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婉婷
(淮北師范大學 歷史與社會學院,安徽 淮北235000)
近三十年來海峽兩岸張其昀史地學研究
楊婉婷
(淮北師范大學 歷史與社會學院,安徽 淮北235000)
張其昀是近代學界亦官亦學的聞人,不僅承繼浙東學人經(jīng)世致用的務實風格,而且吐故納新,在史學、地學、哲學、教育、國防建設、中外交流等諸多領域均有建樹。近三十年來海峽兩岸關于張其昀史學的研究成果頗豐,呈現(xiàn)出以下特征:臺灣研究者和成果多于內(nèi)地;記敘其生平成就的回憶性文章居多,學術論文偏少;專題性的著述居多,綜合性的文字偏少;對張其昀史學的不同研究方向各有側重。同時表現(xiàn)出一些不足,尤其是大陸學界對張其昀研究的重視程度不夠,研究面較狹窄,評價不夠中肯等等,從中可以管窺將來學界的研究趨勢,即進一步拓寬研究領域;深化相關學科的研究;促進研究方法多樣化等等。
張其昀;史學;地學;史地教育;史地施用
張其昀(1901-1985),字曉峰,浙江鄞縣(今寧波鄞州區(qū))人,1923年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畢業(yè)后,歷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中央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中國地理學會干事兼出版委員會主任,“中央研究院”評議會評議員,浙江大學史地學系主任、史地研究所所長、史地教育研究室主任、文學院院長、訓導長,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干事,制憲國民大會代表,考試院考試委員,國民黨中央委員。1949年6月,渡海赴臺,又歷任“總裁辦公室”秘書組主任、“中央宣傳部長”、“中央改造委員”兼秘書長、“中央委員”兼秘書長、“教育部長”、“革命實踐研究院”主任、“國防研究院”主任、“國民大會”代表兼主席團主席、“總統(tǒng)府資政”、臺灣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等,并創(chuàng)辦中國文化大學。
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學術界對張其昀的生平、思想、學術活動等展開了多元研究,尤其史地學研究涉及張其昀的著述、史學貢獻、地學成就、史地教育思想等諸多學術領域,成果頗豐。這里的“史地學”指的不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歷史地理學,而是指史學和地學?,F(xiàn)將近三十年來海峽兩岸對張其昀史地學研究成果的線索梳理如下。
1.以史地學師承學誼為研究線索
以張其昀史地學師承學誼為主的研究始于1982年,這些撰述以張其昀生平為基線,考證了其家學、師承、學誼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在這方面臺灣的成就遠豐碩于大陸。著作方面,潘維和主編的《張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是張其昀研究的最早史料,全書收入5篇對張其昀的慶壽序辭、104篇張其昀的自序自述、12篇傳記資料、41篇人格風格研究文章、54篇思想學術研究文章和63篇志事與功業(yè)研究文章,較全面地反映了張其昀的生平履歷和學術成就。1985年張其昀逝世后,由其創(chuàng)辦的中國文化大學專門成立了一個“張其昀先生紀念文集編纂委員會”,先后編輯出版了《張其昀先生紀念文集》《張其昀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稄埰潢老壬o念文集》以張其昀的友人、同事、學生等所作的54篇紀念文章為主,以一些報刊等新聞單位所發(fā)表的社論、特稿為輔,此外收集有家屬祭文、挽詩、挽詞、挽聯(lián)、挽幛等?!稄埰潢老壬倌暾Q辰紀念文集》由宋晞作序,同樣以50余篇紀念文章為主體,此外還收集了10篇論文,正文前置數(shù)幅照片,后附紀念詩、畫等。最先為張其昀先生作傳的是1979年由美國的包華德主編的沈自敏譯的《民國名人傳記辭典》第一分冊(第24-26頁)中收錄的《張其昀傳》,此書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所出版的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的一部分譯稿,因而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此后張其昀的弟子宋晞所作的《張其昀先生傳略》,以簡潔的文字介紹了張其昀的生平行誼。王永太的《鳳鳴華岡——張其昀傳》,集中撰述了張其昀的家世、師承學誼、成就等,全書附有張其昀部分學術著作年表和大事年表,對后人開展相關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論文上,碩博學位論文方面,如鄭素燕《繼承中國傳統(tǒng)士大夫精神:記張其昀的生平及其言論》,系統(tǒng)地回顧了張其昀的生平師承與主要思想[1],張白丁《張其昀現(xiàn)代化思想研究》,圍繞張其昀的師承學誼和生平經(jīng)歷,探討了其現(xiàn)代化思想的各個層面[2]。學刊論文方面,大陸學界關注張其昀的生平師承和學誼交流較多,著墨程度不一,如鄭素燕的《1949年前張其昀的人際網(wǎng)絡》網(wǎng)點式分析了張其昀的師承學誼,何春暉、胡嵐的《竺可楨與張其昀交誼考》直接論述了張其昀的人際關系。還有一些關于南高學派、史地學派、學衡派、東南大學、浙江大學、《思想與時代》等等的專題文章中也有部分論及張其昀史地師承與學誼,如許小青的《張其昀與南高學派》就考察了張其昀就讀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時的學術活動和思想師承[3],吳忠良《南高史地學派引論·上》,分析了南高史地學派的形成,論及張其昀作為史地學會最早一批會員,對該學會的貢獻[4];其《南高史地學派引論·下》,通過分析史地學派的人員組成和學術旨趣,探討了張其昀在學術團體中的重要地位[5]。沈衛(wèi)威《“學衡派”史實及文化立場》,論及張其昀參與“學衡”團體學術活動,并主持《國風》和《思想與時代》兩份學刊的事跡[6]。彭雷霆、羅?;荨度宋呐c科學并重:〈國風〉抵抗日本侵略的救亡主張》,論述了張其昀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國風》雜志的貢獻[7]。何方昱《“科學時代的人文主義”——〈思想與時代〉月刊(1941-1948)研究》,認為《思想與時代》月刊作為一份20世紀40年代在中國學界頗具影響力的學人刊物,它得以創(chuàng)辦并維系相當時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張其昀個人在學術道路上締結的人際網(wǎng)絡,特別是同重要政治人物的良好關系,贏得了政府的信任與支持;并進一步反思了現(xiàn)代學人與國家權力之間如何協(xié)調(diào)以謀共生的問題[8]。此類專題性文章很多,在此不再贅述。
2.以史地學術為研究線索
在總體論述張其昀史地學成就方面,錢茂偉在《現(xiàn)代浙東學人張其昀的史地學成就》一文中指出,張其昀寫史,重視以“思想”駕馭史料,他把宋代看作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并以修中國通史為己任。在中國文化的系譜上,張其昀把孔子、孫中山、蔣介石列為一系,他的歷史人物研究中,所下功夫最深、著墨最多的就是這三人,錢茂偉認為張其昀的主要研究方向以1949年為分水嶺,此前以地理為主,此后則以歷史為主[9]。宋晞《張其昀先生對國史研究的貢獻》,提出張其昀在史學上受益于柳詒徵教澤最多者有三,一是方志學,二是圖譜學,三是史料學;總結了張其昀國史研究的特點,即重視地理學知識,時空合一,主張歷史演變與地理分布相結合;重視文化史,尤以思想史為重心;重視世界史,認為研究中國史,必須兼及世界史;國文并茂,以增強讀者對史實的了解[10]。倪渭卿《記華岡興學的張曉峰先生》,認為地緣與人才的分布有一定關系,張其昀循浙東學派的淵源,師承柳詒徵,而后成為歷史學家不是偶然。文中還將近代史學劃分為四大派,把張其昀與張蔭麟、呂思勉等人一起歸為“從歷代史實與制度予以探索”的制度派[11]109-112。潘重規(guī)《追懷創(chuàng)辦人對敦煌學之啟導》,追述了張其昀早在西北考察時即開始從事于敦煌學的經(jīng)歷,后又在文化大學設立敦煌研究所,大力推進敦煌學的發(fā)展,及至首創(chuàng)的《敦煌學》雜志得以刊行,遂成為國際敦煌學的先驅[11]38-41。賀忠儒《業(yè)師張曉峰先生對中國地理學術的貢獻》,認為張其昀的地理思想一直引導著中國地理研究領域的發(fā)展方向,他提倡區(qū)域地理、鉆研歷史地理,開拓中國政治地理學、推廣地理教育、與竺可楨等人發(fā)起中國地理學會,致力于推動學術交流和發(fā)展等一系列實踐活動,對中國的地理學術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12]448-458。韓光輝《張其昀及其歷史地理學貢獻》,把張其昀譽為繼張相文、竺可楨之后,在近代中國地理學發(fā)展史上作出杰出貢獻的學者,對其歷史地理學學術思想和貢獻進行了總結,而且在周密論證的基礎上,指出其代表作之一《中華五千年史》并非舊式史著,應屬其歷史地理學研究的成果和結晶[13]。
在史學思想方面,宋晞《張其昀先生對臺灣文化與教育上的貢獻》,指出張其昀一向注重臺灣本土文化和精神,曾撰寫《臺灣史綱》,以文化層來劃分歷史時代,于修史中彰顯臺灣精神[14]。王瑞《圣人之徒的儒生情懷:以探析張其昀學術思想為中心》,認為張其昀在傳統(tǒng)分崩離析的20世紀擔負起了傳承道統(tǒng)的重任,更推動了中西交匯的時代機遇下現(xiàn)代新儒學的發(fā)展[15]。另外,王瑞《新人文主義史學研究》,概述了張其昀的史學思想、治史體例和治學方法,結合文本細致地梳理了張其昀史學思想的淵源和發(fā)展,并著重從《中華五千年史》分析張其昀著史體例的特色,指出張其昀治學重視會通、務實、筆削、左圖右史、專注,并十分注重資料的搜集工作,認為張其昀既汲取了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又牢牢扎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土壤[16],但西方新人文主義理論的“選擇”“克制”“平衡”并不完全適用于分析張其昀的儒家人文主義思想的“禮”“中庸”,在史學思想的梳理上過于求新,要基于原著文本,用整體的、長時段的歷史觀來解析張其昀的學術思想歷程和歷史活動。
在具體著作方面,關于《中華五千年史》,鄧景衡《張曉峰先生之地理學思想》,指出該書的特點在于以時空為經(jīng)緯,以思想史為重心,以世界史為背景,綜合史料,取精用宏;內(nèi)容繁富、條理井然、體例新穎,認為該書的重大貢獻在于“對歷史地理之究明”[17]1009-1046。王成圣《游蹤萬里心懷天下》,指出該書效仿春秋筆法,“為我民族建立大是大非的準則”。文中還提及較少為研究者關注的張其昀的都市史研究,羅列其一系列相關的研究著述,總結出其史地兼治的風格[12]402-421。關于《遵義新志》,王永太《張其昀與〈遵義新志〉》,指出該志中關于土地利用調(diào)查工作和相對高度的研究,屬中國地理研究中的兩項首創(chuàng),在編纂規(guī)范上也有較多值得借鑒之處。此外,參與該志編寫的學者后來大多成為某學科領域的開創(chuàng)者或專家,如后來成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侯學煜、任美鍔、熊毅、施雅鳳、陳述彭、毛漢禮、陳吉余、譚其驤、謝義炳、涂長望十人,使該志成為專家修志的典范[18]。關于赴臺以后張其昀主持編纂的《清史》《金史》《中華民國地圖集》《世界地圖集》等典籍,王永太《鳳鳴華崗——張其昀傳》就張其昀的編撰過程、體例、時人評價以及當時學人對《清史》編撰問題的質疑進行了論述[19]。
3.以史地學的施用與教育為研究線索
在史地學施用方面,沈衛(wèi)威《對民國時期建都問題論爭的回顧》,論及張其昀作為一個歷史地理學者對民國建都問題長達20年的關注[20]。何方昱《學術、媒介與政治——論20世紀40年代〈思想與時代〉月刊社關于建都之爭》,探討了張其昀關于首都的地略思想,指出當時發(fā)生在歷史學家錢穆、賀昌群和人文地理學家張其昀、沙學浚等人之間的討論,是基于謀求國家均衡發(fā)展的共識之上的學理性質的討論[21]。任美鍔《學貫史地、博學勤奮、諄諄教導、萬世師表》,指出張其昀以顧炎武、顧祖禹的實地調(diào)查研究方法為指導,成功地完成了1934至1935年的西北人文地理調(diào)查;并于1941年發(fā)起徐霞客逝世300周年紀念會,出版紀念論文集,開中國徐學研究的新紀元[12]188-193。鄭素燕《張其昀與東北問題述論》,提出東北問題是張其昀高度關注所在,張其昀通過實地考察東北在中國所占地位,用歷史地理學理論剖析了東北淪陷原因,提出了解決東北問題的基本原則,并在1946年提出東北重建方案[22]。在國防建設方面,鄭素燕《國防問題叢談——淺論張其昀的國防思想》,概括了張其昀作為一個史地知識分子對中國國防出路的思考,綜合性地歸納和總結了張其昀的國防思想,并對史地學與國防思想的結合施用作了創(chuàng)造性的說明[23]。趙繼剛《抗戰(zhàn)時期張其昀國防建設思想研究》,分析了張其昀的國防建設思想的產(chǎn)生與內(nèi)容,尤著重對教育與國防關系的探討,并對張其昀的國防建設思想進行了較為中肯的評價[24]。
在史地教育方面,區(qū)志堅《人文地理學與地理教育學的發(fā)展:張其昀的貢獻》,著重張其昀“人文”“地理”“教育”的“知識資源”分析,探討了張其昀人文地理學與地理教育的思想,并運用獨特的研究方法和史料,論析了張其昀地理教育思想的淵源和發(fā)展[25]。徐圣謨《張創(chuàng)辦人與華岡制圖事業(yè)》,論述了張其昀不僅認為測量制圖與地理研究關系密切,而且非常推崇孫中山的一些“實學”觀點,如地理、地圖是經(jīng)濟建設之基礎。正是在張其昀的努力下,華岡制圖事業(yè)從無到有,漸具規(guī)模,文化大學地理系也形成了自己重視測量和制圖的特色[12]438-443。劉盛佳《張其昀的地理思想和學術成就》,提出張其昀在地理教學中把當時國際上水平最高的學術著作引入課堂,培養(yǎng)學者型的人才,注重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研究中國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并將其譽為中國當代人文地理學創(chuàng)建者之一,指出他在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政治地理、歷史地理、區(qū)域地理等方面皆有突出貢獻。此外,張其昀早年編寫的《高中本國地理》,在當時與林語堂的開明英語和戴運軌的物理教材一起,被譽為中國三大中學教材[26]。王驤《張其昀編寫的地理教科書》,總結了這本教材行文流暢、廣征民間謠諺和文人詩句的風格,而后來王驤本人廣泛搜集地理謠諺,撰文《地理謠諺譚》,就是由于學生時代受到該教材的影響[27]。顏士之、許為民《張其昀史地結合思想與浙江大學史地系辦學特色》,回顧了張其昀創(chuàng)設浙江大學史地學系的歷程,并通過該系與同期其他大學相比,有較多的研究成果產(chǎn)出、所培養(yǎng)的人才有較大后勁的事實,來說明通才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并反思了當前高等教育體制造成了人才過分專業(yè)化與當前社會對復合型通識人才的需求之間的矛盾[28]。
總體來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關張其昀史地學的研究大體呈現(xiàn)如下特征。
1.從研究者來看,以臺灣學人居多,大陸學者偏少。這可能與張其昀后半生一直在臺灣生活、工作有關。在20世紀80年代,從事張其昀研究的基本上為臺灣學人和海外學者;90年代,大陸學者才逐步重視張其昀研究;自本世紀以來,該研究在海峽兩岸均有所發(fā)展,尤其是近兩年來,隨著張其昀的學術思想價值越來越為大陸學者所關注,張其昀作為一位著名的現(xiàn)代浙東學者也越來越為人們所熟知。然而從總體來看,大陸的相關研究與臺灣相比,在量上仍有一定的差距,這點從兩岸有關張其昀研究的著述的比重中不難看出。但這也表明了大陸張其昀研究的潛力和價值。
2.從體裁上看,在張其昀史地學研究的著述中,以記敘其生平的回憶性文字居多,嚴格意義上的規(guī)范性的學術論文偏少,大部分學術論文皆系大陸學者所作。這兩種體裁的文字作為張其昀研究的著述的組成部分,對后人的相關研究具有各自不同的意義和作用。記敘生平的文字重在敘事,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而學術論文重在分析比較、評價論述,更具有規(guī)范性、獨創(chuàng)性和理論性,為后人進行該項研究提供了不同層面上的參考尺度。
3.從內(nèi)容上來看,以專題性的著述居多,綜合性的文字偏少。在專題性的著述中,學界對該項研究中不同專題的關注程度又是不盡相同的。毋庸多言,張其昀在現(xiàn)代學術史中以其史地學和教育方面的成就名世,這是當前頗為一致的看法,因此在專題性的著述中,以總結張其昀的史地思想、教育理念以及他在地學和教育上的成就和貢獻者居多;純粹研究其史學者次之;文化及其他在數(shù)量上又次之。
4.從不同領域內(nèi)的側重點來看,在史地教育方面,當前大陸學者尤為關注張其昀在浙大史地系的教學實踐,如浙大檔案館員毛文婷《張其昀與浙大史地研究所》,以校史檔案的形式簡要說明了張其昀在浙大創(chuàng)辦和建設史地研究所的教學實踐[29]。臺灣學者則更為關注張其昀在臺灣的教育實踐,且不限于史地方面,還有對整個臺灣教育發(fā)展的貢獻,如建設高校、建立聯(lián)考制度、施行免試升初中、一手創(chuàng)辦了中國文化大學等等,如李俊霖《張其昀之教育思想與實踐》,專門探討張其昀至臺灣后的教育思想和實踐[30]。在地學方面,張其昀的史地合一的歷史地理思想一直是學界關注的熱點。在史學方面,學者更多地關注張其昀生平最滿意的著作之一《中華五千年史》,尤其是張其昀時空結合的思想。
對于近三十年來的張其昀研究,應肯定已取得的成果,但仍要看到其未涉足的領域及研究中的不足?;仡檹埰潢姥芯康膶W術史,張其昀研究的趨勢可以從當前學術研究的不足中管窺。
1.進一步拓寬研究領域。通過回顧,可以清晰地發(fā)現(xiàn)當前學界在張其昀研究中的關注點,這些關注點構成了該研究的主體部分,研究范圍仍有進一步拓展的余地。比如當前的相關研究多集中在地理、歷史、教育和文化四個方面,把這四個方面作為對張其昀以千萬字計的著述的概括和歸納顯然是不夠的,而在史地學研究方面則要更加注重其在張其昀學術上的地位以及與其他方面的關系,如作為中國戰(zhàn)略學的開創(chuàng)者,他的軍事思想和國防觀點亦不容忽視,因而在張其昀史地學施用問題研究上還有余地。此外,透過他的宏富著述,應該去思考他的治學態(tài)度和教育實踐的關系、他的史地學術思想的淵源、發(fā)展、形成、完備和后學影響的過程梳理,以及他作為一個參與時政的近代知識分子在具體歷史事件中所產(chǎn)生作用的多角度評價等等,不要把張其昀臺灣和大陸的史地治學與實踐割裂開來,要根據(jù)時代學人關于史地學方面的交誼和爭鳴,全面地評價張其昀這一人物的史地學術和實踐??傊?,要不斷挖掘資料,擴大研究的范圍。
2.深化相關學科的研究。以史地教育為例,學界多關注張其昀在部分高校的具體教學實踐,但是并沒有將其學承、治學和教學以時空關系進行坐標式的梳理總結,在時間上的先后方面僅關注某一領域的梳理,而沒有對其具體著述上進行時代背景的分析,從而得不出多領域的影響和變化發(fā)展;在空間上的轉移梳理,現(xiàn)在的研究呈現(xiàn)出割裂式的一花獨秀特點,僅僅以包含張其昀的區(qū)域學術團體為研究對象是不夠的,同時還要注重時間和空間的結合,可以找出幾個有代表性的時段或時間點來挖掘他與這一時期的學人的交往和學術思想的交流影響,以及這種影響帶來的史地教學實踐的變化和發(fā)展,這種梳理工夫是極耗時耗力的工作,但對張其昀研究的良性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其他方面的相關研究中,仍然也還有很多問題有待縱深地挖掘。
3.研究方法可以多樣化。文獻分析法是當前進行歷史研究的主要方法,要通過廣泛搜集、考訂和分析史料來實現(xiàn)觀點的建立和理論的完善。但文獻的選擇和引用本身就是一個主觀性的選擇、思維和判斷過程,需要綜合一些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比如通過統(tǒng)計學的計量理論可以在宏觀上歸納、分析張其昀在不同時期的關注點,研究他的史地學術思想發(fā)展歷程等,通過教育學的大學教育理論來分析張其昀在不同高校不同時段所呈現(xiàn)出來的史地教育思想的應用和發(fā)展等等。同時要在穩(wěn)步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挖掘張其昀史學研究的社會意義,既有強烈人文關懷的現(xiàn)實感,又有嚴謹敦實的學術價值。
[1]鄭素燕.繼承中國傳統(tǒng)士大夫精神:記張其昀的生平及其言論[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5.
[2]張白丁.張其昀現(xiàn)代化思想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6.
[3]許小青.張其昀與南高學派[J].近代史學刊,2010(第7輯).
[4]吳忠良.南高史地學派引論(上)[J].東方論壇,2006(5).
[5]吳忠良.南高史地學派引論(上)[J].東方論壇,2006(6).
[6]沈衛(wèi)威.“學衡派”史實及文化立場[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6(3).
[7]彭雷霆,羅?;?人文與科學并重:《國風》抵抗日本侵略的救亡主張[J].安徽史學,2007(2).
[8]何方昱.“科學時代的人文主義”——《思想與時代》月刊(1941-1948)研究[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96-110.
[9]錢茂偉.現(xiàn)代浙東學人張其昀的史地學成就[J].浙東文化研究集刊,2005(2).
[10]宋晞.張其昀先生傳略[M].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2000:99-116.
[11]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張其昀先生紀念文集編纂委員會編.張其昀先生紀念文集[M].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6.
[12]張其昀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編輯委員會.張其昀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M].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2000:448-458.
[13]韓光輝.張其昀及其歷史地理學貢獻[J].中國科技史料,1997(1).
[14]宋晞.張其昀先生傳略[M].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2000:55-92.
[15]王瑞.“圣人之徒”的儒生情懷——以探析張其昀學術思想為中心[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5.
[16]王瑞.張其昀的新人文主義史學研究[D].寧波:寧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3.
[17]潘維和主編.張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M].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
[18]王永太.張其昀與《遵義新志》[J].中國地方志,2005(2).
[19]王永太.鳳鳴華岡——張其昀傳[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130-158.
[20]沈衛(wèi)威.對民國時期建都問題論爭的回顧[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21]何方昱.學術、媒介與政治——論20世紀40年代《思想與時代》月刊社關于建都之爭[J].求是學刊,2008(2).
[22]鄭素燕.張其昀與東北問題述論[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2013(4).
[23]鄭素燕.國防問題叢談——淺論張其昀的國防思想[J].安徽史學,2008(4).
[24]趙繼剛.抗戰(zhàn)時期張其昀國防建設思想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歷史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4.
[25]朗文香港教育.中國的自由教育——五四的啟示[M].培生教育出版北亞州有限公司,2001:199-223.
[26]劉盛佳.張其昀的地理思想和學術成就[J].地理學報,1993(4).
[27]王驤.張其昀編寫的地理教科書[J].民國春秋,1994(1).
[28]顏士之,許為民.張其昀史地結合思想與浙江大學史地系辦學特色[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8(3).
[29]毛文婷,張淑鏘.張其昀與浙大史地研究所[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
[30]李俊霖.張其昀之教育思想與實踐[D].臺北:國立臺灣師范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6:3.
A Review of Chang Chiyun’s Historiography-geography in the Last Thirty Years
Yang Wanti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Society,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Anhui 235000)
Chang Chiyun, a swell in politics and academia, both inherits the eastern Zhejiang scholars’ pragmatic style and makes new achievements in historiography, geography, education, philosophy, national defense, foreign exchange and other fields by exhaling the old and inhaling the new. In the past thirty years, the historiography-geography research regarding Chang Chiyun has appeared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with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There are more related researchers and works in Taiwan than on the mainland; there are more articles narrating his lifelong achievements and correlative memories than academic papers; there are more monographs than comprehensive ones; there appear diversified perspectives of the research of Chang Chiyun in historiography-geography. Meanwhile, the research shows some disadvantages that scholars, especially mainland scholars, pay inadequate attention to the historiography-geography research of Chang Chiyun with too narrow a research scope and too incomprehensive and subjective an evaluation, from which the future trend in the research of Chang Chiyun can be expected with a view to further broadening the research field, deepening the research on related disciplines,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etc.
Chang Chiyun; historiography; geography; historiography-geography education; historiography-geography application
2014-09-25
楊婉婷(1990-),女,湖北荊州人,淮北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2012級碩士。
K207 K90
A
1008-293X(2014)06-01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