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峰
(吉林師范大學 傳媒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編輯報紙不光是一種新聞事實的呈現和羅列,更是一種面向讀者的事關編者“誠意”的表達。我們知道,現在很多媒體辦得很浮躁,對于報紙這種出版周期短、涵蓋內容繁復、讀者閱讀背景復雜的媒體,其編者有時更顯得心浮氣躁,以致很多地方報紙新聞版均是復制粘貼全國權威或主流媒體的新聞報道和時評觀點,只在其報紙的一兩個版面開辟自己的 “陣地”,以期和當地讀者進行收效甚微的“互動”。在數字網絡傳媒訊息發(fā)達的今天,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是一種資源的極大浪費,是對讀者期待和需求的一次毀滅性侵犯。
首先,編者應該經常站在讀者的角度,思考如何辦報,這是編者應該具有的最基本的服務意識和辦刊誠意。如果沒有這個姿態(tài),編者只能越來越孤立。報紙就是這樣一個“角逐”的平臺。一個和諧的版面出版之后,其上面不光是圖片、文字和線條,小而言之,其應該凝聚著編者和讀者的溝通與相互期待;大而言之,其應該凝聚著國家和人民融合與信任之情感。一張報紙是否具有誠意,直接與其編者是否具有誠意相關。其次,編者要想在報紙上傳達自己的誠意,他需要具有開闊的視野和獨到的眼光,需要能夠讓讀者感受到編者在全身心地投入與閱讀者的對話中,并且能夠給讀者以信息的傳達與解析,甚而心靈的震撼與共鳴。雖然,當下報紙拿到獨家新聞不易,甚而很多報刊已經喪失了這種獲取獨家新聞的信心和勇氣,但是如果編者以誠相待讀者,同樣也會收獲讀者的喜愛。為此,筆者總結四種供編者表達辦刊誠意的報道思路,以期能夠達到最佳辦刊效果,實現最終辦刊目的。
我們發(fā)現,很多時候,一份報紙的新聞報道成功與否不是取決于其是否有“獨家新聞”,而是取決于采編者對于既定新聞的采訪和編輯的角度。不同的角度會有迥異的效果,也會產生具有碰撞性的觀點,自然會抓住讀者的閱讀心理。例如,全國各地媒體都有對山西臨汾男童被挖雙眼事件的報道,有的報紙是不斷轉載跟進,有的報紙是配發(fā)爭論時評,有的報紙是巧改題目佯作新聞,有的報紙是靠披露受害者隱私謀取關注,等等,各種報道方式不一而足。但是,我們仔細閱讀之后,就會發(fā)現,這種報道是嚴重缺乏誠意的表現。這種報道不僅是對讀者閱讀期待和憐憫之心的挑釁,更是對受害者生活和心理的嚴重傷害。
在《南方周末》網2013年9月12日新聞版《挖眼農婦的家族與村莊》報道中,報道者采取了獨特的角度和方式,對該事件做了深入報道?!赌戏街苣酚浾邔Ξ斒氯思易搴退诖迩f進行了深入了解,采訪了多名和張會英家打過交道的神漢和法師,得知張會英從未“將斌斌和郭家‘惹小鬼’的傳言聯系到一起過。所以沒有人知道,向來迷信鬼神的張會英的動機到底是什么”。接下來報道這樣寫道:“2013年8月24日19點過一點。掛了女兒的電話以后,張會英出門去找自己6歲的侄子。沒有人注意到她。她的臥室里,老黃歷寫著,這一天,宜出行,會親友;忌祈福?!保?]——《南方周末》的這次采訪至此文字結束。
事實上,這次采編沒有做任何評論,它忠于新聞的事實性報道,但是我們卻能夠從稿件的編寫中,看出編寫者的獨特角度和有力地對細節(jié)的勾畫與布局能力。其實,角度的變換,其帶來的效果決非是簡單的“橫看成嶺側成峰”,而是帶來一個全新的思維世界。這樣的視角勢必帶給讀者一個與眾不同的閱讀與思考空間。細節(jié)的魅力更是無窮,這樣的細節(jié)采寫手法,似乎把讀者帶進一個可以觸摸的時空,其文字“冷酷”而又充滿震撼。所以,我們沒有理由不去期待和閱讀。
上?!段膮R報》2013年9月15日第9版至第12版,策劃了一組名為“啟示錄:金融危機5周年”[2]的特別報道,其中第一和第四個版面是特別報道之“學人訪談”,第一個版面是由其特約撰稿人徐明棋撰寫的采訪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亞當·珀森(Adam Posen)稿件的《遏制泡沫是防范金融危機的關鍵》,全文逾六千字;第四個版面可以看做是對以上三版所呈現的報道內容的一個“收束”,是由國內知名專家、學者撰寫的事關中國未來的理論探討組稿,總題為“‘后危機’時代,中國的未來”。第二和第三個版面是特別報道之“國際連線”,是《文匯報》各國駐地記者從華盛頓、巴黎、巴西利亞、墨西哥城發(fā)來的四篇專電,報道分析了其他國家在經濟危機中的境遇和對策。
這個報道具有很大新聞價值和學術分量,很好地體現了編者匠心。我們知道,讀者喜歡這樣的分量的專題報道,而不喜歡豆腐塊一樣零碎的淺層次的千篇一律的新聞描述。其實,我們不難看出,專題報道的關鍵因素有兩個,一個是編者的策劃和匠心,另一個是專家、記者的深刻認知和采訪。這兩個因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就是立體與平面、廣度與深度、嚴肅與鮮活、理論與事實的完美呈現。而對于編者,無疑是需要具有這樣廣博、深刻與靈活的匠心的。
近些年,隨著《光明日報》《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不斷加大對時評、理論探討、學術研究、人文塑造的出版力度,國內各大報紙也紛紛開辟時評、書評等各色理論欄目,表達觀點和立場。這種趨勢和引導使得新聞報道、新聞事業(yè)不斷走向深層和理性的維度。同時,這也是讀者心聲的傳達。讀者需要從報紙上看到或聽到立體的多元的形象或聲音,而非以往單一的事實呈現。所以,編者在報道中加入專家分析的要素,是一種權威和分量的體現,也是一種編者匠心的傳達,而對于讀者,我們相信他們看到的一定是編者對于這一選題的赤誠之心。
所謂“立體報道”,是一種全方位的多元性的新聞報道形式。其報道方式不光是多角度多維度的呈現,它還要求有思想和觀點上的交鋒,甚至要有編者、讀者和被訪者的互動與交流。這種策劃性專題報道的作用在于深入地拓展了讀者的閱讀空間,為報紙?zhí)峁┝烁訌V闊的讀者群體,也為編者自身提供了一種可以凝神靜氣回望、思考或前瞻的空間。我們知道,報紙上的新聞報道或文藝作品,是經常會被稱為“速朽”的文字。報刊的“朽速”與報刊的出版周期有著一定關系。一般意義而言,出版周期越短,例如日報、晨報、晚報冠名的報紙,其“朽速”最快。究其原因,出版周期越短,其編輯的出版內容越“匆忙”,導致報刊的報道多“平面化”,少“立體感”。雖然,近年報刊編者對于立體報道和深入報道的追求力度有所加大,但是對于出版周期的“緊箍咒”,編者很大程度上也顯無奈。
事實上,對于立體報道的要求,也表現在編者對報道對象相關材料 (當然也包括第一手材料)的占有情況,具體而言,表現在占有材料的廣度和深度兩個方面。就報道的廣度而言,是要求編者“博雜”,能夠圍繞某一主題匯總、編輯關涉報道對象的最新鮮、最久遠、最專業(yè)、最具爭議、最有建設性等眾多關鍵性材料;就報道的深度而言,是要求記者及編者“實踐”及“思考”,“實踐”即采編者奔赴新聞一線,做新聞的深度采訪和調研,“思考”是編者對新聞的個性化及權威性認知與總結。例如,2013年9月5日上海《文匯報》第9版“學業(yè)考和高校招生掛鉤:怎么看,怎么辦?”[3]專題和第 12 版“這減負怎把孩子減得越來越累!”[4]專題,均編輯得很有立體感。前一專題刊載的內容首先是編者和記者的專題背景解析,然后是正反方對話題的討論,以及穿插采編者的分析,最后是相關鏈接,比較江蘇、山東等教育大省對此問題的認識和舉措;后一專題的報道形式與第9版相似,其刊發(fā)了家長、老師等不同立場的對該話題的言論,并結合具體的案例進行剖析報道,并采用大事記的形式輔以《近50多年來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出臺的減負舉措》,使得這篇報道具有了一種歷史縱深感。
這種將采訪稿、調查稿、國內外比較、專家分析、政策舉措梳理解析、觀點碰撞、相關鏈接等多種形式與內容融合在一起的報道,無疑是一記“組合拳”,具有十足的立體感,必定能夠拓展讀者的閱讀空間和思想空間,對讀者而言,這樣的閱讀無疑是一種盛大的享受。
報紙副刊是有生命,有價值的。副刊對讀者而言,雖屬愉悅品性之物,但其中蘊含的深層效用與價值卻非常之大。我們知道,副刊代表了一份報紙的文化品位和審美層次,代表了編者一種參與、溝通和品鑒社會文化的姿態(tài),代表了紛繁復雜的甚或浮躁的訊息世界中的一塊可供編者、讀者精心照料與開墾的精神家園。在中國現代,報紙副刊的作用和地位尤顯突出,甚至能夠成為社會思潮的風向標,能夠成為政治導向的晴雨表,能夠成為價值取向的指南針。
在中國當代,報紙副刊更多地是一種帶有修養(yǎng)、批評與建設等諸多性質相融合的色彩斑斕的社會文化輿論的“后花園”。這種報紙副刊所承載的欄目內容大抵具有娛樂色彩、教育色彩、批評色彩或學術理論色彩。國內報紙副刊較有特色者如:《光明日報》的“文化周末”、“理論·學術”,《中國社會科學報》的“后海”、“書評”,《文匯報》的“筆會”、“文匯學人”,《新民晚報》的“夜光杯”,等等,幾乎每一份報紙都或多或少地設有副刊或類似副刊的版面,供讀者心靈“休養(yǎng)生息”。其中,一些報紙還在不斷擴大副刊所占版面,一些報紙在周末經常會推出細分各種學科門類的副刊專版,以滿足不同口味讀者的閱讀需求。
報紙副刊在創(chuàng)始之初是為了消遣,而后承載了太多的社會、政治、文化等使命,甚至,我們可以說,報紙副刊的繁榮實際上是社會思想繁榮的最直觀體現。所以,一份報紙的文化含量、社會責任、深刻程度及讀者多寡都與其副刊的辦刊質量密切相關。優(yōu)秀的報紙憑借其優(yōu)秀的副刊積聚了深厚的人文底蘊,往往會成為刊物生存生生不息的重要動力。報紙副刊的地位相較“正刊”而言,猶如左手之于右手,情感之于理智,休閑之于勞作……不可謂不重要。所以,作為報紙編者,對副刊稿件、欄目、版面等內容的選擇與策劃都必須精益求精,要讓讀者在這個“副”字上看到你的專業(yè)精神、編輯藝術和表達誠意,不能因為其帶有“副”字就滿不在乎,疏于經營,冷落讀者。
[1]習宜豪,楊寶寶.挖眼農婦的家族與村莊[EB/OL].[2013-09-12].http://www.infzm.com/content/94224.
[2]徐明棋.啟示錄:金融危機 5周年[N].文匯報,2013-09-15(9-12).
[3]樊麗萍,姜澎.學業(yè)考和高校招生掛鉤:怎么看,怎么辦?[N].文匯報,2013-09-05(9).
[4]黃純一.這減負怎把孩子減得越來越累![N].文匯報,2013-0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