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琴華
●運動心理學●
運動成癮癥心理學研究
蔣琴華
成癮行為是指試圖通過吸毒或進行某些活動人工改變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逃避現(xiàn)實生活的一種行為。通過逃避方式的不同,分為有藥理學,化學藥物,非化學藥物和行為成癮。近些年來,研究者主要致力于非藥物成癮的研究,就是行為模式代替化學藥物作為依賴。在俄羅斯,第一個提出將非藥物成癮進行分類的是科羅連珂(Korolenko)。他直接指出非藥物成癮如:賭博、人際關系成癮、性愛成癮、逃避成癮、工作狂、消費成癮、焦急成癮、中間物質(zhì)成癮,包括嗜吃。除了上述所說的成癮類型之外,還有對電腦和網(wǎng)絡有各種依賴,對運動鍛煉和其他事物成癮。
成癮行為,鍛煉運動成癮,心理生理機制
在過去的幾十年,運動成癮的數(shù)據(jù)已經(jīng)在西方文學中發(fā)表。運動成癮被認為是訓練的多參數(shù)不適應模式,會導致臨床上的重大健康狀況下降和疾病。運動成癮一詞是貝克蘭1970年在研究體育訓練對睡眠模式的剝奪效應時提出的。他發(fā)現(xiàn)一周有5到6次訓練的運動員拒絕停訓一個月,反之一周有3到4次訓練的運動員卻表現(xiàn)出回避癥狀,這表現(xiàn)為心理和生理失調(diào)。在隨后的三十年里,這種不尋常的依賴存在的數(shù)據(jù)在累積,診斷標準也在發(fā)展。愛德曼和伍拉德提出運動員在沒有運動訓練后24-26h就會出現(xiàn)這種跡象,當難以忍受或者跡象撤離時就可以用來作為鍛煉成癮的診斷標準。這些撤離的跡象包括焦慮、坐立不安、內(nèi)疚感、緊張和不適、冷漠、遲緩,缺乏食欲,失眠,頭痛。他們的實驗已經(jīng)證明錯過一次訓練的運動員緊張、抑郁、憤怒、疲勞、和困惑的情緒會增加,這也關聯(lián)著心率的增加和活力的降低。長時間的訓練不足這些跡象也會更明顯。豪森布拉斯和唐斯觀察過40名運動員,其中14名男性,26名女性,在他們身上也有發(fā)現(xiàn)負面情緒增加,比如坐立不安,抑郁和易怒。
體育訓練有麻痹作用,它與下丘腦腦下垂體腎上腺的增加痛域和有利適應變化、自我調(diào)節(jié)系統(tǒng)和免疫系統(tǒng)相關聯(lián)的。然而歌拉斯報道,剝奪一個運動員一個星期的訓練會導致痛域值的縮小,增加疲勞感和導致腎上腺系統(tǒng)腎上腺激素變稀。這一系列跡象被薩博延伸,他報道了運動成癮的消退跡象:內(nèi)疚感,抑郁,興奮,焦慮緊張,有壓力和反應遲鈍。作者強調(diào),心理和生理的改變對運動剝奪是特殊的,剝奪開始24-48h之后男人和女人都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
據(jù)報道運動上癮可導致生活失衡。相比較其他社會范疇而言,如朋友,家庭,事業(yè),社會和健康,運動對于其來講過分重要,即使是疾病、創(chuàng)傷,家庭、工作沖突都不能阻止他訓練。預期的癥狀和副作用包括焦慮、易怒、抑郁、恐慌,在不允許訓練的情況下,就會有“越多越好”的感覺,即更多的重復,更多的訓練課程,也會導致強度增加、慢性創(chuàng)傷和個人關系的損害。巴姆博公司試圖制定運動成癮的診斷標準。提出兩個診斷標準,它被定義為功能受損和戒斷癥狀,比如一個消極的反應中斷鍛煉或運動控制的失敗嘗試。受損的功能體現(xiàn)在四個領域:心理、社會或職業(yè),身體行為。一個明顯的特征是在個體生命遭受運動成癮后會干擾日常安排和生活方式。他們所關注的就是運動,沒有足夠的精力來聯(lián)系親戚或參與其他社會活動。盡管身體上有傷有醫(yī)療禁令,還是會繼續(xù)訓練。此外,他們的訓練有一個牢固的套路,必須嚴格按照一個既定的方式和總數(shù)進行重復(行為層面)。
威樂對運動成癮的定義得到廣泛的認可。他提出了一個這種類型的診斷標準數(shù)量,它基于化學依賴的精神疾病的診斷和統(tǒng)計手冊的標準(DSMIV),分別包括了生物醫(yī)學和心理指標,如公差和戒斷癥狀,損害社會和職業(yè)功能。據(jù)威爾說,運動成癮是一個多參數(shù)、低自我適應模式的訓練,臨床上證明會導致健康下降或疾病,主要有以下幾個特性,包括:1)公差,即需要更多的訓練達到訓練的效果或者降低之前訓練的影響;2)戒斷癥狀,如焦慮、疲勞。需要以前建立的需求或甚至更強烈的物理負載來戒掉;3)意圖的影響。當個人進行比預期更強烈或長期的體育訓練;4)時間,即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需要獲得負荷的活動上。5)沖突,即縮短主要活動如工作或者休息,因為他妨礙了計劃訓練的數(shù)量,即使身體或心理出現(xiàn)了問題還要繼續(xù)訓練或者加重訓練[8]。
目前,對成癮的本質(zhì)有幾種假說。墨菲描述了運動成癮的三個精神心理假說:熱成因、兒茶酚胺和內(nèi)啡肽假設。熱成因假說是假設練習提高體溫,結(jié)果導致肌張力降低與軀體焦慮。兒茶酚胺的假設認為,鍛煉身體有助于釋放兒茶酚胺,它控制注意力、情緒、運動和響應的內(nèi)分泌和心血管系統(tǒng)。多巴胺、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也控制壓力反應。此外,高水平的兒茶酚胺與一種愉悅感和一個好心情也相關。亞當斯和凱科比認為運動成癮是兒茶酚胺過度釋放和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過度活躍造成的。還有就是聯(lián)系也刺激著多巴胺的大腦結(jié)構(gòu),它參與形成所有行為和化學依賴,調(diào)整著運動成癮的鞏固。這可以通過一個運動員極限運動訓練,尤其是極限運動訓練給予的快感就能證明。快感的表達被認為是與多巴胺受體水平有關系的。對動物的研究表明,這是一個生理的而非心理的問題。一組以羅茲博士為首的來自于俄勒岡州健康與科學大學(美國)的團隊研究了兩組被剝奪了體育訓練的老鼠的大腦活動。第一組包括普通實驗室動物和第二組包括選定“愛跑”老鼠。報道稱,羅茲博士將所有的老鼠放在輪子里面,他們有動機來跑。然而,特殊培育的老鼠基因決定跑遠一點。據(jù)羅茲說,他們可能是個體的欲望所支配來運行。六天,野生老鼠跑了大約2miles,而“跑步者”跑6miles。第七天,一半的老鼠被剝奪了運動。在所有的被剝奪身體鍛煉的老鼠中,25個大腦區(qū)域中有16個觀測到更高的活動。特別培育的老鼠活動特別高。羅茲說,跑步的老鼠在特定的大腦區(qū)域中表現(xiàn)出過分高的活動。當老鼠被剝奪通常劑量的可卡因、嗎啡、酒精或尼古丁時,這些相同的區(qū)域被激活。據(jù)這些數(shù)據(jù)推斷出被剝奪跑步的老鼠具有一個對運動的身體吸引力。研究人員推測,類似的反應在人類中也可以觀察到。內(nèi)啡肽假設是最出名的,公認的,有實證研究。這個假說認為,體育鍛煉與嗎啡或內(nèi)啡肽的產(chǎn)生有關,可以促進一個好心情。內(nèi)啡肽經(jīng)常包含在愉快感的結(jié)構(gòu)中,即運動員在強烈的訓練中或之后的溫和的心理狀態(tài)。皮爾斯測量了45分鐘的高強烈運動前后人類血漿中內(nèi)啡肽含量。他們發(fā)現(xiàn)運動后內(nèi)啡肽水平明顯高于運動前。這些數(shù)據(jù)支持了持續(xù)的物理練習可以產(chǎn)生內(nèi)啡肽的想法。戈德法布也做出了相同的結(jié)論,但明確指出,一個臨界的運動強度可以使血漿中的內(nèi)啡肽達到頂峰。然而,這個團隊最近的發(fā)現(xiàn)質(zhì)疑這個假說。他們讓一組人運動前食用嗎啡,另一組則不。在第一組內(nèi),訓練后內(nèi)啡肽的水平保持不變,第二組比訓練前的水平要高。盡管有這些數(shù)據(jù),兩組中還是能觀察到類似的訓練的積極影響的情緒狀態(tài)。因此,原因不能局限于內(nèi)啡肽或者不僅僅是內(nèi)啡肽。因此,研究人員又將努力集中在另一種物質(zhì)—血清素。眾所周知,新一代抗抑郁藥物的正面影響是與血清素水平的提高是有關聯(lián)的。之前的數(shù)據(jù)表明,物理負荷增加血清素含量。體能訓練可能就像現(xiàn)代的抗抑郁藥。如果這個假設是真的,這個對人類體育鍛煉的心理和情緒狀態(tài)的有利影響的秘密將被披露。
此外,對額葉皮質(zhì)區(qū)不對稱的α波的研究也被用來解釋運動成癮。腦電圖儀記錄了28個進行定期培訓的女性。作者想要觀察運動成癮相關的右額葉活動的增加,然而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更為重要的左額葉活動與運動成癮之間的關系。
維爾討論了運動成癮的特定功能并把他們分成兩種形式:主運動成癮和次運動成癮,即飲食上的成癮(飲食失調(diào))。主運動成癮本身是一個依賴的對象。相反,在次運動成癮中,絕大多數(shù)的身體活動與減肥或者身體塑形有關。
除了慢跑,其他運動過后的運動成癮在臨床上也有表述,包括武術(shù)、舉重、田徑、和健身。為健康而運動的人也被觀察到有運動成癮??ɑ乘故褂眠\動依賴問卷(EDQ),展示了每周數(shù)小時的指定運動與女性依賴發(fā)展性的風險之間的直接依賴。然而,運動成癮研究更廣泛應用于運行(50%)、一般身體訓練(27.7%)、舉重(7.8%)?;加羞\動成癮的運動員運動總是第一位,他們生活在一個可能患心臟疾病和其他疾病風險的持續(xù)壓力下。通常情況下,這些人都承受著一種罕見的長時間的疼痛。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他們有神經(jīng)質(zhì)、精神質(zhì)、輕度躁狂和沖動,以及低水平的外向性。然而,馬瑟和沃克卻沒有發(fā)現(xiàn)運動成癮的外向型指數(shù)與沒有運動成癮的運動者之間有任何不同。
結(jié)果表明,過度訓練和神經(jīng)性厭食癥間一直有關系。48%有厭食癥的女性發(fā)現(xiàn)有運動成癮的跡象。厭食癥和依賴之間的表達式是正相關的。根據(jù)飲食態(tài)度測試,25%每周跑步超過30英里的女性有更高的風險得厭食癥。過度的體育運動顯然是導致飲食混亂的一個重要因素。Grave,Calugi,and Marchesini研究了因飲食行為障礙住院的165位女性。在醫(yī)院20周的治療過程中,他們不能進行身體鍛煉。研究結(jié)束時,他們的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平均值增加,貪食癥和厭食癥的發(fā)作減少。我們注意到,23.6%(39位女性)的病人沒有完成治療,因為他們的自我評價和身體感知度由于訓練的中斷而導致階段綜合癥提高。
極限運動現(xiàn)在非常受歡迎,這可能是依據(jù)兒童與青少年成癮行為預防工作和康復工作的一種社會接受的依賴模式。除了神經(jīng)機制,如內(nèi)源性阿片系統(tǒng)的激活和釋放的兒茶酚胺,從心理上來講是受獎賞系統(tǒng)的影響,年輕人做極限運動是為了感覺他們屬于精英一族。這是基于運動技巧技術(shù)上的困難,涉及到一個運動員的健康或者生命真實的或者虛幻的風險。此外,對于青少年而言,他們對于極限運動的興趣可以代表他們對于冒險行為的傾向,按照法國作家所寫,包括危險的極限運動,騎摩托車,有風險的性行為,和消費的窘境。因此,極限運動可能被認為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化學依賴;然而,這種替代會帶來一些危險。
我們注意到,像其他依賴一樣,運動成癮可以輕易改變其形式和被轉(zhuǎn)化為其他的依賴,包括化學依賴。這就解釋了前職業(yè)運動員酗酒和吸毒的比例為什么那么高了。許多美國的研究人員假設,運動員對精神物質(zhì)的動機不僅包括成就的愉悅,也包括疼痛和壓力的減少,社會化或刺激的改善。運動員精神物質(zhì)的攝入量與不從事專業(yè)體育的人相比,在職業(yè)生涯頂峰的時候可能更高;然而,這很少導致成癮的形成。這可能是與潛在的化學依賴被運動成癮替換有關系?;瘜W成癮在體育事業(yè)結(jié)束后會顯著增加。
在現(xiàn)在世界里,運動成癮是一個常常遇到的障礙?;加写朔N依賴的人會有明顯的生理和心理問題。運動成癮的普遍以及它的形成過程迄今為止尚未被完全研究。運動成癮正成為一個日益頻繁的現(xiàn)象,有兩個問題必須審查。第一,必須要詳細研究這種依賴的類型,評估其真實的傷害。第二,對于一直承受這種依賴傷害的人來說,治療它可能是重要的發(fā)展方案。對于成癮的來源識別和它對深受其害的人的影響可以幫助開發(fā)預防和高危人群中這種疾病的早期診斷。只有少數(shù)的研究致力于這個話題,這個問題還需進一步調(diào)查研究。
[1]Baekeland,P.,Exercise Deprivation,Arch.Gen[J].Psychiatry,1970,22.
[2]Aidman,E.V.and Woollard,S.,The Influence of Self Reported Exercise Addiction on Acute Emotional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Brief Exercise Deprivation,Psychol[J].Sport Exerc.,2003,4(3):225.
[3]Hausenblas,H.A.and Downs,D.S.,Exercise Dependence:A Systematic Review,Psychol[J].Sport Exerc,2002,3(2):89.
[4]Glass,J.M.,Lydenb,A.K.,Petzke,F(xiàn).,et al.,The Effect of Brief Exercise Cessation on Pain,F(xiàn)atigue,and Mood Symptom Development in Healthy,F(xiàn)it Individuals[J].Psychosom.Res.,2004,57.
[5]Szabo,A.,F(xiàn)renkl,R.,and Caputo,A.,Relationship between Addiction to Running,Commitment,and Deprivation from Running:A Study on the Internet,Eur[J].Yearbook Sport Psychol,1997,1.
[6]Bamber,D.J.,Cockerill,I.M.,Rodgers,S.,and Carroll,D.,“It’s Exercise or Nothing”: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Exercise Dependence,Br[J].Sports Med.,2000,34:423.
[7]Bamber,D.J.,Cockerill,I.M.,Rodgers,S.,and Carroll,D.,Diagnostic Criteria for Exercise Dependence in Women,Br[J].Sports Med.,2003,37:393.
[8]Adams,J.and Kirkby,R.J.,Excessive Exercise as an Addiction:A Review,Addict.Res[J].Theory,2002,10(5):415.
[9]Gapin,J.,Etnier,J.L.,and Tucker,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ontal Brain Asymmetry and Exercise Addiction[J]..Psychophysiol.,2009,vol.23:135.
[10]Veale,D.,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Staleness and Exercise Dependence,Int.J.Sports Med.,1991,vol.12,p.19.16.Kjelsas,E.,Augestad,L.B.,and Gotestam,K.G.Exercise Dependence in Physically Active Women,Eur.[J].Psychiatry,2003,17(3):145.
Psychophysiology of Sports Addictions
JIANG Qinhua
Addictive behavior is an attempt to escape real life by means of artificial changing one’s own psychical state by taking drugs or performing certain activities.Depending on the means of the escape,pharmacological or chemical and nonchemical or behavioral addictions may be distinguished.During recent years,researchers focused their attention on nonchemical addictions,in which a behavioral pattern becomes an object of dependence instead of a psychoactive substance.In Russia,the first classification of nonchemical addictions was suggested by Korolenko.He pointed out direct nonchemical addictions,such as gambling,addiction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dividuals,sexual and love addiction,avoidance addiction,ergomania,overspending addiction,and urgent addiction and intermediate addictions,including eating addiction,i.e.,either overeating or starvation,which involve biochemical mechanisms.In addition to the above mentioned types of addictions,a substantial number of other nonchemical addictions have been described.Some of them are various dependences on computers or the Internet,addiction to exercises or sports,and others.
addictive behavior,addiction to exercises,sport,psyc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G804.8
A
1003-983X(2014)10-0895-03
2014-07-01
蔣琴華(1979-),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
南京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江蘇南京210023
Nanj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Nanjing Jiangsu,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