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談論抽象,從詞語本身看有兩個解釋,“從許多事物中舍棄個別的、非本質的屬性,抽出共同的、本質的屬性叫抽象,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不能或沒有具體經(jīng)驗到的,只是理論上的,空洞不易捉摸的,與“具體”相對?!边@兩個語意簡明了“抽象”的同時,也對應到了一部分藝術家抽象的具體工作中,包括抽象的創(chuàng)作樣式以及抽象的表達。第一個釋義更像是在解釋藝術家呈現(xiàn)的抽象樣貌,而第二個釋義所描述的像是藝術家所傳達的一種莫可名狀,但是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對于抽象的第二個釋義在藝術家的工作中是有差別的。藝術家的工作中是存在著具體經(jīng)驗的,只是在對具體經(jīng)驗的處理方式中有依靠和回避兩種不同的態(tài)度。而對應釋義里所謂的空洞不易捉摸,與“具體”相對,在藝術家的工作里其實是刻意造成這種模糊性,藝術家提供的不是具體指向的明確性,而是可生長的不確定性。
抽象的這兩個釋義在大多數(shù)狀態(tài)下并置于藝術工作中,他們的意義不在于提供抽象藝術的解釋,而是一種進入式的語境,但是在藝術工作中,我們需要看到詞語本身的多面性。
今天抽象的概念在知識的不斷疊加中發(fā)生著意義的疊加,我們會發(fā)現(xiàn),“抽象”所形容的對象會越來越多,而這種結果并不是由于知識匱乏而無法將恰當?shù)脑~匯安置到相對應的事物中,而是今天面對所發(fā)生的事物,我們更習慣于以抽象的方式進入。以抽象的方式進入事物并不意味著完全拋離了那些具體的具象經(jīng)驗。正如我們面對抽象繪畫時,我們在畫面中對應不到具體的事物,但是結論并非是他們不存在,他們只是通過藝術家的工作方式隱藏起來,但同時,如果我們深究這些事物本身,他們又是突顯的,這種矛盾關系的發(fā)生恰恰就是抽象藝術最為精彩的地方。(撰文:王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