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成
(南京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研究部,江蘇 南京 210094)
高校德育途徑是高校德育實效性的重要內容,途徑的選擇應結合受教育者的生活實際,即將受教育者置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目前,我國道德滑坡現象嚴重,大學生群體的德育現狀不容樂觀,其道德行為的失范引發(fā)對德育途徑的深思。當前社會資本理論已廣泛被教育領域接受,筆者將結合社會資本理論揭示當前德育存在的問題,并論證其可行性,提出社會資本理論應用于高校德育的策略。
1.重課堂教學,輕校園資本整合。“我國高校主要通過‘兩課’(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思想品德課)構成的顯性課程實施德育?!盵1]164德育的主要任務和目標的實現集中于課堂教學,更多的是通過教師與學生的課堂交流增長道德知識,提升道德水準。校園作為學生學習生活的場域,應當是大學生德育的主陣地。然而,很多高校重視校園自然環(huán)境和生活環(huán)境(硬環(huán)境)的建設,卻忽視校園德育環(huán)境(軟環(huán)境)的營造,致使課堂德育與校園德育相脫節(jié)。
2.重理論灌輸,輕師生關系培育。我國高校德育除囿于課堂教學外,還側重理論灌輸[1]164。兩課課堂上,教師以國家指定書本對大學生進行理論灌輸,而這些理論大多枯燥乏味,需要教師聯系生活實際予以闡述。但由于科研任務及教學任務繁重,工作態(tài)度和責任感參差不齊,大學德育教師習慣于理論灌輸而忽視課堂交流互動,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處在陌生的課堂中。大學德育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起于課堂,也終結于課堂。很多大學生上德育課程僅僅是為了修完學分,并不注重與教師關系的培養(yǎng)。這表現為大學生一般不會將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困惑與德育教師交流,師生關系明顯缺乏信任。
3.重教師主導,輕學生關系培養(yǎng)。長期以來,教師是大學德育的主導力量,而且是強勢的一方,不管是德育課程的實施還是對學生的道德評價,都是教師控制。教師主導德育過程確實起到了引導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習慣,夯實道德知識的作用,但是這限制了大學生的長期發(fā)展。雖然班級仍然是大學生最穩(wěn)固的集體,但由于大學課程的分散性,班級在德育方面發(fā)揮有限,班主任或輔導員仍是德育的主體。目前,我國高校大多成立了學生社團組織,“但操作過程出現很大漏洞,過于注重搞形式, 使得活動變質變味, 有的變成公費旅游, 有的變成部分教師或學生謀取私利的途徑”[2]20。
4.重評價結果,輕過程資本累積?!爸乩碚撦p實踐、重說教輕服務的學院派遺風是高校德育存在的普遍現象?!盵3]177長期以來,大學將德育與智育同等看待,認為只要教會大學生道德知識和道德理論就可以提升道德水準。然而德育實踐是將德育理論與社會要求相結合的重要途徑,是理論灌輸不可替代的。當前,眾多高校認識到德育實踐的重要性,紛紛組織學生參加諸如“學雷鋒活動”,并將德育實踐成績作為德育評價的重要指標。然而,這樣的德育實踐在操作過程中會變成形象工程,學生與實踐單位蓋個章便取得實踐成績。大學生在與社會接觸的過程中目的性很強,即取得德育成績,而忽視了實踐過程中給自己帶來的社會資本的積累。
5.重學校主導,輕家庭資本發(fā)揮。大學區(qū)別于中學和小學,大部分學生遠離家庭,絕大部分時間在高校學習和生活。高校家長會作為家校合作的橋梁和紐帶越來越少地被運用,家庭脫離高校德育的系統(tǒng)。高校主導著大學生的德育過程,而家庭更多地關心學校對學生進行智育的過程。家庭或全部或大部分將德育的責任推向學校,家庭資本在高校德育過程中呈現真空狀態(tài)。
1社會資本理論的內涵?!吧鐣Y本”一詞源于經濟學中“資本”的概念。資本是指能夠帶來價值的價值,早期資本以實物形態(tài)和貨幣形態(tài)表現,而人力資本的引入則拓展了資本的概念和范疇。由此,資本進入了社會學、政治學等領域?!罢螌W家傾向于用它來分析社會網絡和社會組織; 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傾向于用它來集中分析社會規(guī)范問題;而經濟學家傾向于用它來集中說明契約和制度問題”[4]46。
社會資本的概念最早出現在社會學領域。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在1986年首次明確提出并論述了社會資本這一概念??茽柭鼊t對社會資本進行全面而具體的界定和分析,“社會資本是指個人擁有的以社會結構資源為特征的資本財產,是否擁有社會資本,決定了人們是否可能實現某些既定目標,而沒有它則不可能實現?!盵5]帕特南進一步豐富了社會資本的內涵,即“與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相比,社會資本指的是社會組織的特征,例如信任、規(guī)范和網絡,它們能夠通過推動協(xié)調和行動來提高社會效率。社會資本提高了投資于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收益。”[6]科爾曼指出,社會資本的特征在于“生產性”“不完全替代性”和“公共物品性”[7]92?!吧a性”指與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趨同,社會資本能夠為社會結構中的個人提供便利以實現目標?!安煌耆娲浴笔侵干鐣Y本有其發(fā)揮正能量的條件,即與具體行動相結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肮参锲沸浴笔侵干鐣Y本的投資方并不能完全收回全部收益,有一部分收益彌散在社會結構中轉化為行動外收益。筆者認為,以上學者對社會資本的定義和特征的分析都強調社會人際網絡關系在價值增值中的重要作用,這為我國高校德育途徑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思路。
2.高校德育場閾下的大學生社會資本。漢尼芬最早使用“社會資本”說明社會交往對教育和社群社會的重要性,而社會資本在高校德育場閾的應用是應有之義?!霸诟咝5掠龍鲇颍瑢W生的社會資本是高校德育行為者所組成的群體為學生提供的資本總和,這些資本為學生的德育學習提供支持。”[8]101高校德育過程中,大學生的社會資本包括與校園工作人員、學生與德育老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家庭、學生與社會的人際關系。
大學生社會資本與一般意義上的社會資本有共同點,也有其特殊性。大學生社會資本的特征包含生產性、不完全替代性和公共物品性。大學生社會資本的生產性是指大學生在社會結構中獲得道德知識和道德熏陶,從而提高道德水以符合社會道德要求。不完全替代性是指大學生獲得道德認知的途徑多樣,但是不同的社會關系對德育效果不同。公共物品性是指大學生收益德育效用的時候,社會資本一部分轉化為大學生內在道德修養(yǎng),一部分或通過內外化形式彌散在社會結構之中。大學生社會資本區(qū)別于其他人群的特征是具有“非理性因素”。社會資本理論一大理論假設就在于視個體為“理性人”,社會資本的積累本身是理性選擇的結果。顯然,目前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并不注重社會資本的積累,以社會資本來促進道德發(fā)展甚少。德育長時間以來偏重于從外部構建道德教化的社會結構,即片面強調灌輸。社會資本中人際關系網絡,一方面以制度結構形態(tài)表現出來,并通過規(guī)則發(fā)揮作用,另一方面通過個體間相互信任以及共同信維系。顯然,制度——并結構型社會資本和關系——認知型社會資本,分別對應于道德教育的他律和自律,直接影響并制約著德育實效性[9]117。
3.社會資本理論與高校德育途徑創(chuàng)新的契合性分析。一是高校德育途徑的心理層面:義務與期望。根據社會資本理論,個體都是“理性人”,個體以義務與期望的投資編織人際關系網,最終獲得資本收益。高校德育活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圍繞道德品質提升而進行的教育活動,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人際關系形成的過程。教育者通過承擔一定的德育義務和對受教育者的道德水準提高提出期望,最終獲得德育效果的最大化。而受教育者則在期望獲得道德知識過程中與教育者建立起互動關系,以期通過義務服務得到社會的回報。無論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義務與期望都是高校德育途徑穩(wěn)定的心理因素。
二是高校德育途徑的技術層面:信息網絡。根據社會資本理論,信息網絡是社會結構中的個體獲取社會資本為自己的行動提供便利的社會關系網絡。信息是為個體行動的指向并保證社會資本發(fā)揮最大效益。高校德育無時不刻不處在信息網絡中,信息是教育者制定和調整德育目標的重要依據,是受教育者獲取德育知識的重要途徑,信息不對稱對于德育實效性是致命的。隨著市場經濟和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個體變成多面人,處在復合的信息網絡中。如何準確高效地將德育信息傳遞給受教育者與獲取受教育者的思想動態(tài)是高校德育途徑必須攻克的技術難關。
三是高校德育途徑的制度層面:規(guī)范與有效懲罰。在科爾曼看來,社會規(guī)范可以將行動的控制權從行動者手中轉移到其他人手中,這主要是因為行動具有外部性,也就是說,具有影響他人的積極的或消極的后果[5]。規(guī)范與有效懲罰從另一層面表明個體處在一定的體制中,體制性是社會資本的特征。高校德育中,德育工作者需要制定一定的社會規(guī)范并對違反這一規(guī)范的個體實施懲罰性措施。大學生在明確社會規(guī)范的過程中培養(yǎng)權衡利弊的意識,以控制自我行動放棄一些不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行為,最終在這樣的制度性社會規(guī)范中獲得社會資本正能量。
四是高校德育途徑的動力層面:權威關系。根據社會資本理論,行動者有時會將資源和行動的控制權轉讓給其他人,轉讓過程就是權威的轉讓。高校德育過程中,權威影響著德育效果的高低。個體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網絡關系中,既有專門的德育工作者,也有一般的德育工作者,他們在德育過程中并不屬于同一類型但存在相互轉換,共同推進德育工作的開展。如學校社會資本的發(fā)揮,有家庭向學校轉讓一部分權威的因素。顯然,權威關系在社會資本的發(fā)揮,構成了高校德育途徑的不竭動力。
五是高校德育途徑的載體層面:社會組織。根據社會資本理論,為克服公共物品的私有傾向,必須有社會行動者提供相應的服務。由于傳統(tǒng)社會結構的解體,原有社會資本受到各種各樣的破壞,需要社會行動者彌補社會資本的缺口。高校德育過程中,社會組織是極為重要的部分。社會組織為大學生提供德育實踐的機會和平臺,并部分充當社會道德的宣傳者的角色。大學生與社會組織的社會關系的培育是長期的,需要克服一次性的接觸,這是高校德育途徑創(chuàng)新的難點。社會組織是社會的有機細胞,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載體。
1.整合校園德育資源,優(yōu)化校園德育環(huán)境。大學生大部分時間處在校園之中,校園德育資源的優(yōu)化整合是促進其社會資本積累的重要途徑。校園德育資源既包括德育圖書、視聽資料等有形資本,更強調校園工作人員潛移默化進行道德教育的無形資本。德育資源的整合是德育環(huán)境建設重要環(huán)節(jié),大學生與校園工作人員的社會資本的積累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提高校園工作人員的業(yè)務素質和服務質量。其次,樹立校園工作人員道德模范典型。最后,校園工作機構和學生黨支部共建德育基地。最近“光盤行動”中,部分大學生進入食堂宣傳勤儉節(jié)約的傳統(tǒng)美德就是很好的范例。
2.提升師生信任指數,營造和諧師生氛圍。教師仍然是德育過程不可或缺的力量,是指引大學生道德發(fā)展方向的重要教育主體。然而,“教育主體不能以身作則, 經常是講一套做一套, 導致教育客體的疑惑和不信任”[2]20。根據社會資本理論,師生關系是大學生社會資本的重要內容,而信任是這一社會關系的基石,師生之間的高度信任是德育實效性發(fā)揮的重要前提。首先,教師應當內修德性,言行一致,為大學生樹立好榜樣。教師應當熱愛自己的崗位,以高度責任感完成教學任務。其次,教師要以大學生為主體,與其談心,了解其思想動態(tài),將大學生實際生活搬到講臺。最后,大學生應將教師視為德育過程中的社會資本,通過與教師的溝通交流提升道德修養(yǎng)。
3.支持學生社團建設,倡導班級自主德育?!皩ι鐣Y本的研究表明, 志愿性組織內部的面對面互動是創(chuàng)造信任的最好的方式”[10]72。除了學生與教師間的關系,學生與學生的關系也是大學生社會資本的重要內容。我國大學班級和社團建設有較長的實踐,但由于工作思路和操作問題,德育效果不佳。在后一階段的德育途徑創(chuàng)新過程中,應在嚴格管理的基礎上逐步實行參與式管理, 推動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11]96。首先,加大德育資金支持,為班級和學生社團開展德育活動提供物質保障。其次,明細經費支出,使德育活動規(guī)范化、透明化,真正實現錢為德所用。最后,定期開展大學生道德標兵評選,擴大學生的投票決定權,并將評選結果計入德育評價結果。
4.發(fā)揮社會組織作用,打造德育實踐平臺。大學生不僅生活在校園之中,還處在社會之中,也必將踏入社會。大學生與社會的關系是大學生社會資本的體制外內容,也是實現道德實踐的重要場域。近年來,社會組織為大學生提供了大量的道德實踐機會,但并未達到預期效果。為改變這一現狀,首先,社會組織應當本著德育的宗旨接收大學生。以培養(yǎng)社會主義祖國合格接班人的態(tài)度教育大學生。其次,發(fā)揮大學生自身的社會資本,讓大學生自己聯系實踐單位?,F仍有部分高校采取統(tǒng)一實踐單位的做法,這種做法忽視了大學生自身的選擇,不利于大學生道德品質的塑造。最后,規(guī)范德育實踐的流程,切實避免形式主義,及時向實踐單位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并與其共同制定、調整培養(yǎng)方案。
5.開發(fā)家庭社會資本,構建家校德育體系。家庭社會資本是進行高校德育的寶貴財富,家庭社會資本不僅僅包括父母和大學生的關系,還包括親戚和大學生的關系。家庭教育具有率先性、親情性、生活性、隨機性及滲透性等特點。家庭社會資本在培養(yǎng)家庭責任感、婚姻觀和倫理道德方面具有高校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而家庭社會資本的發(fā)揮與高校密不可分。首先,高校每學期可向家長寄送道德教育評價報告書,將大學生在校期間的思想道德做一個階段性評價,供家長參考。其次,高??赏ㄟ^網絡建立家校聯絡群,上傳道德教育視頻,提升家長的德育水平。最后,大學生家長可以通過與高校溝通了解大學生思想動態(tài),以做好課余的輔導工作。
社會資本理論與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的闡述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強調人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我國高校德育途徑的創(chuàng)新是提高德育實效性的重要部分,因而社會資本理論是德育實效性的關鍵。德育過程中社會資本的測量和評價是一大難點,也是德育途經創(chuàng)新必須要解決的。
【參考文獻】
[1]魏新強.美國高校德育途徑及啟示[J].理論月刊,2011(11).
[2]吳堅.關于有效進行高校德育的途徑和方法思考[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5(11).
[3]劉儉.高校德育途徑和方法探究[J].理論界,2008(6).
[4]燕繼榮.投資社會資本:政治發(fā)展的一種新維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5]詹姆斯·S·科爾曼.社會理論的基礎[M].鄧方,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6]羅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運轉起來:現代意大利的公民傳統(tǒng)[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7]田凱.科爾曼的社會資本理論及其局限[J].社會科學研究,2001(1).
[8]童志堅.高校德育場域學生資本分析[J].江蘇高教,2013(4).
[9]程耀忠.社會資本視域下提高德育實效性的思考[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2(16).
[10]卜長莉.社會資本與社會和諧[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5.
[11]熊子健, 陸恒, 劉茂燦,等.社會資本理論視野下的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J].江蘇工業(yè)學院學報,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