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艷萍張碧云 程霞
皮亞杰認為,適應是智力的本質(zhì)。在環(huán)境變化所引起的緊張狀態(tài)或者說不平衡的狀態(tài)出現(xiàn)之后,有機體已經(jīng)用組合的方法發(fā)明了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辦法,從而帶來了一種新的平衡形式[1]?!斑m應本質(zhì)在于取得機體與環(huán)境的平衡。如果機體與環(huán)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變行為以重建平衡。這種不斷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過程,就是適應的過程,也就是心理發(fā)展的本質(zhì)和原因[2]?!痹偃缛毡敬髽蛘蛘J為,“適應同人格密不可分,人格即是適應的一種方式[3]?!鄙鐣睦韺W辭典中講,社會適應即“個人和群體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使其適應所處社會環(huán)境的過程[4]?!北疚慕缍ù髮W生適應是指大學生調(diào)整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使得自身與學校生活、學習、交往等環(huán)境達到平衡,并養(yǎng)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過程。大學生在升入大學后遇到的第一個心理問題就是適應。每個學生都會面臨生活自理、學習自覺、時間自由、經(jīng)濟自主、目標自定的挑戰(zhàn),順利完成這些挑戰(zhàn),不僅可為整個大學的學業(yè)成就、職業(yè)準備提供良好開端,而且能為個體人格健康成長、擁有和諧人際關系提供重要保障[5]。
隨著積極心理學的興起,人們開始關注心理健康正向指標的探討。主觀幸福感(SWB)是對生活滿意度和個體情緒狀態(tài)的一種綜合評價,它是衡量個人生活質(zhì)量的重要綜合性心理指標[6],是心理健康的終極指標。Greenspoon[7]認為,心理病態(tài)和主觀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兩個重要指標,分別從負向和正向兩個面刻畫心理健康狀況。目前,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健康的界定,不僅包含了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還包含了社會適應能力。雖然,已有相關研究者選用不同人群[8-9]對此進行了相應的研究,但針對大一新生的學校適應性對主觀幸福感影響的研究卻少見報道。
主觀幸福感與社會適應行為都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之一,是個體健康發(fā)展與良好適應的重要影響因素[10-12],但目前對于兩者關系的研究不多,在這較少的研究中主要限于將社會適應作為主觀幸福感的一個影響因素來探討[13-14]。此外,在一些相關的研究中,國內(nèi)王香美研究發(fā)現(xiàn)初中生的主觀幸福感受生活事件的影響較大,負性生活事件會大大降低初中生的幸福感水平;生活事件各維度中,學習壓力、人際關系等因素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尤為突出[15]。Elliot和Sheldon的研究表明,回避目標的追求、較少的目標發(fā)展與低幸福感都有關系[16]。
本研究旨在對大一新生的適應能力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初步了解大一新生的適應能力是否會影響到他的生活滿意度以及情感滿意度,從而采取措施加強和改善大一新生面臨的適應問題。
1.1 對象隨機抽取湖北某高校本科大學生300名作為調(diào)查對象,發(fā)放問卷288份,有效問卷267份(89%)。其中男生118人,女生149人。
1.2 方法
1.2.1 大學生適應能力量表[17]采用蘇州大學自編的《大學生學校適應問卷》,本測驗一共有4個因素共50道題(兩道為測謊題)。其中,因素一共有10個題目,內(nèi)容涉及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方面的時間管理及意志行為,是個體為扮演好“大學生”這一角色而根據(jù)自己內(nèi)心的角色規(guī)范進行的學業(yè)方面的整合及安排,即學業(yè)適應。因素二共有13個題目,是個體對環(huán)境改變后,處于新環(huán)境下適應情況的調(diào)整,即環(huán)境適應。因素三共有11個題目,是個體在新環(huán)境下,對自我管理規(guī)劃方面的形成的,即自我規(guī)劃。因素四共有14個題目,是個體在新環(huán)境下,在人際交往及相處過程中形成的心理關系上的調(diào)適,包括與老師的交住和與同伴的交往兩個子因素,即人際適應。另外,還有兩道測謊題目。本量表共有50個項目,采用5點式(1~5)評分,均為正向計分,總分越高,適應能力越強。本研究大學生學校適應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為0.90,各因素的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分別為:學業(yè)適應0.80,環(huán)境適應0.81,自我規(guī)劃管理適應0.69,人際關系適應0.8l??梢妴柧砭哂休^好的信度??倖柧砼c各維度之間的相關介于0.65~0.72之間,相關較高;各維度之間的相關只有一個高于0.50,其余均介于0.27~0.47之間,處于中等偏低水平,這也表明本研究具有較好的結(jié)構(gòu)效度。
1.2.2 主觀幸福感量表[18]采用Diener等人編制的生活滿意度量表(SWLS),測量總體生活滿意度,該量表包括5個題項,用于評價主觀幸福感的認知成分-整體生活滿意度,采用7點Likwer評分進行標準評分,1表示強烈反對,7表示強烈贊同。得分越高表示生活滿意度越高。國內(nèi)外研究表明,該量表是測量生活滿意度有效且可靠的工具。
1.3 統(tǒng)計處理采用SPSS 11.5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1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性別差異比較見表1。相對男生而言,女生在主觀幸福感的總分及兩個分量表上的得分都較高些,兩者之間的差異達到顯著水平(P<0.05),但在生活滿意度上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情感幸福感和總體主觀幸福感均達到顯著水平(P<0.05)。
表1 不同性別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差異比較(±s)
表1 不同性別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差異比較(±s)
tP情感幸福感4.36±1.114.92±0.963.7890.項目男(n=118)女(n=149)011生活滿意度4.54±1.774.71±1.892.5580.055總分8.90±2.659.63±2.633.0610.029
2.2 大學生是否是獨生子女的主觀幸福感的差異比較見表2。獨生子女在主觀幸福感的總分和總體情感、生活滿意度兩分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非獨生子女,且差異顯著(P<0.05)。
表2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獨生子女、非獨生子女差異(±s)
表2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獨生子女、非獨生子女差異(±s)
tP情感幸福感4.90±1.024.51±1.042.6640.項目獨生子女(n=122)非獨生子女(n=145)035生活滿意度5.20±1.554.74±1.622.0360.043總分10.10±2.349.25±2.372.7560.046
2.3 不同生源地大一新生適應能力的差異比較見表3。不同生源地的大一新生在適應能力總分差異顯著(P<0.05)。在學業(yè)適應,環(huán)境適應,自我規(guī)劃以及人際關系適應4個維度上的適應得分差異均顯著(P<0.05),城市>城鎮(zhèn)>農(nóng)村。
表3 不同生源地大一新生適應能力的比較±s)
表3 不同生源地大一新生適應能力的比較±s)
013環(huán)境適應4.90±1.914.58±1.444.32±1.261.2730.034自我規(guī)劃4.98±1.014.49±1.424.38±1.542.2530.027人際關系適應4.27±1.054.18±1.244.08±1.442.4620.044總分17.66±4.6717.43±4.2317.23±4.533.0610.045 FP學業(yè)適應4.61±0.1334.21±1.124.19±1.374.7560.項目城市(n=79)城鎮(zhèn)(n=90)農(nóng)村(n=98)
2.4 大一新生的適應能力與主觀幸福感得分的相關關系見表4。大一新生的適應能力與主觀幸福感總分呈顯著相關,由于適應能力得分越高,適應能力越強,所以該結(jié)果表明大一新生的適應能力越強,主觀幸福感也越高。適應能力中包含的學業(yè)適應,環(huán)境適應,自我規(guī)劃和人際關系適應4個維度的得分與情感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的得分及總分呈正相關(P<0.05),這表明,大一新生的適應能力與主觀幸福感之間有密切的關系。
表4 大一新生的適應能力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r)
2.5 大一新生適應能力與主觀幸福感逐步回歸分析見表5。以主觀幸福感為因變量,適應能力的4個維度學業(yè)適應,環(huán)境適應,自我規(guī)劃,人際關系適應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適應能力的4個維度都進入了回歸方程。其中,4個維度都對主觀幸福感具有正向預測作用。環(huán)境適應對主觀幸福感的預測力最大(β=0195),其次是人際關系適應(β=0.193),再次是學業(yè)適應(β=0.184),最后是自我規(guī)劃(β=0.132)。
表5 適應能力與主觀幸福感的多元回歸分析
在對大一新生主觀幸福感的性別差異研究中發(fā)現(xiàn),女生的總體主觀幸福感水平更高。這與楊海榮等的研究一致[19-20]。究其原因,許多學者認為,男女的社會定位不同,導致在適應新的環(huán)境過程中感受到的來至社會的要求不同,并且他們的主觀感受及其對這些支持的利用程度不同:女生較易感受到社會支持,更愿意利用社會支持的幫助從而更容易適應和融入新的環(huán)境;另外,傳統(tǒng)社會觀念中的男女生角色期望也不相同,人們總是期望男性更加自立,而對女生這方面的要求則相對較少,社會對女性的定位為較弱勢的一方,換句話說就是社會對女性提供支持的可能性比較大一些。
是否是獨生子女在主觀幸福感的差異研究中發(fā)現(xiàn),獨生子女在主觀幸福感的總分和總體情感、生活滿意度兩分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非獨生子女。這與以往的研究是一致的[21],該研究顯示,與非獨生子女相比,無論是在職業(yè)選擇、價值觀、政治信念還是交友、娛樂、性別角色等方面,獨生子女都更加地認同自己、相信自己、對自己的未來也更加的明確。獨生子女擁有比非獨生子女更好的情感介入方式以及行為控制方式[22]。其中的原因有來自家庭的緣故,相對非獨生子女,獨生子女的父母可能給予孩子更多的健康的情感關懷,使子女獲得更多的情感上的支持,因此獨生子女在面對人生重大問題時比非獨生子更加地自信,并勇于付諸行動。其次,還有重要的一點,財富是影響主觀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因素。家庭對獨生子女的生活以及教育的經(jīng)濟投入勢必比非獨生子女要多。大學生中的高消費現(xiàn)象已變得日益普遍,獨生子女在這方面是有優(yōu)越感的,而非獨生子女相對來說會有較大經(jīng)濟負擔,因此這也是造成其主觀幸福感水平相對較低的一個重要原因。
不同生源地的大學生在適應能力存在顯著差異,并且是來自城市的大學生在學校適應總體情況強于來至城鎮(zhèn)和農(nóng)村的大學生,而來至城鎮(zhèn)的大學生又比來自農(nóng)村的大學生適應能力強,在學業(yè)適應,環(huán)境適應,自我規(guī)劃以及人際關系適應4個維度上的得分,也是城市大于城鎮(zhèn)大于農(nóng)村,歸結(jié)原因,是因為,來至城市和城鎮(zhèn)的大一新生,從小生活的環(huán)境以及家庭經(jīng)濟條件都很好,接觸到的新生事物比農(nóng)村大一新生多,視野較之農(nóng)村孩子更加開闊,并且生活水平也跟農(nóng)村大學生不在一個水平,進入大學后,面臨更多新生事物和新的環(huán)境人際關系,來至城市和城鎮(zhèn)的大學生比來至農(nóng)村的大學生更能從容的面對,適應能力的差異在這些方面展露無遺。
大一新生的適應能力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大一新生的適應能力越高,主觀幸福感也越高,適應能力對主觀幸福感有一定的預測作用,適應能力的4個維度都對主觀幸福感具有正向預測作用。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大一新生在進入大學之前,生活的重心就是學習,生活上一切事情幾乎都由家長包辦,依賴性特別強。進人大學后,離開了父母,就會出現(xiàn)生活自理能力差,自我管理能力弱的生活煩惱。除此之外,在大學生活環(huán)境中,同學們來自五湖四海,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和語言習慣,每個人的性格,興趣愛好也存在著差異,彼此之間缺乏了解和溝通,在一起難免會發(fā)生一些摩擦和沖突。這與高中的人際交往相比復雜多了,有的學生不知所措,無所適從,容易產(chǎn)生孤獨感,甚至自閉,這必然會帶來負性的情緒體驗,那么適應能力的強弱就直接影響到新生的主觀幸福感的體驗,剛?cè)氪髮W,面臨生活和環(huán)境以及周圍人際關系各個方面的重大變動,適應能力弱的新生無法一下子接受這么多的變故而產(chǎn)生各種焦慮和困惑,直接導致幸福感減弱。因此,大一新生應該盡快調(diào)整心態(tài),學會自理、獨立與人為善,處理好人際關系,做好未來職業(yè)生涯的規(guī)劃,讓自己以最快的速度適應大學生活,健康快樂的生活,提升自己的主觀幸福感。
[1] 皮亞杰.發(fā)生認識論原理[M].北京:商務印刷館,1981:68-74
[2] 林崇德.發(fā)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53-53
[3] 劉援朝,林剛.社會轉(zhuǎn)型時期社會心理問題及適應[J].社會心理科學,1999,15(2):15-15
[4] 王康.社會學辭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277-277
[5] 王淑蘭.大學生心理健康與自我調(diào)適[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8-18
[6] Dei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3):542-575
[7] Greenspoon P J,Saklofske D H.Toward an integration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psychopathology[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1,54(1):81-108
[8] 牛宙,張苗苗.初中生心理適應性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中小學校長,2010,15(12):67-70
[9] 歐陽雪蓮,陳勃,羅照盛.老年人社會適應性與主觀幸福感的結(jié)構(gòu)關系[J].心理學探新,2009,29(5):91-96
[10] 張林,鄧小平,陳朝陽.監(jiān)獄警察社會支持、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8):936-939
[11]肖建偉,石國興.高中生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及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7(2):75-78
[12] 景英.中學生社會適應與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D].濟南:山東大學,2007
[13] Diener E.Subjective emotional well-being.Lewis'J.M.Havil-and(Eds).Handbook of emotions(2nd Ed.)[M].New York:Guilford,2000:325-337
[14] 陳建文,王滔.社會適應與心理健康[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30(3):34-39
[15] 王香美.初中生生活事件、父母養(yǎng)育方式與主觀幸福感關系的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7
[16] Elliot A J,Sheldon K M.Avoidance achievement motivation:A personal goals analysi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7,73:171-185
[17] 伊學慧.大學生的學校適應及其與成人依戀的關系研究[D].江蘇:蘇州大學,2009
[18]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等.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9(增刊):127-133
[19] 楊海榮,石國興.初中生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及其相關因素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4,12(6):416-419
[20] 楊海榮,石國興,崔春華.初中生應對方式與生活滿意度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5,14(2):116-117
[21] 丁錦紅,王凈.在校大學生社會支持狀況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8(1):114-116
[22] 羅書偉,尹小琳.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7,20(1):8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