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大連理工大學(xué)城市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遼寧 大連 116600)
《荒原》中的女性世界
劉偉
(大連理工大學(xué)城市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遼寧 大連 116600)
艾略特名篇長詩《荒原》通過歷史典故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幾組典型女性形象,展現(xiàn)出女性人物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反映出當時歐洲社會嚴重的精神信仰危機造就了一片愛情與婚姻的荒原,女性精神世界的荒原,至今仍有巨大的藝術(shù)感染力。
女性形象;愛情與婚姻;《荒原》
托·斯·艾略特作為時代代言人,是二十世紀前半葉英美文壇毫無爭議的泰斗。著名長詩《荒原》是反映當時時代特征的經(jīng)典之作。曾為艾略特校訂詩稿的龐德稱《荒原》是英詩中最重要的19頁。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歐洲,人們在追尋宗教信仰的過程中迷失、困惑、無助最后導(dǎo)致精神危機與崩潰。這是《荒原》產(chǎn)生的社會時代背景。
通過研究,筆者把《荒原》中的女性形象分為對比鮮明的兩組:歷史典故上的女性和現(xiàn)實中的女性。
1、三位來自歷史典故的女性西比爾、瑪麗和菲勒美拉
“因為我在古米親眼看見西比爾吊在籠子里。孩子們問她:你要什么,西比爾?她回答道:我要死。長詩前導(dǎo)言中老嫗西比爾(Sybil)是希臘神話中的預(yù)言家,她的最大愿望就是死亡,詩人在詩歌的最前面借她之口說出了荒原人的心愿—死亡。讀者在詩歌的第一節(jié)會結(jié)識瑪麗(Marie),歷史上是匈牙利女王的侄女,德國人的后裔,生活漂泊不定,毫無安全感;詩歌中是一個沒有祖國和家鄉(xiāng)、毫無精神追求、到處游蕩、虛度光陰的上層婦女。她在詩中訴說“我不是俄國人,原籍立陶宛,是純德國種?!L(fēng)兒吹得清爽,吹向我的家鄉(xiāng),我的愛爾蘭孩子,如今你在何方?…”。詩歌第一節(jié)提到了嚎哭的菲勒美拉(Philomela),她也是古代神話中的人物,她的故事在詩歌中更是意義非凡?!斑@是美女菲勒美拉,巖石的女人,有多種遭遇的女人?!彼茄诺鋰跖说孜痰呐畠?,姐姐普魯絲妮嫁給了色雷斯國王泰諾斯,而姐夫?qū)Ψ评彰览鹆舜跻?,最后姐妹?fù)仇,眾神將姐姐普魯絲妮變?yōu)橐恢宦槿福瑢⒎评彰览優(yōu)橐恢灰国L,日夜啼哭。她的故事例證了獸性的性欲占有取代了無私給予的愛情。筆者由于熟悉這一神話,感到她凄厲的嚎叫一直貫穿在整首詩歌當中,為所有女性和她自己的悲慘命運哀鳴。
2、現(xiàn)實中的女性貴婦人、麗兒和女打字員
導(dǎo)言中提及的女性形象都集中在詩的前三節(jié)。在這三節(jié)詩人通過自然景觀及人物精神狀態(tài)的描述描繪了一副現(xiàn)代社會的荒原現(xiàn)象。女性形象也不盡相同,如同一幅荒原中的女性肖像圖。詩歌中第二節(jié)的貴婦人,是上層婦女的代表,她的生活條件像埃及女王一樣奢華,但她的精神世界一片空虛,仿佛被囚禁的菲勒美拉。最后一句話,點明了她的生活空洞乏味,她幾近瘋狂,只能等待死亡叩響她的門。
“她所坐的椅子,在大理石上象王座閃閃發(fā)光;……”。
“我今晚情緒不好。呵,很壞?!乙@樣沖出去,在大街上走,披著頭發(fā),就這樣。我們明天干什么?我們究竟干什么?我們將下一盤棋,……,聽著叩門的一聲?!?/p>
麗兒(Lil)遭受貧窮、愚昧、麻木墮胎、頻繁生育帶來的痛苦,還不得不迎合他退役的丈夫。詩歌中仿佛她女友的勸說:“艾伯特要回來了,你得打扮一下。……醫(yī)生說就會好的,可是我大不如從前了?!熳甙?,到時候了快走吧……親愛的,晚安,晚安。”這一系列的晚安仿佛是在和生命告別,迎接死亡。詩人在第三節(jié)把女打字員被小職員誘奸的悲慘故事也被她們自己一一道來,他們都是現(xiàn)代都市少女的典型?!皡s看見打字員下班回到家,洗了……他來了,那滿臉酒刺的年青人,……“那樁事總算完了……;”
通過研究詩歌中的女性形象,女性人物的悲慘命運躍然紙上,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女性成為不幸婚姻的受害者
《荒原》中的女性婚姻、性愛毫無愛情,展現(xiàn)出一片愛情、婚姻的荒原。詩歌中第二節(jié)的貴婦人是上層社會的代表,盡管物質(zhì)生活優(yōu)越,但她被幽禁閨中,飽受不幸婚姻的折磨。她們生活空虛像棋盤上的棋子毫無生氣,期待著死神的叩門聲。
第二、女性淪為生兒育女的工具
在詩歌第二節(jié),主人公無意聽到兩個倫敦腔的婦女關(guān)于麗兒不幸婚姻的談話。麗兒由于頻繁生育而早衰,墮胎使她健康狀況極差。退役后的丈夫不顧妻子的身體狀況,一味追求肉體的快樂,而麗兒作為妻子為了維持夫妻關(guān)系應(yīng)和丈夫,淪為頻繁生兒育女的工具,夫妻關(guān)系毫無愛情可言,只是性關(guān)系。
第三、少女成為被誘奸目標
對于花季少女來說,生活和愛情也不是一朵紅紅的玫瑰。詩歌中,風(fēng)信子女孩絲毫沒能體會到愛情的甜美滋味;女打字員在她家中狹窄的沙發(fā)為床的臥室里被小職員輕易地誘奸成功;在泰晤士河邊,三位無名少女被誘奸失身?,F(xiàn)代人拋棄了道德約束,放縱情欲。誘奸成為當時普通的社會現(xiàn)象。
女性形象的全景圖對理解詩歌內(nèi)容,詩人的寫作手法都有積極的作用,反映在五個方面:
第一、深化詩歌主題,強調(diào)了現(xiàn)代生活精神的荒蕪貧瘠。艾略特荒原形象化的比喻源自韋斯頓夫人(Miss Weston)的《從儀式到傳奇》。詩人旨在說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整個歐洲大陸文明退化,人們精神空虛,陷入了一種混亂無序的狀態(tài)。詩人通過暴露西方文明的荒蕪貧瘠,揭示了人際關(guān)系的崩潰和人們精神追求的幻滅與受挫。詩中三位算命人從這個側(cè)面揭示了人們毫無精神信仰,迷信成為人們的精神支柱。
第二、女性人物的刻畫對比鮮明
詩人將女性人物分為對比鮮明的兩組,在描繪現(xiàn)代社會時,詩人用過去歷史文明中的人物故事和現(xiàn)實作比,將富有的貴婦與貧窮的女人作比,將年老的女人與年輕的花季少女作比。艾略特是珍視古代文明的傳統(tǒng)派,在詩中他厚古薄今,運用一系列典故贊揚過去的純潔美好,鞭撻現(xiàn)實的丑陋膚淺?,F(xiàn)實生活中的丑陋、膚淺、俗氣與不堪與過去的純真、美好、樸素形成鮮明地對比,體現(xiàn)了生與死、豐產(chǎn)與貧瘠、摯愛與淫欲、美與丑的對比。
第三、女性形象的刻畫使詩歌主題具有普遍意義
1、詩歌中男性、女性兩性在兩性人Tiresias身上相遇,男性、女性成為一體,“我,提瑞西士,悸動在雌雄兩種生命之間,一個有著干癟的女性乳房的老頭,……”提瑞西士自我的迷失代表了整個人類社會的精神狀態(tài)。詩人用女性來影射男性,從而繪制了全體社會成員即整個人類社會的荒原全景圖。
2、女性形象的依次出現(xiàn)展現(xiàn)了從古至今整個人類社會的歷史
詩人《荒原》中的女性形象不是源自歷史、典故,便是源自現(xiàn)實生活。從詩歌的開頭到結(jié)尾,詩人通過這些生動的女性形象將歷史貫通。費拉麥拉(Philomela)的典故意義尤為重大,她是古代神話中的人物,她的故事例證了性欲的獸性占有取代了無私給予的愛情,感覺她的嚎哭貫穿全詩,從古至今,為人類精神生活的荒原哭泣,為女性悲慘的命運哭泣。
3、女性人物的刻畫使精神荒原的范圍擴展到全世界
從分類可見詩歌中的女性人物來自世界不同的地區(qū),倫敦在詩中體現(xiàn)得很明顯,可是后來倫敦在詩歌描述中的地理位置逐漸模糊,逐漸國際化,仿佛世界的每一個大都市都淪為荒原,倫敦在詩歌最后成為最后一個末日大都市。詩人用上帝的視角俯瞰全世界,使精神的荒原遍及全世界?;脑庾R國際化,讀者也成為國際人,詩人也成為名符其實的“國際英雄”,讓讀者贊嘆艾略特廣闊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視角。
女性是愛情和婚姻的主體,并且愛情與婚姻是人類一個永恒的話題,常議常新。艾略特通過《荒原》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幫助讀者了解詩人筆下的女性世界,感受詩歌中反映的當時歐洲社會精神信仰危機,這就是《荒原》的主題所在。
[1]常耀信.美國文學(xué)研究評論選[M].天津:南開大學(xué)出版社,1993.
[2]郭群英.英美文學(xué)簡史[M].香港:香港新世紀出版社,1993.
[3]托·斯·艾略特.李賦寧譯.艾略特文學(xué)論文集[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4.
(責(zé)任編輯:馬銀華)
I561
A
2095—7416(2014)01—0126—02
2013-11-19
劉偉(1970-),女,山東樂陵人,英美文學(xué)碩士,大連理工大學(xué)城市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