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鴻 涂哲維 徐敏晃 黃麗松
(財團法人臺灣營建研究院)
自工業(yè)革命以來,人類以追求經濟成長為首要目標,產品設計及制造皆以“搖籃到墳墓”(Crad le to Grave)的思維來進行,自然資源一旦經開采就注定了單向的“搖籃到墳墓”之路:加工、制造、使用、拋棄、污染。為了彌補資源的耗竭,過去喊出3R(Reduce、Reuse、Recycle)的口號,但沒有從源頭設計改變起,有毒物質依然排放;且現有節(jié)能及回收的策略,只能使產品的生命周期延長或降級使用,減少能資源消耗,但能資源終究走向墳墓的結局。臺灣近年來參循國際廢棄物處理的思維模式,改以建構“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C2C)的理念(如圖1),力圖矯正以往產品從制造、銷售到報銷,只能一次性消費的缺失,轉而鼓吹新一波的產品設計理念,采用可以升級回收(up cycling)的材料,避免廢棄物因降級回收(down cycling)產生有毒物質。以建立一個在生物循環(huán)或工業(yè)循環(huán)上,對人類、環(huán)境與生態(tài)均安全無害且具有高價值的可回收性與再生循環(huán)性的供應鏈設計,達到永續(xù)經營的經濟概念。
順應臺灣資源循環(huán)再利用之政策目標,土木工程應用相較其他資源化途徑,對于材料需求量大且穩(wěn)定的特性,系為資源化材料多元去化的最佳途徑。臺灣在資源永續(xù)發(fā)展行動方案中均設定,推動資源化回收再利用產業(yè)發(fā)展及營建資源再生利用與再生建材產業(yè)化為發(fā)展目標,執(zhí)行方式則透過環(huán)保機關對于法令的公告,以宣告材料使用的適切途徑;在工程應用端,則透過將再生材料項目及使用規(guī)格與比例納入工程規(guī)范中,以開啟并誘發(fā)營建資源再生利用之市場通路。
圖1 資源循環(huán)利用“搖籃到搖籃”理念
多數工業(yè)制造所產之副產物,依其物化特性選用,多可適于土木工程上應用,包括若具硬度與耐磨特性,適于作為骨材粒料;若具水化特性及內摩擦角大,則適于作為底盤材料或地層改良材料;若化學成份中富含FeO、CaO、SiO2等,可作為水泥添加料使用;另化學成份中若具肥料元素包括CaO、SiO2、MgO、FeO等,則適于作為農業(yè)堆肥料。綜整臺灣每年所產之適用于骨材粒料使用之資源化材料每年之產量,以及評估對于再生材料需求量大的工程再利用方式,如表1所示。
為增加再生粒料工程推動之可行性,納入工程施工規(guī)范之材料選用項目為最終目標,但針對現階段仍未納入施工規(guī)范中的再生粒料,建構完善技術使用數據,系為臺灣現階段首要執(zhí)行目標。透過建立鑒別再生粒料產品質量標準,以及經試辦工程執(zhí)行回饋之材料特性界定、摻配比例原則、施工方式及檢驗標準及質量管理等措施,以作為材料使用的基礎數據。鑒于臺灣對于高爐石及飛灰的推動使用成功先例,系透過「公共工程飛灰混凝土使用手冊」及「公共工程高爐石混凝土使用手冊」的頒訂,以作為工程主辦機關、設計、施工單位、營造業(yè)及預拌混凝土業(yè)等參考依據,待使用技術純熟、市場接受意愿提升,逐漸開放使用比率,進而大大突破國內高爐石及飛灰使用上的限制。
為能建立有效的管理方案,首先必須將處理業(yè)者與再利用用途簡單透明化,應透過專廠處理的路徑,經過處理成后端所適切的材料規(guī)格需求,再利用機構并應搭配完整產品通路,方能達到專廠處理、專用流向的目標。在完善專廠處理模式后,導入有效的管理措施,以協助工程質量的維持。然而,目前國際間有效管理的趨勢,系為實行驗證管理制度,透過嚴謹驗證作業(yè)的推行,經專家學者的參與,以提升管理作業(yè)的公信力,將再生粒料使用方式透明化,以建立主管機關及使用單位的信心。
驗證作業(yè)可分為“驗證評鑒及后續(xù)追查”、“樣品檢驗”及“專廠專用流向管理”三大部份,相關評鑒查驗項目乃依據各事業(yè)主管機關所頒訂的再利用管理方式,以及擬所導入之資源化產品質量要求辦理;而樣品檢驗除落實各事業(yè)主管機關所頒訂的再利用管理方式所規(guī)定之檢驗項目外,針對源物料及資源化產品進行抽驗工作,并研擬檢驗項目及頻率,另進行再利用機構之后端專廠專用資源化產品流向管理作業(yè),以確保其資源化產品流向明確并符合再利用方式。
表1 臺灣主要資源再生粒料數量及使用限制
電弧爐煉鋼系利用高電壓情況下,高電流通過人造石墨電極時,交流三電極間產生高溫電?。ㄖ绷麟姌O則于電極棒和爐底極間產生高溫電?。邷仉娀t則將廢鋼熔解,以達成熔煉鋼鐵之目的。電弧爐煉鋼在冶煉過程中,依其化學反應可分成三個階段,分別為熔解期、氧化期及還原期,電弧爐爐碴依產生的階段,所產的爐碴又可分為氧化碴及還原碴,另最終又依制造成品種類可分為碳鋼與不銹鋼兩類。為探討電弧爐煉鋼爐碴作為混凝土粒料之適用性,將不銹鋼電弧爐之氧化碴粒徑取代部分粗骨材,作混凝土強度差異比降,取代比率分別為50%及100%;不銹鋼電弧爐之還原碴則其粒徑較小因此取代部份細骨材,取代量分別20%、40%、60%,另利用碳鋼氧化碴取代細粒料進行高強度混凝土設計,有關強度表現如圖2所示。由試驗結果得知,爐碴混凝土強度發(fā)展與一般混凝土相近,皆能以配比及設計方式來達到設計強度需求,還原碴混凝土強度表現會低于一般混凝土,設計強度愈高則衰退愈明顯;但摻雜氧化碴的混凝土強度表現則優(yōu)于一般混凝土,甚至于高強度(560kgf/cm2)時仍有良好之強度表現。
但由于電弧爐碴廠在出碴冷卻階段,若未經任何預處理程序,則因其均含free-CaO(游離氧化鈣,簡稱f-CaO)成分,于再利用時會產生膨脹不穩(wěn)定現象。從微觀分析之觀點而言,煉鋼爐碴之游離氧化鈣由凝固及冷卻過程中,可分為兩種型式,即殘留游離氧化鈣(residual free lime)及沉淀游離氧化鈣(precipitated free lime)。此兩種存在之型式依外觀及粒徑大小不同來區(qū)分,前者依粒徑又細分為粒狀的游離氧化鈣(grainy free lime),主要粒徑介于3~10μm,及多孔的游離氧化鈣(spongy free lime),主要粒徑介于6~50μm;后者可能存在于鐵酸二鈣表面(on C2F-grain boundaries)或硅酸三鈣結晶體內(in C3S crystals),其主要粒徑均小于4μm。所有形式之游離氧化鈣均會行水化反應,而主要發(fā)生在殘留游離氧化鈣之多孔的石灰。煉鋼時所投入之石灰石如過量,則在造碴時會以CaO相析出,此f-CaO與水反應生成Ca(OH)2,使體積膨脹約100%~300%,同時使煉鋼爐碴疏松,這亦是煉鋼爐碴體積膨脹原因之一,同時FeO常固熔于f-CaO內,使水化反應減緩但不停止,這使得煉鋼爐碴應用困難,因此煉鋼爐碴在應用前應先測定安定化養(yǎng)生程序是否完成,膨脹是否停止?;耍_灣對于爐碴資源化的推廣使用,多以道路工程或非結構性混凝土為主。
圖2 電弧爐煉鋼爐碴粒料混凝土強度表現
焚化底渣化學成分以SiO2、Al2O3、Fe2O3、CaO為主,與一般無機物相近,毒物溶出試驗(TCLP)皆可符合有害事業(yè)廢棄物的環(huán)保法規(guī)標準,其比重為2.65,較一般砂石略高,健度約為10%,較一般砂石差,因孔隙多洛杉磯磨損將近50%,低于一般砂石,接近規(guī)范許可邊緣,目前臺灣應用于混凝土技術以控制性低強度混凝土(Controlled Low-StrengthMaterials,CLSM)為主,取代部分粒料,且已建立相關研究數據。所謂CLSM其定義相當廣泛,舉凡可流動性的回填材料、低收縮性的可控制性低密度回填材料、可流動性漿體、可塑性之泥土水泥質材料、泥土水泥質泥漿等,皆可為廣義之CLSM。對于CLSM使用的粒料來說,再生粒料、剩余土石方以及回收的玻璃,皆可為CLSM配比中的理想材料,兼具減廢與資源再利用功效。在混凝土中,粗細粒料具有諸如健度、粒徑分布、有機物含量等嚴格的限制,但CLSM對粒料之要求并無特殊限制,焚化底渣配比設計主要概念是由水固比(W/S)控制工作性,以水灰比(W/C)控制強度,輔以藥劑、早強水泥縮短初凝時間。
系因底渣的含泥量高,以純底灰拌合CLSM較為黏稠,需要較多水量才能達到所需流動性。使用部分粗砂取代細粒料底灰,可有效的提高流動性,粗砂比例愈高,工作性愈好。另CLSM多作為道路管溝回填使用,為開放早點通車,因此對于早期強度之要求較為嚴格,各工程機關有不同的強度要求限制,較為嚴格之設定為12小時內需達7kg/m2,另部份機關則規(guī)定一天內需達3.5kg/m2之早期強度要求。此外,CLSM除了對早期強度有要求外,對于晚期強度也有限制,以避免造成日后再開挖的困難,強度規(guī)格設定在7kg/cm2~90kg/cm2間。由上述配比之強度表現結果來看,一天抗壓強度可發(fā)現抗壓強度趨勢與凝結時間結果有相當大的關連性,早期強度發(fā)展的快,凝結時間就會比較短,而早期強度相對的也會比較高,因此隨著焚化爐底碴添加量越高,一天抗壓強度就越低,且有隨著灰水比增加一天抗壓強度增加的趨勢,如圖3所示。
圖3 焚化底渣應用于CLSM一天抗壓強度表現
低密度再生透水混凝土(M u lti-fun c tiona l Regeneration Concrete,MRC)系以資源再生為觀點,將水泥與底渣再生粒料混拌,作為道路級配底層材料。臺灣對MRC之于粒料粒徑、拌和水、水泥用量、抗壓強度及滲透系數等皆有規(guī)定。焚化底碴在拌制完成后早期強度發(fā)展得比較快,于第14天后其強度發(fā)展就比較趨緩,顯示出添加焚化底碴之透水混凝土于初期強度發(fā)展得比較快,其強度發(fā)展如圖4所示,其中各曲線表示不同水泥與粒料之添加比率。
圖4 焚化底渣應用于M RC抗壓強度表現
水庫為重要水利設施,提供灌溉、工業(yè)、家庭日常生活等用水之主要來源,但臺灣地區(qū)河川受到地形影響,河流多短且陡,暴雨時湍急水流沖擊脆弱地質,使得洪水常挾帶大量泥砂淤積于水庫中,影響水庫壽命,因此須定期浚渫水庫淤泥。水庫淤泥主成分為粉土及黏土,在現行臺灣混凝土技術規(guī)范中,此類材料被視為有害物質,一般混凝土之限制含量為不得大于5%,而承受磨損之混凝土則限制含量為不得大于3%。因此,混凝土添加淤泥后之性質及施工管制與一般混凝土規(guī)范有所差異。經評估水庫淤泥應用于工程之適用性,若不以燒結成輕質骨材,以直接添加取代細粒料方式,公共工程部分以防汛塊/消波塊、淤泥預拌混凝土、CLSM為較可行之推廣方式,民間則以作為磚瓦原料、輕質骨材原料、陶瓷原料等較為可行。
有關淤泥混凝土技術部份,水庫淤泥可取代本來混凝土中的細骨材,其方式主要是先將淤泥與水經過適當比例拌和形成泥漿,再依配比設計加入其他材料一起攪拌。但由于淤泥SSD狀態(tài)之吸水率表現與一般細粒料有很大之差異,有絕大部份應為表面含水量,以此推算真正的水膠比應大于所設定之水膠比,因此若淤泥取代量愈多,則回加至用水量之數量愈多,水膠比更大,會造成淤泥取代量愈多、抗壓強度愈低之情形。根據試拌試驗結果顯示,不同水膠比與抗壓強度關系曲線比較結果如圖5,雖然淤泥取代量不同,但水膠比曲線大致相同,可知淤泥用量雖會稍微降低強度,但影響不大,淤泥混凝土之強度仍應為水膠比控制。另在同膠結材料用量、同目標坍度條件下,比較不同設計強度之淤泥取代量與強度折減關系如圖6,約呈反比關系,可作為工程單位使用淤泥用量之參考。
圖5 不同水膠比與抗壓強度關系曲線
圖6 淤泥取代率(含水量0%)與強度折減關系
混凝土結構之設計年限至少50年,且質量與結構安全息息相關,故對于材料之選擇與管控須特別謹慎。但由于混凝土用量大,用途廣泛,各地皆有需求,而成為各式資源再生料最想去化途徑,如煉鋼爐碴、焚化底渣等可用于骨材粒料;水淬高爐石粉、燃煤飛灰等可用于卜作嵐材料。但多數資源再生材料添加入混凝土后有膨脹、強度不足及耐久性疑慮,故無法取代材料用于結構混凝土。近年在整體大環(huán)境的環(huán)保意識抬頭的趨勢下,資源材料的使用卻有其必要性,并無法因質量管理不易而單方面的禁止。因此,因應資源再生材料的使用,以學術單位立場而言,應透過對于資源再生料混凝土技術的長期研究,以建立足夠可靠的觀察結果,方能作為混凝土之材料使用;對政府機關而言,應修訂相關規(guī)范及標準,并建立資源再生料采購、供貨商等相關配套措施,其推動以政策主導為出發(fā)點,并納入嚴謹管理機制,由公共工程帶頭的采用;對業(yè)界而言,應加速建立正確的資源再生料使用概念及合適的管控措施,包括機具設備之改善,并提升品管人力及專業(yè)度。
[1] 李勇敏,垃圾焚化底渣再利用質量管理執(zhí)行問題分析之研究,中央大學,2013。
[2] 劉人慈,焚化爐底碴再利用于透水混凝土之研究,中央大學,2013。
[3] 臺灣鋼鐵工業(yè)同業(yè)公會,爐碴再利用方案可行性評估及推廣策略計劃,財團法人臺灣營建研究院,2013。
[4] 經濟部水利署,水庫淤泥利用處理專區(qū)營運規(guī)劃,財團法人臺灣營建研究院,2013。
[5] Gines, O., Chimenos, J.M., Vizcarro, A., Formosa, J., Rosell,J.R.,“Combined use of MSW I bottom ash and fly ash as aggregate in concrete formulation: Environmental and mechanical considerations”,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Vol. 169, pp. 643-650, 2009.
[6] 環(huán)保署,垃圾焚化底灰初級篩分資源再利用廠興建工程規(guī)劃、設計及監(jiān)造項目工作計劃-資源化再制品試作驗證報告,財團法人臺灣營建研究院,2003。
[7] 陳立,電弧爐氧化碴為混凝土骨材之可行性研究,中央大學,2003。
[8] 詹潁雯,爐石、飛灰與底灰于營建工程之資源化應用,2002。
[9] 黃偉慶,電弧爐煉鋼爐碴特性及取代混凝土粗骨材之研究,中央大學,2000。
[10] D.M.PROCTOR , K.A.FEHLING, et al,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last Furnace,and Electric Arc Furnace Steel Industry Slags」, p.1576-p.1582 , Environ.Sci.Technol,34,2000.
[11] Dr.Jens Apfel, 「Electric Arc Furnace Slag-a product not waste:saving or earning money by using slag as a building material」,Badishe Stahl-Engineering Gmb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