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奇,王曉燕,羅策艷
(湖南工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8)
在過去40 年的時間里,語碼轉換(code-switching)一直以來都是學界研究和討論的熱點話題之一。國內外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都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如人類學、社會學、語言學等。Auer 指出語碼轉換是指雙語者在同一或不同話輪中對兩種語言進行交替使用的雙語現(xiàn)象或雙語言語行為。[1]早期的語碼轉換研究多采取社會語言學視角,研究語碼轉換與影響語碼轉換使用的社會因素之間的關系。[2-5]用社會語言學方法進行語碼轉換研究揭示了社會因素,如種族、性別、年齡、社會經(jīng)濟地位等和語碼轉換之間的內在關系,而且總結出一些語碼轉換背后的社會動機。[6]
Myers-Scotton 提出了以詞匯為基礎的主體語言框架模式(Matrix Language Frame model,MLF),這一模式具有廣泛的解釋力。[5]該模式包括三個假設:1.ML 假設:ML 決定ML +EL 混合結構的形態(tài)句法;2.主體語言阻隔假設:在ML +EL 混合結構中,有一個阻隔過濾器阻止任何與相應的ML 語素不適配的EL 實義語素;3.嵌入語言孤島觸發(fā)假設:激活EL 詞目可觸發(fā)生成系統(tǒng)禁止ML 的形態(tài)句法程序并接受EL 的程序,使當前結構表現(xiàn)為EL 孤島。根據(jù)MLF,國內外眾多學者嘗試對不同語言下的語碼轉換進行研究,如Deuchar、Rahimi 和Dabaghi 則分別就威爾士語-英語和波斯語-英語中的語碼轉換現(xiàn)象,運用MLF 模型,分別就主體語言原則(Matrix Language Principle)、非對稱性原則(Asymmetry Principle)和統(tǒng)一結構原則(Uniform Structure Principle)進行驗證,均得出該語碼轉換是其典型代表的結論。[7-9]國內的高軍、戴煒華也采用MLF 模型分析課堂語碼轉換的結構及其分布,認為教師適時、適量地使用母語,進行必要的具有教學功能的語碼轉換可以減少學生緊張情緒,提高對目的語的輸入和吸收。[10]近年來,國內對于語碼轉換的實證研究逐漸增多,如二語課堂中的漢英語碼轉換,[11]但對機構話語中的語碼轉換行為的關注很少。
那么在求職面試這一典型的機構話語中,應屆海歸畢業(yè)生的語碼轉換現(xiàn)象會呈現(xiàn)出怎樣的特點?為此,本文將綜合運用MLF 模型和會話分析視角對電視求職面試話語中的語碼轉換現(xiàn)象進行分析,擬提出如下研究問題:
(1)與國內畢業(yè)的應屆生相比,海歸留學生在求職面試時的語碼轉換現(xiàn)象是否更加頻繁?
(2)留學生求職者語碼轉換的詞匯形態(tài)和句法結構有怎樣的特點?
(3)在求職面試語境中,留學生語碼轉換的出現(xiàn)存在哪些不同的動因?
本研究所用語料選自當前國內最有影響力的兩檔電視真人秀面試欄目——《非你莫屬》和《職來職往》,其中《非你莫屬》每周兩期,每期時長約90 分鐘,現(xiàn)場共有12 名一流企業(yè)高管進行現(xiàn)場招聘;《職來職往》每周兩期,每期3-4 位求職者將面對24 位來自各行各業(yè)的達人。通過行業(yè)達人和求職者之間的對話,反映當下最熱點的行業(yè)話題并產(chǎn)生觀點的碰撞。
研究者從2012 年度的《非你莫屬》(共103 期)和《職來職往》(共93 期)中隨機選取30 位求職者,其中15 位留學生求職者,他們留學的國家主要有英國、加拿大、新加坡、新西蘭等,且都是以英語作為第一外語;另外15 位求職者畢業(yè)于國內重點院校。表1 和表2 分別為留學生求職者和國內高校畢業(yè)求職者的詳細信息。
表1 海歸留學生求職者信息
表2 國內重點院校畢業(yè)生求職者信息
使用軟件FLV Cutter 1.0 將每位求職者的視頻單獨切分,共得出30 份獨立的視頻語料。在出現(xiàn)語碼轉換處做標記,采用WORD 文檔工具對語料進行文字轉寫。研究者將全部30 位面試者分成兩組,其中海歸留學生求職者(15 位)為實驗組,國內院校畢業(yè)生求職者(15 位)為對照組。根據(jù)主體語言框架模式,分別對兩組的語碼轉換的語法成分分類整理,進行語法分析。對兩組求職者語碼轉換的總量和類別的比較分析,得出海歸留學生求職者的語碼轉換的句法特征,同時對求職面試語境這一典型的機構話語中語碼轉換的功能進行剖析。
如表1 和表2 所示,在選擇研究對象時,研究者盡最大可能對性別、學歷和年齡這三個變量進行控制,以減小誤差。所得結果如表3 顯示,實驗組中共有10 位留學生求職者出現(xiàn)了不同頻次的語碼轉換,總量為46 次;而對照組中只有5 位,總量也只有6 次。利用統(tǒng)計工具SPSS 19 對兩組數(shù)據(jù)進行配對樣本的t 檢驗,得到t=2.53,df=14,P=0.024<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樣本的差異顯著。于是得出結論:在求職面試語境中,國內高校的畢業(yè)生求職者與海歸留學生求職者在語碼轉換方面的表現(xiàn)差異顯著,前者的頻率要遠低于后者。
表3 語碼轉換數(shù)量分布
交際風格是代表特定文化群體的言語行為的語碼,跨文化背景下的語碼轉換表達了不同的交際風格,因為海歸留學生受到了雙語環(huán)境的影響。處于不同文化價值使得他們傾向于使用語言技巧(如語碼轉換)來完成特定的功能。[12]在外部條件誘發(fā)和主動自發(fā)性的雙重作用下,留學生求職者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產(chǎn)生語碼轉換。相比之下,一直處于國內環(huán)境中的對照組成員則不具備這樣的條件。語碼轉換是一種交際策略,這在社會語言學和語用學界已經(jīng)是一種共識。實驗組成員的交際能力體現(xiàn)在更勝一籌的語言能力和策略能力上。
表4 語碼轉換類型分析
從結構角度分析,語碼轉換可分為句內轉換(intrasentential CS)和句際轉換(intersentential CS),前者指在補足語短語(complement phrase,CP)中包含至少一個由主體語言和嵌入語言構成的混合結構;句際轉換則是在補足語短語間的轉換。由表4 可見,不論是實驗組還是對照組,絕大多數(shù)的語碼轉換類型都屬于句內語碼轉換。又因句際語碼轉換時嵌入語并不改變主體語言的句法結構和特征,這里將著重探討句內語碼轉換。
根據(jù)Myers-Scotton 提出的“主體語言框架模式”,詞匯可分為單詞層面和語言島(短語)層面。而形態(tài)句法結合的語碼轉換是判定主體語和嵌入語的重要標準。[13]在對全部30 位面試者的錄音和文字整理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漢語是主體語言,英語是嵌入語言。下表是嵌入語在句內語碼轉換中各個語法成分的數(shù)量和所占比例表:
表5 嵌入語在句內語碼轉換中各個類別的語法成分表
如表5 所示,嵌入語中常出現(xiàn)的語法成分包括:名詞及名詞詞組、動詞及動詞詞組、形容詞及形容詞詞組和副詞及副詞詞組,其中名詞及名詞詞組占絕大多數(shù),在實驗組和對照組中所占比例分別為95.4%和83.5%。于是我們將該項進一步細分,得到普通名詞、專有名詞和首字母縮略詞三個子項。接下來分別從嵌入語詞匯的形態(tài)特征和句法特征兩方面進行分析。
1.嵌入語詞匯的形態(tài)特征
在以漢語為主體語、英語為嵌入語的框架內,絕大多數(shù)嵌入在句內語碼轉換語句中的詞匯都顯著地遵循主體語的形態(tài)變化規(guī)則,舍棄了嵌入語英語中的語法屈折變化。
就名詞而言,嵌入語中的英語名詞傾向于以原形的形式出現(xiàn),失去了表示復數(shù)概念的屈折變化,如:
例①R(Interviewer) :我想問一下,你們班有中國同學,也有加拿大同學,他們畢業(yè)以后在干什么?都在哪些行業(yè),哪些公司里面?
E(Interviewee):加拿大同學有些在大型的國際銀行里面做treasury analyst,然后中國同學很多回國之后,有的在花旗,有的是在銀河證券做投資顧問。
在分析嵌入語為動詞時,我們也得到了相似的結論:在以漢語為主體語的框架內,英語動詞也是傾向于以原形形式出現(xiàn),失去語法屈折變化。如果有必要,其語法意義會通過主體語的系統(tǒng)詞素來完成。例如:
例②R:你的專業(yè)體育社會學,你認為你畢業(yè)了之后應該干什么?
E:畢業(yè)了之后沒有一個特別對口的工作,我在投簡歷的時候,很多人一看我是這個專業(yè)的,就直接把我給pass 掉了。
例②中最后一句話的語態(tài)是被動,可是動詞pass 依然是以原形形式出現(xiàn),而表示被動意義的部分是由漢語中的“把”字結構來完成的。
2.嵌入語詞匯的句法特征
在名詞的類別中,其構成的主要名詞結構為漢語的限定詞和英語的名詞,例如:
例③R:這六分鐘的視頻中,你是擔任編導前期的收集整理工作,還是后期的剪輯? 還是說整個都是你的創(chuàng)意?
E:最早這個idea 是我們同一個組的組員想起來的,但是經(jīng)過、故事的架構和一個點子,因為我給我們那只主要的小主角,那個Juspher,賦予了人的聲音,就是以第一人稱來講述這個故事,是我的idea。
例④R:我想問你,你到英國學了這個新藥設計,是挺專業(yè)的,那么現(xiàn)在你要轉行,轉到去做銷售,是不是因為你在留學時開拓了眼界?
E:我覺得我之所以選擇銷售,是我很樂于和別人分享我的成果,因為我們在英國有一門課,是從一個非常商業(yè)的角度,來評價一個research project。
例⑤R:作為一個餐飲經(jīng)理,怎樣解決一個新聞公關危機呢?
E:我會第一時間通知我的那個PR,當然會在網(wǎng)上馬上回復說抱歉,然后就是說感謝您給我們提供了這個寶貴的意見,我們會及時改進,這樣就會給他人一種很positive 的那個感覺。
綜上的這些語料證實了Callahan 的“嵌入語語言島”(EL islands)加“主體語語言成分”(ML elements)的觀點。[14]限定詞是系統(tǒng)詞素的一部分,經(jīng)過分類整理,我們發(fā)現(xiàn)作為嵌入語的英語單詞能夠接受主體語為漢語的限定詞的修飾,且主要為物主代詞、指示代詞和量詞。在例③和例④中,主體語的名詞成分包括普通名詞(idea)、專有名詞(Juspher)和名詞詞組(research project)。這些英語名詞分別和對應的漢語限定詞(我的、這個、那個、一個)搭配使用,符合主體語語法規(guī)則,自然順暢,有強調和突出的功能。在例⑤中出現(xiàn)的副詞“很”也屬于系統(tǒng)詞素,英語形容詞為嵌入語。
正如前文所述,嵌入語的語法變化很難在主體語的框架中保留,在此處我們也發(fā)現(xiàn)類似的現(xiàn)象:
例⑥R:原來你是做技術的,對不對? 現(xiàn)在為什么想起來做銷售? 這個原因是什么?
E:我想做的銷售是一種技術型的銷售,因為在平時的生活中,我不僅喜歡做實驗,而且我非常喜歡向我周邊的人介紹我的實驗的過程和內容,在國外我非常喜歡做presentation。
例⑦R:你是怎樣看待辦公室戀愛的? 如果公司有這樣的情況,你作為人力資源的專員會如何處理?
E:我覺得如果請某一方申請離職會過于殘忍,我覺得我不想做這樣的HR 專員,包括以后有可能成為manager,我可能就是把他們調離到公司的其他部門。
在例⑥和例⑦中,英語名詞沒有帶任何限定詞,這是因為作為主體語框架的漢語句法不需要,盡管在對應的英語環(huán)境下需要不定冠詞。
1.外部因素
(1)詞匯的可及性程度
根據(jù)統(tǒng)計,實驗組中15 位成員的留洋時間在2-8 年不等,但基本已達到操雙語者的水平。在談論某些話題的時候,他們會使用某種特定的語碼,這具有一定的個人特色。但很多時候,他們都知道兩種語言里適切的語碼。例如:
例⑧R:那我想問一下,你們學校里有沒有真的是八百年前的東西,到現(xiàn)在還在的?
E:有,在我們耶穌學院,就是有一個,Mm::chapel,就是一個教堂,它比劍橋大學的歷史還要早。
例⑧中,E 是牛津大學數(shù)學系的畢業(yè)生,在回答R 這個問題時,觀察語料我們首先可以看出,指稱同一事物的兩種語碼都出現(xiàn)了,這說明這兩個單詞她都知道;其次,當她想指稱那個具有800 多年歷史的教堂時,她的話語出現(xiàn)了明顯的停頓,并伴隨著“Mm”這樣的語言,這說明此刻她正在付出認知努力,進行單詞搜索的過程。而這樣的停頓和語言是可以有效地幫助其大腦的思維活動。這種語碼轉換是由于在某一種語言中的詞匯更加方便、更加容易被回憶起來,即可及性程度更高。
此外,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某些特定類別單詞的可及性普遍偏低,例如:
例⑨R1:你是在什么高中念的?
E:在新西蘭的國立Onslow College
例⑩R:你給我說三個在哪個消費場所中看到的、感覺到的營銷手法或者是銷售方式。
E:英國的超市,像Morrison 這種大超市,它有一個特點,...還有,我就發(fā)現(xiàn)像最著名有一家高端超市,叫Waitrose,我就發(fā)現(xiàn)到這個超市來購物的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因為他的這個停車場的設計,就是和Morrison 或者是Tesco 相比,它的??寇嚮蛘唠x開更加方便。
例⑨⑩的嵌入語都是專有名詞,分別是學校的名稱和超市的名稱,都是無標記的,因為專有名詞是特定的名稱,這類單詞的可及性非常低,極易出現(xiàn)句內語碼轉換。除非它們是已經(jīng)被社會認可的翻譯,并且會話者對這個語詞要相當熟悉。例如:
例?R1:莎士比亞的戲劇讀過些什么?
E:演過Much Ado About Nothing,《無事生非》。
R1:嗯,還讀過什么?
E:Mm(“:/:::”表示音拖長的不用時間,冒號越多,拖音越長。)Macbeth,《麥克白》。
(2)面試官的詞匯誘發(fā)
作為求職者交流的對象,面試官的語言也會左右語碼轉換的出現(xiàn)。如果面試官的話語中含有嵌入語成分,那么在求職者回答中出現(xiàn)語碼轉換的可能性將會很高。例如:
例?R:所以說從前期的idea,到中間拍攝,一直到后面的剪輯,都是你來做的嗎?
E:對,還有那個VO(voice- over),最后那個旁白。
2.內部因素
(1)策略的選擇
求職面試話語屬于機構話語,其目的性極強,那么對求職者技巧方面的要求也就更高。語碼轉換便是可供求職者選擇的策略之一。有意識的、恰當?shù)恼Z碼轉換主要體現(xiàn)在語料的如下兩個方面:一是專業(yè)知識的體現(xiàn),二是語言水平的展示。
通過觀察語料,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大一部分的嵌入語是專業(yè)領域的術語,例如:
例?R:你能不能用最短的時間,給我們介紹一個你覺得有意思的一個實驗?
E:好的,有一種蛋白質,英文里面叫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就是綠色熒光蛋白
例?R:你人為什么是安全管理?
E:安全管理呢,在國外有個專有名詞叫HSE,職業(yè)、健康、安全,它主要負責企業(yè)內部的安全,比如流水線、庫房等。
例?中語碼轉換的短語是生物學專業(yè)術語,例?中的HSE(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則是安全生產(chǎn)管理專業(yè)中的術語。在收集的語料中,大部分的此類語碼轉換都是由首字母縮略詞構成的,如例?中的VO(Voice Over)是傳媒專業(yè)方向的詞匯;3D MAX、AE、PS 等是平面繪圖方向的軟件名稱;PR(Public Relation)是人力資源專業(yè)中的“公關”的簡稱。在這些位置的語碼轉換可以展現(xiàn)出扎實的專業(yè)基礎和捕捉前沿知識的學習狀態(tài),同時也可以顯示自己在語言方面的優(yōu)勢。
(2)標記性
Myers-Scotton 提出的標記性是指會話者嘗試構建一套新的交流的標準,而這種有意識的選擇包括個人期望、社會準則和理性選擇。[4]此處,無標記的語碼轉換是特指在嵌入語成分以某一單一語碼的形式出現(xiàn),附近沒有其同位語的出現(xiàn);反之則是有標記的。在表4 中,在實驗組和對照組中,有標記的語碼轉換均占到近三分之一。例?-?均是有標記的語碼轉換。這類的語碼轉換可以被看成是會話者有意識地使用的,以獲取強調的特殊效果,是一種修辭手段。
語用學家維索爾倫在《語用學新論》中提出語碼轉換可以承擔許多交際功能,因而是一種受人喜愛的策略。但是如果在具體語境中沒有恰當?shù)氖褂茫苍S就會變?yōu)槭Р?。例?
?E:我叫***,24 歲,來自河北唐山,剛剛從約克大學完成了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的碩士課程=(“=”表示兩者話語之間無停頓,立刻接上。)
R:=中文是?
E:國際商務與戰(zhàn)略管理,然后研究方向是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中文是?
E:企業(yè)社會責任感
很顯然,面試官兩次打斷了求職者的話語,并詢問其中文意思??梢娺@樣的策略并不會給自己加分。另外,根據(jù)Scotton 的標記理論,從語用學角度看,語碼轉換應該遵循尊重(the Deference Maxim)和精湛(the Virtuosity Maxim)兩個準則;其中尊重準則:如果希望從對方得到什么時,語碼選擇中應表示尊重。在面試過程中,面試官的權勢較高,求職者的權勢較低,雙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15]如果想要取得理想的面試效果,盡可能采取有標記的語碼轉換,以表示對面試官的尊重。所以,面試者在考慮到面試官的感受的同時,可適量的使用有標記的語碼轉換,這樣既有助于展現(xiàn)自己的專業(yè)功底和語言能力,又遵循了尊重準則。
綜合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對海歸留學生面試話語中語碼轉換進行研究,實驗組由海歸留學生組成,對照組則由國內重點高校畢業(yè)生組成,將兩組樣本中出現(xiàn)的語碼轉換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發(fā)現(xiàn)留學生求職者會使用遠多于后者的語碼轉換,體現(xiàn)出其能夠熟練運用交際策略的能力。其次,通過語碼轉換的形態(tài)和句法分析,發(fā)現(xiàn)名詞及名詞詞組是語碼轉換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句法規(guī)則為“主體語框架+嵌入語”,嵌入語自身的語法規(guī)則很難保留下來。最后通過比較分析,將語碼轉換的動因分為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兩類,前者主要包括詞匯的可及性,可及性高的詞匯易引發(fā)有標記的語碼轉換,相反則易產(chǎn)生無標記的語碼轉換。內部因素主要分為策略的選擇和標記性兩類,我們建議適當?shù)牟捎糜袠擞浀恼Z碼轉換,有意識且適宜的語碼轉換在體現(xiàn)面試者對面試官的尊重的同時,也很好地展現(xiàn)了面試者的專業(yè)知識和語言水平,為其得到自己想要的職位構建了一個很好的橋梁。
[1]Auer P.Code-switching in Conversation:Language,Interaction and Identity[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8:152.
[2]Appel R & Muysken R.Language Contact and Bilingualism[M].London:Arnold,1987:152.
[3]Auer P.A Conversation Analytic Approach to Code-switching and Transfer[C]//M.Heller.Code-switching.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88.
[4]Mysers-Scotton C.Social Motivation for Code-swit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5]Mysers-Scotton C.Code-switching[C]//F.Coulmas.Th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7.
[6]于國棟.語碼轉換的語用學研究[J].外國語,2000(130):22-27.
[7]Deuchar M.Welsh-English code-switching and the Matrix Language Frame model[J].Lingua,2006,116(11):1986-2011.
[8]Rahimi M & Dabaghi A.Persian– English codeswitching:A test of the Matrix Language Frame model[J].System,2013(41):322-351.
[9]Myers-Scotton C.Explaining the role of norms and rationality in codeswitching[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0,32(9):1259-1271.
[10]高 軍,戴煒華.語言教學中的語碼轉換研究和實驗分析[J].外語教學,2007,28(1):51-55.
[11]王曉燕,王俊菊.同伴互動語碼轉換研究——基于英語學習者的課堂口語語料分析[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2,3(14):60-65.
[12]ZHU H.Duelling languages,duelling values:Codeswitching in bilingual intergenerational conflict talk in diasporic familie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8,40(10):1799-1816.
[13]Zabrodskaja A.Evaluating the Matrix Language Frame model on the basis of a Russian—Estonian codeswitching corpu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ism,2009,13(3):357-377.
[14]Callahan L.The matrix language frame model and Spanish/English codeswitching in fiction[J].Language &Communication,2002,22(1):1-16.
[15]唐奇,王曉燕.人際功能視角下的求職面試話語特征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2013,27(7):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