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海
(1.上海海事大學 商船學院,上海 201306;2.Greenwich Maritime Institute, London SE 10 9LS)
英國海事服務教育集群現(xiàn)狀與啟示
董文海1,2
(1.上海海事大學 商船學院,上海 201306;2.Greenwich Maritime Institute, London SE 10 9LS)
英國優(yōu)秀的海事服務教育集群為倫敦長期保持國際航運中心地位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分別對英國海事金融與保險、海事經(jīng)紀與法律、海事安全與政策以及生僻海事領域等方面的海事服務教育集群進行闡述和分析,總結其具有布局全面、層次清晰、面向國際,引領未來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提出破解我國海事服務教育難題的關鍵舉措是擴大專業(yè)布局、增設研究中心、加強留學資助、引進行業(yè)專家,以期為航運強國建設提供有益的決策支持。
英國;海事服務教育;集群;海事金融與保險;海事經(jīng)紀與法律;海事安全與政策;決策支持
隨著世界經(jīng)濟重心東移及亞洲航運業(yè)的興起,英國的航運硬實力逐年下滑,但倫敦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依然難以撼動。牛津經(jīng)濟學(Oxford Economics)2013年發(fā)布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2011年英國海運業(yè)共提供63.5萬個就業(yè)崗位,貢獻了317億英鎊的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國內生產(chǎn)總值),占英國當年經(jīng)濟總量的2.1%。[1]這得益于英國自身強大的航運軟實力,也與其全球領先的海事服務教育密不可分。
人才、戰(zhàn)略、機制是行業(yè)發(fā)展的三大關鍵要素,而其中人才要素是主導,起決定性作用。[2]英國的海事服務教育集群,每年為其提供大量高質量的海事服務人才,確保其倫敦國際航運中心地位長盛不衰。反觀我國,雖然近年來在航運硬實力上保持高速發(fā)展態(tài)勢,并躋身世界航運大國之列,但航運軟實力的進步卻乏善可陳,即使有2009年以來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政策的推動,也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缺乏人才是關鍵,我國海事服務教育在航運人才上的缺位亟待解決。[3]本文試圖通過對英國海事金融與保險、海事經(jīng)紀與法律、海事安全與政策以及生僻海事領域等方面的海事服務教育集群進行介紹,從中總結出其培養(yǎng)高質量航運人才的關鍵舉措,以期為我國培養(yǎng)高質量航運人才提供決策支持。
位于倫敦金融區(qū)的卡斯商學院金融系提供包括投資與金融風險管理(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銀行與國際金融(Banking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e)、商科(Business Studies),管理學(Management)共四個與海事金融相關的學士學位課程;提供航運貿(mào)易與金融(Shipping,Trade and Finance)、投資管理(Investment Management)、金融與投資(Finance and Investment)等服務于海事金融的碩士學位課程;此外,其MBA課程及博士學位課程也涵蓋了航運貿(mào)易與金融、資產(chǎn)估價與投資(Asset Pricing and Investment)、銀行及國際金融等領域。這些學位與非學位教育,共同為學生或學員提供關于航運、貿(mào)易、銀行、金融、投資、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及技能,很好地滿足了航運市場對海事金融人才的需求。[4]建于1983年的科斯塔斯·格蘭姆諾斯航運貿(mào)易與金融中心(Costas Grammenos Centre for Shipping, Trade and Finance Centre,STF),更是在30年的時間里,為業(yè)界培養(yǎng)了超過2600名來自9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高級航運金融人才,其中很大一部分甚至成為行業(yè)內全球領導者。[5]
起始于1970年的卡斯商學院精算與保險系于1974年第一次引入三年制精算學(Actuarial Science)學士學位,自那以后,包括精算管理(Actuarial Management)、保險與風險管理(Insurance and Risk Management)等學士、碩士以及博士學位逐漸發(fā)展并趨于成熟,在全球頂尖精算學院系中排名第二,僅次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沃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吸引了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成為英國航運保險人才的搖籃。[6]
此外,雷丁大學亨利商學院(Henley Business School)國際資本市場協(xié)作中心(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Association Center-ICMA Center)也提供了類似的教育項目,如國際航運與金融(International Shipping and Finance)碩士,供那些有志從事航運金融的人員選擇。
英國的航運經(jīng)紀商在國際航運業(yè)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提供船舶與貨物撮合、船舶買賣、貨運衍生品交易、市場分析和情報以及航運風險管理等服務。[7]波羅的海航運交易所(Baltic Exchange)的數(shù)據(jù)顯示,全球約30%~40%的干散貨和50%的油輪租約是由英國船舶經(jīng)紀公司經(jīng)手交易的,這得益于英國完善的海事經(jīng)紀教育與培訓體系所提供的人才支撐。雖然海事經(jīng)紀沒有類似于海上貨物運輸?shù)膶I(yè)準入要求,但其人才的培養(yǎng)依然主要依托具有海事背景的院校、協(xié)會以及相關組織。其中,卡迪夫商學院(Cardiff Bussiness School)、南安普敦索倫特大學(Southampton Solent University)、利物浦約翰摩爾斯大學等高校提供航運業(yè)務(Shipping Business)方面的學位課程;英國特許船舶經(jīng)紀人協(xié)會(Institute of Chartered Shipbrokers,ICS)、波羅的海航運交易所以及克拉克森(Clarksons)等則提供海事經(jīng)紀人專業(yè)培訓和/或認證。[8]
在解決船舶建造與租賃、航運金融與保險、貨物運輸、船舶碰撞、海難救助等海事糾紛時,英國法律的應用比世界上其他國家法律都要廣泛,這使英國成為全球領先的法律服務中心[9],僅倫敦就擁有30多家海事律師事務所,匯聚了涉及航運問題的專業(yè)律師和仲裁員,為英國航運業(yè)提供無可比擬的法律服務支撐。與之相對應的英國海事法律教育,成為英國海事法律人才的關鍵保障。
成立于1982年的南安普敦大學海事法律研究所(Institute of Maritime Law)雖然是法學院的下屬機構,但卻有自己獨立的經(jīng)費來源,研究所目前共11名成員,專注于海事及國際貿(mào)易法律的研究,經(jīng)過30多年的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全球領先的海事法律教育、研究和咨詢中心,為全球的航運企業(yè)、航運從業(yè)者以及有志從事海事法律行業(yè)的人員提供高質量的培訓及學位教育;[10]成立于2000年的斯旺西國際航運及貿(mào)易法律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hipping and Trade Law,IISTL),非常有針對性地專門對LLM(Mater of Laws,法學碩士)開設了國際海事法(International Maritime Law)、國際商法(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Law)、國際海商法(International Maritime and Commercial Law)以及國際貿(mào)易法(International Trade Law)四個獨特而又相互融合的專業(yè),將具有各個國家法律背景的學生與本土學生融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一個非常國際化的交流氛圍,再加上其雄厚的師資力量,經(jīng)過十余年的發(fā)展,也成為英國乃至全球領先的海事法律教育、研究和咨詢中心。
時至今日,英國在海事安全與政策領域依然擁有強大的話語權,專注于該領域的海事院校及機構,如格林尼治海事研究院、卡迪夫大學、倫敦城市大學(City London University)等,提供了涵蓋海事安全與海事政策方面的學位及短期課程。
格林尼治海事研究院的前身是英國皇家海軍學院(Royal Naval College),它沿襲了英國海軍在歷史、防務安全以及政策方面的研究,成為格林尼治大學下屬的一個獨立學院。它的獨特之處在于不提供本科教育,而把重心放在碩士及以上的研究型學位教育之上,提供包括國際海事政策(International Maritime Policy)、海事安全(Maritime Security)、海事歷史(Maritime History)以及海事研究(Maritime Studies)四個方向的碩士及博士學位教育,其招生面向全球,因此學生來自世界各地并擁有一定的海事專業(yè)背景。[11]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授課、學術討論、課程論文三者結合的方式,一方面保證了知識的有效傳遞,另一方面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能更好地完成學業(yè)。此外,針對中國航運業(yè)在21世紀的快速發(fā)展,該院于2012年建立了中國海事中心(China Maritime Centre),致力于中國海事的發(fā)展及其對全球影響力的研究,該中心聚集了一批來自世界各地具有良好海事專業(yè)背景的學者及學生,并與中國海事領域的相關政府部門、船公司以及學術機構,如上海海事大學、武漢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有著良好的合作關系,在兩年的時間里取得了較好的研究成果。
此外,卡迪夫大學、倫敦城市大學等高校也都提供關于海事安全與政策方面的學位教育與培訓。而由倫敦城市大學法學院(City Law School)牽頭、GMI及倫敦都會大學一起參與建立的倫敦大學海事法律及政策研究組(London Universities Maritime Law and Policy Research Group,LUMLP),更是在倫敦以至全英的海事法律及政策專家、學者、博士及碩士研究生之間搭建了互相學習與交流的橋梁,使英國在該領域的教育和研究質量不斷提升。
英國不但在傳統(tǒng)海事及海事服務領域提供數(shù)量齊全、質量優(yōu)良的教育及培訓,而且在一些生僻的海事衍生行業(yè)如水道測量(Hydrographic Surveying)、海事考古(Maritime Archeology)等領域均提供高水平的學位教育或培訓。
創(chuàng)建于1826年的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UCL)提供水道測量方向的碩士學位教育。該課程由UCL與倫敦港口管理局(Port of London Authority,PLA)合辦,使UCL領先的水聲研究與PLA先進的測量設備及豐富的水道測量經(jīng)驗得以融合。它主要提供海圖制圖水文(Nautical Charting Hydrography)、港口管理及沿岸工程水文支持(Hydrography to Support Port Management and Costal Engineering)以及海洋工程水文(Offshore Construction Hydrography)三個模塊的專業(yè)培訓與教育,被國際水道測量組織(International Hydrographic Organization,IHO)、國際測量工作者聯(lián)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urveyors,F(xiàn)IG)以及國際制圖協(xié)會(International Cartographic Association,ICA)認定為A類課程。這一具有國際資質的認證,使其畢業(yè)生基本就職于本行業(yè)的頂尖職位。除此之外,格拉斯哥大學和普利茅斯大學等高校也開設類似課程,共同為英國水道測量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的人才,使英國的海圖出版及發(fā)行在世界上繼續(xù)保持著主導地位。
由于海洋探測的特殊性,海事考古的難度比陸地考古大,且不確定因素多,因此開設該專業(yè)意味著需要大量的經(jīng)費支持和科研人員常年不懈的努力,但同時也正由于其特殊性,新的科研成果往往能帶來更多學術及經(jīng)濟上的連鎖效應。英國作為傳統(tǒng)的海事島國,四面環(huán)水,加上其在擴張時期對外殖民所累積的經(jīng)驗和財富,為其海事考古的開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目前在英國有許多高校開設海事考古專業(yè)的本科、碩士甚至博士學位教育,其中既有南安普敦大學之類的傳統(tǒng)海事院校,也有伯恩茅斯大學(Bournemouth University,BU)和阿爾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Ulster)等綜合性大學,甚至連牛津大學這樣的世界名校也參與其中,共同組建了英國全面、深入的海事考古教育和研究體系。有些院校還組建了自己的海事考古研究中心,使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南安普敦大學依托自身在海事領域的優(yōu)勢,于1995年成立了南安普敦大學海事考古中心(Centre for Maritime Archaeology);牛津大學在德國喜利德基金(Hilti Foundation)的資助下,也在2003年成立了牛津海事考古中心(The Oxford Centre for Maritime Archaeology,OCMA),致力于從事環(huán)地中海水域、印度洋、南中國海等地從古至今的海事文化、海底遺物,海洋沉船等多方面的考古研究,并提供相應的本科、碩士以及博士學位教育。[12]
1.布局全面,層次清晰
英國的海事服務教育集群,全面涵蓋了海事金融、經(jīng)紀、法律、保險、安全、政策、考古、水道測量等領域,并形成了包含短期培訓(Short Course)、本科、碩士以及博士的多層次、清晰的垂直教育體系,甚至在關鍵領域都形成了專門的研究中心,是英國長年保持倫敦國際航運中心地位的人才支撐動力。
反觀我國,海事教育主要集中在傳統(tǒng)船員教育與培訓領域,事關海事服務人才培養(yǎng)的教育機構則顯示出數(shù)量少、質量低的狀態(tài),涉及海事生僻領域的教育則幾乎鮮有涉足?;诖?,政府、教育部門以及各院校應該加強在海事服務教育領域的布局,依托幾所傳統(tǒng)的海事院校,整合地區(qū)性高校資源,增設海事金融、海事安全、海事政策等試點專業(yè),同時逐步組建相應的海事金融、保險、政策等研究中心,逐步擴大并推動海事服務教育在中國的發(fā)展。
2.面向國際,引領未來
英國許多海事服務教育機構及院校均采取面向全球招生的方式,創(chuàng)造了國際化的學習及交流氛圍,培養(yǎng)出大批具有國際化視野的航運人才,引領著海事服務教育的未來。
由于經(jīng)濟和語言等方面的原因,我國在海事服務教育的國際化方面投入偏少。[13]一方面,大多數(shù)教師沒有國外學習與生活的經(jīng)歷,在授課形式上受傳統(tǒng)灌輸型教育的影響較深,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授課內容上則缺乏國際化視野,無法給學生提供最新的知識體系;另一方面,生源幾乎來自本土,沒有類似英國的國際化學習氛圍,因此也較難培養(yǎng)出具有國際化視野和能引領未來的航運人才?;诖?,教育部門應加大對我國海事服務教育國際化的資金投入,資助更多的教師和學生到國外經(jīng)歷和體驗先進的海事服務教育理念和制度;同時各海事院校應增加教師出國學習的機會,利用在外學習的教師,將國外教師引進來;此外,通過交換生的方式,將部分國內學生送出去,將部分國外學生引進來;最后,適度并逐步放開對國際學生的招生限制,使更多的國際學生加入到我國的海事服務教育體系中來,營造良好的國際化學習和交流環(huán)境。通過上述各關鍵舉措的實施,相信能一定程度上以推動我國海事服務教育體系的發(fā)展,為航運強國的建設提供優(yōu)秀人才支撐。
[1] OXFORD ECONOMICS.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UK Maritime Services Sector [R].Feberary,2013: 10-15.
[2]孫培廷,文元全,張世平,等. 英國航海類專業(yè)基礎學位教育制度及啟示[J]. 航海教育研究,2013(2):1-7.
[3]馬 碩. 軟實力是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關鍵[J].水運管理,2007,29(5):1-4.
[4]王紅偉.我國高等院校國際航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筑工程學院,2011.
[5] Cass Business School. Alumni[EB/OL].[2013-12-24].http://www.cass.city.ac.uk/research-and-faculty/centres/stf/alumni.
[6]維基百科.卡斯商學院[EB/OL].[2013-12-24].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A1%E6%96%AF%E5%95%86%E5%AD%A6%E9%99%A2#cite_note-2.
[7]董 崗. 倫敦國際航運服務集群的發(fā)展研究[J].中國航海,2010,33(1):80-83.
[8] The Baltic Exchange. A Career in Ship Broking [EB/OL].[2013-12-24]http://www.balticexchange.com/default.asp?action=article&ID=511.
[9]董 崗. 倫敦國際航運中心和英國航運業(yè)的動態(tài)演變規(guī)律研究[J].水運工程,2009,(12):17-23.
[10]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Institute of Maritime Law[EB/OL].[2013-12-24]http://www.southampton.ac.uk/iml/about_us/.
[11]University of Greenwich. Research Degrees [EB/OL]. [2013-12-24].http://www2.gre.ac.uk/about/schools/gmi/study/research-degrees.
[12]University of Oxford. The Oxford Centre for Maritime Archaeology[EB/OL]. [2013-12-24].http://www.arch.ox.ac.uk/ocma.html.
[13]高 潔,真 虹,李建麗,等.上海國際航運中心人才聚焦水平綜合評價[J].上海海事大學學報,2009,30(4):46-51.
2014-01-04
董文海(1984-),男,講師,主要從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航海/海事教育與研究。
1006-8724(2014)02-0016-04
G649.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