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艷
(黑龍江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25)
高職院校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建設,事關高職院校凝聚力的增強,競爭力的培養(yǎng),乃至形象的提升,是高職院校整個建設工程的主體部分和關鍵環(huán)節(jié),在當前社會對高職院校的期許和需要不斷提高和增長的背景中,應該發(fā)揮出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真正價值,達到對高職院校發(fā)展和進步的保障。在龐大的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系統(tǒng)中應該有一個統(tǒng)領的精神和意志,文化自覺可以有效避免高職院校文化建設中的沖突,降低高職院校文化建設過程的阻礙,實現高職院校文化建設過程中整體而全面地發(fā)展,特別是文化自覺的指向作用和評價作用,更可以為高職院校物質、制度和精神等方面的文化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以利實現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預定目標。
文化自覺這一概念是我國知名學者費孝通先生所提出的,是新時期文化建設和文化發(fā)展的科學總結,是文化建設過程中必然的歷史產物[1]。費先生對文化自覺的闡述為:人們生活在一定文化背景中,人們會產生對其文化和背景進行了解的欲望,希望通過把握自身文化發(fā)展脈絡,在借鑒其他文化優(yōu)勢,接觸不同形式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對自身文化更為深刻地認知、改造,達到提升文化品質,促進文化發(fā)展的目標[2]。
一方面,文化自覺是對文化演進歷史的自覺,是對文化的產生,發(fā)展和存在的一種自覺式的了解,這是構成文化自覺最為基礎的部分,也是文化自覺的重要內容,同樣也是文化自覺中最先產生的環(huán)節(jié)。另一方面,文化自覺是對文化演進和發(fā)展方向的自覺,通過對文化發(fā)展的自覺可以達到清晰認知,規(guī)范文化發(fā)展方向,重新定位自我等目標,達到對文化發(fā)展和演進的控制[4]。此外,文化自覺表現在對他種文化優(yōu)勢的接納和吸收上,文化自覺可以建立文化重構和建設的空間和氛圍,使文化能夠在批判性的吸收中達到對其他文化中優(yōu)長內容的整理和接納,達到“為我所用”的目的。
高職院校是一個技術、科技密集的單位,人員構成和運作方式都非常復雜,只有建立良好的高職院校文化,并通過合理的高職院校文化建設,才能使高職院校文化發(fā)揮出引領、輻射和示范的價值,在教育育人的基礎上,形成環(huán)境育人和文化育人,給高職院校的生存與發(fā)展找到重要的根基和血脈。文化自覺性是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統(tǒng)領,有了文化自覺性的存在,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就有了科學的導向,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工作也就能夠更加主動和加速。同時,高職院校文化又是文化自覺的基礎,只有豐富而堅實的高職院校文化作為根基,文化自覺才能夠更好地被激發(fā),也才能夠釋放出來文化自覺的真正價值。
一方面,高職院校文化自覺表現在物質文化的自覺,這表現校園建筑物、環(huán)境等硬件設施上,文化自覺會形成對校園物質文化的改良和促進的作用。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文化自覺表現在制度文化的自覺,制度文化主要在規(guī)范性上對高職院校發(fā)展進行約束,教學制度、德育制度、獎懲制度就是制度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有了制度文化,高職院校就會形成規(guī)范性發(fā)展的趨勢,使高職院校各項工作找到可靠的依據。最后,高職院校文化自覺表現在精神文化的自覺,師生表現出精神文化上的高度自覺有利于高職院校的進一步發(fā)展,有利于高職院校文化功能的全面實現,是高職院校表現出特色和發(fā)展?jié)摿Φ闹匾画h(huán)。
建設什么樣的高職院校文化是當前各高職院校主要研討的問題,由于高職院校人員構成的復雜性出現了多重文化相互交匯的趨勢,由于每個人的立場不同,進而對于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目標設定也存在問題[5],例如:一些人將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停留在膚淺的層次,出現了單純建設和重視形象工程的錯誤傾向,將現代化教學樓、圖書館的興建作為文化建設的中心;一些人將高職院校文化建設作為創(chuàng)造高職院校形象的手段,出現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出發(fā)點的錯誤;還有些人將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等同為文娛活動,盲目擴大各種文娛活動的規(guī)模和數量,導致對高職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不良影響;還有一些人將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等同于高職院校教育,開設了各種高職院校文化課程,認為教育的加強就能夠迅速提升高職院校文化水平。上述對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種種膚淺的認知會喪失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良機,并且會降低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綜合價值,形成各種理念上的交鋒和沖突阻礙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進程,形不成對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促進和指導作用,將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功利化,嚴重扭曲了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意圖[6],喪失了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對環(huán)境、氛圍和空間的優(yōu)化作用,起不到從整體上提升高職院校教育性的價值,嚴重的理念沖突會導致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畸形發(fā)展,甚至會形成高職院校的偽文化。
制度是高職院校運行的管理基礎,高職院校規(guī)模的快速發(fā)展會出現制度體系和管理措施上的種種漏洞,進而出現內在建設的問題,不但影響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質量,更會影響高職院校的總體發(fā)展。當前比較具有典型的代表現象是高職院校在制定各種制度的過程中盲目模仿和大幅度復制普通高校的管理制度[7],而不是通過自身摸索或經驗總結和形成的,這會出現兩個問題,一是,借鑒和抄襲得到的高職院校制度存在著較大的不適應性,無法解決具體的問題,導致對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影響。二是,借鑒和抄襲得來的高職院校制度與原有的制度產生嚴重的沖突,使高職院校各項工作容易陷入混亂的狀態(tài)。三是,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制度性沖突會造成核心文化的形成困難,不能從合理和有效的層面上展開對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支撐,使整個高職院校的各項建設活動、管理工作和教育教學工作陷入被動的局面,難于實現發(fā)展高職教育的目標。
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在不同的主體中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根據有關學者的分類,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主體有四個群體:一是,高職院校學生;二是,高職院校教師;三是,高職院校管理人員;四是,高職院校其他的服務支持人員。由于各主體的人數、年齡、訴求等各方面的差異,導致高職院校各主體之間在價值觀、思想意識、行為特點、利益關注點、文化修養(yǎng)、能力素質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在不能很好協(xié)調的條件下,產生激烈沖突的可能。高職院校具有多空間、多價值的特點,與普通高校相比具有更高的自主性和自由操作的范圍,這樣的實際會提高各種主體間產生價值和利益沖突的可能,進而影響高職院校的文化建設進程。在主體性沖突中最為代表性的是學生價值理念、思想發(fā)展和精神追求出現的與其他各主體存在的沖突和障礙,高職院校要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因此要認真對主體性沖突加以全面地分析,避免出現高職院校學生出現不配合教師教學,學生與管理人員沖突,學生與服務支持人員矛盾[8],進而影響到學生對高職院校的心理認同,出現高職院校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喪失發(fā)展主動性,最終出現種種負面問題的產生,導致高職院校教育工作的失敗。
近年來,高職院校的在校人數在增加、辦學規(guī)模在擴大,很多高職院校都獲得政府支持而建立了新校區(qū)、新實習基地和實訓基地,這些變化給傳統(tǒng)高職院校的理念帶來了巨大沖擊,當前高職院校已經不再為單一的個體,而是變成一個體系,一個功能復雜、結構龐大的系統(tǒng)。特別是高職院校不同專業(yè)、不同層級的學生實現分散化教學、住宿和管理后,使得學生產生嚴重的孤獨感,教師產生無力感,形成了高職院校文化上的缺失,使廣大師生只能以個體的方式去應對環(huán)境的變化,由于沒有文化自覺作為支持,導致他們極易與環(huán)境產生沖突,加大了高職院校各種建設的困難。
物質是意識的載體,因此,高職院校物質文化是整個校園文化的根基,同時也是教學和科研工作得以全面而順利開展的必要條件。文化自覺可以從高職院校主體認知上規(guī)范高職院校物質建設和文化建設,使高職院校景觀、風格、硬件、設備符合高職院校物質文化的需要,形成對高職院校物質文化創(chuàng)新的引領。
文化自覺可以成為高職院校師生自覺的行為規(guī)范、思想規(guī)范乃至道德修養(yǎng),通過文化自覺的加工,高職院校所有成員可以對院校的制度進行重點和反復地審視、研討、創(chuàng)新,以不斷地反省達到對新高職院校制度文化的構建。
以文化自覺為導向的校園文化建設能夠豐富且深化精神文化的內涵,為整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找到根基和方法。應該看到高職院校存在的特殊性和文化差異性不只是簡單的建筑、設施和設備的差別,而是在精神層面這一更高的層次,精神文化的價值在于其主動性,通過高職院校成員共同的努力實現文化向更為深刻、更為人性、更為科學的方向發(fā)展[9]。要利用文化自覺的引導性優(yōu)勢提高高職院校精神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建立整體的文化價值和思想價值取向,將每個人的觀念和價值觀進行進一步融合,在不斷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全面促進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和其他建設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文化建設是需要長期努力、不斷強化的系統(tǒng)性工程,必須要經過思想的積累、方法的沉淀,價值觀念的不斷融合,甚至是激烈地交鋒和沖突,只要我們利用好文化自覺這一有利的武器,將高職院校文化建設觀念貫徹到實際和細節(jié)工作,就能夠將文化自覺的問題處理好,就能夠取得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預期效果,在實現高職院校文化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上,建設出適應高職院校大學生發(fā)展的新空間和新氛圍。
[1]齊衛(wèi)平.基于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反?。跩].思想理論教育,2012,(01).
[2]雷驥.文化、文化自覺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辨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07).
[3]陳群輝.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及對策[J].無錫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01).
[4]毛青松.高職院校文化內涵及其建設問題的思考[J].河南職業(yè)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yè)教育版),2007,(06).
[5]葉宗波.文化自覺:多元文化背景下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新向度[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23).
[6]吳婷琳.走出”職業(yè)“誤區(qū),加強高職文化建設[J].重慶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2011,(01).
[7]張建華,李樂琳,李國志.高職人才培養(yǎng)模式建構分析[J].連云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04).
[8]張樹斌.校企合作視角下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J].商業(yè)文化(上半月),2011,(05).
[9]駱文炎,何瑤偉,馮旭芳.高職院校文化建設路徑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