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江
?
平衡針法治療梅核氣66例
王宗江
(中國人民解放軍92919部隊醫(yī)院,寧波 315020)
針刺療法;平衡針法;梅核氣
筆者自2005年以來采用平衡針法治療梅核氣66例,現報道如下。
66例患者均為我院針灸科和耳鼻咽喉科門診患者,其中男7例,女59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69歲,平均42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11年。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①以咽中似有梅核或炙臠,或其他異物梗塞感,并隨情志波動而發(fā)作為主要癥狀;②一般見于成人,多見于女性;③對咽喉、食道及其他有關器官檢查,均無器質性病變。
取咽痛穴(第二掌骨橈側緣的中點),男左女右,患者正坐肘直,微握拳,醫(yī)者快速向掌心方向進針約4 cm,囑患者張口深吸屏氣,上下提插強刺激,持續(xù)數秒后出針,患者即刻感覺咽喉部輕松舒適。隔日1次,每星期治療3次,6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3 d,共治療3個療程。
治愈:咽部異物感等癥狀消除。
好轉:咽部異物感等癥狀減輕。
無效:咽部異物感無改善。
66例患者經治療后,治愈29例,好轉3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5.5%。治療后3個月隨訪,治愈患者復發(fā)2例,好轉患者復發(fā)5例。
梅核氣一名首見于宋代《南陽活人書》,其發(fā)如梅核窒礙咽喉。《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所載“咽中如有炙臠”當屬此病。中醫(yī)學認為梅核氣主要因情志不暢,肝氣郁結,循經上逆,結于咽喉或乘脾犯胃,運化失司,津液不得輸布,凝結成痰,痰氣結于咽喉引起。平衡針法充分利用人體的信息通道(即經絡、體液、神經等)和針刺技術的反饋效應原理,采用遠距離取穴,用強刺激來誘導,間接地激發(fā)、增強患者的防衛(wèi)系統(tǒng),加速病變部位的經氣循環(huán),使病變部位經絡循行向遠方傳遞,調整陰陽,疏通經絡,流暢氣血,從而達到自我修復、自我完善、自我調節(jié)、自我治愈的目的。
本病治療時,必須詳細詢問病史,了解患者情況,解除其思想顧慮。同時為了避免誤診,需經過鼻咽喉科仔細檢查,必要時應進行食管檢查,以排除器質性病變,避免耽誤治療時機。另外,在治療期間和治療后,應禁食辛辣、煙酒等刺激性食物;加強鍛煉,保持情緒樂觀等亦是預防復發(fā)的關鍵。
2013-08-01
王宗江(1963 - ),男,副主任醫(yī)師
1005-0957(2014)01-0033-01
R246.6
B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1.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