本主義法律靠攏,為婚姻觀念的改變提供了保障。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并建立民國政府,使得民主共和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體現(xiàn)資產階級“平等、自由、博愛”的精神,頒布了一些旨在去除“舊染污俗”的政令,許多革命黨人和社會熱心人士也紛紛組織移風易俗的社團團體進行配合,提出了“實行男女平等”“提倡自主結婚”“承認離婚之自由”等章約[5],由此,封建皇權、神權、父權、夫權在民眾的意識中失去了絕對的權威,以家庭利益為基礎的封建婚姻觀念日益被動搖。
3.文化原因。
清末民初,隨著國門的洞開,西方文明和科學的書籍大量流入中國,西方的自由平等、天賦人權思想以及先進的婚姻家庭制度等被先進的知識分子所接受,并開始審視中國舊有的婚姻制度,并由此提出了許多符合時代潮流的新觀念。資產階級革命家鄒容在《革命軍》中,明確發(fā)出男女平等的呼吁,其他先進知識分子在考察了中西婚姻形態(tài)后,指出在自由思想的引導下做到男女平等,然后才能實行契約式的婚姻制度,才能最終保證婚姻關系恪守一夫一妻制。這些言論,對當時的知識青年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為人們的婚姻觀念的轉變提供思想基礎。
同時,外國傳教士通過創(chuàng)辦報刊、興辦學校直接宣傳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男女平等、婦女解放思想,介紹西方婦女的婚姻狀況,抨擊中國的封建包辦婚姻,積極推動了婦女婚戀觀念的啟蒙與覺醒。其中《萬國公報》就登載了一些抨擊中國婚姻陋俗文化和介紹西方國家婚姻制度的文章,諸如介紹西方“一人不得娶二妻”“夫婦離異之律”。這些宣傳對中國信徒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隨著西方文明傳入,近代婦女運動推動,婦女有了更多接觸和了解社會的機會,在先進思想和理念的影響下,女性自主意識逐漸增強,越來越多的婦女開始敢于抨擊和揭露封建禮教對女性靈魂和肉體的迫害,積極地追求男女平等,試圖通過斗爭努力,改變家庭關系中的地位,提高自身價值。婦女解放運動的發(fā)展和女性意識的覺醒,成為了新的婚戀觀發(fā)展的重要文化推動因素。
清末民初以來婚姻變遷思潮的興起和發(fā)展,使舊有的婚姻制度也隨之發(fā)生深刻的變革,由野蠻的、半文明的狀態(tài)向文明和高層文明演進,其影響是深遠的。
1.有助于構建自由平等的婚姻家庭生活。
清末民初,新的婚姻觀念要求大力革除婚姻惡俗陋規(guī),提倡婚姻自由,這一思潮不僅得到了各界有識之士尤其是進步青年的熱烈擁護,同時在這新的婚姻觀念的影響下,家庭生活也發(fā)生了變化,使“一夫一妻”為核心的小家庭制度逐漸為社會所接納和認同。這一變化,既表明女性在婚姻家庭生活中地位的顯著提高,成為了夫妻關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huán),體現(xiàn)了社會的進步,也意味著廣大婦女開始沖破傳統(tǒng)婚姻家庭的牢籠和涇渭分明的男女界限而走向社會,成為婦女解放運動與社會近代化的一支新軍。
2.有力地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
戊戌維新以后,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率先覺醒,他們以西方近代社會的自由平等思想為武器,批判、反思、清理并最終摒棄了中國傳統(tǒng)舊式的婚姻制度,積極倡導西方新式的婚姻觀。如革命黨人陳王提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擇偶自主,成婚后夫妻平等,“情同意洽,永無愆尤”,痛斥中國傳統(tǒng)婚制,大力呼吁國人擺脫舊婚俗,接受西方自由平等的婚姻觀念。這一過程自然也引起了中國思想界的變動,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傳統(tǒng)社會觀念的近代化。
3.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近代化。
社會的發(fā)展與婚姻制度的變革是密不可分的。封建婚姻觀念中所提倡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完全是為了維護封建統(tǒng)治階級利益服務的,人們被束縛在封建宗族制度之下,使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更加牢固。隨著西學東漸,尤其是西方近代社會自由平等思潮的深入傳播,先進的中國人對傳統(tǒng)婚姻觀念展開激烈的批判,并在對中西方婚姻觀念與婚姻制度的對比中,逐步接受了西方先進的婚姻觀念和制度。以自由、平等思想為基礎的近代婚姻制度已不再為維護封建統(tǒng)治服務,它是國人向往西方近代文明生活方式的一種有益的嘗試,有助于推動中國社會的近代化進程。
清末民初中國社會婚姻觀念的變化僅僅是近代文化和社會生活變遷中的一個側面,它與經濟基礎、上層建筑、意識形態(tài)、階級關系的變化相輔相成,由于受時代的限制難免存在一定的局限和不足,但總體來說則是朝著健康、正確的方向發(fā)展的。同時,它也具有一定的傳承性,既是對傳統(tǒng)婚姻美好一面的繼承,又不斷吸取新的因素以自我完善,為以后新民主主義婚姻的改革開了先河。
[1]錢玄,錢興奇,徐克謙.禮記·卜[M].長沙:岳麓書社,2001.811-817.
[2]昆岡.大清會典事例(卷756)[M].臺北: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
[3]陳王.論婚禮之弊[A].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時間論選集(第一卷下)[C].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78.
[4]史革新.中國社會通史·晚清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888.
[5]陳旭麓.宋教仁集(下)[M].北京:中華書局,1981. 378.
崔 瑾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 講師
(責編 樊 譽)
※ 本文為山西大學商務學院科研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