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一波李嬌陶靈芝聶健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歷了巨大的社會變遷,原公有制體系下的平衡被打破,競爭機制的引入使得高校的發(fā)展也面臨眾多挑戰(zhàn),這就不可避免的使學校對教職工施壓。研究表明社會轉型期的確給大學教職工帶來了更多壓力[1]。據教育部2013年5月發(fā)布的數據顯示,各類高校女教職工所占比例均已超過44.88%,民辦高等學校已經達到50.07%[2]。高校女教職工作為高校教職工的重要組成部分,她們在高校中所起的作用日益顯著。但作為職業(yè)知識女性的高校女教職工,往往是根兩頭燃燒的蠟燭,她們不但要肩負起事業(yè)發(fā)展的重擔,同時還要對家庭負責。這樣的多重角色讓高校的女教職工承受著更大的壓力。
閻升光的研究表明高校教師得到的社會支持越多,其職業(yè)倦怠狀況越輕[3],而高校教師工作壓力越大其職業(yè)倦怠狀況越嚴重[4],高校教師工作壓力對其心理健康產生了顯著影響[5]。李玲的研究則發(fā)現持續(xù)高水平的壓力使機體內用以適應和調節(jié)壓力的能量和精力耗盡,造成機體平衡失調,導致心身疾病[6],進而影響其主觀幸福感。
傳統(tǒng)心理學主要將注意力集中在消極心理學,局限在對人類心理問題、心理疾病診斷與治療[7]。而隨著積極心理學的發(fā)展,作為其核心概念的主觀幸福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主觀幸福感是個體在一個從積極到消極連續(xù)體上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評價和情感體驗,是某一社會中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心理參數。主觀幸福感不僅可以評估一個人的生活質量,而且可以衡量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發(fā)展水平[8]。幸福的教師才能在學生心靈播撒幸福的種子。難以想象,一名焦慮、暴躁的老師的學生會平和、樂觀。因此,要有幸福的學生,首先要有幸福的教師。
鑒于當前的社會現實,本研究通過對寧波市13所高校女教職工的調查來了解壓力、社會支持及其主觀幸福感的狀況,并對他們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從而提出一系列針對性策略來幫助高校女教職工提升主觀幸福感,這不僅有助于提升高校女教職工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時也能有效避免出現教師不良狀態(tài)對學生造成影響的可能。
1.1 對象以寧波市所有高校(共13所)的女教職工為研究對象,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總人數的30%進行問卷調查,共發(fā)放問卷1761份,有效問卷為1099份。
1.2 方法采用問卷式表格由被試獨立填寫完成,告知其測試的目的、意義,不要求填寫姓名,以消除思想顧慮。①壓力量表(CPSS):本文采用的是楊廷忠教授修訂的中文版的壓力知覺量表,由14個項目組成,按0~4分評定,得分越高壓力越高。被試回答過去1個月中的壓力情境,經測試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其Cronbach系數為0.78[9];②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共10個條目,包括客觀支持(3條)、主觀支持(4條)和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3條)3個維度。該量表自1986年被應用于國內研究,均被證明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0];③中國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量表簡本(SWBS-CC):由20個項目組成,包含10個維度:目標價值體驗、身體健康體驗、知足充裕體驗、心理健康體驗、成長進步體驗、心態(tài)平衡體驗、社會信心體驗、人際關系體驗、自我接受體驗、家庭氛圍體驗。每一個維度包含2個條目,按1~6計分,得分越高,表明主觀幸福感水平越高,該量表被證明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1]。本研究采用統(tǒng)一指導語,由心理學專業(yè)人士擔任主試,采用團體施測,問卷當場收回。
1.3 統(tǒng)計處理本研究主要通過SPSS 13.0軟件進行分析。
2.1 高校女教職工壓力、社會支持和主觀幸福感情況被試的平均壓力得分為(1.57±0.58)分,而且百分數統(tǒng)計結果顯示只有0.1%的被試幾乎沒有感受到壓力,而有近20%的女教職工的壓力水平在中等強度以上。本研究中被試的主觀支持得分均值為20.37,接近等于理論中值20,客觀支持得分均值為9.43,低于理論中值11.5,支持利用度得分均值8.13,高于理論中值7.5。主觀幸福感的知足充裕體驗、心理健康體驗、社會信心體驗、成長進步體驗、目標價值體驗、自我接受體驗、身體健康體驗、心態(tài)平衡體驗、人際關系體驗、家庭氛圍體驗維度的得分高于一般的城鎮(zhèn)居民(城鎮(zhèn)居民各維度得分情況5.55、6.39、7.49、7.96、7.17、7.24、6.64、7.04、7.11、7.64[11])。
2.2 壓力、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分析見表1。
表1 壓力、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r)
2.3 壓力、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的回歸分析為進一步探討壓力、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本研究以主觀幸福感為因變量,壓力、社會支持為預測變量進行多元回歸分析,見表2。
表2 壓力、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的回歸分析
由表2可知,壓力對主觀幸福感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主觀支持和客觀支持對主觀幸福感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支持利用度對主觀幸福感的預測作用為邊緣顯著。以社會支持的各個維度為因變量,以壓力為預測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壓力能顯著的預測社會支持的各個維度。
2.4 壓力、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的路徑分析本研究在回歸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各個變量間的因果關系,采取路徑分析研究5個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及影響情況,見圖1。
圖1 壓力、社會支持和主觀幸福感路徑
由圖1可以看出,在壓力和社會支持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路徑中,有5條顯著路徑:①壓力→主觀支持→主觀幸福感;②壓力→客觀支持→主觀幸福感;③壓力→主觀幸福感;④主觀支持→主觀幸福感;⑤客觀支持→主觀幸福感。有2條邊緣顯著路徑:①壓力→支持利用度→主觀幸福感;②支持利用度→主觀幸福感。
3.1 大學女教職工壓力、社會支持和主觀幸福感基本情況調查結果表明當前高校女教職工的壓力情況較為普遍,且有相當一部女教職工壓力過大。正如Lazarus和Folkman所說:“個體的壓力體驗從根本上看無法脫離社會背景的影響,壓力具有很強的背景約束性?!盤earlin也指出說“社會中尤其是巨大的社會變革期間所表現出的不確定性和矛盾與沖突是壓力之源”[12]。具體分析來看,當前高校女教職工的壓力來源可以分為以下幾點:首先,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對于婦女的性別角色期望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越來越多的女強人開始涌現,但同時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尚存,只顧事業(yè)的女強人被眾人所排擠,于是婦女不得不兼顧事業(yè)和家庭,這就難免產生更大的壓力。其次,在當前社會環(huán)境下,高校女教職工力圖與男性平等競爭,但是由于婦女本身生理因素等影響,男女性的競爭本身就存在諸多不平等,但由于各級組織對于成果的更為關注導致這種不平等并未得到足夠重視。第三,高校女教職工是高級知識分子,是婦女中精英的代表,她們的思想頗具先進性,但由于傳統(tǒng)思想仍有殘留導致她們個人在事業(yè)與家庭間徘徊,力求兼顧的同時,個體承受了巨大的矛盾沖突,從而產生壓力。
社會支持是個體想得到或可以得到的外界支持和感知。社會支持分為客觀支持、主觀支持??陀^支持主要包括物質上的直接援助和社會網絡、團體關系的存在和參與,穩(wěn)定的婚姻,暫時性的社會交際的可獲得程度等。主觀支持是指體驗到的情感支持,是個體在社會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體驗和滿意程度,與個體的主觀感受密切相關。大部分研究者認為主觀支持比客觀支持更有意義[10]。高校女教職工的主觀支持程度較好,且支持利用度較高,說明高校女教職工作為高級知識分子,善于通過自身調節(jié)來維護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這對于心理健康的維護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對于高校女教職工幸福感的調查表明高于一般的城鎮(zhèn)居民,這同時進一步表明高校女教職工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良好。她們可以通過對于自身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充分利用來保持較高的主觀幸福感。
3.2 高校女教職工壓力、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本研究顯示,壓力與主觀幸福感有顯著的負相關,即當女教職工感受到的壓力越大,所體驗的幸福感就越低。社會支持的各個維度對幸福感有顯著的正相關,即當獲得的主觀支持、客觀支持越多,支持利用度越高,女教職工的幸福感越高。壓力與社會支持的各維度為顯著的負相關,即感知到的壓力越大,獲得的支持和支持利用度越低。同時,結果還發(fā)現壓力和社會支持的各維度能有效地預測女教職工的幸福感,解釋量為33%。路徑分析還可以看出,壓力、主觀支持和客觀支持對主觀幸福感有顯著的直接影響,支持利用度有邊緣顯著的直接影響。此外,壓力還可以通過主觀支持、客觀支持作為中介變量間接顯著的影響主觀幸福感,還可以通過支持利用度間接邊緣顯著的影響主觀幸福感。
幸福是人們追求的目標??梢哉f,人類一切的活動無不是在追求幸福。社會支持是個體想得到或可以得到的外界支持和感知。社會支持可以給人們提供物質、信息和精神上的幫助,從而增加積極情感并抑制消極情感,防止減低主觀幸福感[13]。有研究報道,個體在高度應激狀態(tài)下,如果缺乏良好的社會支持和應對方式,心理問題的發(fā)生率為普通人的2倍[14]。良好的社會支持可降低個體對應激過程的認知評價,使個體在面對壓力事件時所受到的傷害減弱,即發(fā)揮社會支持緩沖器效應。本研究結果恰好支持了以往的研究結論,高校女教職工在面對巨大壓力的時候,通過其良好的社會支持所發(fā)揮的作用提高了其主觀幸福感,減輕了壓力對其本身的危害。
女教職工作為高等教育中一支重要的力量,關注并緩解其壓力,提升她們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無論是對女教職工自身的發(fā)展還是對高等教育的良好運轉與發(fā)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應該調動多方面的力量來減輕女教職工的壓力,增強其社會支持,提升其幸福感。學校可以開設女性心理健康指導機構,定期開展幸福講座,增強女教職工自身的力量;工會等組織可以多開展些活動,拓寬女教職工的交際網絡,使她們能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社會各部門要給予女教職工成長發(fā)展的機會,在做到平等公正的同時,又要照顧其特殊的困難等。
[1] 冒榮,賀曉星,穆榮華,等.無覓桃花源何處好耕田-高校教師精神壓力問題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1997,18(4):31-36
[2] 各級各類學校女教師、女教職工數(OL).2013-05-29: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382/201305/152560.html
[3] 閻升光,李翠維,朱小茼.高校教師職業(yè)倦怠狀況及其與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11):1331-1332
[4] 崔向軍,馬洋納,朱小茼.高校教師工作壓力與職業(yè)倦怠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5):561-562
[5] 潘欣,王劍,鄭子健,等.陜西省高校教師工作壓力對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的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1):29-32
[6] 李玲,沈勤.不同類型醫(yī)院護士工作壓力與主觀幸福感的調查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11):1285-1287
[7] 苗元江,余嘉元.積極心理學:理念與行動[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1):81-87
[8] 李金珍,王文忠,施建農.積極心理學:一種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學進展,2003,11(3):321-327
[9] 許春燕.基督徒心理幸福感,宗教性,壓力知覺及社會支持的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1
[10]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社會支持評定量表[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9(增刊):31-35
[11] 邢占軍.中國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量表的編制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3
[12] Tyrer P.Handbook of stress:Theoretical and clinical aspects[J].Journal of Neurology,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1983,46(10):970
[13] 鄭雪.幸福心理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177,164
[14] Andrews G,Tennant C,Hewson D M,et al.Life event stress,social support,coping style,and risk of psychological impairment[J].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1978,166(5):30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