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松落
107歲高齡的邵逸夫終告辭世,他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又將走出故紙堆,被媒體輿論與坊間大眾所關注。
他們的吝嗇,給民族資本家以另一種樸素的定義:一分一厘都是辛苦賺來的,在心理上,永遠很差錢。
和邵逸夫先生一起生活了17年后,1969年,方逸華小姐加入邵氏兄弟公司,負責物資采購和財務管理工作,立刻以節(jié)儉出了名。
她處處省儉,“申請單永遠cut半”,所以人稱CuttingManager。最經(jīng)典的事例是,導演李翰祥拍片,要用十個小孩吹肥皂泡,每人需要一支竹筒,單子交上去之后,也被方小姐砍掉一半。
這其實不只是方逸華小姐的做事方法,而是邵氏一貫的風格,邵氏家族當年在上海的“天一”影業(yè)公司,就以吝嗇出名,時傳“不到窮途末路不進邵氏”。邵氏兄弟香港公司成立后,依舊沿襲儉省作風,邵逸夫去馬場賭馬,通常只下注10元,有次排隊,看到前面的人下了500元,定睛一看,是公司里的劇務,回去就開始整頓公司作風。
這種行事方式讓邵氏樹立了不少敵人,一定程度上,也損害了他們的發(fā)展。1970年,時任邵氏兄弟公司首席執(zhí)行官的鄒文懷,因為對公司薪金制度的不滿,離職出走,與何冠昌及梁風共同成立嘉禾公司,成了邵氏勁敵。與此同時,李小龍在美國不得志,想回港發(fā)展,托人找到邵逸夫,開價片酬6萬港元,但邵氏還價每部片酬3000港元至9000港元,李小龍于是轉投嘉禾。
至于其他成為段子的省錢軼事,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某次,一位副導演完成工作后,制作部開出1000元副導演費,可邵逸夫卻不肯痛痛快快簽支票,甚至找會計部和該導演交涉,讓他打點折扣。這位副導演盛怒之下,撕了支票,說:“邵老板多了1000元也富不了多少,我少了1000元也窮不到哪去?!?/p>
在岳華、劉德華等邵氏公司或者曾經(jīng)的TVB藝人的回憶錄里,也處處可以看到他的儉省。影人張鍵,在多年后的回憶錄中,也曾笑談邵氏種種古怪的嗇錢往事,稱邵氏“刻薄古寒”,“六叔(邵逸夫)古寒天下皆知”。
但“吝嗇”是邵氏的全部么?“刻薄古寒”是邵氏的重要標簽么?顯然不是。1973年開始,邵逸夫以個人財產(chǎn),成立“邵氏基金”,每年撥款給各大慈善機構,數(shù)額都十分巨大。從1985年起,他平均每年向內地捐贈1億多元,用于公益事業(yè)。汶川地震,他捐款一億港元,而行走在國內的大學里,更是可以見到許多由邵逸夫捐建的樓堂,根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他一共捐款34億港元,建起5000多個醫(yī)療和教育項目。
是不是很矛盾?這種矛盾性格,可以在各種版本的邵逸夫傳記里找到答案。整個邵氏家族,都是刻苦經(jīng)營積下的家業(yè),邵氏兄弟在南洋創(chuàng)業(yè)初期,常常駕駛流動放映車,輾轉在小鄉(xiāng)鎮(zhèn)放電影。
他們的吝嗇,給民族資本家以另一種樸素的定義:一分一厘都是辛苦賺來的,在心理上,永遠很差錢。對這種心理上的莫名緊張,我們很愿意理解,也很愿意致以敬意。
那么,我們現(xiàn)在的“民”字號企業(yè)家,為什么那么不差錢?他們?yōu)槭裁茨菢痈矣趽]霍,在經(jīng)營中,在個人生活里,在形象塑造上。他們到底是什么人?和邵逸夫先生的很差錢對照時,那些不差錢的人和事,給我們帶來無盡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