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肖,何秋熟,楊延清,張遠明
(東南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1189)
目前國家正在大力倡導節(jié)能減排項目,國家教育部開展了以“無碳小車”為主題的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競賽內(nèi)容為:設計一種以重力勢能驅動的具有方向控制功能的自行小車,給定重力勢能為4 J(取g=10 m/s2),通過重物下降來獲得,重塊落下后,須被小車承載并同小車一起運動,同時繞過前進道路上的障礙物,在不碰撞障礙物的前提下盡可能讓小車跑得更遠。圖1 為小車示意圖。
圖1 無碳小車
競賽小車在前行時能夠自動交錯繞過賽道上設置的間距為100 cm 的障礙物,如圖2 所示。
通過對競賽命題的分析,小車須有驅動機構、傳動機構和轉向機構三個環(huán)節(jié)。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W(重)=W(地)+W(車),即重物下降的重力做功等于小車與地面的摩擦做功加上小車內(nèi)部零件摩擦做功。在W(重)恒定情況下,應盡量簡化小車機構,減小W(車),使W(地)足夠大。而W(地)=f×mg×s,在地面摩擦系數(shù)f 及W(地)一定情況下,為使行駛距離s 足夠大,應盡量減輕小車質量mg。為使小車能穩(wěn)定運行,小車應保持低速行駛,原因是:如果小車在高速行駛,由于重物和小車的慣性作用,在小車轉向時,必然會發(fā)生側偏現(xiàn)象,穩(wěn)定性大大降低;另外,在重物即將落到車底板上時,如果速度太快必然會與底板發(fā)生撞擊,造成能量損失,減少運行距離。在盡量提高運行距離的同時,必須設法提高小車的轉向精度,使小車左右偏移的時間和距離幾乎相同,以使小車能夠始終繞過障礙物。
圖2 無碳小車行走軌跡示意圖
綜上,為使小車在保持穩(wěn)定情況下跑得更遠,應盡量減輕小車質量,簡化小車結構和零件配合,保持低速前行。為提高小車的轉向精度,需要提高小車各個零件的制造精度以及整車的裝配精度,并設計合理的微調裝置以便調節(jié)偏移量。
為使重物的重力勢能有效地轉化為小車的動能,將重物與驅動輪通過繩子連接,重物下落時帶動驅動輪轉動。實驗得出,小車運行時先加速后勻速最后減速的過程是最為理想的,所以在驅動軸上套梯形軸(圖3)來實現(xiàn)這一效果。起步時,繩子繞在梯形軸直徑較大處,驅動力矩大于小車阻力矩,重物帶動驅動軸轉動,小車加速行駛;之后,繩子繞在梯形軸直徑較小處,驅動力矩等于阻力矩,小車勻速行駛;最后,重物能量即將耗盡,繩子繞在梯形軸直徑最小處,驅動力矩小于阻力矩,小車減速,該階段重物緩慢降落也避免了與小車底板的撞擊。
圖3 小車傳動轉向原理圖
小車兩后輪,一輪通過緊定螺釘固定在后輪軸上為驅動輪;另一后輪通過軸承配合套在后輪軸上,是從動輪。在小車轉彎時,兩輪必須存在差速,若兩輪同時為驅動輪,其中一輪必然與地面發(fā)生滑移,小車穩(wěn)定性降低。而一個主動輪、一個從動輪就能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
在機械設計中,齒輪傳動效率可高達98%,因此采用齒輪傳動。為增加小車有效繞樁數(shù)目,考慮到如果采用多級傳動,多根軸的裝配要求必然會很高,多齒輪嚙合也會影響小車的傳動效率,同時也會增加成本,因此采用了一級傳動。見圖3 可知。
根據(jù)設計要求,確定小車寬度為0.18 m,大輪(驅動輪)直徑為0.19 m,障礙物直徑是0.02 m。小車要成功繞過障礙物,必須在與障礙物橫向共線時至少偏離0.09 m。考慮到小車穩(wěn)定性及地面摩擦的影響,假設定偏距為p,小車傳動比(即大齒輪與小齒輪齒數(shù)比)為k:1。由圖2和圖3,小車在繞樁過程中,每個周期會繞過2 個障礙物,重物驅動大齒輪轉動一周,則小齒輪轉動k 周,后輪行駛軌跡長為s=0.19π×k。下面通過C++編程,尋找定偏距p 與傳動比k 之間的關系,最終選出小車最優(yōu)行駛軌跡。
由圖2,可將小車軌跡定近似為正弦曲線,軌跡方程為y=p×sin(π×x)。
則編程為:
通過改變P 值得出k 與p 關系如表1 所示。
表1 偏距p 與傳動比k 及s 的關系
考慮地面摩擦及小車行駛過程中的最優(yōu)軌跡,確定p=0.3m,則k 可取4.6,所以選取小齒輪齒數(shù)為20,大齒輪齒數(shù)為92,齒輪模數(shù)為1,壓力角20°。
小車采用曲柄搖桿機構來實現(xiàn)左右均勻擺動,進而使小車在前進過程中能穩(wěn)定等偏距繞過障礙物。如圖4所示。
圖4 小車轉向機構示意圖
小車行駛過程中轉向必須均勻穩(wěn)定,所以曲柄搖桿機構不能有急回特性,即行程速度變化系數(shù)K=1,B1AB2 在一條直線上[1]。
由圖4 得:
兩式相減并整理得:
則構件之間滿足關系為:a2+d2=c2+b2
其中:a 為曲柄AB 長度,b 為連桿BC 長度,c 為搖桿CD長度,d 為機架AD 長度。
考慮到小車調試過程中的可調性,應將b 連桿中間設置微調機構,見圖3 中長度微調螺栓,以使小車在更加精確的軌跡上前行。
根據(jù)以上的各機構模塊的設計方案,在PROE 上建立三維模型,確定小車的整體設計方案如圖5 所示。
在設計過程中,為克服遇到的困難,結合已學過的知識,給出了一些創(chuàng)新的解決方法。例如,應用C++編程的方法確定偏距與傳動比之間的關系,為選擇最優(yōu)的軌跡路線提供了很好的依據(jù);同時采用曲柄連桿機構,根據(jù)無急回特性的要求確定各構件間的關系,再應用微調裝置精確調節(jié)小車運行軌跡。這些方法對于無碳小車以及其他一些機械產(chǎn)品的設計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圖5 小車的整體設計方案
[1]吳克堅,于曉紅,錢瑞明.機械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6-108.
[2]成大先.機械設計手冊[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0.
[3]馬俊,王玫.機械制圖(第4 版)[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7.
[4]張岳新.Visual C++程序設計[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2.
[5]李錦標,等.AutoCAD 中級工標準教程與實例演練[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6]林清安.完全精通Pro/ENGINEER 磨具設計高級應用[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