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代社會以來,西方話語體系就主導著整個世界。當代中國人以“中國道路”成功開辟了“中國模式”的話語體系,但是“中國道路”的國際話語權旁落西方是不爭的事實,中國的學術話語則已經(jīng)陷入“貧困”和“失語”的境地。因此,建構當代中國的學術話語,是主體意識和使命意識正在覺醒的當代中國學人的重大使命。
馬恩的話語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科學體系,它自創(chuàng)立以來始終參與了世界的理性塑造,也深刻影響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進程。然而,仔細考量不難發(fā)現(xiàn),馬恩的話語依然管用但不夠用;中國傳統(tǒng)學術話語綿歷數(shù)千年,具有獨特的東方神韻,但古人的話語過去有用今天不管用;西方話語體系成熟完整,主導了全球化和現(xiàn)代化的進程,但洋人的話語西方好用中國不能用。因此,不管是“回到原典”的教條路向,還是“向后看”的復古路向,亦或“向外看”的西化路向,都不是建構中國話語的正確方向。如何用中國話語來解釋中國道路,將“中國經(jīng)驗”上升為具有普遍意義的知識范式,為人類面對的共同問題給出中國的方案,從而彰顯中國學術話語的世界意義?為此本刊特邀請國內相關專家展開討論。
《全球話語體系:國際格局與中國方位》論述了中國話語建設之特殊的歷史機緣與文化特質帶來的優(yōu)勢與機遇,《中國話語建構:機遇與挑戰(zhàn)》具體闡述了建構中國特色的學術話語體系機遇與挑戰(zhàn),《中國話語建構:原則與目標》則圍繞建構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必須堅持的原則和所要達到的目標展開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