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桂瓊
春節(jié)剛過,年邁的父親便舊病復發(fā)住進了醫(yī)院,我自然而然地擔負起陪護的任務。其實,醫(yī)院的主角自始至終是醫(yī)生和護士,陪護更多的是從生活起居上照顧病人。
陪護是緊張的,同時又是單調的。夜里剛到9點,護士便準時把病房的電燈關閉,頓時,病房變得很暗、很靜。習慣于晚睡的我,一絲困意也沒有,百無聊賴中我戴上耳機,打開隨身聽。在悠揚的樂曲聲中,一個甜美親切的聲音從電波里傳出:“各位聽眾你們好,這里是《我們的天空》直播欄目,歡迎各位朋友通過熱線電話參與我們的節(jié)目?!睂庫o的夜晚聽到這樣極富感染力的聲音,不禁令人精神為之一振,我饒有興趣地聽了下去。
一位聽眾在單位加班剛回到家,就受到妻子的數落,埋怨他不該這么晚才回來,他滿腹委屈無處訴說,于是拿起電話找到電臺節(jié)目主持人。一位男青年為遇不到真誠的朋友而陷入深深苦惱之中,由此感到生活未免過于殘酷。還有一位18歲的男孩打來電話,說他感覺自己變得衰老起來,難以從壓抑的狀態(tài)中解脫……女主持人靜靜地聽著這些陌生朋友的講述,娓娓地談著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的看法,言語中飽含著情感,飽含著關懷,飽含著期待。既像和風細雨,又像陽光雨露,汩汩地滋潤著聽眾的心。
我是第一次收聽類似這種心理咨詢的直播節(jié)目,不禁為這些聽眾的坦誠、直率所驚異,更為主持人的耐心、深情而感動。幾聲點撥,幾句哲理,幾番祝愿,即刻便在人與人之間架起了感情的橋梁。這是心與心的交流。人生難得一知己,毫無疑問,主持人所充當的,便是廣大聽眾知心朋友的角色。
一個小時的節(jié)目很快結束了,關掉隨身聽,我仍然難以入睡。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地會染上疾病,生理上的疾病需要醫(yī)治,需要陪護,心理上的疾病不也是這樣嗎?現代社會,快節(jié)奏的工作和生活,復雜的人際關系,人的心理上很容易產生某些障礙。消除這些心理障礙,如果說醫(yī)療是一種手段的話,那么陪護則是另一種手段。心理上的醫(yī)療包括輿論的引導,道德的約束,也包括自身的調解。心理上的陪護則離不開溝通、理解和愛護。一個是理性上的啟迪,一個是情感上的親近,二者相得益彰,才能手到病除。
有一位哲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比擁有一個健康的肌體更為重要?!笔澜缡敲篮玫?,人生是絢麗的,但愿我們這個社會大家庭,出現更多的心理醫(yī)生、心理陪護。
(編輯 湯知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