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華
近年來,由于種種原因,校園意外傷害案件在一些地方多有發(fā)生,校園傷害案件發(fā)生后,往往產生許多糾紛和矛盾,如果矛盾和糾紛處理不當,不僅影響到家長之間以及家長與學校的關系,而且嚴重地影響在校學生的學習成績,同時,也不利于其健康成長。
一般來說,孩子在學校發(fā)生意外傷害后,如果受害方和加害方及學校三方能夠及時溝通,相互通氣,把相關信息及時反饋給雙方家長及有關部門,讓大家尤其是受害學生的家長在第一時間里知道真相,這就會對解決問題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案件發(fā)生后,多數(shù)家長都能誠心誠意地解決問題,但毋庸諱言,確實有少數(shù)家長在案子發(fā)生后,對問題的解決毫無誠意,他們要么敷衍塞責,百般推卸,要么言行不一,糊弄對方,這些表現(xiàn),不但不利于矛盾的化解和問題的解決,而且也往往讓對方感覺無誠意,從而激怒對方,使問題更加難以解決。
有的家長看到孩子在學校受傷后,一談到賠償問題,就獅子大開口,漫天要價,動輒數(shù)萬,甚至幾十萬,一般都因缺乏法律依據(jù)而得不到人民法院的支持。
一般來說,孩子在學校發(fā)生意外傷害后,多數(shù)家長都能真心實意地去解決問題,但在實際生活中,確實有少數(shù)家長借機鬧事,胡攪蠻纏,使問題遲遲不能得到解決。
從筆者辦案的經驗來看,目前,校園傷害案件中最大的法律問題是相關責任難以劃分,尤其是牽涉到學校應承擔的責任問題,很難介定,由于我國目前的法律對此規(guī)定并不詳細和具體,基層法院在操作此類案件時也缺乏硬性的標準。由于缺乏明確的歸責原則,往往使爭議雙方因責任劃分引發(fā)訴訟,并導致二審和再審的發(fā)生。
從辦理在校學生校園傷害案件的實際來看,許多案件本來都可以避免,但相關主體尤其是學校,對此問題沒有足夠的重視,一些學校對學生安全教育只是走形式,沒有做到經?;?、常規(guī)化;而一些家長也簡單地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即可萬事大吉,高枕無憂。
因此,各方主體都應對此問題高度重視。對學校來說,應力爭做到安全教育經?;?、精細化,要注意把安全教育融入平時的課外活動之中,讓學生在無形之中受到安全教育,尤其是班主任及各任課老師,在組織學生活動時,要反復強調安全紀律,切實使學生在思想上重視安全防范;作為家長,應重視對孩子進行家庭安全教育,要在學校之外,通過家庭日常事務培養(yǎng)孩子的安全意識和防范意識,讓孩子在心中牢牢繃緊安全保護之弦。
校園傷害事故發(fā)生后,各方如果能夠及時溝通,往往會取得諒解,為和平解決問題打下良好的基礎。反之,相關各方尤其是學校一方不及時向受傷人家長通報情況,家長往往會遷怒于學校,致使矛盾升級。因此,事件發(fā)生后,學校在向有關部門通報情況的同時,也要在第一時間向受傷學生的家長通報有關情況,實事求是地把問題告知家長,讓家長在第一時間內知道自己孩子受傷害的情況,并盡可能要求加害一方學生的家長主動與受害學生家長溝通,表達歉意,為解決問題打好前提和基礎。
校園傷害案件發(fā)生后,各方主體,尤其是受害學生家長,要特別注重保護相關證據(jù)。在筆者辦案中不止一次發(fā)現(xiàn),許多受害學生家長,在孩子受傷處理過程中,不注重保存各種證據(jù)材料,等到準備起訴時,才發(fā)現(xiàn)許多應該掌握的證據(jù)手里沒有,使自己在案件進入司法程序之后,十分被動,因此,事件各方,尤其是受害方家長,應當從傷害案件發(fā)生后,一開始就注重保護好對自己有利的證據(jù),如相關車票、住院病歷、談話錄音、達成的協(xié)議等材料,以便在案件進入司法程序后,及時有效地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當前,就在校學生校園傷害問題,我國的法律規(guī)定并不系統(tǒng),甚至不同的法律之間還存在一定的矛盾和沖突,比如,我國《民法通則》對在校學生人身傷害的歸責原則,與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就有很大的出入,一旦法律規(guī)定有差別,在實際司法程序中,就會碰到一系列關鍵性的問題難以確定,如學校在何種情況下應當承擔責任、承擔什么樣的責任、過錯的具體標準是什么、如何認定一方過錯等,在此,筆者認為,相關部門應當完善有關法律規(guī)定,尤其是對校園意外傷害的歸責原則應當作出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讓基層司法機關便于操作,從而使進入司法程序的問題能夠得到公平解決。
總之,當前校園傷害是一個重大的現(xiàn)實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不僅關系著在校學生的切身利益,也對學校的正常教學活動和教學秩序產生重大影響,相關部門應當切實重視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