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豪,鄧集忠
(1.衡陽師范學院 新聞傳播系,湖南 衡陽 421002;2.邵陽學院,湖南 邵陽 422000)
外報啟蒙了中國的思想界,適應了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潮流,從而充當了促進中國社會變革的“不自覺的工具”[1]。近代許多著名思想家如魏源等人先進思想的啟蒙都與傳教士報刊的西學介紹有關。
1833年,普魯士傳教士郭士立在廣州創(chuàng)辦了第一份中文近代報刊——《東西洋考每月統(tǒng)記傳》(以下簡稱《東西洋考》)。1838年戊戌四、五、六月號連續(xù)登載的二篇《英吉利國政公會》,突出、集中地介紹了英國的政治體制。英國“國政之公會(即議會),為兩間房,一曰爵房(即貴族院),一曰鄉(xiāng)坤房(即平民院)?!惫珪沼兄貦啵唇?jīng)其討論決定,不得立法。對法律,“公會未廢之,國主不馳法也。變通增減、因時制宜之處,惟公會所辦理。然王可以或屏棄、或允從也?!本舴康某蓡T,主要由公侯等世爵和各級主教構成,權力很大;而鄉(xiāng)坤則由民推升,不可捉,不可監(jiān)禁,享有特權(他們即使犯罪,也由公會來審判)。他們釣民之譽,得民之志而興,失民之志而廢,是“民之辦理主”,故敢作敢為矣??傊?,公會對國王與大臣有制約:國王要施行仁政,公會同意國王之意就施行,否則,公會可以駁斥。對英國“國政公會”這一政治體制的宣揚,讓中國人了解到封建專制制度之外的另一種可能性。
《遐邇貫珍》刊有《英國政治制度》、《花旗國政治制度》等文?!队沃贫取芬晃模喴榻B了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度,闡述了英國君主、公侯院(上院)、紳士院(下院)和宰輔的權限及相互關系。文中寫道:英國“凡創(chuàng)例之舉,必歸君及公侯、紳士二院,三者皆允合,始能創(chuàng)立”。英國君主決定國家大事,“須聽宰輔佐論參評”,“不能任意獨行”,“不能逾乎法之外”。“國中政治,悉統(tǒng)持于內(nèi)閣”,但公侯院有權“議處宰輔”。文章最后寫道:“雖此政制,或未能得美備萬全,然屢欲更求逾于此者,竟不可多得。所愿中土人,能同由斯道,而共沾斯益?!盵2]《花旗國政治制度》一文,比較詳細地介紹了美國國主(總統(tǒng))和選舉院(眾議院)、輔贊院(參議院)的產(chǎn)生辦法及權限。文中特別指出:英美兩國“政制大略相同,兩國權柄皆由庶民所出。所秉權者,俱為國例所鉗束?!盵3]受報刊言論的啟發(fā),魏源在《海國圖志》中談及英國的政事時認為“國有大事,王及官民俱至巴厘滿衙門公議乃行”[4]。在“英吉利國廣述”中說:“英國字母最少,翻譯中國《四書》、《五經(jīng)》及各著述,又刊印逐日新聞紙,以論國政。如各官憲政事有失,許百姓議之,故人恐受責于清議也?!盵5]魏源從“清議”(上下溝通的方式)的角度來理解西方政治制度,認為帝王如果關注百姓之疾苦,關心百姓之愿之盼之憂,與百姓息息相通,國運才能昌隆矣!否則國家的命運就十分危險了。他在《古微堂集》中形象地比喻說,國家好比一個人的全身,帝王如首腦,宰相如手足,大臣如喉舌,把老百姓比喻成國家呼吸的鼻子。人之“九竅、百骸、四肢之存亡,視乎鼻息,口可以終日閉,而鼻不可一息?!彼怨糯ト恕叭∮诔家猜远∮诿褚苍敗?,“徹膳之宰,進善之旌,誹謗之術,敢諫之鼓,師箴,瞍賦,蒙誦,百工諫,庶人傳語,士傳言,遒人木鐸以徇于路,登其歌謠,審其詛祝,察其謗議,于以明目達聰?!币痪湓挘Х桨儆嫷芈犎∪嗣竦囊庖?。他認為,國家昌盛的重要標志就是人民有意見敢于公開、直接地提出,“言在都俞”,如果有話不敢說,放在肚里,那就危險了:“言在腹臆,其世可知矣”[6];同時,他對中國封建君主專制進行了激烈地攻擊,稱封建帝王是集天下勢、利、名于一身的最自私的人:“治天下之具,其非勢、利、名乎!井田,利乎;封建,勢乎;學校,名乎!圣人以其勢、利、名公天下,身憂天下之憂而無天下之樂,故褰裳去之,而樽俎揖讓興焉。后世以其勢、利、名私一身,窮天下之樂而不知憂天下之憂,故慢藏守之,而奸雄覬奪興焉”[7]。
正因為魏源思想深處對封建專制深深不滿,所以他才對西方民主制度贊不絕口。魏源在《海國圖志》中介紹和評論了美國的民主共和制度:“彌利堅國非有雄才裊杰之王也。渙散二十七部落,渙散數(shù)十萬黔首,……而公舉一大酋總攝之,非惟不世及,且不四載即受代,一變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不謂公乎?議事聽訟,選官舉賢,皆自下始,眾可可之,眾否否之,眾好好之,眾惡惡之,三占從二,舍獨循同,即在下預議之人,亦先由公舉,可不謂周乎?”[8]可以看出,魏源高度評價和贊賞美國的民主共和制度是既“公”且“周”,認為其優(yōu)點是廢除了世襲制和終身制,打破了封建的家天下的局面,議員和總統(tǒng)皆自下而上由民眾選舉,議會的議事尊重多數(shù)人的意見。
丁酉年(1837年)十二月號在《東西洋考》篇首發(fā)表的《通商》一文,“禁止通商,如水底撈月矣,故明君治國,必竭力盡心,以務廣其通商也”;“且國而禁其買賣,民成蠻狄矣,使有愿治之君,教化庶民,而不開其通商之道,以廣其財源之路,欲其國之攸寧者,是猶緣木以求魚者也”;“國有約束之條,則通商者難,……約束嚴而征稅必重,則富戶之賈,不敢出大本錢,恐易涉于嫌疑”;“惟容商賈任意而貿(mào)易,此之謂放縱也,薄其稅斂,開口準商船赴諸埠頭,不專設洋行,而允各人買賣,任其自主以經(jīng)營也……故此諸邦準由商人自主赴市交易,生意繁盛,而國家亦長享太平之福,而興旺焉”[9]。這是第一次向中國系統(tǒng)地介紹自由貿(mào)易理論。讓國人看到了西方通商貿(mào)易的優(yōu)越性,認識到商業(yè)在國計民生中的重要地位。魏源也不例外,主張發(fā)展對外貿(mào)易。他認為正常的對外貿(mào)易,對中國有莫大的好處。其一,可以使中國在對外貿(mào)易中獲得大量的白銀,有助于解決當時的銀貴錢賤的問題,并能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有利于國計民生。他曾以1837年廣東海關貿(mào)易情況為例算過一筆賬,在《海國圖志》中說:“這年英國購出廣東貨3181.6萬元,進口貨物1447.8萬元,加上美國和其他各國的貿(mào)易差額,應補中國白銀 1494.5 萬元?!盵10]可實際上沒有一兩白銀進賬,為何?是因不平等鴉片貿(mào)易。魏源感嘆說:“使無鴉片之毒,則外洋之銀有入無出,中國銀且日賤,利可勝述哉!”[11]其二,從對外貿(mào)易中可以獲取對自己有用的東西。魏源最重視進口洋船、洋炮、洋槍、火器等,認為只要通過對外通商,就可以“不旋踵間,西洋之長技盡成中國之長技”。其三,對外貿(mào)易有利于改善中外關系,甚至有利于中國開展禁煙。他指出,林則徐在廣東禁煙期間,由于推行了既嚴禁鴉片又允許正當貿(mào)易的政策,因此“禁煙新令初頒,各國遵令……惟恐卸貨之不早,鶩利之不先?!盵12]因此,魏源認為,與各國進行正當?shù)膶ν赓Q(mào)易,有利于經(jīng)濟發(fā)展和國家富強。正如他所說“吾不停貿(mào)易以自修自強”[13]。
鴉片戰(zhàn)爭中國遭到了慘敗,“天朝上國”敵不過“遠洋夷狄”,大大地刺激了以天下為己任的中國知識分子,他們抱救亡沉痛,向往革新,但自己未通西文,未履西土,要想了解“天朝”之外的世界,索求新知識,只有求助西方傳教士所刊所譯的書報。
地理知識上,《東西洋考》現(xiàn)存的39期刊物的地理專欄中,就有37篇地理文章,介紹東南亞、南亞和歐洲各國,其中有南方大洲(南極)、比多(埃及)、亞非利加浪山(好望角)、北亞米利亞(北美)等,還有東南亞和南洋、中國、俄羅斯等地的地圖,內(nèi)容堪稱“包普天下”。
歷史知識上,編纂者從創(chuàng)刊號起,《東西洋考》就設有《東西史記和合》欄目,采用中西歷史對比排印的版式,上半部敘述中國歷史,下半部敘述同時代的西方歷史。如關于東西方文明,寫到“在耶穌基督以前,歐洲也有四千年的歷史,并非只有中國才是文明古國。”[14]并在文前有一段類似“編者按”的話,按其意思,“較量東西史記和合”是要“善讀者看各國有其聰明睿智人,孰為好學察之,及視萬國當一家也。”[15]麥都思本人也說得很明白:“我之所以動筆寫下這些文章,主要是針對中國人妄自尊大的習慣。中國人慣于吹噓他們上古以來的歷史,對歐洲相對較短的文化傳統(tǒng)嗤之以鼻,并暗自嘲諷我們沒有人和有關公元前的歷史記載。因此,我努力按照年代排列,介紹了各個主要時期的重大成果和事件,以此來向他們證明,我們擁有一套完整的編年史,比他們的更為可信,更為古老。”[16]
外報對西方史地知識的介紹,開闊了國人的眼界,認識到中國并非文明的唯一國度,西方文明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在許多方面遠勝于中國,是值得中國人學習的。
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魏源、梁廷楠、徐繼畬等都讀過《東西洋考》,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響,其中魏源所受的影響最大。他們最早了解西學、吸收西學,進而最早介紹西學、倡導西學,中國人終于“睜眼看世界”了。魏源編纂的《海國圖志》“是當時國人自編最為詳備的世界史地參考書”。“……海國沿革圖,地球正背面圖,亞細亞、利未亞、歐羅巴、亞美利加四大洲的各國圖76幅;《海國圖志》全書以71卷的篇幅,分別介紹了當時世界各主要國家和地區(qū)的地理情況……。”其中引用《東西洋考》共13期,文章達24篇,有28處引用《東西洋考》的文字?!逗鴪D志》在卷五第17頁、卷十九第8頁、卷四一第19頁、卷六十第31頁,引錄《東西洋考》原文中,多次述及道光十年至道光十四年的事件,即1830年至1834年的事。引錄比例,超過《海國圖志》總引錄的十分之一,所引多數(shù)是與地理有關的文章。《東西洋考》對地理科學知識的傳入,對于改變國人對世界本身及中國在世界中所處地位(即“中國的世界秩序”①“中國者,中央之國也”這是美國著名漢學家費正清所說的“中國的世界秩序”。)的認識,客觀上有著重要的啟蒙作用,并借由鴉片戰(zhàn)爭所引起的危機意識,在改變“世界秩序”觀念的同時進一步探索國家革新圖強之路。
因此,外報不斷將西方文明移植進來,給沉浸在“天朝上國”迷夢之中的中國人帶來了新的知識和信息,開拓了國人的視野,讓國人耳目一新,中國維持了幾千年的封建傳統(tǒng)思想開始從根本上發(fā)生動搖,中國人固有的思想、信仰和價值觀念發(fā)生轉變,促進了中國近代的思想解放。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8.
[2]遐邇貫珍[Z].1853年10月第3號,第8頁.
[3]遐邇貫珍[Z].1854年2月第2號,第1頁.
[4]夏邦.晚清法制變革的歷史考察[D].華東師范大學,2008:150.
[5]魏源.海國圖志(卷 37)[M].長沙:岳麓書社,2011:333.
[6]魏源.魏源集[M].北京: 中華書局,1976:67-68.
[7]魏源.魏源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6:43-44.
[8]魏源.海國圖志(卷 59)[M].長沙:岳麓書社,2011:576.
[9]衛(wèi)玲.《東西洋考每月統(tǒng)記傳》的經(jīng)濟學編輯特色[J].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5,(4):70.
[10]魏源.海國圖志(卷 2)[M].長沙:岳麓書社,2011:37.
[11]魏源.魏源集(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6:187.
[12]魏源.海國圖志(卷 2)[M].長沙:岳麓書社,2011:39.
[13]魏源.魏源集(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6:187.
[14]愛漢者等編,黃時鑒.東西洋考每月統(tǒng)計傳[M].北京:中華書局,1997:16.
[15]愛漢者等編,黃時鑒.東西洋考每月統(tǒng)計傳[M].北京:中華書局,1997:4.
[16]雷孜智.千禧年的感召—美國第一位來華新教傳教士裨治文傳[M].尹文涓,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