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飛
(哈爾濱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86)
遺址是指在歷史的洪流中人們所勞作的活動場所或者自然遺存的地區(qū),遺址類博物館則依托于遺址,在其基礎上或者周邊人為設計創(chuàng)造的博物館建筑,用以保護人類活動遺留財產和自然遺留的寶貴財富。遺址類博物館的展陳作為創(chuàng)造豐富的空間感受,控制空間感與感知感,重新塑造遺址博物館內部空間的生動性,使空間再一次恢復到歷史的精神中,讓遺址類博物館成為歷史的代表,成為現(xiàn)代了解過去的重要載體。
遺址類博物館內部展陳的物品有不可替代性與明確的專題性質,可以更好的烘托出遺址地區(qū)當時歷史所傳遞的信息,在參展的過程中,遺址博物館大體分為遺址文物參展與輔助式說明展廳兩部分,在整個過程中,人們不僅能夠很直接的從遺址中得到信息,更能夠在輔助式說明展區(qū)中很好的還原當時的歷史形態(tài),運用聲效、燈光、氣候等特殊高科技技術手段,讓觀眾更加便利的解讀場景內部所述說的故事和要表達出來的空間意境,遺址類博物館內部展陳作為一種從現(xiàn)代“穿越”到過去的方法,已經成為了歷史再現(xiàn)的重要傳播途徑,這種便捷的教育方法對人們理解過去有了更加細膩的闡述,同時也為人類文化的進步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在遺址博物館陳展空間中,聲光技術的應用是不可缺少的技術手段。在特定的陳展區(qū)域特效的燈光音響可以將復雜的歷史陳展演變過程簡單化,刺激參觀者直觀的視覺感官,可以準確地了解這一場景的信息傳遞。特效光感技術的應用也可以讓參觀者仿佛置身于虛擬仿真世界,活躍參觀氛圍,感受到仿真世界的美妙。參觀者在這種環(huán)境中很快進入到仿真虛擬世界的狀態(tài)中,從而加深對陳展的印象及信息內容,使得參觀者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中獲得最大的信息量。
數字媒體與互聯(lián)網平臺的發(fā)展為遺址類博物館陳展設計提供了引導性與高度汲取信息性能的可行性。它主要是通過電腦及媒體影像處理交互技術來增加信息量,用以拓展遺址博物館陳展空間的傳播方式并增強其效果。這種新型的技術形態(tài)促使遺址博物館以往傳統(tǒng)的靜止陳展方式發(fā)生了重大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互動性與動態(tài)的效果應用技術被遺址類博物館所應用。數字媒體可以起到使參觀者有一個更好的空間方向引導的作用,同時擁有信息自動展示與客戶綜合服務等的系統(tǒng)。這種數字化智能的應用為遺址博物館提供了新的發(fā)展模式與使用方向,使傳統(tǒng)的以共性為主體的陳展瀏覽模式變成個性化、自由化的預覽模式。參觀者在使用數字媒體的時候,可以根據自身需求為主進行個性化預覽。另外,數字媒體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參觀者的主動性,與陳展場景更好的融入在一起。
互聯(lián)網平臺與計算機應用的普及為遺址博物館這種信息資源量大的知識儲備平臺的傳播發(fā)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高級互交性智能界面的設計中,其媒體信息的陳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出了遺址博物館的含蓄之美,從動態(tài)立體的影像中將遺址博物館深厚的文化底蘊、大量的信息資源與人文感情用藝術的形態(tài)呈現(xiàn)在參觀者面前,惟妙惟肖的還原當時的歷史形態(tài),例如“幻影成像”這一技術就是通過光學系統(tǒng)將圖像與模型互相重疊,使人們在場景中觀看特定的視頻,讓參觀者以聽覺、視覺為直觀的感受來吸收遺址博物館的珍貴的文化內容。
三維互交技術是通過計算機而進行的人工合成的環(huán)境信息。這種環(huán)境信息建立在諸如心理學、計算機圖形學、電子學、機器人、多媒體技術及數據庫設計等等的技術處理基礎上,是多門學科綜合交叉運用的一項實用性應用技術,主要是應用虛擬現(xiàn)實的技術對參觀者的視覺、觸覺、聽覺與嗅覺多種感官進行三維全方位的實時互交與模擬,通過相關儀器建立出仿真世界的模擬區(qū)域,使得陳展空間更加富有體驗性。同時三維互交技術在視覺上的穩(wěn)定感與逼真感協(xié)調了整個陳展整體。它利用現(xiàn)代高科技技術巧妙的調配遺址博物館中為保護原有狀態(tài)不完整的空間性能,運用綜合手段來進行場景之間的邏輯排序,使得整個陳展區(qū)域得到了完整的表述,也使得陳展空間在視覺上達到了穩(wěn)定的藝術效果。另外,三維互交技術還可以通過場景的變化增減陳展空間的組合元素。在空間位置特定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光感成像來設計陳展的樣式,使得遺址博物館陳展空間可以游刃有余的簡單化或者復雜化,讓參觀者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景模式在內心世界中直觀產生輕重感。使得整個空間更加的活潑,破除了以往呆板的陳展方式。
高新技術在遺址博物館展陳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以往傳統(tǒng)類遺址博物館中冷漠、沒有親和力等弊端。使整個展示空間從尊貴典雅轉變成為便捷、輕松的場景。將遺址文化的傳承以生動的形態(tài)展現(xiàn)在參觀者的面前,以人為主的展陳理念大大提高了參觀者的興趣并運用科學的記憶方法加深人們對遺址文化信息知識的儲備。高新技術的應用不僅滿足了廣大群眾不斷提升的精神需求,實現(xiàn)了互動式交流,這種良性的競爭模式也在不斷改變著傳統(tǒng)展陳空間的可變性。利用展示內容和空間創(chuàng)造達到信息與情感的交流,以實現(xiàn)觀眾對展示內容流連忘返的目的。
陳列展示作為遺址類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為更好的突出自己獨有的展示內容,使觀眾能夠最好的獲取參展信息,從而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遺址類博物館空間展示中形態(tài)意識的構成、場景的擺放、燈光的照明、物品的質感、色彩等因素都需要高新技術的應用。高新技術的應用不僅僅滿足了遺址類博物館場景的還原,同時也更加豐富了空間的視覺效果與感受。促進了人與展品之間的互相交流。增添了展陳的手段,豐富了信息來源,大大提高了參觀者的興趣。本文從技術與文化相結合,培養(yǎng)和尊重遺址空間,從空間中獲取感悟,找回遺失的時光,從而使遺址類博物館陳展空間獲得了更為長遠的發(fā)展。
[1]陸江艷.展示空間藝術設計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2.
[2]蘇東海.論博物館的現(xiàn)代化[Z].中國博物館,1997.
[3]趙長慶.歷史題材陳列展示中的氣氛控制[Z].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