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
(華南師范大學法學院,廣東廣州510006)
危害人類罪與恐怖主義犯罪的比較研究
張強
(華南師范大學法學院,廣東廣州510006)
在國際刑法學上,存在著一個與恐怖主義犯罪相似的罪名——危害人類罪,兩者都屬于國際刑法中最為嚴重的幾類犯罪。從概念、犯罪構成及其特點看,危害人類罪與恐怖主義犯罪都是在“明知”的心理基礎上,依據(jù)某種政策或者理念對廣泛的平民進行傷害的犯罪行為,但兩者在行為主體、行為對象、行為方式等方面存在細微的差別。危害人類罪和恐怖主義犯罪是交叉關系,不是簡單的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危害人類罪;恐怖主義犯罪;犯罪構成;恐怖主義
危害人類罪與恐怖主義犯罪都是國際刑法中的嚴重犯罪,有著相似之處。有必要對兩者進行比較分析,以更好地打擊危害人類罪與恐怖主義犯罪。
危害人類罪(Crimes Against Humanity)是特別嚴重的國際犯罪,是國際軍事法庭和國際刑事法院所管轄的核心罪行之一?!秶H刑事法院羅馬規(guī)約》第7條第1款把危害人類罪定義為:“是指在廣泛或有系統(tǒng)地針對任何平民人口進行的攻擊中,在明知這一攻擊的情況下,作為攻擊的一部分而實施的下列任何一種行為:1.謀殺;2.滅絕;3.奴役;4.驅逐出境或強行遷移人口;5.違反國際法基本規(guī)則,監(jiān)禁或以其他方式嚴重剝奪人身自由;6.酷刑;7.強奸、性奴役、強迫賣淫、強迫懷孕、強迫絕育或嚴重程度相當?shù)娜魏纹渌问降男员┝Γ?.基于政治、種族、民族、族裔、文化、宗教、第三款所界定的性別,或根據(jù)公認為國際法不容的其他理由,對任何可以識別的團體或集體進行迫害,而且與任何一種本款提及的行為或任何一種本法院管轄權內的犯罪結合發(fā)生;9.強迫人員失蹤;10.種族隔離罪;11.故意造成重大痛苦,或對人體或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傷害的其他性質相同的不人道行為?!痹趪H刑事法庭的司法審判實踐中,前南國際軍事法庭認為:危害人類罪之所以震撼人類的良知并且引起國際社會的干涉,就是因為它并不是個人孤立、任意的行為,而是一種故意以平民人口為目標的攻擊行為。行為人在廣泛或有系統(tǒng)地攻擊平民人口中采取的行動,會導致個人刑事責任。同時,行為人無須實施眾多的罪行,就應承擔責任。如果一個孤立的行為是以恐怖或者迫害為基礎的政治制度之產(chǎn)物,則該行為也可構成危害人類罪。[1]
危害人類罪主要表現(xiàn)為戰(zhàn)爭狀態(tài)下的不人道罪行,在人性的觀念方面極其嚴重地攻擊人類的尊嚴,損害一個比直接被害人的利益更為廣闊的利益。為了防止和有效懲治危害人類罪,保障人權與基本自由、鼓勵信心、促進民族間合作、增進國際和平與安全,無論是在做出最嚴厲判決并執(zhí)行死刑的紐倫堡審判,還是在引入危害人類罪的各國國內立法,均對危害人類罪施以最嚴厲的刑罰,這已成為一項被所有國家認可的基本原則。[2][3]
危害人類罪的一般構成要件,主要依據(jù)《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guī)約》第7條第1款的規(guī)定。按照習慣國際法確立該罪的基本思路,主要從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論述。在客觀行為要件上,明確要求行為人具有“廣泛或有系統(tǒng)地針對任何平民人口進行的攻擊”;在主觀要件方面,則要求具有“明知”的故意。通常認為,危害人類罪的一般構成有四個要件。[4]
第一,攻擊對象必須是針對“任何平民人口”實施的攻擊,這是成立該罪的前提?!叭魏纹矫袢丝?AnyCivilianPopulation)”一般可以理解為廣泛的、某種集合性質的人群,而不是單獨的或個別的?!叭魏巍币话憷斫鉃椴环謬⒎N族的平民或者沒有戰(zhàn)斗能力的武裝人員。與“廣泛地或有系統(tǒng)地攻擊平民人口”無關的行為,不能認定為該罪。
第二,客觀行為必須與“政策”具有相關性,這是成立危害人類罪的必要條件之一。其依據(jù)是《羅馬規(guī)約》第7條第2款第1項的規(guī)定:“根據(jù)國家或組織攻擊平民的政策,或者為了推行這種政策,針對任何平民人口多次實施攻擊行為。”因此,行為人構成危害人類罪必須要求其所實施的“攻擊”是在“政策”的指導下采取的。行為人的攻擊行為不是個人的決定、孤立的行為,而是國家或組織的攻擊政策使然。
第三,攻擊方式必須是“廣泛或有系統(tǒng)地實施”,這是限定客觀行為方式的選擇性要件。從字面上來理解,“廣泛的或者有系統(tǒng)的(Widespread or Systematic)”包含兩種方式,一種是“廣泛”,一種是“系統(tǒng)”,且兩者是并列的選擇性關系。也就是說,只需滿足其中一種情形,就符合本要件,并不需要同時具備。關于“廣泛的或者有系統(tǒng)的”具體內涵與外延,《羅馬規(guī)約》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在某些國際刑事審判的相關判決中有所闡述,本文不做展開。
第四,行為人必須是在“明知”的主觀狀態(tài)下實施的攻擊行為,這是構成該罪的主觀要件。明知(With Knowledge of),最簡單的理解即是有意為之。只要行為人意識到了或者能預料到自己的攻擊行為的后果,就符合“明知”的要件。行為人是否完全清楚國家或組織的“政策”的詳細內容,或者是否知道攻擊行為的所有特性,不阻卻“明知”的成立。
在國際刑法學上,各國政府和學者對恐怖主義犯罪的界定與性質存在著爭議。要界定好恐怖主義犯罪,必須先區(qū)分恐怖、恐怖主義等幾個相關的概念。
(一)恐怖與恐怖行為
《現(xiàn)代漢語辭典》對“恐怖”的解釋是“由于生命受到威脅而引起的一種恐懼”。因此,可以把“恐怖”理解為受害者產(chǎn)生的一種心理反映。當然,客觀上,還可以理解為“恐怖行為”。有學者認為,“一切以反人類文明、反世界和平、反科學發(fā)展、反社會進步為目的,具有使他人生命受到致命威脅的犯罪行為都是恐怖行為?!盵5]當然,這是站在全人類的高度上來說的,比較概括和籠統(tǒng)。其實,從具體恐怖活動的形式和狀況、國家之間的差別來看,恐怖行為也有著不同的特點,具有比較顯著的差異性。不同主體發(fā)動的恐怖行為雖然都是“反人類文明、反世界和平、反科學發(fā)展、反社會進步”的行為,但是其所表現(xiàn)出的犯罪方式以及危害程度是有具體差異的。例如,有的恐怖行為是國際性的、跨國性的;有的只是針對某國、某地,具有特定性??植佬袨闀a(chǎn)生恐怖的心理,但恐怖的心理不一定都是恐怖行為導致,例如自然災害也會導致人們的心理恐怖。
(二)恐怖主義
國際刑法學界對恐怖主義有著諸多爭議,基于不同的政治立場,不同的文化、宗教、信仰、習俗等,有不同的定義。根據(jù)是否具有政治目的,可以分為三種觀點:(1)強調恐怖主義的政治目的,認為恐怖主義就是為了實現(xiàn)政治目的;(2)認為不必強調政治目的,更應強調恐怖主義的危害性;(3)認為恐怖主義一般具有政治目的,但是其目的是多樣的,并不限于政治目的。[6]筆者認同第三種觀點。因為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犯罪形式與犯罪目的的多樣化是必然的趨勢,恐怖主義早已超出了單一的政治目的;為著更好地擴大反恐范圍,加大反恐力度,也有必要承認恐怖主義犯罪目的的多樣化。
討論完恐怖主義的目的后,我們可以簡要概括恐怖主義的本質:通過采取恐怖行為的方式來制造部分或全社會的恐怖,從而達到某些個人、組織或國家的某種政治的、情感的、經(jīng)濟的或其他的目的。
(三)恐怖主義犯罪
綜觀各個國家及不同學者的觀點,雖然對于恐怖主義犯罪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認定,但在一些基本要件上達成了共識:(1)恐怖主義犯罪一般帶有政治色彩;(2)恐怖主義犯罪的襲擊目標具有某種象征意義;(3)受害者的不確定性、隨意性;(4)恐怖主義犯罪的攻擊行為具有傳遞某種信息的企圖,恐怖分子通過暴力行為向政府、國際社會傳達某種信息,以達到他們的某種目的。[7]
綜上所述,恐怖主義犯罪是指某些國家、組織或者個人,為了實現(xiàn)一定社會、政治、宗教等目的,違反國際刑事法律規(guī)范,采取暴力威脅等手段,制造不可預知的恐怖氣氛,引起社會大規(guī)??只呕蛟斐蓢乐睾蠊:推椒€(wěn)定的社會公共秩序,是應當受到國際刑罰處罰的行為。
關于危害人類罪與恐怖主義犯罪的關系,學界存在著不同的見解。在國際審判實踐中,前南法庭曾經(jīng)把部分恐怖主義行為認定為危害人類罪,不過法庭不是直接宣布“恐怖主義就是危害人類罪”,而是通過列舉恐怖行為的方式來判定哪些行為屬于危害人類罪的規(guī)制范圍,從而從某種意義上認定恐怖主義屬于危害人類罪。
有一些學者從解釋《羅馬規(guī)約》的角度對兩者的關系進行分析,把“廣泛的或者有系統(tǒng)的”進行擴大解釋,把恐怖主義犯罪解釋為廣泛或系統(tǒng)地攻擊的一部分,完全把恐怖主義犯罪納入到危害人類罪的定義當中,并據(jù)此認為《羅馬規(guī)約》無需修改就可以懲治恐怖主義犯罪。[8]對此觀點,筆者持保留意見,因為危害人類罪和恐怖主義犯罪雖然有著許多的相似之處,但卻不是簡單的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從上述危害人類罪的犯罪構成以及對恐怖主義犯罪的界定可以看出,兩者在行為要件與心理要件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兩者都是在“明知”的心理基礎上,依據(jù)某種政策或者理念對廣泛的平民造成傷害的行為,但是,兩者在行為主體、行為對象、行為方式等方面存在著差別。
就行為主體而言,危害人類罪的行為主體更加廣泛,他們可以是某個政府或者國家,也可以是某個組織或種族,而恐怖主義犯罪的主體主要是恐怖組織,這些恐怖組織與政府或國家對立,帶有明顯的政治性,雖然也有個體實施的恐怖行為,但在責任承擔上總是歸咎于某個恐怖組織。
就行為對象來說,危害人類罪針對的對象是“任何平民人口(Any Civilian Population)”,這里針對的是廣泛的,不分國籍、種族的平民或者沒有戰(zhàn)斗能力的武裝人員。恐怖主義犯罪的對象雖然也具有任意性,但是因為其目的性很強,襲擊目標一般帶有象征性。所以恐怖主義犯罪在某些程度上是帶有一定的區(qū)域性和選擇性的,而非完全任意的。
在行為方式上,危害人類罪須是廣泛或有系統(tǒng)地實施,其客觀行為是選擇性要件,要么“廣泛”地實施,要么“系統(tǒng)”地實施。所謂“廣泛”,參照國際刑事審判的相關判決,主要是從受害者數(shù)量上來看,受害者數(shù)量大即構成廣泛;所謂“系統(tǒng)”,依照國際刑事審判相關判決的精神,其核心是組織性和計劃性。[9]而恐怖主義犯罪,因其由恐怖組織劃策實施,犯罪行為有著詳細的步驟以及應對措施,有著嚴密完善的實施方案。所以,從某種程度而言,與危害人類罪中“系統(tǒng)”的要求是相重合的。但是恐怖主義犯罪并不一定符合“廣泛”的要求,它的受害人數(shù)是不確定的??植乐髁x犯罪側重于造成社會和人們的恐慌,與“廣泛或系統(tǒng)”是有所區(qū)別的。
另外,危害人類罪的暴力行為沒有向國際社會傳遞信息的企圖,而恐怖主義犯罪卻帶有明顯的企圖,他們試圖通過暴力行為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從而擴大恐怖的氛圍,更好地實現(xiàn)其目的。
綜上所述,危害人類罪和恐怖主義犯罪的關系是互相交叉的關系,不是簡單的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某些恐怖主義犯罪所采取的暴力襲擊方式在某種情況下符合危害人類罪的犯罪構成,這些罪行主要包括大規(guī)模的謀殺、非法監(jiān)禁和強迫失蹤等等。[10]例如,以故意殺人的方式或者出于重傷故意但實際造成他人死亡的方式實施的有組織有預謀的恐怖主義行為,符合《羅馬規(guī)約》第七條第一款第一項規(guī)定的危害人類罪(即謀殺的方式)。有一部分恐怖主義犯罪不符合危害人類罪的犯罪構成,不屬于危害人類罪。例如,以人肉炸彈的方法以及出于反政府目的的自殺式爆炸的行為,就是單純的恐怖襲擊行為,屬于恐怖主義犯罪但不屬于危害人類罪的范疇。
因此,在打擊危害人類罪與恐怖主義犯罪的時候,有必要對兩者進行專門的制度設計,采取不同的應對方法。危害人類罪在《羅馬規(guī)約》中已經(jīng)有了明確的規(guī)定,恐怖主義犯罪在《羅馬規(guī)約》中還沒有明文規(guī)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社會應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尊重國際社會的多樣性,加強國際合作,通過區(qū)域多邊對話與磋商達成有效的共識,采取全球治理的模式,共同應對恐怖主義犯罪。
[1]Prosecutor v.Dusko Tadic,ICTY(Trial Chamber),Judgment of 7 May 1997,Case No.IT-94-1-T,para.644-653.
[2]聯(lián)合國大會.戰(zhàn)爭罪及危害人類罪不適用法定時效公約[S].1970 -11-11.
[3]Prosecutor v.Drazen Erdemovic,ICTY(Appeals Chamber),Judgment of 7 October 1997,Case No.IT-96-22,para.21.
[4]王新.危害人類罪在國際刑法中的確認和構成要件[J].河北法學, 2011(4).
[5][10]王傳.關于恐怖主義、恐怖行為和恐怖組織的若干研討[J].浙江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4(2).
[6]劉迪.恐怖主義犯罪初探[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9).
[7]劉華.論恐怖主義犯罪的特征和要件[J].犯罪研究,2009(1).
[8]Vincent-Joel Proulx.Rethinking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in the Post-September 11th Era[M]. Should Acts of Terrorism Qualify As Crimes Against Humanity [J].19Am.U.Int'lL.Rev.1009(2004).
[9]李明奇,廖戀.恐怖主義與危害人類罪[J].理論界,2011(8).
D914
A
1673―2391(2014)08―0093―03
2014-04-28責任編校:陶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