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新榮
(濟南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山東 濟南 250307 )
19世紀高舉反封建專制的旗幟、頒布《人權宣言》的法國大革命以后,整個歐洲要求主權的民族運動風起云涌,法國文藝界興起了浪漫主義思潮。作為歐洲思想和文化中心的巴黎,聚集了文藝界的名流,有詩人海涅、席勒,大文豪雨果、巴爾扎克,畫家熱里科、德拉克魯瓦,音樂家李斯特、羅西尼,還有女性主義作家喬治·桑和鋼琴詩人肖邦等。
19世紀初受到黑格爾和費希特的唯心論影響,文學家蒂克和諾瓦利斯提出了在藝術和宗教上應完全展現(xiàn)自我的觀點。浪漫主義者反對形式化,注重創(chuàng)作的自由,將一切個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社會的工業(yè)化使他們渴望回歸自然和單純。在浪漫主義思潮的推動下,音樂領域也掀開了新的篇章,因為“純粹”的器樂最能抒發(fā)語言所不能表達的情感。在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中,有韋伯、舒伯特、舒曼、門德爾松、瓦格納、柏遼茲、李斯特等等,但最具浪漫氣質的當屬鋼琴詩人肖邦。
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1810年2月22日生于距波蘭首都華沙約50公里的小鎮(zhèn),他出生10個月全家就搬到了華沙定居。肖邦的鋼琴啟蒙老師是他的母親,他6歲開始跟齊夫內學琴。1816年12月6日,他在父親生日家庭晚會上演奏了其第一首鋼琴作品《波洛涅茲舞曲》,16歲進入華沙音樂學院學習,在大學期間,他還到華沙大學去聽文學課和歷史課,從波蘭浪漫派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汲取營養(yǎng),對波蘭歷史盛衰的了解加強了他的愛國主義思想。在大學里他成績斐然,而且溫文爾雅、謙虛好學,被公認為難得的音樂天才,一流的鋼琴演奏家[1]。1831年10月,肖邦到了他心儀已久的巴黎,這里有雨果,有巴爾扎克、司湯達、海涅、席勒、拉馬丁、維尼,還有將影響他終生的喬治·桑。
肖邦的創(chuàng)作全部是鋼琴曲,為這一領域寫下了眾多完美的作品:58首瑪祖卡、27首練習曲、24首前奏曲、19首夜曲、4首敘事曲、4首諧謔曲、3首即興曲、3首奏鳴曲、2首協(xié)奏曲、一首船歌、一首搖籃曲、一首幻想曲、幾首鋼琴與樂隊作品、許多圓舞曲和波洛涅茲舞曲。最能體現(xiàn)肖邦民族精神的是他的《瑪祖卡》和《波洛涅茲》,其體裁取自民間,并超脫了原有的傾向,莊嚴宏偉,成為具有深刻社會內容的大型鋼琴體裁;他的《夜曲》旋律優(yōu)美舒緩,充滿憂郁傷感之情,具有沉思幻想的抒情色彩;他的《練習曲》是鋼琴音樂史上的里程碑,不光是高難度的技巧訓練,更是一首首濃縮的音樂詩。肖邦的音樂,毫不盛氣凌人,他用細膩的手法去描繪詩情畫意,即使是強烈的愛國熱情,在他的音樂中也表現(xiàn)得如“花叢中的大炮”,他和他的音樂都沉浸在熱情和憂郁的幻想中,如同他和最愛的人喬治·桑的愛情,美好而又令人傷感。
在很多人看來,喬治·桑就像是19世紀法國女權主義運動的代名詞,在巴黎上流社會的每次集會上,總是有一個女人,漫不經(jīng)心地坐在靠窗或靠火爐的沙發(fā)上,嘴里總是叼著一根雪茄,輕吐著煙霧,她的打扮更像是男人,穿著長褲、白色長禮服,禮帽和手杖伴在左右,她的這身打扮雖然遭到人們的非議,但她泰然處之。法國女人為了得到和男人一樣穿長褲的權利,經(jīng)過了大約一百年的奮斗,這其中,女作家喬治·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皢讨巍ど!边@個男性化的名字也是她的筆名,她不光用自己的外表來表達女性和男人一樣的主導地位,她的文學作品更是追求女性的解放,喬治·桑被她的同時代人公認為是最偉大的作家之一,雨果曾說:“她在我們這個時代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特別是其他偉人都是男子,唯獨她是女性?!?/p>
喬治·桑是個多產(chǎn)的作家,她的第一部小說是《印第安娜》,第二部小說是《華朗丁》,第三部小說是《萊莉亞》,再加上《雅克》《安德烈》《馬蒂婭》《西蒙》等等,她共寫過244部作品。她的作品描繪細膩,文字清麗流暢,風格委婉親切,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在當時擁有很高的知名度,其中包括故事、小說、戲劇、雜文,以及3萬多封被稱為“文學史上最優(yōu)美的通信之一”的書信。她塑造了數(shù)個追求自由與平等的女性形象,在這些作品里,她提出了當時社會中婦女的命運問題,盡管沒能明確地指出解放的道路,但學術界普遍感到她的思想具有超前性和現(xiàn)代性,那驚世駭俗的言行,包含著女權主義思想的萌芽,她稱得上女權運動的先驅,為女權、共和政體等理想奮斗了一生。如她以當時歌壇新星、19歲的維亞爾多為原型寫出的最著名的小說《康素愛蘿》的主人公康素愛蘿,既是追求人格獨立和精神自由的現(xiàn)代女性,又是愛的使者。該小說蘊含的女性主義思想,寄托了作者的人性理想和女性觀。
喬治·??煞Q得上是女性解放的先驅,尤其是在兩性關系上,她倡導女性的主導地位,認為女人不應該成為男人情欲的發(fā)泄對象,女人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應該主動地得到滿足。喬治·桑放蕩的舉止下也有一顆追求純凈的心,正如她在作品《冬天之美》中所寫到的:“雖然百靈鳥不見蹤影,但有多少喧鬧而美麗的鳥兒路過這兒,在河邊棲息和休憩。當?shù)孛娴陌籽┫耔驳你@石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或者當掛在樹梢的冰凌組成神奇的連拱和無法描繪的水晶的華彩時,有什么東西比白雪更加美麗呢?”
離婚后的喬治·桑帶著兩個孩子搬入巴黎,周旋于藝術家的社交圈。盡管她身軀偏矮微胖,且穿著男性化,但也有她迷人的一面,詩人海涅就曾在他的雜文中這樣說過:“喬治·桑,最偉大的女作家,同時也是一位美女,她甚至是一位杰出的絕代佳人。她的臉龐猶如她書中表現(xiàn)出來的精神,與其說是有趣,不如說是美麗……她的面部輪廓,正具有希臘式端莊勻稱的特征,線條并不粗放,反而由于多愁善感而顯得柔和,宛如一層痛苦的面紗蒙在臉上。她額頭并不高爽,栗黃色卷曲的秀發(fā)在頭上分開,垂落在肩上……”[2]在短短幾年當中,她的情人像走馬燈一樣,不知換了多少個,“水性楊花”的名聲讓肖邦對她極為反感,可喬治·桑卻迷戀上了這位英俊儒雅的年輕人,多次想方設法去接近肖邦,肖邦都不為所動。她主動出擊,寫信、邀請,使出渾身解數(shù)展開了猛烈的追求攻勢,她中斷了和其他情人的關系,用溫柔多情的姿態(tài)去追求肖邦,經(jīng)過兩年的接觸,肖邦消除了對喬治的反感,男人外表掩蓋下的女人的溫柔體貼打動了肖邦,尤其是作為懂得音樂的女作家,對肖邦入木三分的見地令這位年輕的鋼琴家有一種知音知遇之感,28歲的肖邦沖破一切世俗觀念,與34歲的喬治·桑激情相會,盡管他們的感情只維持了9年,但在這9年里,這位原來放蕩不羈的女作家,能一心一意地專注于肖邦而沒有紅杏出墻,實屬不易。
在巴黎,肖邦和喬治·桑一起訪友、娛樂,參加音樂會沙龍,為了能平靜地度過一段浪漫的時光,在優(yōu)美的環(huán)境里進行他們音樂和小說的創(chuàng)作,他們雙雙來到地中海的馬略卡島過冬,在島上他們一起散步,一起討論音樂和文學,肖邦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音樂創(chuàng)作中去,在短短的3個月里,完成了24首《前奏曲》,4首《瑪祖卡舞曲》,一首《c 小調波洛涅茲舞曲》,還有他的第二首《敘事曲》(作品第38號),喬治·桑也創(chuàng)作了她的小說《斯皮里迪翁》。盡管此地風景如畫,但多變的天氣讓肖邦的體質更為虛弱,他們離開了馬略卡島,經(jīng)過短暫的意大利旅行,肖邦第一次踏上了喬治·桑的莊園——諾昂。自從1830年離開華沙他一直漂泊在國外,在諾昂,肖邦像回到了家。為了讓肖邦早日恢復健康,一到諾昂,喬治·桑就找來朋友醫(yī)生做肖邦的全職醫(yī)生,負責肖邦的治療和檢查。為了讓肖邦過得舒心,喬治·桑想方設法讓他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還讓他可以隨心所欲地支配時間。兩個人一起散步,一起騎馬,有時他們在草原上緩緩而行,欣賞落日的余暉,有時他們策馬飛奔,馳騁在廣闊的草原上,盡情釋放。喬治·桑白天教孩子們功課,處理田莊的事務,晚上沉醉于小說的寫作中,肖邦也把自己關在樓上的房間里,把許多新的樂思寫在紙上,其中包括《降b 小調奏鳴曲》。夏天過后,他們又回到了巴黎,肖邦白天上鋼琴課,傍晚時分就到喬治·桑家里吃飯,夜幕降臨,他們要么去聽歌劇或者音樂會,要么就到朋友家參加晚會。有時喬治·桑在家里招待她的親密朋友,她的客廳成了巴黎聞名的高雅沙龍,有德國詩人海涅,法國作家雨果、巴爾扎克,還有畫家、律師、歌唱家,他們聚在一起,不是彈琴唱歌, 就是朗讀自己的作品,愉快而美好的生活情調吸引著肖邦。雖然他和喬治·桑沒有正式結婚,他也沒有自己真正的家,但他得到了一位有著炙熱情感的杰出女人的愛。對于喬治·桑慈母般的關懷和照顧,肖邦充滿了感激之情,在肖邦的影響下,喬治·桑的性情也改變不少,穿著不再那么怪異,更富有女人味。每到夏天他們就來到諾昂莊園,肖邦在這風光優(yōu)美、環(huán)境幽靜的地方可以靜下心來,潛心創(chuàng)作,寫出了《f小調圓舞曲》(作品第70號之二)、《升f小調波洛涅茲舞曲》(作品第44號)、《第三首敘事曲》(作品第47號)、《升c小調前奏曲》(作品第45號)、《塔蘭泰拉舞曲》(作品第43號)、《夜曲》兩首(作品第48號)、《船歌》(作品第60號)、《幻想波洛涅茲舞曲》(作品第61號)、兩首《夜曲》(作品第62號)、三首《瑪祖卡舞曲》(作品第63號)。在諾昂,肖邦和喬治·桑度過了7個相愛的夏天,并創(chuàng)作了他一生中幾乎所有重要的作品,肖邦能為世人留下那么多寶貴的音樂財富,喬治·桑功不可沒。
然而,為了管教孩子,兩人出現(xiàn)了裂痕,肖邦看不慣喬治·桑溺愛和嬌縱大兒子,喬治·桑忍受不了肖邦過分袒護和她作對的小女兒,無法調解的分歧導致兩人分手。離開喬治·桑,肖邦不僅失去了一位愛人,也失去了一個平衡的力量、一個母親、一個監(jiān)督人及和諧的生活,使他原本虛弱的身體受到更大的摧殘,夏天不能在諾昂度過,無論是環(huán)境還是心情,都無法讓他集中精力創(chuàng)作。對于喬治·桑來說,決裂讓她感到痛苦和惋惜。1849年10月17日肖邦病逝,近在咫尺的喬治·桑既沒看望過病重的肖邦,也沒有參加肖邦的葬禮,她依然平靜地呆在自己的諾昂莊園里寫她的小說,她的孤寂和哀傷埋藏在冷酷的面具下,獨自咀嚼著過去的情感,直到72歲臨終為止。分手后的肖邦和喬治·桑,依然關注著對方的動向,不時會從別的朋友那里打聽到對方的一些消息,但終止了彼此的來往,只有一次偶然相遇,當肖邦去瑪利昂尼夫人家離開時,與上樓的喬治·桑擦肩而過,彼此行禮問了聲好,見了他們生命中最后的一面。
參考文獻:
[1] 林洪亮.肖邦傳[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206-210.
[2] 海涅文集:小說戲劇雜文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