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文東
(中央民族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北京 100081)
寄居在華夏古文明心臟部位的“天下觀念”,一向樂于“倡導(dǎo)在人與他人之間(即同族的個體之人或其他種族之人,尤其是其他種族之人),必須遵循我-你關(guān)系的提調(diào)和統(tǒng)籌……我-你關(guān)系意味著‘王者無外’、懷柔遠人,意味著化‘你’為‘我’,最終,達到不分‘你’‘我’、甚至沒有‘你’‘我’的境地?!雹倬次臇|《皈依天下》,北京,2012年版,未刊稿。有泯滅人我界限的“我-你關(guān)系”拔刀相助,仰仗“意義飽滿的厚重概念”(thick concept)②趙汀陽《天下體系:世界制度哲學導(dǎo)論》,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 頁?!煜隆獡窝⒐膭?,中國古代的山水畫家有機會組成一個非常打眼,也非常幸運的集團軍③中國古代畫家人數(shù)眾多,僅僅明、清兩代能數(shù)得出名字的畫家就有數(shù)千人。參見高爾太《論美》,甘肅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06 頁?!凹瘓F軍”并不是嘩眾取寵說法。:在他們足跡所到之處,在他們極目四望之際,無不是未經(jīng)污染、未被修剪和未遭殺戮的山水,何況還有與山水相伴、相隨的云煙,以及云煙自身的婀娜、曼妙與濕潤,附帶著云煙多變的曲線和腰身。在中西迥然有別的語言空間和音響系統(tǒng)當中,云煙是中國山水的直系后裔,而西方之“霧靄的孩子”,卻只能是過于洋氣的“夢幻和仙境”④參見波德萊爾(Charles.P.Baudelaire)《波德萊爾美學論文選》,郭宏安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218 頁。?!耙浦鄄礋熶?,日暮客愁新;”“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中國古代的山水畫家因此有機會“每朝起看云氣變幻,絕近畫中山……看得熟自然傳神,傳神者必以形,神與心手相湊而相忘,神之所托也”⑤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二。。那種水到渠成、怡然自得的情形,又豈是當下中國“羨慕嫉妒恨”五個惡狠狠的漢字所能表達的?
應(yīng)和著“天下觀念”與我-你關(guān)系舒展著的眉頭,在農(nóng)耕中國和“甲子”中國,山水具有一種顯而易見、而且不容分說的“無所不在性(ommipresence)”⑥G.S.Kirk《Myth:Ⅰts Meaning and Function in Ancient and Other Cultur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年版,第249 頁。.;中國古代的畫家隨時隨地都可以“空卷珠簾不曾下,長移一榻對山眠”⑦魚玄機《題隱霧亭》。。這等能與山水融為一體的福分——也許更應(yīng)該說成上天的額外獎賞與恩賜——為畫家們的觀看活動,提供了呼吸節(jié)律一般再自然不過的隨身性與清澈性。隨身性意味著山水在任何時間與地點,都可以與任何一個畫家點頭示意,所謂“一瓶一缽垂垂老,千山千水得得來”⑧貫休《陳情獻蜀皇帝》。,原本就不需要“搜盡奇峰打草稿”——那不過是凄惶、難堪的現(xiàn)代畫家迫不得已的營生;清澈性則意味著山水僅僅是被觀看、被欣賞的對象,不是功利心或功利本身縱橫馳騁的疆域,所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跟“錢多者處前,錢少者居后;處前者為君長,在后者為臣仆”①魯褒《錢神論》。的座次排位憲法毫無瓜葛,卻必須同心態(tài)上全無掛礙的“悠然”境界全面接壤。
作為上帝的子民和選民,基督徒“不只要呼吸,還必須學會控制呼吸,為的是在呼吸中聽到神的名字”②C.Geertz,The Ⅰnterpretation of Culrure:Selected Essays,New York :Basic Books,1973年版,第53 頁。;作為中國古代的山水畫家,天下觀念的膜拜者、我-你關(guān)系熱情的被掌控者,他精心控制、調(diào)整和修訂呼吸,為的是在均勻的呼吸中,能夠聽到(或感受到)山水自身的律動、心跳與脈搏。“人的存在不是一種自在存在,而是互動存在……互動關(guān)系創(chuàng)造了一個僅僅屬于人的世界,一個存在于互動關(guān)系之中的世界,一個不同于物的世界(world of things)的事的世界(world of facts)”③趙汀陽《每個人的政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167 頁。。古往今來,“整體涌動的事情”總是處于變動不居的狀態(tài)之中④參見陳嘉映《泠風集》,東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197 -201 頁。,就像“除了德性之外,沒有什么從死的事物中產(chǎn)生(De mortuis nil nisi bonum)”⑤喀隆(Chilon)語,參閱第歐根尼·拉爾修《名哲言行錄》,馬永翔等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4 頁。,物卻總是傾向于“以其自然的方式存在著(to be as it is)”⑥趙汀陽《每個人的政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163 頁。。而作為一種純粹被觀看、被目擊的對象,作為土耳其人或希臘人所謂“邪惡之眼”(Evil Eye)⑦參見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總結(jié)》,孫戈譯,譯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19 頁。必須直觀與直面的目標,山水不僅認領(lǐng)了自己的物態(tài)性,不僅以自然的方式存在著,還同畫家一道,構(gòu)成了一種經(jīng)久不息、彼此依賴的“互動關(guān)系”——像陽光出人意料、自相矛盾般既是波又是粒子,山水既是物,又是人,或人無言的對話者,更何況四處飄散、漂泊、飄零的云煙,還像極了人的魂靈以及魂靈盡頭令人恍惚和顫栗的青煙⑧中國早在仰韶時期已經(jīng)有靈魂的觀念。半坡出土了一具埋葬小孩尸體的甕棺,“小孩的甕棺在半坡埋在居住區(qū)……甕棺是用一個粗陶甕,上面蓋一個細泥陶缽式盆,缽和盆的底部有一個小孔,這可能意味著讓小孩的靈魂出入有通路。”參見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國的考古收獲》,文物出版社,1961年版,第10 頁。。
在山水和觀看山水那兩個緊密相連的方面,中國現(xiàn)代畫家是一群真資格的可憐蟲,切不可指望他們會像“詩人(poet)和神啟的創(chuàng)造者(inspired Maker),像普羅米修斯一樣,能夠創(chuàng)造新的象征,能給人間帶來又一把天堂之火”⑨卡萊爾(T.Carlyle)語,參見貢布里希(E.H.Gombrich)《藝術(shù)與人文科學——貢布里希文選》,楊思梁等譯,浙江攝影出版社,1989年版,第80 頁?!钇鸫a,無法指望他們會帶來天下觀念樂于支持的新“象征”、我-你關(guān)系愿意突出的“天堂之火”。在視GDP 為靈魂或命根子的當下中國,山水僅僅以風景為形式,掩藏在高樓、大街的背面或盡頭,拒絕同現(xiàn)代畫家聚首、會面。更為不幸也更讓人震驚的是:當下中國的大街和高樓總是傾向于拒絕擁有它自身的盡頭或背面,只因為若許年來,中國和地球另一面的法蘭西一樣,其“主流的意識形態(tài),就是建造‘住宅’的意識形態(tài)”⑩雷米·埃斯(Remi Hess)《序言:亨利·勒非弗與都市》,見亨利·勒非弗(Henri Lefebvre)《空間與政治》,李春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 頁。。而建造住宅,不僅要以犧牲山水尤其是山水的完整性為前提,還在鼓勵大街的盡頭或高樓的背面總是傾向于它們自身的消失。這種局面之所以能夠到來,取決于一種面目全新的事物突然現(xiàn)身與長久存活:現(xiàn)代性欲望?!耙患緛碇皇怯脕頋M足我們需求(need)的尋常之物,一旦陷入了‘要求之辯證’(dialectic of demand)的陷阱,最終會導(dǎo)致欲望(desire)的形成?!?齊澤克(Slavoj Zizek)《斜目而視》,季廣茂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6 頁。不用說,品相古怪的“要求之辯證”,正好是現(xiàn)代性本身的內(nèi)核、地基或地平線,只因為“無論在何處,如果沒有信仰的破碎,如果沒有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中現(xiàn)實的缺失——這種發(fā)現(xiàn)和另一種現(xiàn)實的介入密切相關(guān)——現(xiàn)代性就不可能出現(xiàn)”?JeanFrrancois Lyotard《The Postmodern Explained》,Minnesota University Press,1993年版,第9 頁。;而不多不少,現(xiàn)代性欲望的本質(zhì)剛好是:“欲望的實現(xiàn)并不在于它的‘完成’和‘充分滿足’,而在于欲望自身的繁殖,在于欲望的循環(huán)運動……通過幻覺,他使自己進入不斷地繁殖‘匱乏’(lack)的狀態(tài)。而匱乏,卻是欲望之為欲望的根本?!雹冽R澤克(Slavoj Zizek)《斜目而視》,季廣茂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1 頁。雖然現(xiàn)代性欲望和比較容易得到應(yīng)付與滿足的祖?zhèn)饔?,都“具有自我中心主義的傾向,一有機會,就致力于自我獻媚、自我溜須拍馬”,雖然兩種欲望都是“天生的浪漫主義者和自戀分子,從來沒有過主動修正自己的念頭”②敬文東《牲人盈天下:中國文化的精神分析》,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4 頁。,但現(xiàn)代性欲望卻傾向于更上層樓,或者,它直接站在了祖?zhèn)饔恰熬奕恕钡募绨蛏稀,F(xiàn)代性欲望總是感到匱乏,一種極度滿足之后仍然感到饑渴——甚至更加饑渴——的那種性狀奇異的匱乏。所謂匱乏,就是對“更多”而不是“最多”——“最多”是不存在或不可思議之物——展開的變態(tài)追逐,是對“更多”實施的蓄謀已久的敲詐。并且越追逐、越敲詐,便越匱乏。在匱乏和敲詐、追逐之間,存在著一種令人嘆息的正比關(guān)系。而現(xiàn)代性欲望借助于工業(yè)革命等絕妙、絕佳的中介物,其目的,“就是要消滅積蓄能量的肌肉,培植大量的肥肉。”③張檸《土地的黃昏》,東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93 頁。肥肉因為它的虛腫特性,更因為虛腫的無所不在性(ommipresence),被認為有望填補不斷被生產(chǎn)出來的、持續(xù)不斷的匱乏。風景不過是現(xiàn)代性欲望作用于山水的直接后果。它被高樓、大街有意遮蔽,或故意隱藏。風景是天下觀念和我-你關(guān)系的異己物。因為肥肉被大量培植出來,風景合乎邏輯地擁有一張油乎乎的面孔。
“人的目光具有賦予事物以價值的魅力,但它也抬高了事物的價格?!雹芫S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文化與價值》,黃正東等譯,譯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 頁。與這等樂觀成色頗為濃厚的看法較為相悖,現(xiàn)代性欲望依靠自身的匱乏特性(即樂于對“更多”進行追逐與敲詐),依靠盡頭和背面傾向于它自身的消失,將現(xiàn)代畫家和山水之間的距離愈拉愈遠,觀看的隨身性被最大限度地取消了;觀看的清澈性則在一個又一個猝不及防的瞬間,被有意降解為子虛烏有之物。仰仗匱乏特性公開撐腰、鼓勁,風景和山水并沒有在量值上構(gòu)成任何依附關(guān)系:風景不是二分之一的山水或比例更少的山水,也不等值于二手的山水或山水的二手性。風景不過是山水的中斷,如同夜晚是白晝的時間性或顏色性中斷,陽痿不舉是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的器質(zhì)性中斷,尤其值得哀悼。風景依靠現(xiàn)代性欲望——而不是祖?zhèn)饔娜刻刭|(zhì),改變了山水的性質(zhì),篡改了山水的基因構(gòu)成,解除了山水與畫家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突出了山水的物態(tài)性。而物態(tài)性之所以為物態(tài)性,正在于它的可被改造與可被打造上。作為物與人的統(tǒng)一體,山水是目擊道存的處所,是靈性縱橫出沒的稠密地帶;而作為現(xiàn)代性欲望改造和篡改山水的終端產(chǎn)品,風景頂多不過是占有或認領(lǐng)了點鈔機或印鈔機的角色?!按蛟祜L景”、“再造風景”……云云,僅僅是當代旅游產(chǎn)業(yè)中最普通、最渺小也最沒有新意的口號。只不過現(xiàn)代性欲望和聰慧的共產(chǎn)黨人一樣,十分了解口號的脾性、本質(zhì)與效用:“在群眾一切爭斗中,口號的作用極大。它包括爭斗中群眾的要求和需要,它使群眾的精神特別振作,特別一致,發(fā)生強有力的行動?!雹荨秳⑸倨嫖倪x》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 頁??谔栔员徽J為是必須的,僅僅因為它擁有生產(chǎn)事情的能力。完全沒有必要懷疑,點鈔機或印鈔機既是口號的物質(zhì)化,更是口號的隱喻性實現(xiàn),但它分明又以屹立于光天化日之下近乎優(yōu)雅的造型,來彰顯自己的端部、臀部或腰部——腎臟及其激情寄居的地方。
雖然“名稱任何時候都不能正確地說明它所代表的事物”⑥庫貝爾(Gustave Courbet)語,轉(zhuǎn)引自遲軻《西方美術(shù)史話》,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 頁。,但作為名稱的“山水”有望成為例外:山水完全可以被直觀,并在直觀中,被“山水”所指稱。因為“中國古代沒有宗教正典(religious canon),沒有神圣敘事(sacred narrative)……缺乏超驗觀念(transcendental concept)”,所以,“他們直接面向自然界——水以及所潤育的植物——尋求其哲學概念得以建構(gòu)的本喻(root metaphor)”。⑦艾蘭(Sarah Allan)《水之道與德之端》,張海晏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 頁。在此,山水擁有一種類似于現(xiàn)象學上的真實性,但它的本質(zhì)“既不能通過演繹,也不能通過歸納來領(lǐng)會……只能通過直觀來領(lǐng)會”⑧莫里茨·蓋格爾(M.Geiger)《藝術(shù)的意味》,艾彥譯,華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1 頁?!吞煜掠^念相對稱,山水既是敞開的,又是敞開本身,但更是“敞開的仁慈”⑨柏樺《往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 頁。;和我-你關(guān)系相適應(yīng),山水與人彼此間互相感化,并點頭致意。他(它)們彼此迎面走向?qū)Ψ?,努力將彼此間的距離縮減到無窮小。“荒寒一點香,足以酬天地。天地亦無心,受之自人意?!雹賱⒆恿殹恫≈匈p梅贈元晦老友》。雖然“在現(xiàn)代城市中,古代神話變成了神秘故事”②理查德·利罕(Richard Lehan)《文學中的城市》,吳子楓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 頁。,但可以被古人直觀的山水依然不可能理解狹隘的關(guān)門主義,更不可能理解貨幣的秉性,哪怕它是貨幣中的優(yōu)秀分子或最杰出的個體(比如美元或英鎊),而云煙始終具有沖出門墻的天性和天賦……
同現(xiàn)代性欲望相對稱、相適應(yīng),風景是封閉的、向內(nèi)收縮的,并且是經(jīng)過嚴格分區(qū)處理的,如同現(xiàn)代人使用的電腦硬盤,不允許有哪怕一毫克的開放型病毒存在。風景明信片并不表明風景走出了封閉狀態(tài),它表明的正是封閉本身:風景是有大門、帶窗口、柵欄甚至鐵絲網(wǎng)與電網(wǎng)的建筑物,早已不是敞開的、不設(shè)防的山水;或者,它僅僅是另一種性質(zhì)或視域下的殘山剩水。“門以較為明顯的方式表明,分離和統(tǒng)一只是同一行為的兩個方面……人們在無窮無盡的空間切出一小塊土地,按自己的感官認識在上面塑造出一個特殊單元??臻g中,這一小塊土地本身被聯(lián)合起來,可它卻與外界分離了。所以說,門在屋內(nèi)空間與外界空間之間架起了一層活動擋板,維持著內(nèi)部與外部的分離。正因為門戶給人以強烈的封閉感,似乎跟外界的一切都隔開了。墻是死的,而門卻是活的。自己給自己設(shè)置屏障是人類的本能,但這又是靈活的,人們完全可以消除屏障,置身于屏障之外?!雹埤R美爾(Georg Simmel)《橋與門》,周涯鴻等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1年版,第4 頁。門是風景與日常生活場域之間的分隔符,如此打眼、醒目而又冠冕堂皇。它唯一的目的和作用,是將人從高樓與大街擺渡進風景;或者,將人從風景踢進大街與高樓,踢回日常生活場域,讓他同風景隔離開來,并解除觀看的隨身性和清澈性,頂多讓他帶走幾張制作精美、囚禁山水的明信片。出于對風景的再度定義,門從來就不是對屏障的消除,恰恰相反,它就是屏障本身,甚至是雙倍的屏障——沒有門,就沒有風景,或根本無所謂風景不風景。得益于現(xiàn)代性欲望的唆使和調(diào)教,風景總是樂于成為鈔票的枕邊人或貨幣的身下人,總是樂于投靠時時處于發(fā)情狀態(tài)的市場,樂于向叫春的經(jīng)濟投懷送抱。④事實的確如此:從山水到風景的轉(zhuǎn)換,跟現(xiàn)代性有關(guān),具體地說跟市場經(jīng)濟有關(guān)。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對此有極好的論述:“現(xiàn)代社會的特征或特性有:1.在明確地域邊界內(nèi)運作的政治權(quán)力的世俗形式,以及政體和合法性權(quán)威和概念,這些是現(xiàn)代民族國家宏大復(fù)雜結(jié)構(gòu)的特征。2.基于市場大規(guī)模商品生產(chǎn)和消費基礎(chǔ)上的貨幣交換經(jīng)濟,廣泛的私有制和系統(tǒng)長期基礎(chǔ)上的資本積累。3.帶有固定社會層級系統(tǒng)和交錯的忠誠特征的傳統(tǒng)社會秩序的衰落,勞動的動態(tài)的社會分工和性別的分工的出現(xiàn)。在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這就呈現(xiàn)出新的階級形態(tài)的特征,男女之間獨特的父權(quán)制關(guān)系。4.傳統(tǒng)社會典型的宗教世界觀的衰微,世俗物質(zhì)文化的興起,展現(xiàn)我們現(xiàn)在所熟悉的個人主義的、理性的和工具性的沖動?!眳⒁奡tuart Hall & Bram Gieben,eds,《Formation of Modernity》,Cambridge:Polity,1992年版,第6 頁。而“窗戶是門的親戚或同行,它將內(nèi)部空間與外界聯(lián)系起來。就純目的論而言,窗戶只不過是從里向外看;從里向外看行,從外向里看不行……它同樣長久地為內(nèi)外提供聯(lián)系,可惜這種聯(lián)系是單向性的,就跟它只為眼睛開路這一局限性一樣,因此窗戶只能歸結(jié)到門的深遠和特種意義的一部分”⑤齊美爾《橋與門》,周涯鴻等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1年版,第6 頁。。在此,窗戶并沒有為內(nèi)外提供多少像樣的聯(lián)系,也不可能提供任何姿色優(yōu)美的聯(lián)系,僅僅起到了出售風景的作用。對于現(xiàn)代性欲望(而不是比較容易得到滿足的祖?zhèn)饔?,出售風景和出售豬肉或香噴噴的人肉沒有本質(zhì)差別;而通過售票行為,窗戶反倒有能力把看似絕對矛盾的兩種東西統(tǒng)一起來:既驅(qū)逐觀看的隨身性,同時又刻意保留了觀看的隨身性。風景:被圍困、被包圍的山水;風景:可以被購買的觀看,以及可以被觀看到的山水,像名叫人民的某個人從他進入監(jiān)獄的那一刻起,就變作了囚犯——而所謂人民,頂多是個語氣詞罷了。⑥http://www.impactchina.com.cn/guandiankuaibao/caijing/2013 -06 -22/28678.html,2013年6月26日訪問。
唯有在人的直觀中,山水才愿意敞開肺腑,才樂于直抒胸臆?!爸袊藷嶂杂诿枥L置身于以山水風景來象征的宇宙之中的人,以此表示人的生命的無常與時間不可避免的流逝。”⑦艾蘭《水之道與德之端》,張海晏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2 頁。因此,山水僅僅傾向于和單個的人(比如畫家)相映射,僅僅具有最少的社會性——那個“獨釣寒江雪”的“蓑笠翁”,當真是在為謀生而垂釣嗎?有潔癖的倪云林甚至認為“天下無人也”,試圖在繪畫中,全盤解除山水的社會性,維護“山靜似太古”的原始自然狀態(tài),不允許任何人為的力量前去干擾。而現(xiàn)代性欲望將山水涂改為帶大門和窗口的風景后,卻唆使風景跟所有人發(fā)生關(guān)系——旅游指南和旅游廣告詞(或口號)起到了教唆或鼓勵的作用。不用說,現(xiàn)代性欲望突出了風景的社會性,最終,讓風景一躍而為純粹的社會性空間。“空間不是社會的反映(reflection),而是社會的表現(xiàn)(expression)。換言之,空間不是社會的拷貝,空間就是社會”①曼紐爾·卡斯特(Manuel Castells)《網(wǎng)絡(luò)社會的崛起》,夏鑄九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504 頁。——跟風景密切配合并再次定義過風景的大門與窗戶,顯示了這種社會性以及這種社會性具有何種程度的廣泛性。同具有隨身性的山水、敞開著的山水完全不同,具有更多社會性的風景并不意味著它就在人身邊,反而意味著離人很遠,更意味著觀看的艱難與奢侈。所謂艱難,是因為山水遭到圍困被迫成為風景后,強行篡改了山水的基因結(jié)構(gòu),為觀看本身設(shè)置了障礙,觀光客須得借助現(xiàn)代交通工具才能前往景區(qū)進行瞻仰活動,但僅靠直觀,遠不足以獲知風景的真相或本質(zhì)——風景之真相需要推理活動參與其間;而所謂奢侈,是因為它需要花費時間和金錢。對于當下中國數(shù)目龐大的觀光愛好者,金錢也許不成其為問題,時間卻是更為昂貴之物,迫切需要精打細算與巧妙安排。同山水寵愛弧線的天性比起來,風景及其社會性有如極權(quán)一樣,不僅熱愛直線、寵幸赤裸裸,不僅渴望將“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基本原則胡亂運用、四處打點,還格外傾向于將其顧客的“每一個角落都打掃一下”②中國科學院江蘇分院歷史研究所《江蘇十年史(1949—1959)》(草稿),南京,1959年11月,第167 頁。,以便將他們的錢財打撈干凈,為GDP 的快速增長提供激素、激情,提供數(shù)不清的激動與心跳。
跟幸運的中國古代畫家迥然不同,中國現(xiàn)代畫家都是些被迫退出山水的人,不大再有機會跟山水勾肩搭背、出雙入對——類似于“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yīng)如是”之“郎有情來妹有意”的默契、可人局面,早已成為過眼云煙或明日黃花。他們更多是與風景而不是山水相鄰;他們觀看到的,更多是必須花錢購買的風景。隨著現(xiàn)代性欲望的長驅(qū)直入,山水被迫撤退到一個微不足道的角落,很難讓人找到,更難讓人“捉摸”,卻可以得到人們的“琢磨”——但也只是允許他們在心中瞎“琢磨”而已③即便是大畫家劉海粟1980年代屢上黃山對景作畫,也更多只能算作面對風景而不是山水,雖然他的畫被取稱作山水畫。參見簡繁《滄?!?,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82 -200 頁。?!笆浪咨鐣淖兓瘜θ魏我粋€人,尤其是事實上退出自然的畫家將有決定性的作用,”因為畫面上的山水、云煙“已經(jīng)脫離了傳統(tǒng)的描繪,只是這種變化沒有改變?nèi)藗兎浅J煜さ膫鹘y(tǒng)筆法,而且這樣的筆法與表現(xiàn)對象之間的關(guān)系本身就是一種矛盾的象征”④呂澎《20 世紀中國藝術(shù)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0 頁。。當觀看的清澈性被整個兒解除,當觀看的隨身性被矛盾性地既取消又保留,筆法和表現(xiàn)對象之間的矛盾就是無法避免的事情,只因為“人之像其時代,遠勝于像其父親”⑤See Marc Bloch,《The Historian’s Craft》,New York:Vintage Books,1953年版,第35 頁。——時代的風尚性、思潮式遺傳,遠遠大于肉身-血緣上的遺傳。這種性質(zhì)的矛盾、這種型號的尷尬,在呼喚新的筆法;新筆法必須跟風景配套,必須同現(xiàn)代性欲望處于同一個振幅,而不是跟山水匹配,更不是跟天下觀念、我-你關(guān)系相契合。在新筆法的胸腔與肺腑,需要一整套有效應(yīng)對門和窗戶的全新機制。新筆法意味著討論、談?wù)摵驮V說風景的新詞匯,而“一個新詞猶如在討論園地里播下的一粒新種”⑥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文化與價值》,黃正東等譯,譯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2 頁。。
“平生獨往愿,丘壑寄懷抱”⑦趙孟頫《罪出》,見趙孟頫《松雪齋集》卷二?!杂斜匾Фㄟ@種性狀奇異的“獨往愿”,是因為只有“登山臨水”,才方“得曠士之樂全”⑧《倪云林先生詩文集》附錄卷三。。這顯然說的是中國古代畫家面對敞開的山水時那種獨有的情形:他們“當以古人為師,尤當以天地為師,故有‘天閑萬馬皆吾粉本’之論”⑨董其昌語,轉(zhuǎn)引自任道斌《董其昌系年》,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201 頁。。沒有現(xiàn)代性欲望擾亂心性,對應(yīng)于觀看的隨身性與清澈性,古代畫家或臨窗見山寫山、見水寫水,或遠足觀望納山水于胸歸家而寫之,總之,他們是與真實的山水——而非僵硬的風景——打成一片。古之人因此所求在道。他們令畫筆“含道應(yīng)物”,最終,成功地讓“山水以形媚道”⑩宗炳《畫山水序》?!懊摹敝蛔?,道盡了古人通過對山水的仰慕與感激,進而對道的頓首與膜拜;而較之于枯瘦、寂靜的“書齋山水”,他們更傾向于強調(diào)直接性的“游觀山水”①參見何惠鑒《元代文人畫敘說》,載《新亞學術(shù)集刊》,香港新亞學院,1983年版,第243 -257 頁。。接受莊子的教誨——因為《莊子》“比任何一本書更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文人的藝術(shù)感覺”②James J.Y.Liu,《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5年版,第31 頁?!胖俗鳟嬘谔斓刂g③參見徐復(fù)觀《中國藝術(shù)精神》,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 -10 頁。。他們的筆法與山水相匹配,與天下觀念和我-你關(guān)系相呼應(yīng)、相俯仰。廣袤無垠的天地之間,至大無外、至小無內(nèi)的天地之間,才是中國古代畫家之筆法樂于休憩、樂于工作、樂于悠游的地方。在這個“天無私覆,地無私載”④《禮記·孔子閑居》。的場所,因為山水的在場特性,因為山水和人之間最少的社會性,畫家們下筆更多使用側(cè)鋒淡墨,“不帶任何神經(jīng)質(zhì)的緊張或沖動;筆觸柔和敏銳,并不特別搶眼,反而是化入造型之中。墨色的濃淡變化幅度不大,一般都很,只有稀疏橫打的‘點’,苔點狀的樹葉,以及沙洲的線條強調(diào)較深的墨色。造型單純自足,清靜平和;沒有任何景物會干擾觀眾的意識……”⑤祝勇《秋云無影樹無聲》,載《十月》,2013年第4 期。而所謂工作室,不過是中國現(xiàn)代畫家為新筆法準備的建筑空間,是迎候與風景相匹配之新筆法到來的特定場所,是姍姍來遲或準時到來的新筆法的接官亭。工作室被安置在大都市的郊區(qū),或者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既有城市刺耳的喧囂,又有土地的靜謐和天籟。工作室所處的地理位置,是關(guān)于現(xiàn)代繪畫一個很恰當、很準確的隱喻:山水轉(zhuǎn)渡為風景,相當于鄉(xiāng)村轉(zhuǎn)渡為城市,尤其是城市和鄉(xiāng)村的混合與雜融。天地之間和處于郊區(qū)或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的工作室相比,顯得既龐大,又野生;古代的筆法和現(xiàn)代新筆法相較,則顯得既山水,又云煙。猶如“詞語不僅應(yīng)該用來平衡一個句子,還應(yīng)該用來平衡一個觀念”⑥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總結(jié)》,孫戈譯,譯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22 頁。性質(zhì)相仿,新筆法本來就是為了對稱于新觀念:一種暫時只跟風景相切、相交的觀念,一種離直觀較遠、離推理更近的觀念。
由于風景讓觀看總是顯得既艱難又奢侈,由于風景解除了觀看的隨身性和清澈性,長年幽閉于工作室中的新筆法——而不是自由往來于天地間的傳統(tǒng)筆法——由此具有了典型的回憶特性?!爱嬚哂猿梢患?,非超出古人理法之外不可。”⑦王伯敏編《黃賓虹畫語錄》,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61年版,第1 頁。無論今天的中國畫家在運筆、著色上顯得多么標新立異,其目的,都是為了對風景展開深入、沉潛地回憶。標新立異也許足夠讓人吃驚;但為揪心的回憶而標新立異,卻絲毫不讓人驚訝,因為只有回憶才能觸及風景以及風景的皮膚。就是在這個讓人心緒復(fù)雜的當口,中國畫家需要承擔的任務(wù)只能是:在現(xiàn)代性欲望將山水轉(zhuǎn)渡為風景后,新筆法必須依靠它的回憶特性,將風景在畫面上再次轉(zhuǎn)渡為二手的山水,一種本質(zhì)上的殘山和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