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翠花
(山東管理學院人文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7)
兒童被同伴拒絕的影響因素探析
佘翠花
(山東管理學院人文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7)
在同伴群體中,被拒絕兒童占有相當的一部分比例,他們處于不利的社交地位,而且這種不良的同伴關系將會影響到他們當前乃至以后的發(fā)展。兒童被同伴拒絕的外部影響因素包括外部行為特征、家庭因素、教師因素和性別因素,內部影響因素包括心理理論、社會認知、情緒情感和歸因等。這些因素以某種特定的方式聯系起來,對兒童的同伴關系產生綜合的影響作用,因而必須加以綜合研究和考慮。
被同伴拒絕兒童;外部影響因素;內部影響因素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開始,關于兒童被同伴拒絕的影響因素的研究一直是研究者關注的熱點問題。被拒絕兒童(peer rejection)在兒童同伴群體中占有相當的一部分比例,這部分兒童在同伴群體中表現的社交行為總是不受歡迎,幾乎沒有朋友,往往處于同伴群體中的被孤立地位。被同伴拒絕的社交地位會影響到兒童當前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更會導致其出現更深層次的行為問題或社會適應問題。對兒童在同伴交往過程中被同伴拒絕的外部影響因素和內部影響因素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討,一方面可以豐富兒童同伴關系研究的理論成果,另一方面可以為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切入點,為制定解決兒童社交障礙的對策提供新的視角和理論依據。
(一)外部行為特征
同伴交往過程中,兒童對群體中其他兒童做出的攻擊性行為或者破壞性行為是導致他們被同伴拒絕的最主要原因[1]。外顯行為是兒童與同伴交往最直接的表現方式,假如一個兒童經常表現出一些被否定的、違背社會規(guī)范的行為方式,如對同伴揮拳相向、動輒打人、發(fā)脾氣等,他們就會遭到同伴的拒絕,被孤立于群體之外,進而處于不利的社交地位。
被拒絕兒童在同伴群體交往中極少表現出親社會性行為,總是會表現出很多的外顯行為問題,其中包括社交技能貧乏等缺陷性行為(如破壞性或沖動性的攻擊行為),也包括過分活躍等過度行為,這部分兒童一般不善于合作,經常采用強迫或生硬的手段去支配他人或他人物品,從而處于被同伴拒絕地位。同時,在被同伴拒絕兒童中還有一小部分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合作行為,導致這部分兒童被同伴拒絕的原因是他們的社交互動水平較低,對同伴群體的期望反應遲鈍,表現出的社交行為往往無效而不成熟。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兒童個性社會化的基礎,會影響兒童的個性形成,并間接影響兒童同伴關系的狀況。大量的研究表明,家庭關系、父母的社會化策略以及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等都會影響兒童在同伴群體中的地位。
兒童與父母接觸的時間最長,父母的婚姻質量、親子依戀的程度等對兒童社會認知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響,并進一步影響到兒童在同伴群體中的社交地位。當一個家庭中父母的婚姻質量以及親子依戀程度都較差時,這個家庭內部的情感反應、問題解決、行為控制等能力都將會顯著落后于一般家庭。生活并成長于其中的兒童更是深受其影響,往往社會認知水平偏低,在同伴群體交往過程中表現出社交技能缺乏,進而導致被同伴拒絕的社交地位。
此外,被同伴拒絕兒童的父母在處理孩子間的沖突時更多地采取消極或不正確的教養(yǎng)方式,如置之不理,或是不再讓孩子與同伴交往,或是責罵他人的孩子等。這些消極或不正確的處理方式都不利于兒童社交技能的提高,當與同伴再次發(fā)生社交沖突時,他們大多會采取消極的回避態(tài)度,表現出較差的社交技能。
(三)教師因素
在學校情境中,對兒童起主導影響作用的是教師。有研究發(fā)現,受到教師喜歡并經常表揚的兒童相比較于其他兒童更容易被同伴所羨慕,進而在同伴群體中處于受歡迎地位;而教師不喜歡并經常批評的兒童大多在同伴群體中處于“被拒絕”地位。[2]
兒童對自己的評價能力并不高,對自己或別人行為的評價帶有依從性,往往都是成人評價的簡單重復。對兒童而言,教師是他們心目中的權威,他們對同伴的評價受教師評價標準的影響,而且往往與教師的評價標準趨于一致。因此,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正確而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與教師觀,平等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兒童,不諷刺、挖苦、歧視兒童,更不以自己個人的喜惡影響兒童與同伴的關系。
(四)性別因素
兒童在同伴交往中被拒絕的社交地位因性別不同而存在顯著差異,女孩被同伴接納或拒絕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其合作水平的高低,而男孩被同伴接納或拒絕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其攻擊水平的高低。在同伴群體的社會交往中,男孩比女孩更容易處于被同伴拒絕地位,究其根本原因是男孩比女孩往往表現出更多的外顯攻擊性行為[3]。
社會對男孩和女孩有著不同的標準和期望,因而在個體性別社會化的過程中,父母對待不同性別兒童的方式是不同的。父母往往夸獎和鼓勵男孩的勇敢行為,卻要求女孩文靜乖巧并抑制女孩的某些外顯性行為。社會賦予不同性別個體的行為規(guī)范標準,導致男孩比女孩更加頑皮,冒險性行為更多,也更容易在同伴交往中遭到同伴的拒絕,處于不利的社交地位。但也有研究表明,如果女孩表現出過多的攻擊性行為,她們更容易被同伴拒絕。[4]這可能是因為人們傾向于認為女孩應更多地表現出親社會性行為,如果她們有過多的攻擊性行為,同伴便不易認可其行為,而導致了她們被同伴拒絕的社交地位。
(一)心理理論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認知心理學的研究不斷發(fā)展,從社會認知角度對兒童同伴關系研究的結果表明,個體在同伴交往中被同伴接納的程度與其心理理論水平,即對他人行為進行心理歸因的能力,有著密切的關系[5]。
兒童與同伴的交往是平等互惠的水平關系,同伴之間只有做到正確理解對方的基本心理狀態(tài)(如行為意圖、情緒狀態(tài)等),并據此正確解釋和預測同伴的交往行為,才能真正實現兒童與同伴的友好交往[6]。兒童對他人行為進行心理歸因的能力影響其對社會交往情境的正確知覺,進而決定著他們在同伴交往中的行為表現,最終影響到兒童在同伴群體中被接納的程度。與受歡迎兒童相反,被同伴拒絕兒童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表現出更多的不恰當的社交行為。此外,被拒絕兒童在知覺社交情景方面也存在缺陷,表現為他們對自己被同伴拒絕的線索更為不敏感,更多的時候會錯誤解釋被拒絕的線索,并繼續(xù)對同伴做出不恰當的交往行為,進而成為被同伴討厭和拒絕的個體[7]。
(二)社會認知
社會認知能力是個體心理發(fā)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兒童解決同伴交往問題的策略是兒童社會認知能力的一種綜合反映[8],兒童的社會認知能力與其在同伴群體中的社交地位有著密切的關系。被拒絕兒童對社交問題情境中包含的要素缺乏恰當的社會認知和應對策略,他們解決問題情境的策略往往缺乏有效性,較少選擇語言溝通和解釋策略[9],更傾向于借助第三方(主要是父母)來發(fā)動交往行為,表現出比一般兒童更高的依賴性。
在兒童的同伴群體交往過程中,被拒絕兒童往往不善于運用人際交往策略,一般提不出或只提出較少適宜性問題解決策略,常常是被動地與同伴交往,更甚者會表現出自私、不信任或是拒絕同伴的好意幫助等行為。這些都是造成兒童被同伴拒絕的社會認知原因。
(三)情緒情感
近年來,研究者也開始關注兒童內隱的情緒情感問題(如孤獨、焦慮和回避等)對其在同伴群體中的社交地位的影響作用,發(fā)現兒童對情緒情感的理解能力影響他們在群體中被同伴接納的水平[10]。有研究發(fā)現,被拒絕兒童比受歡迎、一般、被忽視和矛盾兒童具有更強烈的孤獨感[11],而那些有更多消極情感的兒童更不受同伴歡迎[12],往往處于同伴交往的劣勢地位。兒童在失去朋友時的消極情感體驗也會進一步影響到他們未來的同伴關系狀況。
(四)歸因
研究者從歸因的角度研究發(fā)現,兒童不當的歸因方式會對兒童的同伴交往產生消極影響作用。被同伴拒絕兒童一般能意識到同伴不喜歡或是排斥與他們交往,但是他們傾向于把責任歸咎于不公平或有陰謀的同伴群體,并很容易忘記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這樣的外部歸因控制點可能導致被同伴拒絕兒童對其所處的社交情境持無助的態(tài)度,從而妨礙他們改變自己的問題行為。被拒絕兒童歸因水平的穩(wěn)定性低且屬于悲觀的歸因風格,他們這種不當的人際歸因方式,可能導致其在同伴群體中較低的接納水平。
綜上所述,影響兒童被同伴拒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這些因素并不只是單一地起作用,而是會以某種特定的方式聯系起來,并對兒童的同伴關系產生綜合的影響作用。因而,在以后的研究中應注重同時探討多種影響因素的內在聯系和綜合效應,進而考察兒童同伴關系形成、保持或變化的不同階段中不同因素的動態(tài)影響機制。
[1]陳欣銀,李伯黍.中國兒童的親子關系、社會行為及同伴接受性的研究[J].心理學報,1995,(3):329-336.
[2][4]程利國,高翔.影響小學生同伴接納因素的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3,(2):35-42.
[3]邱學青.行為問題兒童成因及教育路徑選擇[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71-76.
[5]趙紅梅,蘇彥捷.同伴接納與心理理論[J].應用心理學,2003,9,(2):51-55.
[6][7]Monfries,M.M.,Kafer,N.F.Neglectedandrejectedchildren:Asocial-skillsmodel[J].Journalofpsychology,2001(121):401-407.
[8]張文新.兒童社會性發(fā)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9]周宗奎,范翠英.兒童社交問題解決與其社交地位關系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學,2003,(5):834-838.
[10]周宗奎.兒童社會技能的測評方法[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6,12(3):24-29.
[11]楊慧芳,李俊卿.小學兒童同伴接納研究綜述[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17):109-113.
[12]WilliamFA,SharonC,AnthonyL.AffectivePredictorsofPreschooler'sAggressionandPeerAcceptance:Direct andIndirectEffects[J].DevelopmentalPsychology,2000,36 (4):438-448.
(責任編輯:馬銀華)
本文系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3年度規(guī)劃課題“基于多重依戀關系視角的幼兒在園適應能力與教育方案研究”(課題編號:2013GG113)研究成果之一。
B844.1
A
2095—7416(2014)06—0153—02
2014-10-20
佘翠花(1982-),女,山東無棣人,教育學碩士,山東管理學院人文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