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文
腎移植后貧血(PTA)是腎移植術后常見并發(fā)癥,也是腎移植后心血管并發(fā)癥(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中風)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而心血管事件是導致腎移植受者死亡的主要原因。PTA通常指移植后所有貧血現(xiàn)象,一般定義為血紅蛋白男性<130 g/L,女性<120 g/L。導致PTA的因素較多,對腎移植受者的生存質(zhì)量和移植腎功能有重要影響。
早期病因在腎移植后1周和12月PTA發(fā)生率為94.5%和53.1%。最常見的早期病因包括圍手術期失血、血液稀釋、移植腎功能延遲恢復(DGF)、急性排斥反應、使用大劑量免疫抑制劑[嗎替麥考酚酯(MMF)、環(huán)孢霉素、他克莫司、雷帕霉素]、細菌和病毒感染(包括細小病毒B19、巨細胞病毒、EB病毒)及移植前血紅蛋白水平低下(90.7%的受者移植前有貧血)。另外,缺血再灌注導致炎癥性細胞因子的大量釋放,也可抑制促紅細胞生成素(EPO)的活性,從而加重貧血。
后期病因在移植后3、5、10年貧血的發(fā)生率分別為41.5%、35.3%和93.2%。后期PTA由多種因素所致,移植腎功能減退是最主要的因素,免疫抑制劑硫唑嘌呤和MMF有直接的抗增殖作用,影響骨髓細胞,導致白細胞、血小板及紅細胞下降。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常用于移植后高血壓及血紅蛋白增高癥,但此類藥物也可引起和加重貧血。此外,人類白細胞抗原(HLA)錯配、白蛋白水平低下等也與貧血相關。
腎移植后受者所伴隨的貧血一般在10~16周得以糾正,但相當一部分受者仍然維持貧血或移植后發(fā)生貧血。既往臨床醫(yī)師對此類問題較少關注,往往側重于免疫抑制劑的應用和感染性并發(fā)癥的治療。
由于PTA為多因素所致,需進一步明確病因。移植后腎功能減退是導致PTA最重要的因素,隨移植后時間的推移,貧血發(fā)生率增加,而且與血清肌酐水平呈正相關。許多免疫抑制劑都有潛在的骨髓抑制作用,可導致單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鈣調(diào)蛋白抑制劑偶可導致溶血尿毒癥綜合征或微血栓性溶血性貧血。EPO缺乏或抵抗在慢性腎臟病和移植后DGF、急性排斥反應等狀態(tài)下均很常見。部分患者鐵缺乏及營養(yǎng)狀態(tài)也與貧血的發(fā)生密切相關。
因此,對PTA患者必須仔細了解病情,縝密分析病因,要進行相關藥物的濃度測定,骨髓、網(wǎng)織紅細胞和外周血涂片分析,影像學檢查,移植腎活檢,EPO水平測定,血清鐵蛋白、轉鐵蛋白飽和度、Coomb試驗等檢查,甚至要進行內(nèi)鏡檢查以排除腸道內(nèi)外的惡性腫瘤。明確病因,才能合理、有效地治療。
使用EPO慢性腎臟病常因EPO缺乏或抵抗引起貧血,術前合理應用EPO使血紅蛋白維持在較高水平,有助于減少術后輸血及移植腎功能恢復,減少排斥反應的發(fā)生。移植后腎功能迅速恢復的受者,EPO在1~3d內(nèi)上升,數(shù)周內(nèi)維持較高水平。當患者合并DGF、急性排斥反應、感染性等并發(fā)癥時,可導致EPO絕對或相對缺乏,此時需監(jiān)測體內(nèi)EPO水平,使用EPO或加大用量才能糾正貧血。
目前沒有證據(jù)表明EPO治療會加快移植腎功能的減退,但隨著貧血的糾正,可導致患者血壓增高,甚至需要增加降壓藥物的治療。此外EPO治療可促進腎小管功能的恢復,改善組織缺血、缺氧狀態(tài),有助于移植腎功能的恢復,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
補充鐵劑鐵缺乏在PTA中起重要作用。慢性腎臟病患者鐵蛋白水平<200 ng/ml比例高于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在移植前使用EPO時,常需同時補充鐵劑以糾正貧血。在移植時鐵蛋白水平<200 ng/ml的患者約占51%,血清鐵飽和度<20%的患者約占44%,因此圍手術期靜脈補鐵也是必需的。在后期PTA可參照慢性腎臟病貧血的治療合理應用鐵劑。
其他治療明確PTA的病因是有效治療的根本。積極地抗排斥治療、去除相關的感染因素、調(diào)整免疫抑制劑方案、合理應用降壓藥及有效的營養(yǎng)、支持治療都有助于糾正PTA。
長期隨訪研究發(fā)現(xiàn),腎移植后發(fā)生貧血,即使當時腎功能正常,也對移植腎和受者的遠期存活有負面影響。因此加強對PTA的管理,積極糾正貧血可改善受者的心血管功能、預防進行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保護移植腎功能,有助于改善受者的生存質(zhì)量和遠期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