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紅艷
(南開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天津 300071)
西漢屚壺蓋銘與漢晉句屚縣
蔡紅艷
傳 世的西漢銅壺蓋銘“ 屚”字 是漢晉句屚 縣的省稱,可見這件銅壺應是 西漢句 屚縣衙署鑄造和使用的酒器。這件銅壺蓋的發(fā)現, 為研究漢晉時期茍 屚縣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句屚縣;銅酒壺;漢晉時期
(南開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天津 300071)
洛陽文物收藏學會收藏有傳世的西漢有銘銅壺蓋一件,未見著錄。這件銅壺蓋的發(fā)現為研究漢晉時期茍屚縣的歷史及其相關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該銅壺蓋的蓋身呈圓形,下沿內收作子口。蓋頂隆起,上端置有三個高聳的鳥形環(huán)鈕。形制厚重,鑄造精美。通體布滿草綠色銹,間以土黃色銹斑。可惜壺身已經丟失。直徑17.5、下口徑 13.7、厚 0.35,通高10.4厘米。重0.915公斤(封二圖一)。頗為重要的是,在壺蓋口沿上橫刻銘文:“屚。重三斤十一兩?!惫?行7字(封二圖二)。
銅壺是我國古代盛酒的器皿。這件銅壺蓋的篆書銘文,帶有濃厚的隸書風格。頂部高高豎起的三鳥形環(huán)鈕,與洛陽西工 131號戰(zhàn)國中晚期墓出土狩獵紋銅壺和陜縣秦至漢初墓葬M3002:22號銅鈁蓋上較低矮的環(huán)鈕明顯有別[1]。而與湖北荊州天星觀2號楚墓銅敦蓋上的三環(huán)鈕卻頗為相似[2],明顯具有楚文化的典型特征。因此,這件銅壺蓋當是西漢前期我國南方地區(qū)鑄行的酒器。
壺蓋銘文中的“屚”字,商周秦漢金文未見著錄。它的上部從尸、下部從雨,與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竹簡·效律》“倉屚朽禾粟”句“屚”字的構形相同[3],故當是屚字。因此字與下面的記重銘文之間,存在著較長的空隔,當有其獨特的含義。《說文·雨部》說:“屚,至穿水下也。從雨,在尸下。尸者,屋也?!蹦敲矗皩汀弊衷谶@里的含義是什么?這是值得研究的重要問題。
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這件銅壺蓋上的“屚”字,是否與我國古代計時的屚壺有關?漏壺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計時儀器?!皩汀保ㄗ髀??!队衿び瓴俊氛f:“屚與漏同?!倍斡癫谩墩f文·雨部》注:“屚,今字作漏?!笨梢詾樽C?!墩f文·水部》:“漏,以銅受水,刻節(jié),晝夜百節(jié)。從水、屚,取屚下之義?!薄吨芏Y·夏官》記載的“挈壺氏”,就是掌管“懸掛漏壺”來計算時間的職官。
目前我國發(fā)現年代最早的漏壺,都是西漢時期的遺物。這些漏壺均作圓筒形,下有三足。蓋呈平頂,多有方形提梁。河北滿城西漢中山王墓出土的銅漏壺,就是其典型的代表[4]。然而,從這件壺蓋的形制來看,與其配套的銅壺應是侈口、長頸鼓腹、平底圈足,當與河南淅川徐家?guī)X十號楚墓岀土編為M10:72號銅壺的形制相似[5]。由此可見,這件壺蓋與西漢漏壺蓋的形制判然有別。換句話說,這里的“屚”字,肯定不是指漏壺講的。
我們認為,壺蓋銘刻中的“屚”字,當是我國古代的地名。這種在銘文開首刻寫地名,而后刻記器物容量、重量的辭例,在西漢銅器銘文里屢見不鮮。例如:
1.雍一斗鼎銘:“雍,一斗?!盵6]
2.濕成銅鼎蓋:“濕成(隰城)銅鼎,蓋重四斤?!盵7]
3.廢丘鼎蓋:“廢丘。一斗少半斗,重三斤。甲四。”[8]
4.陜銅燈銘:“陜。五斤十一兩。”[9]
這些器物銘文中的“雍”(在今陜西鳳翔縣南)、“隰城”(在今山西離石縣西)、“廢丘”(在今陜西興平縣東南)、“陜”(在今河南三門峽市境),都是鑄造和使用這些器物的官府名稱。因此,這里的“屚”字,也當是鑄造和使用這件銅壺的官府名稱。
秦漢青銅器銘文中的地名,大都是京師、宮館以及郡縣官府的名稱。因西漢王朝未見有以“屚”為名的宮館,故這里的“屚”字當是郡縣的名稱。在西漢王朝設置的郡縣里,名稱有“漏”字的,共有三個縣:
1.西漢牂牁郡設有“漏江縣”?!稘h書·地理志》“牂牁郡”有“漏江縣”?!端涀ⅰと~榆水》:“東經同并縣南,又東經漏江縣,伏流山下,復岀蝮口,謂之漏江。左思《蜀都賦》曰:‘漏江洑流潰其阿,汨若湯谷之揚濤,沛若濛汜之湧波?!T葛亮之平南中也,戰(zhàn)于是水之南?!笨芍奥┙h”因漏江而得名,在今云南通??h境。
2.西漢牂牁郡有亦“漏臥縣”?!稘h書·地理志》“牂牁郡”還有“漏臥縣”?!都狻芬龖吭唬骸肮事┡P侯國。”據《漢書·西南夷傳》記載:“成帝何平中,夜郎王興與鉤町王禹、漏臥侯俞更興兵相攻。”牂柯太守陳立果斷處決夜郎王興,以興頭示眾?!般^町王禹、漏臥侯俞震恐,入粟千斛,牛羊勞吏士?!薄奥┡P縣”就是漏臥侯的封地,在今云南省羅平縣南。
3.西漢交趾郡設有“句屚縣”?!稘h書·地理志下》“交趾郡”有“茍屚”縣。顏師古注:“屚與漏同?!薄捌垖汀笨h在今越南北部地區(qū)?!逗鬂h書·郡國志》“交趾郡”有“茍漏”縣。劉昭補注說:交趾郡“武帝置,即安陽王國。”“茍”,通作句。這個縣名,本作“句屚”?!稌x書·葛洪傳》作“句屚”。是其佐證。公元前285年,秦國滅掉蜀國(在今四川、重慶地區(qū)),蜀王的后裔南徙雒越(今越南北部),構筑城池,建立政權,自號“安陽王”。約在公元前180年前后,南越王趙佗設計攻滅“安陽王”,并在雒越地區(qū)設置交趾、九真二郡。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滅掉南越國,以其地設置南海、蒼梧、郁林、合浦、日南、交趾、九真七郡[10]。因此,西漢交趾郡轄屬的“茍屚”縣,早在南越王趙佗建立交趾郡時,可能就已設置。
從我國古代的書寫習俗判斷,上述三縣名稱可省寫為“屚”的,最有可能的當屬句屚縣。這不僅是因為壺蓋銘“屚”字,與該縣名“屚”字在史籍中的多數寫法相同;而且“句屚”之“句”,本是發(fā)聲辭,書寫時可以省略的緣故。《左傳·宣公四年》載:“盟吳越而還。”孔穎達疏:“句,或為工,夷言發(fā)聲也。”《史記·吳太伯世家》載:“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鳖亷煿拧稘h書·地理志下》注:“句音鉤,夷俗語之發(fā)聲也,亦猶越為‘於越’也?!薄洞呵镒髠鳌ざü迥辍份d:“於越入吳?!倍蓬A注:“於,發(fā)聲也?!薄兑葜軙ね鯐狻份d:“姑于越納。”“于”,同“於”。是“於越”之“於”,亦為發(fā)聲辭。在東周銅器銘文里,吳國常稱為“吳”、“攻敔”或“工?”。例如:
1.吳季子之子逞劍:“吳季子之子逞之元用鐱(劍)?!盵11]
2.攻敔王光劍:“攻敔(吳)王光自作用鐱(劍)?!盵12]
3.工?王劍:“工?(吳)王作元巳(祀)用鐱(劍),乂江之臺,北南西行?!盵13]
這里的“攻吳”、“工吳”,古音均讀如“句吳”,皆可省作“吳”。凡此都說明交趾郡的“句屚”縣,亦可省作“屚”縣。這些都是我國古代南方地區(qū)書寫習俗的反映。由此推測,這件銅壺蓋有可能是西漢“句屚”縣官府使用和擁有的盛酒器皿。
東晉著名煉丹家葛洪(283-363),曾希望出任“句屚令”。據《晉書·葛洪傳》記載:東晉咸和(326-334)初年,大儒干寶向成帝推薦葛洪任“散騎常侍,領大著作,洪固辭不就。以年老,欲煉丹以祈遐壽,聞交趾出丹,求為句屚令。帝以洪資高,不許。洪曰:‘非欲為榮,以有丹耳?!蹚闹?。洪遂將子姪俱行。至廣州,刺史鄧嶽留不聽去,洪乃止羅浮山煉丹。”雖然東晉道教代表人物葛洪希望出任“句屚”縣令的愿望未果,但這件事情說明漢晉時期的“句屚”縣,是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
“重三斤十一兩”,是指這件壺蓋自身的重量。西漢時期一斤為十六兩,合今250克?!叭锸粌伞奔s合今921克。經我們實測,這件壺蓋的實際重量是915克,與自銘的重量基本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漢晉交趾郡轄屬的句屚縣,約自公元前180年設置,歷經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直到隋代(581-617)被廢置,共歷時700余年。然而,目前尚未發(fā)現句屚縣衙署遺留下來的文物器具。也就是說,這件銅壺蓋是目前句屚縣衙署遺留下來年代最早的文物珍品。特別是自五代晚期以降,句屚縣所在的地區(qū)逐漸從中國版土中獨立岀去,現在越南人民共和國的境內。由此可見,這件銅壺蓋的發(fā)現,為研究漢晉句屚縣的歷史及其相關問題,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因而顯得彌足珍貴。
說明: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得到導師閻愛民教授和蔡運章先生的指導幫助,特致謝忱!
[1]蔡運章等.洛陽西工 131號戰(zhàn)國墓[J].文物,1994,(7)./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陜縣東周秦漢墓[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13,圖一○五,彩版二.
[2]國家文物局.湖北荊州天星觀2號墓[A].2000中國重要考古發(fā)現[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65.
[3]湯余惠.戰(zhàn)國文字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766.
[4]陳美東.中國科學技術史·天文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3:130-135./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滿城發(fā)掘隊.滿城漢墓發(fā)掘紀要[J].考古,1972,(1).
[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淅川和尚嶺與徐家?guī)X楚墓[M].鄭州:大象岀版社,2004:彩版六八.
[6][7][8]孫慰祖,徐谷甫.秦漢金文編[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129,74,79.
[9]洛陽文物收藏學會藏品.
[10]白壽彝.中國通史:第四卷[M].上海:上海人民岀版社, 1995:171.
[11][12][1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7:11640,11620,11665.
K87
A
1673-2219(2014)06-0087-02
2014-01-02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秦漢日常生活”(項目編號 12JJD770020)的研究成果之一,作者是該項目的參與者。
蔡紅艷,女,河南洛陽人,南開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校:張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