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舒
(沈陽師范大學 大學外語教學部,遼寧 沈陽 110034)
關聯(lián)理論是Sperber與Wilson于1986年在其專著中所提出的有關認知語用學的理論,它從語言哲學、認知心理學、交際學等多學科的角度對語言交際做出解釋,把交際與認知結合起來,指出語言交際是一個認知推理的互明過程,強調(diào)認知語境在推導說話者的交際意圖中的作用。根據(jù)關聯(lián)理論,人類在交際過程中最主要的目的是取得一定的關聯(lián),即在交際的過程中,交際雙方具有關聯(lián)的直覺,以關聯(lián)性為取向。交際雙方能夠相互配合,明白對方話語中的暗含內(nèi)容,主要因為有一個最佳的認知模式[1]?,F(xiàn)今,關聯(lián)理論在英語教學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深入,眾多教育學者嘗試使用關聯(lián)理論來引導學生學習各項英語技能,指導教師設計教學方案,并建構新的英語教學模式,這些教學創(chuàng)新實踐將成為關聯(lián)理論在國內(nèi)大學英語教學領域中最主要的一項探索。
Sperber和Wilson的關聯(lián)理論是一種能夠反映語言交際本質(zhì)屬性的認知語用學理論。關聯(lián)原則下,“交際”與“認知”是最核心的兩個概念,兩位學者認定語言交際是按某種思維規(guī)律進行推理的認知活動,是屬于明示—推理模式的應用。交際過程中,言者通過明示行為向聽者傳達自己的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聽者根據(jù)對方的明示行為所提供的信息,結合語境,理解言者說話的最終目的。普通的交際過程中,話語的內(nèi)容、語境和各種暗含會使聽者對話語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但聽者并不一定在所有場合下對話語所能表達的全部意義進行充分解讀,總會有信息的缺失或遺漏,或者有對信息不同程度的誤聽與誤解。然而,聽者可用最為自然也是最為單一的標準—話語的關聯(lián)性去理解話語。關聯(lián)理論中的關聯(lián)性是一個相對概念,它的強弱取決于兩個因素:處理努力和語境效果。在同等情況下,處理努力越小,語境效果越大,則關聯(lián)性越強[2]。因此,無論對于任何文化內(nèi)的交際者,他們在正常的言語交際過程中總是有意識地、最大限度地增強或突出語境效果,最大限度地減少聽者所進行的推理努力,以獲得話語理解的最佳關聯(lián)。所謂最佳關聯(lián),就是交際過程中過濾了瑣碎、無關、多余或次要的關聯(lián)所得到的最匹配、最達意、也最能體現(xiàn)交際者意圖的關聯(lián)性。在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的傳輸與接收中,交際者雙方之所以能“默契”溝通并順利達意,主要是因為兩者都以獲取最佳關聯(lián)為交際前提和進一步深入交際的鋪墊。
閱讀理解從來不是單純的認字解義過程,它包含思想和語言的相互作用;它不是一種直接的話語交際過程,而是作者與讀者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語言交際,是作者明示信息后讀者推導信息、獲取信息的過程。從另一個角度看,閱讀能力可以被理解為一種特殊的交際能力,是讀者調(diào)用自己全部已有的或是潛在的知識與能力試圖與原作者進行“無聲互動”和“文外會話”的溝通能力,它取決于讀者頭腦中的所有文化信息、邏輯信息和其他百科知識信息。這種無言的交流同樣是一種認知推理過程,讀者需要使用復雜的心理語言和一定的認知能力去理解文字的表層含義,進而理解其間的隱含信息和深層結構,分析處理閱讀文本傳遞的信息,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合理預判各種理解后得到的不同效果,最終正確領會作者要透露的信息及思想。雖然這是一個無聲的非口頭交際,但它同口語交際一樣,遵循語言交際活動的原則,因而,適用于交際與認知領域的關聯(lián)原則同樣也適用于閱讀理解這一復雜而又特殊的交際活動。同樣地,閱讀理解也是一個尋找最佳關聯(lián)、以求最大程度獲取材料信息的活動。閱讀者在一定的認知語境中進行合理推斷,深入文本的言內(nèi)之意與言外之意,摘除與文本中心思想相關度欠缺的信息,努力接近最佳關聯(lián)。
英語閱讀并非單純的語言文字解碼過程,閱讀理解教學的主要宗旨就是引導學生通過營造互相明示的語境進行文本含義和作者意圖的推斷,找到最佳關聯(lián)后達到對原文信息理解的最大化。在當前的大學英語閱讀課堂上,教師在建構新的英語閱讀理解教學模式的同時,可以應用關聯(lián)原則對這一過程中的認知聯(lián)系與規(guī)律加以解釋,透過這一原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關聯(lián)閱讀策略,以補充傳統(tǒng)閱讀教學中的不足。
閱讀文章中的語境假設比比皆是,可以是一段文字、一句話或是一個單詞,原作者的語境假設在讀者的認知空間中會有新的內(nèi)涵和理解,這時讀者只會選擇自己有能力認知的或感興趣的假設與自己意識中的相關知識加以聯(lián)系,聯(lián)系得越貼和、越接近,取得的認知語境效果就越好,理解達到的深度就最佳。因此,教師應盡量提高學生的語境認知水平[3],做好閱讀前的教學準備,力圖讓學生的認知語言環(huán)境和閱讀材料的文化語境順利“接軌”,爭取讓學生在精讀閱讀材料之前就更好了解將要接觸的文字。為了達到這一效果,教師可以在閱讀前組織課堂討論增進學生對文章相關話題的了解,或是使用必要的背景導入、概念解釋或語義圖解引領學生提前進入陌生的語言環(huán)境。此外,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閱讀前預測初步推斷作者的交際意圖,預測的媒介可以分為兩方面:從結構方面來說,包括文章的體裁、文風、寫作特點等;從內(nèi)容方面來說,包括文章的標題、關鍵詞、各段落的開頭或文中的圖片或圖表類信息,有時文后的參考文獻甚至也可以構成文章內(nèi)容預測的有力根據(jù)。另外,為學生提供圖式框架這種非語言因素媒介可以作為可靠的閱讀前導手段[4],提前激活學生意識中與文中信息或語境對應的記憶和聯(lián)想。
在英語閱讀中,讀者無需對每文每段每行都加以細致品讀來力求得出全部信息。有些文章可以通過策略性閱讀或選擇性閱讀達到閱讀目的,完成作者與讀者的互動。如果教師此時能明確閱讀目的,引導學生進行關聯(lián)性閱讀,學生的認知努力程度會有所減輕,閱讀效率會得到相應提升,學生在有限時間內(nèi)可以在這樣的目的指引下更經(jīng)濟、更快速地獲得最大關聯(lián)信息。學生可能只需要一點點的時間準備,就可以大幅度提高閱讀的專注力、理解率和記憶力。尤其是這種目的性閱讀中的關聯(lián)信息可以被學生更準確、更有效地加以挖掘和利用,語境效果瞬間倍增,明說信息下的隱含信息顯得更為直接和突出,原作者與讀者之間共享的互明語境暗示也進一步凸顯。因此,從某種角度來看,這種目的性閱讀就是關聯(lián)性閱讀,閱讀目的就是要架設最佳關聯(lián),一切的閱讀努力和認知推理都以獲取最佳關聯(lián)為取向,而且強烈的目的意識會從另一角度讓學生最大限度運用潛能,脫離無關信息的拖累與誤導,更近距離地與原文作者“坦誠相見”。
由于英語詞義對環(huán)境有很大的依賴性,所以在英語閱讀中不能過分依靠釋義來閱讀內(nèi)容,應結合語境作出合理推導[5]。關聯(lián)理論下,文化背景和語境信息約束每一個詞的具體含義,而一個詞在字典中的精確含義往往顯得蒼白無力,因為有效閱讀從來不是對每一語言單位的精確認識,而是要掌握這樣的語言單位在一定的語境或場合中的特殊解讀方法。這種通過語境暗示出來的新的詞義、句義或段義構成關聯(lián)閱讀策略的前提和關鍵。英語閱讀理解可以被看成是一種書面形式的文化交流和語境探尋。如奧巴馬的總統(tǒng)演講中有這樣一句話:“Let us remember that,if this financial crisis taughtusanything,it’s thatwe cannothavea thriving Wall StreetwhileMain Streetsuffers.”其中有兩個對立的概念:WallStreet和 Main Street?!癢allStreet”的直接含義是指位于紐約金融區(qū)的一條名叫“華爾街”的街道,泛指包括金融、投資銀行在內(nèi)的美國的巨型企業(yè),在這處語境中,它表征美國富人階層的利益或少數(shù)富人的利益。“Main Street”的直接含義是指小城鎮(zhèn)的主街,泛指小企業(yè)、小作坊和貧民百姓,這里指平民階層的利益或社會主要群體的利益。理解這兩個對立概念涵義的關鍵不僅在于兩個概念對應提出的同一時間性和空間性,更在于穿透句子本身抓住文化背景中金融危機這一語境前提,這一文化關聯(lián)性的成功確立與否直接影響詞義理解的成敗。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有側重地設計不同形式的文化性英語閱讀活動,把文化味道濃厚的材料列作閱讀的首要任務,閱讀前文化信息的導入與鋪墊以及閱讀中文化關聯(lián)的確立是教學中值得重視的環(huán)節(jié)。這個過程的難處在于針對某些原作者認為無需贅言的文化信息,教師可引導學生多涉獵與原作者、原文化相關的信息,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文化意識,幫助學生自動填補相關的文化空缺,消除知識斷層。另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在于鼓勵學生課后進行廣泛閱讀,多接觸目標語文化,增加他們對各種文化語境的認知敏感度,幫助他們找到不同語境下的不同關聯(lián)性,縮小與不同文化題材作者之間的知識差異,盡量擴大與這些作者共有的認知重疊,進而能對所讀語篇進行文字外預測及驗證,進而徹底掌握文字中含載的全部語料信息。當然,除了利用文化關聯(lián)達到猜詞的目的,教師應當提醒學生關注所讀材料中的時、體、式、態(tài)、氣等語法標志[6],這些隱形的關聯(lián)手段往往可以使學生更容易直達主題。
同一般的語言交際一樣,英語閱讀理解也是一個交際者通過語境信息的明示加以推理而獲取隱含信息、掌握交際意圖的過程。教師可有意識地提高閱讀材料中明示信息的比重,拓寬對明示信息的處理,為學生進一步由表及里推知隱含信息做更全面的鋪墊。提問式教學策略可以被教師采納來達到這一效果:教師根據(jù)原文提出問題,創(chuàng)設學生想要閱讀的心理機制,激發(fā)學習動機,然后從關聯(lián)度最大的信息入手進行針對性講解,充分解疑。這種提問式閱讀理解教學模式,既制造了閱讀教學中的興奮點,又以問題的方式減少了學生認知方面的推理努力,讓學生在各種紛至沓來的關聯(lián)信息中快速確定閱讀中心。這種策略需要教師課前做一定的準備:首先要確定適當?shù)拿魇拘畔?,然后根?jù)這個信息點營造一個問題環(huán)境,以疑導讀,以問促教。
教師在選擇閱讀材料時要換位思考,參照學生已有的語言能力和認知水平,選擇語言難度適度或略深、內(nèi)容前后關聯(lián)性與線索性較強、新舊信息融合性較好、生詞或術語又不至太過集中的文本材料。窄式閱讀是關聯(lián)閱讀模式下可以推廣的一種有效閱讀方式。早在20世紀八十年代初期,Stephen Krashen等語言學家就提出了窄式閱讀理論,即閱讀同一主題,同一作者或同一體裁的作品[7]。凡是同一主題的文章在用詞方面重復率高,不同文章內(nèi)容的關聯(lián)性強,確定最佳關聯(lián)的難度大大降低;同一作者的文章風格一致,表達習慣接近,閱讀中的推理努力大幅減少;同一體裁的文章格式相近,能讓閱讀者快速感知其中的文字材料,更能跨出句子平面,對所讀文字不僅能進行比較基礎的推斷性理解,還能進行評價性理解或創(chuàng)造性理解。針對窄式閱讀的這些優(yōu)勢,教師應對適合教學的閱讀素材進行分類、篩選、整理和排序,對閱讀材料的類別劃分后根據(jù)不同材料的關聯(lián)性和同一性布置教學任務,達到關聯(lián)理論與窄式閱讀的最佳結合。
閱讀理解不屬于某種直接的話語交際活動,但在認知領域中,這個過程仍然是讀者付出認知努力以獲取原作者意圖的特殊交際活動,是按一定的推理思維規(guī)律進行的認知活動[8],關聯(lián)理論對于英語閱讀理解教學這一繁雜的語言認知活動有極強的帶動作用。關聯(lián)原則下的語用認知規(guī)律和交際特征有助于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通過構建新的認知語境推斷詞義,對作者的認知環(huán)境做出正確假設,分析所讀語料的意義關聯(lián)與邏輯關聯(lián),減少處理認知信息的腦力消耗,最終了解原作者真實交際意圖。
[1]李靖舒.從關聯(lián)理論看認知語境與隱喻隱含意義的解讀[J].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1(1):90-92.
[2]Sperber 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asilBlackwell,1995:261-263.
[3]朱萸.淺談關聯(lián)理論中語境對閱讀理解教學的啟示[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5):31-33.
[4]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190-191.
[5]殷燕.關聯(lián)理論視域下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11):193-194.
[6]金杰.閱讀理解教學中的關聯(lián)原則[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3):35-38.
[7]Krashen,S.The Case for Narrow Reading[J].System,1996(1):97-100.
[8]羅明燕.關聯(lián)理論與大學英語精讀教學[J].中國大學教學,2006(5):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