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玉
既然《來自星星的你》那么熱,熱得連“兩會”這樣的嚴肅場合、王岐山這樣的高層大佬也不忘念叨幾句,那,我也必須說說了,就當是“政治正確”吧。
說什么呢?哈“星”?不好意思,我還真沒這格,因為只零星看過一點點——但可怕就在這兒——一個人,并沒有觀摩的體驗,卻先入為主地點贊了。別怪我草率跟風,人是社會動物,當你身邊的人都在對某個事物交口稱贊時,你想不受影響其實是很難的。
其實,這就是當下真實的文化生態(tài)?,F在的年輕一代幾乎已形成共同的娛樂消費習慣:影視只看好萊塢大片和韓劇,體育只認三大聯賽和NBA,過節(jié)獨鐘圣誕節(jié)和情人節(jié)……這種價值判斷的集體意識或無意識,使得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被擠壓得越來越逼仄,對年輕人來說,中華文化似乎沒有什么可留戀的。由此延伸開來,發(fā)生在年輕人身上、正愈演愈烈的出國潮,就不難理解了。須知,愛國從來就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國家是否可愛、是否值得生死相守,是由一點一滴的生活感受和評價累積起來形成判斷的,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huán),而且是“根”之所在。
孩子們?yōu)槭裁磳鹘y文化不感冒呢?我就此問過正讀中學的兒子,他摸了摸腦袋,說:“好假的,沒味道?!薄覂鹤铀闶莻€“乖孩子”,也似乎還沒到反叛的階段,我相信他說的是真話,也相信他的看法有代表性。那么,這個“好假的,沒味道”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了。
先看看我們在傳播傳統文化方面都做了一些什么吧。整天聒噪在熒屏的宮廷劇就不談了,只說“正面引導”一類。我們倡議過讀經、穿漢服,推行過京劇進校園,但這些與孩子們的本真生活隔得有多遠??!讓他們弄這個,能不覺得“好假”“沒味”嗎?
身為中華兒女,我始終相信,我們的兒輩血脈里是有中華文化認同感的,“星星熱”就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這種認同。正如王岐山所言,“韓劇的內核和靈魂是儒文化,恰恰是中華文化回歸的升華”。曾經萬人空巷的國產劇《渴望》,說的只是一些家長里短的事,但勤勞善良、隱忍負重、修身齊家等傳統文化元素都蘊含其中了。可惜,《渴望》以后,就再沒有出現過一部能達到這種“寓教于樂”效果的國產劇了。陣容龐大的文化產業(yè)商人們,要么徹底放棄了文化產品的教化功能,要么生搬硬套、粗暴灌輸,沒有順應觀眾審美需求的變化。試想,《星星》如果沒有玄幻、愛情、時尚等元素的包裝,光販賣一些儒文化的生硬概念,能萬人爭睹么?
當然,變化也還是慢慢有了,《爸爸去哪兒》就是。這檔電視節(jié)目,借助明星、戶外等元素,通過觀眾喜聞樂見的手段將親子的傳統文化理念呈現出來——遺憾的是,這也并不是國產原創(chuàng)的“一小步”,它只是韓國節(jié)目的翻版而已。
所以,要問《星星》為什么能滅了國產劇,必須先檢討我們自己都做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