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現(xiàn)代中國政治文化的常識建構(gòu):轉(zhuǎn)型時代“讀本”中的國家與世界觀念

        2014-04-10 17:19:18駿
        關(guān)鍵詞:讀本國民國家

        瞿 駿

        (華東師范大學 歷史系,上海 200062)

        現(xiàn)代中國的政治文化如何形成是一個相當具有挑戰(zhàn)性的課題?!罢挝幕边@一概念從其原初的問題意識出發(fā)是希望了解政治文化與政治民主化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若推而廣之則指任何與政治有關(guān)的認知、信念和價值。一旦我們?nèi)∵@一寬泛定義,而不去糾纏政治民主化的問題時,我們會隱然感覺到現(xiàn)代中國形成了一套較為獨特的政治文化。這種獨特性既有現(xiàn)代的模樣,又有傳統(tǒng)的影子;既有中國的淵源,又有歐美的影響。但本文并非要完整討論其形成過程,而是試圖說明一個相對中觀的問題,即現(xiàn)代中國獨特政治文化的基礎常識是如何建構(gòu)的?所謂基礎常識指的是對現(xiàn)代中國政治運作有著強大影響力的一些概念、知識和記憶。它們并不僅僅在政治精英的世界中廣泛傳播,并且滲透到了幾乎每一個中國人的知識世界、生活世界乃至情感世界。

        從研究取向上看,以往研究觀察這一問題,其重心多放在轉(zhuǎn)型時代出版的大量報刊上。在張灝看來,轉(zhuǎn)型時代里思想媒介最重要的變化之一就是報刊雜志的大量涌現(xiàn)。①筆者亦承認報刊的確對于現(xiàn)代中國政治文化的基礎常識建構(gòu)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過只要對報刊的制作、銷售、閱讀等各種面相稍加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很多需要進一步解釋的問題,尤其是如何估計和解說報刊的實際影響力。有研究者即指出:在轉(zhuǎn)型時代里,無論是報紙還是新式期刊的發(fā)行量都比較有限。《新青年》、《東方雜志》等刊物在20世紀20年代初發(fā)行量大約是1.5萬份?!渡陥蟆反蠹s日銷2.5萬份,其次是《新聞報》2萬份、《時報》1萬份,其他報紙發(fā)行量皆不到1萬份。②而據(jù)筆者的研究,清末報刊的銷量恐怕也比原來我們估計的要低一些。因此筆者以為研究視野或許應拓展到報刊之外,去考察現(xiàn)代中國政治文化的基礎常識還通過哪些方式來建構(gòu)?而所謂讀本的傳播閱讀,在筆者看來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

        清末民初“讀本”興起的背景

        在清末民初興起的讀本主要依托于三個重要背景:其一為從清末憲政開始到辛亥革命的政治變革;其二為清末的科舉改制;其三為傳統(tǒng)童蒙教育的轉(zhuǎn)折。20世紀最初十年清政府的新政是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方面,觸動乃至改變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結(jié)構(gòu)的一次重大改革。其中憲政改革確立預備立憲時間表,中央設資政院、各省立諮議局、在各地推行地方自治。這些舉措都面對著一個巨大的困境,即如何開民智以培養(yǎng)所謂立憲國民的政治常識。因為當時的大多數(shù)中國人并不知道憲政、諮議局或者地方自治究竟是怎么回事。在上,不少人仍然以“通君民上下之隔”的思路來理解憲政;在下,非議立憲、選舉舞弊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由選舉資格調(diào)查和地方自治推行而起的風潮此起彼伏。因此1909年的學部奏陳才會說“立憲政體期于上下一心,必教育普及,然后國民知識道德日進,程度日高,地方自治選舉各事,乃能推行盡利”。③正是在此潮流下,嚴復、孟森、朱樹人、陳寶泉、高步瀛等人紛紛開始編撰各種讀本,諸如《國民讀本》、《國民必讀》、《公民必讀初編》、《公民必讀二編》、《城鎮(zhèn)鄉(xiāng)地方自治宣講書》、《立憲國民讀本》、《國民必讀課本》等來開民智為立憲做準備。而辛亥革命改帝制為共和也催生了一批以傳播“共和國政治組織大要以養(yǎng)成完全共和國民”的民眾讀本。④

        同時,自戊戌變法開始,清廷開始改革已近千年的科舉制度。最重要的表現(xiàn)為科舉考試中的策論一門日益受到重視。尤其是1901年清廷下詔全方位改變科舉的考試內(nèi)容與程序,廢除八股文,將有關(guān)中學的策論擺在第一場,有關(guān)西學的策論擺在第二場,所謂“五經(jīng)義”則擺在了非常不受考官和考生重視的第三場。⑤這樣一來策論就成為每一個舉人士子必讀必考的東西。這一變化雖然僅僅維持了四年左右的時間就隨著科舉制度的廢除戛然而止,但其影響卻不容小視。1903年孫寶暄即發(fā)現(xiàn):

        今日考官之發(fā)策題,幾于無所不問,更有喜出冷僻之題以難人,而欲人之一一盡對,且入場時不許有所懷挾。噫!似此凡應試者,非讀破四庫五洲之書,而逐字逐句一一盡記者不可,豈非強人所難耶?且即能逐字逐句記之,亦有何益?⑥

        黃炎培在1914年則說:

        論說文最不切于實用……而學校猶以全力授此無用之體裁,豈非咄咄怪事耶!雖然升學考試必須作論,將奈何?……夫因招生命題猶沿舊法用論說文故。⑦

        到20世紀30年代周作人更是在《談策論》一文略帶嘲諷地評說從八股改策論帶來的影響:

        前清從前考試取士用八股文,后來維新了要講洋務的時候改用策論……八股文的題目只出在經(jīng)書里……策論范圍便很大了,歷史、政治、倫理、哲學、玄學是一類,經(jīng)濟、兵制、水利、地理、天文等是一類,一個人哪里能夠知道得這許多,于是只好以不知為知,后來也就居然自以為知,胡說亂道之后繼以誤國殃民……我們小時候?qū)W做管仲論、漢高祖論,專門練習舞文弄墨的勾當,對于古代的事情胡亂說慣了,對于現(xiàn)在的事情也那么地說,那就很糟糕了。洋八股的害處并不在他的無聊瞎說,乃是在于這會變成公論。⑧

        上述對策論/論說的描述,證明了科舉制度的改革導致了讀書人從閱讀形式、學習內(nèi)容到自我認知理路的巨大轉(zhuǎn)換,這種轉(zhuǎn)換并未因廢除科舉而停滯,其帶來了一種經(jīng)久不息的出版熱潮,即以“論說”為題目的讀本的大量出版。這些以“論說”為標題的讀本,雖然基本都是粗制濫造、大量重復、內(nèi)容龐雜的策論型文章的匯編,按照它們自夸的話來說即“無非古今歷史與夫近今時事相提發(fā)揮,或一題一篇,或一題數(shù)篇,以示途徑”。⑨但卻因符合了一般讀者尤其是在校學生參考、模仿乃至抄襲的需要而經(jīng)久不衰。如《最新論說文海》一書1913年初版,1919年18版,到1933年已出到增訂26版,而且在國民黨“訓政”體制下有些文章如《孔子紀念日感言》已頗不合時宜,但依然能夠暢行無阻。

        除了憲政和科舉制度改革外,傳統(tǒng)童蒙教育的轉(zhuǎn)折亦是民眾讀本興起的溫床。一方面?zhèn)鹘y(tǒng)童蒙教育因被很多趨新讀書人認為不合時勢而被冠以許多“污名”,這使得應在童蒙教育中使用所謂“淺白讀本”的意見甚囂塵上?!渡陥蟆酚衅撜f即認為:

        我國因考試用文字之故,遂以不通俗為主。而初級讀本亦用之,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彼只曰我教之讀八股題目,讀八股材料也。若問童子之受益與否,則啞然無以應矣,今夫淺白讀本之有益也,余嘗以教授童子矣。甲童曰好聽好聽,乙童曰得意得意。所謂好聽得意者無他,一聞即解之謂耳,一聞即解故讀之有趣味,且記憶亦易,如此則腦筋不勞,無有以為苦事而不愿入塾者。且童子養(yǎng)生之道亦在是矣?;蛟凰臅褰?jīng)乃圣賢道理,如何舍彼讀此?答之曰四書五經(jīng)之道理無分古今,惟其語言則儒林古國之語而非今國之語也。若以今國之語言寫,無分古今之道理有何不可?余所謂淺白讀本非不講道理之謂,乃句話淺白之謂耳,且直與時為變通。⑩

        另一方面童蒙教育的基本結(jié)構(gòu)由官學、書院、私塾漸漸轉(zhuǎn)向各類學堂,這種基本結(jié)構(gòu)的變化讓如何規(guī)訓學童的身體和思想以適應“新學堂”成為一個問題,其中思想規(guī)訓自然以教科書為主體,不少教科書即直接以“讀本”為名,而其他各類型的“讀本”亦成為重要補充。像《國民讀本》除了有立憲宣傳的功用外,在《學部第一次審定高等小學暫用書目凡例》中就明確規(guī)定其使用者為“學生”?!秶癖刈x課本》也是如此,其宣講必須要通過各地勸學所來進行。《中華共和國民讀本》則自稱其內(nèi)容“可充高等小學及初等小學補習科之用,然今日中學校、師范學校學生皆未受共和國民教育,故亦可用為補習課本”。商務版的《共和國民讀本》則在封面明確表示為“高等小學校用”。而在《初等共和論說指南》中開篇即有《守規(guī)則》一課說:“學校之立規(guī)則,豈欲壓制學生哉?將以檢束其身心耳。乃有放縱之徒,不識規(guī)則為何物,輒違犯之,身心何由而端正乎?惟善守規(guī)則者,無論課業(yè)時,游息時,而其舉動語言皆無過失。”以上足見學堂與讀本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

        理解現(xiàn)代中國:清末民初“讀本”中的國家與世界

        在了解清末民眾讀本興起的背景后,讓我們回到這些讀本自身。如果將清末民初的讀本與當時其他著作或報刊上的言論相比較,其實這批書在思想上既無原創(chuàng)性,也無獨特性,但卻是討論“一般思想史”的較好材料。因為至少編寫讀本的那些精英在試圖向更多的人傳遞他們在思考并希望讓民眾了解的概念、理論與思想,而且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勢必要努力地做到通俗化和簡單化(效果如何存疑)。此處即選取清末民初與政治文化基礎常識構(gòu)建密切相關(guān)的國家與世界觀念來做進一步討論。

        在清末中國占據(jù)主流位置的是一套融合了“主權(quán)在民”和“國家至上”觀念的混合型國家觀。這套國家觀打破了原來皇帝、朝廷與國家的緊密結(jié)合,重新解釋了皇權(quán)在整個國家架構(gòu)中的位置,最終將國家抽象出來,成為新的至高無上的存在。梁啟超《新民說》第六節(jié)“論國家思想”中就曾把國家比作“公司”、“村市”;朝廷則是“公司之司務所”、“村市之會館”;而皇帝、官僚則為“總辦”、“值理”,因此:

        固有國家思想者,亦愛朝廷。而愛朝廷者未必皆有國家思想。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則朝廷為國家之代表,愛朝廷即所以愛國家也。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則朝廷為國家之蟊賊,正朝廷乃所以愛國家也。

        在中國傳統(tǒng)的國家認同中,在位君主和一姓王朝基本與國家一體。因此梁啟超這套將“朝廷”與“國家”分離的推論方式可謂驚世駭俗,但影響卻甚大,這也充分反映在當時的讀本里。如1905年出版的《國民必讀》雖然會有一課稱“受國家莫大的利益,豈有不思報酬的理,所以就以忠君愛國四字,為我輩最大的報酬,亦就是我輩最大的責任”。但只要通讀過這本書就會發(fā)現(xiàn),明確提倡“忠君”的只有這一課,在“忠君愛國”的舊氈帽下面隱藏的是一個嶄新的“國家”?!懊瘛眲t成為這個“國家”的全新政治主體,由此國家與民眾在讀本里產(chǎn)生了全新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又使得國家對于民眾的要求與以往在“君臣”或“君民”關(guān)系框架下的那些要求截然不同,這尤其表現(xiàn)在《說國家與國民的關(guān)系》一課上:

        如今我中國的民人有個最不好的習慣,遇著國家有事,就說這是國家的事,不與我民人相干。此等話可算是最糊涂的了。試問民人是何國的民人?國家是何人的國家?若國家的事與民人無干,如何能喚作國民呢?須知國民二字原是說民人與國家,不能分成兩個。國家的名譽就是民人的名譽,國家的榮辱就是民人的榮辱,國家的利害就是民人的利害,國家的存亡就是民人的存亡。國家譬如一池水,民人就是水中的魚。水若干了,魚如何能夠獨活。國家又譬如一棵樹,民人就是樹上的枝干,樹若枯了,枝干如何能夠久存?

        到辛亥革命后,擺脫了皇權(quán)束縛的讀本中講的最多的依然是國家,甚至用的比喻都與清末類似。如在直隸省出版的一套《共和淺說》中就說:

        共和國家由人民組織而成,所以叫做民國。共和國家的人民都是國家一份子,所以叫做國民??梢娙嗣衽c國家是萬萬不能分開的。國家譬如一棵樹,人民就是此樹的根株枝葉。若無根株枝葉,哪里有此樹,樹已枯槁了。就是有根株枝葉也不能獨存。所以國家與人民關(guān)系的非常密切,國家一切的事就是國民的事。

        國家觀的轉(zhuǎn)化構(gòu)成了現(xiàn)代中國政治文化的一層基本底色,即對國家富強的渴求和對民族主義的宣揚、響應和追隨。但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民初除了國家富強和民族主義被凸顯外,另外還有一個層面就是“世界”觀念的興起。這一觀念首先是和中國古老的“天下”觀念相勾連的。列文森說近代中國是一個從“天下”轉(zhuǎn)化到“國家”的過程或許大致不錯,但同時也是一個從“天下”轉(zhuǎn)化到“世界”的過程。這一點近年已有不少學者進行過研究。從讀本來看,不少內(nèi)容即表現(xiàn)出從“天下”向“世界”轉(zhuǎn)換的痕跡。如商務出版的《共和國民讀本》在談到“郵政”時就說:

        往時通信或遣專使,或憑信局,從無國家為之經(jīng)營者。至郵政既興,其所及之地既廣,傳達亦較為妥捷,于是人民心志大通,知識亦因之大進,且不徒偏于己國也,又合萬國同盟為之整齊而畫一之,一紙音書可以周行世界。

        “合萬國整齊而畫一之”既包含著有中國人懷著“天下一家”的古老理想要“跳入世界流”中去的想象,又消解了以往天下觀以中華本土為中心、以夷夏為分界的差序格局。這就使得清末民初的“世界”觀念在民眾讀本中表現(xiàn)出四條既有相似之處又包含較大差異的理路:

        第一,因有“世界”觀念而有世界公理、公例,公理、公例是一套無需經(jīng)過證明即有其正當性的一套言說,由公理、公例出發(fā)破除迷信、講求衛(wèi)生、強調(diào)公德等都成為強勢話語,開始沉淀在現(xiàn)代中國的政治文化中。

        第二,傳統(tǒng)天下觀念里的人類意識與是時“世界”觀念中的普遍文明觀相結(jié)合,試圖以人類主義的普遍性來消解民族國家的特殊性,并催生了中國人要做“大國民”的意識。如1905年出版的《國民必讀》中就說:

        日本人有言,大英雄不如大國民,真是有味之言。大國民三個字不是論國的大小。必須有作大國民的資格,若沒有國民的資格,那國雖然大,只好算大國之民,卻不能叫做大國民。那國民的資格從何造成呢?必須要受教育了。

        商務出版的《共和國民讀本》則提出:

        文明之民尤重人道,是以能愛己又能愛人,雖外國人猶同胞也。蓋國家權(quán)利之爭有內(nèi)外,而人道則無內(nèi)外。

        第三,在普遍文明觀的映照下,新的“世界”觀念對各類國家和人種又有一套等級化的想象。這套想象形成了一種新的、以富強和文明為區(qū)隔的“夷夏之辨”。在這種“夷夏之辨”里,歐美國家及其人物作為富強代表和文明標桿大量出現(xiàn)在讀本中。像《中華共和國民讀本》就特別辟出六課的篇幅講解法蘭西共和國、美利堅共和國、法美政治之異同、美國各州之組織,這一篇幅的量占到了《中華共和國民讀本》上冊的1/5強。而在商務版的《共和國民讀本》的廣告頁上則赫然有《法美憲法正文》、《世界共和國政要》與《美國共和政鑒》等書來作為新建民國的效仿對象與指路明燈。而有一篇題為《十九世紀之文明記》的讀本文章,更可能是一個清末民初思想界大面積“變夷為夏”的典型例證:

        歐洲各國進步速率必較他國易達,其腦筋轉(zhuǎn)捩實有特別之靈動在也。不然同一文學耳,十九世紀何以有寫盾的與法人囂俄、英人丹尼孫及氏庚、德人哥的耶。同一史學耳,十九世紀何以有德人蘭陔、英人弗里孟耶。同一哲學耳,十九世紀何以有德人康德及非希的、黑智爾、秀彭化、英人斯賓塞耶。同一科學耳,十九世紀何以有德人麥耶之勢力不滅論、英人達爾文之進化論耶。嘻,文明至此可謂達于極點矣。而孰知器械之新發(fā)明者有福爾頓之汽船焉,有斯梯芬之汽車焉,有沙米林及高斯之電信焉。其余自顯微鏡、望遠鏡、寫真術(shù)外,概電話、電燈、電車、無線電信、炮火、軍艦諸術(shù),更能出奇制勝以競爭于一時。蓋武功息而文化開,民智啟而物理出。觀于千八八三年之三國同盟、千八九五年之兩國聯(lián)合已可得其大概矣。況千八九九年萬國和平會更別樹一幟于地球之上哉。今也環(huán)球交通日新月異,十九世紀之歷史誠不能不為歐洲留紀念也。

        第四,因新的“夷夏之辨”產(chǎn)生而使時人產(chǎn)生一個普遍焦慮:中國是否有資格包含在“世界”之內(nèi)?比如讀本中說到西方列強的殖民主義政策,就會指出這是因為“廣民族而張國權(quán)”,由此而“殖民之說流行”。但沉痛的是像美國華工等“供人奴仆者皆我華人耳”。不過文章到最后,作者卻又不免遐想中國何時能夠同列強一樣去分享占有殖民地。而一些讀本談人種知識時也會出現(xiàn)類似情況。作者一面希望南美紅種、澳洲棕種、非洲黑種能與亞洲黃種、歐洲白種同化,如此“則文明之進步不難”,退而求其次則可以“亞洲之黃種與歐洲之白種而同化,則天演之界說悉泯”。但筆鋒一轉(zhuǎn)又固執(zhí)地認為“三種固不如黃白,而黃種又不如白”。在這些論述中明顯表現(xiàn)出“世界包不包括中國”這一問題對時人來說是難以索解的,并且愛恨交織。

        轉(zhuǎn)折:20世紀20年代中葉讀本的變化

        20世紀20年代中葉是轉(zhuǎn)型時代的結(jié)束時期,在這個時段里中國的政治文化曾發(fā)生過急劇變化,已有學者有過出色的研究。不過就政治文化基礎常識建構(gòu)而言,尚留有一定的討論空間。此處即以當時出版的一批讀本來與清末民初的讀本中的國家與世界觀念作一些比較。

        先來看國家觀念。在清末民初的國家觀念里,當國家與朝廷相分離,則新的政治主體——國民或曰人民、民人也隨之產(chǎn)生。普遍一致化的“國民”概念極大地動搖了傳統(tǒng)時代即使是普通中國人也認同的價值認知,即士農(nóng)工商地位的排序。前引《國民必讀》就指出:

        人但能盡了自己的責任,就算不枉為一個人。但就我們?yōu)槊竦恼f,比如士農(nóng)工商,任人去作,只要能盡了自己的職任,于社會就大有益處。古時四民之中最重士,把農(nóng)工商卻看作下等,到文明益進,分業(yè)愈多,無論何種職業(yè),全是缺一不可的。

        這種“四民平等觀”的潛流發(fā)展到“五四”時期又有一個轉(zhuǎn)折,即如李大釗所說的“我們應該在世界上做一個工人”,蔡元培所說的“勞工神圣”,乃至于施存統(tǒng)所說的“我很慚愧,我還不是一個工人”。這類知識分子自我貶抑的思潮,造成工人及其他一切勞力者在20世紀20年代的讀本言說中地位迅速上升。如一本1923年出版的《平民教育課本》中就說:“百物都是由農(nóng)工創(chuàng)造出來的,假使無農(nóng)工,食就沒有谷米,居就沒有房屋,行就沒有舟車,用就沒有器具,無論何人簡直不能活命,故應當尊重農(nóng)工,早幾年前社會上一般人多有輕視這些穿短衣打赤腳穿草鞋的,農(nóng)工們自己也以為業(yè)賤利微,自低身價,真是大錯特錯了!”另一本1924年出版的《平民讀本》也說農(nóng)人、工人及其余用氣力的勞動者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勞工”。1927年出版的《成人讀本》里則說“農(nóng)人、工人都是最尊貴的人,因為沒有農(nóng)人、工人,人人都沒有飯吃了”。甚至在一則關(guān)于農(nóng)人和商人對話的故事里,一個極其成功的商人也覺得自己的職業(yè)“不可尊貴”,想改業(yè)成為農(nóng)民。

        不過雖然工農(nóng)地位在言說中有所上升,但事實上他們的實際生活狀況又可能相當糟,這樣的反差導致了當時讀本中經(jīng)常發(fā)出這樣的疑問:

        衣是我們工人做的,田是我們的弟兄農(nóng)夫種的,房屋是我們工人構(gòu)造的,我們應該有充分的享用權(quán)。到現(xiàn)在,我們工人農(nóng)人,只落得啼饑號寒,不費氣力的資本家和地主,他們卻是錦衣玉食,并有高樓大廈,貯藏著嬌妻美妾。

        人們的衣食住,無一椿不是由農(nóng)工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但是這些耕田做工的同胞反倒沒有好衣穿,沒有飽飯吃,沒有大房子住,真是太不平等呵。

        士農(nóng)工商四種人,有的富,有的窮,不管是富還是窮,父母生來本相同,耳目口鼻都一樣,都有手與腳,都有肚與胸,為什么要分富和窮。

        四民平等觀的普及和現(xiàn)實中平等不可得的反差,勢必需求一種合理的解釋;在尋求解釋的過程中,階級觀念就順理成章地被引入了當時的讀本編寫,將前述那些似乎不可解的反差解釋為:正因為有階級壓迫存在,平等才不可得,所以要“打破階級,一律平等”。而階級觀念一旦被引入,貧富間的對立和沖突就變得越發(fā)不可調(diào)和。有讀本就說:“犬可以守夜,??梢愿?,馬可以荷物。難道人可以不做事嗎?凡是不勞而食的,真比犬和牛馬還不如了,這就是社會上的寄生蟲?!庇钟凶x本說:“命運是壓迫階級的迷藥,一班流氓也用他來騙飯吃,我們不要聽天由命,我們要打倒壓迫階級,救我們自己。”更有讀本說:“富人的黑心,爐中的黑炭,兩者相比一樣黑?!?/p>

        因此,在20世紀20年代中葉的讀本里,因有平等和階級觀念的引入,而使得清末民初具有普遍一致性的國民觀被打破了,進而又使得原本被抽象出來的、至高無上的“國家”從單數(shù)變?yōu)榱藦蛿?shù)。換言之,革命者有革命者的國家,反革命者有反革命者的國家;壓迫階級有壓迫階級的國家,被壓迫階級有被壓迫階級的國家。這些“國家”之間勢不兩立,水火不容,為了建立起革命者和被壓迫階級的國家,另一個國家被容許、甚至于應該被丟棄、推翻和犧牲。這就導致一方面對于民國建立有些讀本依然持肯定態(tài)度說:“中國人民受專制幾千年了,竟到辛亥十月十日,武昌起義,才把滿清推倒,改建共和,這是一椿很可慶幸的事,所以每年十月十日,為國慶紀念日?!钡硪环矫妫x本中書寫的民國歷史幾乎一無是處,毫無存在的合法性:

        民國建設,十有三年。禍亂相尋,民生艱難。帝國主義,大肆猖狂。暗助軍閥,戰(zhàn)爭綿延。乘機剝削,掠奪利權(quán)。二十一條,倭奴逞蠻。五九國恥,誰不心傷。袁氏稱帝,西南傳檄。國會解散,張勛復辟。民黨護法,南北分立。五四運動,學生奮起。皖直戰(zhàn)爭,曹吳得利。親日派倒,英美得意。奉直爭斗,日美指使。徐世昌去,黎作傀儡。賄選成功,曹錕上臺。直系四帥,吳齊馮王。摧殘工會,囚殺工農(nóng)。反直戰(zhàn)爭,日美內(nèi)牽。馮軍翻臉,奉張入關(guān)。曹吳敗走,老殷又來。賣國固位,日坐后臺。剝削壓迫,件件依前。哀我人民,輾轉(zhuǎn)流連。欲求解放,團結(jié)向前。

        在民國歷史被整體污名化的同時,因為“你的國又不是我的國”的邏輯,竟讓有些讀本直接提出“從前的國旗有五色就是表示中國有五種人,現(xiàn)在蒙古、青海、西藏任他們獨立,所以五色國旗就不要了”。

        再來看世界觀念。前文已指出清末民初的“世界”觀念具備相當?shù)呢S富性和復雜性。而到了20世紀20年代中葉,從那些讀本中所反映出的“世界”觀念因為帝國主義這一觀念的廣泛接受和運用而變得簡單和粗鄙化。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在此時的讀本中基本除了蘇聯(lián)之外,不再出現(xiàn)清末民初讀本經(jīng)常會談到的英、美、法、德、日等一個個具體國家,而是以“帝國主義”來統(tǒng)一代稱之。比如說:“現(xiàn)在世界上的強國要算英、美、法、日,他們都是帝國主義的國家,千萬的無產(chǎn)階級被他們壓迫,千萬的弱小民族被他們殘殺。”

        第二,由此推論,帝國主義國家所構(gòu)成的這個“世界”,成為當時整個中國以及每一個具體的中國人所遭受苦難的最大根源。最簡略的說法即為:“帝國主義看見我們中國地大物博,工業(yè)落后,把貨物運到中國來賣,把中國的原料買回去,又在中國辦工廠,開礦山,每年至少要賺十五萬萬元大洋?!备唧w詳細的論證則展開為類似于“中國為什么這樣窮”式的追問:

        帝國主義為鞏固發(fā)展他們的勢力,勾結(jié)中國軍閥,供給軍需品和巨款,使他們打仗,從中掠多厚利。軍閥們又加捐加稅以圖飽私囊。這些捐稅都出自農(nóng)夫和工人的身上。洋資本家因有特權(quán),不出捐不完稅,所以錢都被他們賺去了。因此中國的關(guān)稅、鐵路、礦山便被強迫著做了抵押品了。中國的命脈(經(jīng)濟權(quán))也就無形的操在外國資本家手中了。

        第三,因為由帝國主義國家構(gòu)成的“世界”是苦難的根源,因此再無清末民初趨新讀書人所基本普遍認同的公理公例和普世文明可言,只要和外國或外國人有聯(lián)系的人、事、物,很多都從曾經(jīng)的富強樣本與文明標桿變?yōu)榱恕暗蹏髁x的罪惡”。如談到慈善事業(yè)時會說其為資本帝國主義的假面具,“一切顢連無告的人們本都是帝國主義造出來的,他拿點錢出來救濟,卻又說是他的恩德,向可憐的人們收買人心”。

        基督教則是“帝國主義的護身符”,“他勸我們受壓迫,不要斗爭。他勸我們受活罪,說死后會入天堂。英美帝國主義用基督教麻醉我們,使我們甘心做奴隸,甘心受痛苦”。

        而在清末民初,鐵路、工廠等是作為現(xiàn)代文明的標志在讀本里出現(xiàn)的,如《共和國民新讀本》中就說“世界文明諸國鐵路貫通,縱橫如織,履萬里如戶庭,不聞有行路難之嘆”。而到20年代中葉,有些讀本在列舉完中國的幾條大鐵路之后,馬上就嚴厲指出“這大都是借外債造成的,所以都抵押于帝國主義列強了”。

        余論

        清末民初的讀本很大一部分是在城市尤其上海出版的。其出版既有當時的商業(yè)大鱷如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也有其他一些中小型的出版機構(gòu)。雖然這些讀本的實際影響力還有待進一步論證,但至少從其內(nèi)容可以判斷它們承擔了改造重寫精英思想并將其向下傳遞的任務。其讀者可能是一個江南市鎮(zhèn)里的青年,也可能是一個到過上海等大城市讀書卻因無錢繼續(xù)深造而返回農(nóng)村的小學生,或者是一個在內(nèi)地縣城里半工半讀的少年。他們既讀不懂《新民叢報》等清末報刊里混和了日本、西洋和本土資源的深奧思想,同時也買不起這些昂貴的報刊,更可能成為后來所謂的邊緣知識分子。而讀本則是他們既能消費又可以做到一知半解的。恰恰是這一類的閱讀讓遠超過我們想象的人群成為《東方雜志》、《新青年》等后來如雷貫耳的啟蒙報刊的接受基礎。同時,也讓這些人成為一個個處于急劇分裂中的沿海與內(nèi)地、城市與鄉(xiāng)村、精英與民眾的小小連接點。

        具體至讀本中的國家、世界觀念而言,我們會發(fā)現(xiàn)清末民初與20世紀20年代中葉相比,現(xiàn)實的國際、國內(nèi)局勢當然發(fā)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民族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同時“黨國”已然呼之欲出,世界性的經(jīng)濟危機也即將到來。但這些實際的變化卻可能追不上思想觀念變化的速度,甚至可以說經(jīng)常是思想觀念的變化帶動著實際層面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變化。作為清末民初成長時代中的一員,朱自清在 1925年回憶往事時仍自承他日夜向往著的是“赤子之心”,是“世界之世界”,而非“某種人的世界,更非某國人的世界”!可是就在那一年,僅僅是因為電車上的一個洋人小孩瞪了他一眼,朱氏就乍覺有“迫切的國家之感”了:

        我做著黃種的中國人,而現(xiàn)在還是白種人的世界,他們的驕傲和踐踏當然會來的;我所以張皇失措而覺著恐怖者,因為那驕傲我的,踐踏我的,不是別人,只是一個十來歲的‘白種的’孩子,竟是一個十來歲的白種的‘孩子’!我向來總覺得孩子應該是世界的,不應該是一種、一國、一鄉(xiāng)、一家的。我因此不能容忍中國的孩子叫西洋人為‘洋鬼子’。但這個十來歲的白種的孩子,竟已被撳入人種與國家的兩種定型里了。他已懂得憑著人種的優(yōu)勢和國家的強力,伸著臉襲擊我了。這一次襲擊實是許多次襲擊的小影,他的臉上便縮印著一部中國的外交史。他之來上海,或無多日,或已長久,耳濡目染,他的父親、親長、先生、父執(zhí)、乃至同國、同種,都以驕傲踐踏對付中國人;而他的讀物也推波逐瀾,將中國編排得一無是處,以長他自己的威風。所以他向我伸臉,絕非偶然而已。

        不過在朱氏矛盾的內(nèi)心里又覺得洋人小孩的所作所為“都是力的表現(xiàn),都是強者、適者的表現(xiàn)。決不婆婆媽媽的,決不粘粘搭搭的,一針見血,一刀兩斷,這正是白種人之所以為白種人”。

        朱自清何以如此糾結(jié)?他的這種糾結(jié)在筆者看來正代表了諸多轉(zhuǎn)型時代中的讀書人對國家與世界看法的多變、觀念的復雜與內(nèi)心的無奈,而在眾多造成他們多變、復雜與無奈的因素中,本文所討論的諸多“讀本”無疑也是與有功焉。1925年后很多讀書人的想法、觀念和心境漸漸不再那么糾結(jié),而變得貌似直接、簡單、明了。這一方面預示著現(xiàn)代中國政治文化基礎常識建構(gòu)的塵埃落定,但另一方面又說明一個充滿著多樣性和多可能性時代的落幕。福焉?禍焉?誰人知曉!

        注釋:

        ①張灝:《中國思想史上的轉(zhuǎn)型時代》,收入《張灝自選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②參見王飛仙:《期刊、出版與社會文化變遷——五四前后的商務印書館與學生雜志》,政治大學史學叢書(臺灣)2004年,第7-8頁。

        ③轉(zhuǎn)引自吳劍杰編著:《張之洞年譜長編》下冊,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018頁。

        ④《編輯大意》,見《中華共和國民讀本》上冊,中華書局1913年第12版。

        ⑤1901年于蔭霖在面圣奏對時即說:“如科舉一事,諭旨令以四書五經(jīng)為本,誠得其要。但在三場,恐久,而如今日三場對策,必至廢弛。”見氏著《悚齋日記》,辛丑九月十七日條,收入于翰篤編:《于中丞奏議》,載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23輯,文海出版公司,第1260頁。于氏的擔心并非無根之談,早年文廷式給于式枚的信中即提到其入闈時所出策論題之大謬,由此文氏認為“二、三場系斷斷不看”。見汪叔子編:《文廷式集》下冊,中華書局1993年,第1204頁。

        ⑥孫寶暄:《忘山廬日記》(上),癸卯九月十一日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752頁。

        ⑦朱宗震等整理:《黃炎培日記》第一冊,1914年9月16日條,華文出版社2008年,第148頁。

        ⑧周作人:《談策論》,收入氏著《風雨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9、50頁。

        ⑨《重刊論說文海序言》,見《最新論說文海》,共和書局印行,1933年增訂26版。

        ⑩陳榮袞:《訓蒙宜用淺白新讀本說》,《申報》1900年4月22日,第三版。

        猜你喜歡
        讀本國民國家
        雛燕
        中國民藏北宋宮廷用瓷鑒賞(4)
        散文詩小型張讀本
        散文詩(2021年18期)2021-10-08 09:56:58
        新時代機關(guān)黨建簡明讀本
        一直難忘
        高地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中華家教》親子讀本
        中華家教(2017年12期)2017-12-15 00:09:30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國民健康 國家強盛
        色婷婷久久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亚洲性av少妇中文字幕| 精品人妻久久一日二个| 亚洲一区二区不卡日韩| 午夜男女靠比视频免费| 色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a片 | 大陆国产乱人伦| 国产福利酱国产一区二区| 少妇熟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一级在线| 91亚洲最新国语中文字幕| 粉嫩极品国产在线观看免费一区| 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站| 国产激情з∠视频一区二区| 中文不卡视频| 18禁国产美女白浆在线| 日韩av一区二区不卡在线| 亚洲夜夜性无码| 天堂√中文在线bt| 中文字幕乱码人妻无码久久久1| 国产自拍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videossex国产高清| 中文字幕乱码熟女人妻水蜜桃| 国产黄色片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人妻中文字幕| 男人的天堂手机版av| 激情内射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无遮挡吸乳呻吟视频| 国产精品福利久久香蕉中文| 亚洲不卡毛片在线观看| 欧美又大粗又爽又黄大片视频 | 人人妻人人澡av天堂香蕉| 欧美片欧美日韩国产综合片| 中文字幕av熟女中文av|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 欧美色图中文字幕|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久久人妻| 无人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东方aⅴ免费观看久久av| 日韩我不卡| 中国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