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炎樹
(湖北科技學院,湖北 咸寧 437100)
鋼琴曲《春舞》是美籍華裔鋼琴家、作曲家孫以強于1980年在新疆采風時所創(chuàng)作的。孫以強出生在上海,5歲開始學鋼琴,自小憑著對音樂的喜愛,常在練琴之余,以在鋼琴上模擬并寫出收音機中傳出的音樂為樂。12歲進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讀書,系統(tǒng)地接受了傳統(tǒng)音樂的教育,他將更多的感性思維升華為理性思維,由對作曲產生的濃厚興趣發(fā)展為譜寫各種體裁的音樂作品,這一時期,他創(chuàng)作了長笛與鋼琴組曲以及聲樂作品。6歲那年,他成為上海音樂學院附中音樂創(chuàng)作組的成員;此時的他在寫作的理念上則漸趨成熟。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一大批藝術家得以“解放”,許多人深入基層體驗生活,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他們通過創(chuàng)作的藝術作品抒發(fā)多年被壓抑的情感。孫以強在新疆體驗生活時,善于洞察新疆人民的生活,捕捉他們生活中的精彩場景,用他擅長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鋼琴曲《春舞》,《春舞》就是此時創(chuàng)作的,描寫新疆人民辛勤勞動,載歌載舞,熱情好客的品格,并表達了自己內心豐富的情感。它蘊含著浪漫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特異風格,充滿想象,自然流淌出的引子,不禁讓人心曠神怡,沁人肺腑,仿佛眼前浮現(xiàn)出維吾爾族青年踏著清晨的朝露,充滿希望地赴果園摘葡萄的場景,表現(xiàn)出年輕人背著籮筐,滿載葡萄、載歌載舞的歡樂景象。
地處西部的新疆地區(qū)自古就是中西交通要道,是中國民歌資源最豐富的地區(qū),從唐代起新疆就是中外音樂交融的前站,音樂融會了阿拉伯、波斯、印度和俄羅斯等地音樂的特征,逐漸形成了現(xiàn)代維吾爾族音樂文化。
維吾爾族音樂文化繼承了古代龜茲樂、高昌樂、伊州樂、疏勒東和于闐樂的藝術傳統(tǒng),保留著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由于地域的分隔以及歷史、地理和生產方式的不同,又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四個音樂色彩區(qū),即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是以咯什為中心的南疆色彩區(qū),天山北麓的伊犁河谷和準噶爾盆地是北疆色彩區(qū),天山東端的哈密和吐魯番盆地是東疆色彩區(qū)和刀郎色彩區(qū),新疆音樂以維吾爾族民間音樂最享盛名。
傳統(tǒng)的維吾爾族民歌從題材上可以分為愛情歌、勞動歌、歷史歌、生活習俗歌等,其中,愛情歌曲的數(shù)量最多。維吾爾族民歌采用中國、歐洲和波斯——阿拉伯三個音樂體系。東疆、北疆地區(qū)民歌采用中國音樂體系的較多,南疆地區(qū)民歌則以波斯——阿拉伯的音樂體系為主。(1)音階——有五聲、六聲、七聲及包含約1/4全音的多種音階形式。南疆以七聲音階及變體為主,東疆以五聲音階及其變體為主,北疆則五聲、七聲及其變體皆較常見。(2)調式——采用中國音樂體系的維族民歌多用宮調式、微調式,商調式次之。采用歐洲音樂體系的維族民歌以自然小調為主;采用波斯——阿拉伯音樂體系的維族民歌較復雜。(3)節(jié)奏、節(jié)拍——由于維吾爾族的重音總是落在最后一個音節(jié)上,導致維族民歌多出現(xiàn)切分節(jié)奏和從弱拍起唱的現(xiàn)象。因此民歌有固定的節(jié)奏型。(4)旋律——音樂詞匯生動,旋律的線條多呈鋸齒形,曲調的進行曲折、細膩,富于裝飾性。
全曲為復三部曲式,引子——A(a+b+a/)——B(c+d+c/)——A/(a+b/)——尾聲。
1.前奏
1——18小節(jié),演奏速度是中板,可稍自由些,很有歌唱性。通過柔美的音樂表情和P的力度,描繪出清晨空曠的原野上冰雪融化、萬物復蘇的場景,預示著新疆人民對新的一天美好的期盼。
2.呈示部
17——73小節(jié),由一個完整的三段體曲式構成,主題旋律采用維吾爾族民間音樂素材,伴奏聲部帶有舞蹈性,運用增加分解八度,托卡塔等表現(xiàn)手法,展現(xiàn)了維吾爾族人民熱愛勞動、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希望。
3.展開部
74——175小節(jié),也是由三個段落組成。展開部情緒充滿著活力與激情、音樂的力度,和聲、織體、調性等諸要素交織融合運用,不斷地掀起了樂曲的高潮。音樂情緒時而輕快流暢,時而彪悍豪放,勾勒出一幅在歡樂的節(jié)日盛會上,維吾爾族青年男女騎馬競技、歡快奔騰的喜慶畫卷。
4.再現(xiàn)部
176——186小節(jié),旋律材料從呈現(xiàn)部發(fā)展而來,音響開闊悠揚,旋律悠長歌唱,主要描繪了日落之后,滿載豐收喜悅的人們合著輕柔的歌舞踏上回家的小路,暗示著辛勤勞作一天之后沉甸甸的收獲。贊頌了新疆維吾爾族人民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生活態(tài)度和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5.尾聲
207——228小節(jié),力度和速度逐漸變緩變慢,音樂若隱若現(xiàn)直到消失。展現(xiàn)了人們在歡歌熱舞之后各自離去,漸行漸遠,幽靜收場,又恢復了夜晚的平靜。
鋼琴曲《春舞》是浪漫主義音樂與中國傳統(tǒng)的民族音樂的完美結合,本曲大量地采用了新疆民族音樂的元素,作為伴奏織體,又輔以托卡塔式的分解和弦和雙手交替八度的主旋律線。既有中國民族音樂的傳統(tǒng)特色,又有西方音樂的表現(xiàn)手法,再配上力度的起伏變化,這首樂曲所帶來的情感就像我們置身在新疆的葡萄園中,看著他們背著籮筐,滿載葡萄,載歌載舞的場景。
新疆本就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辛勤勞作,他們熱情豪放。這首樂曲有激昂、柔美地方,起伏很大。整體音樂作品旋律充滿歌唱性、律動性、民族性、風土性,速度和力度隨著音樂的發(fā)展也有很大的變化,整體樂曲描繪的就是新疆人民的生活場景,人們的生活充滿陽光、充滿希望,一幅欣欣向榮的美好場景。鋼琴曲《春舞》民族氣息濃郁,旋律攝人心魂,具有鮮明的新疆維吾爾族音樂特色,在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中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