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艷娜,何石妹,覃宏
(河北工程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河北 邯鄲 056038)
“黃粱夢”故事的滄海與桑田
——“黃粱夢”故事流變考
侯艷娜,何石妹,覃宏
(河北工程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河北 邯鄲 056038)
“黃粱夢”最早的故事雛形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時期的《列子》中,至南朝劉義慶的《幽明錄·焦湖廟?!?,形成了黃粱夢故事的基本框架。其成形以唐沈既濟的《枕中記》為標志。及至宋末,黃粱夢故事的兩大亞型:呂洞賓度盧生和鐘離權(quán)度呂洞賓的黃粱夢逐漸形成。后黃粱夢故事轉(zhuǎn)入民間,形成了民間的黃粱夢《睡公盧英》。在流傳過程中,文人與民間構(gòu)成了黃粱夢故事演變的兩種重要力量。
黃粱夢故事;故事流變;文人;民間
“黃粱夢”,又稱“一枕黃粱”、“黃粱美夢”,被譽為“千古一夢”。千古一夢,不僅是指黃粱夢故事形成的歷史悠久,更是指,黃粱夢故事在歷史的長河中,歷經(jīng)神話傳說、小說、戲劇、民間故事等文學(xué)樣式,內(nèi)容隨著時代的演變和文體的不同發(fā)生了改變,故事意蘊也隨之逐漸豐富,經(jīng)過世代累積,最終形成了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一個鮮明的文學(xué)母題。本文試圖梳理黃粱夢故事的歷史演變軌跡,這不僅有助于加深對“黃粱夢”這一文學(xué)母題的認識,了解黃粱夢故事在歷朝歷代表現(xiàn)形式的不同,還能凸顯出黃粱夢故事在歷史長河中的傳播方式。
“黃粱夢”最早的故事雛形可追溯至遠古時期的神話傳說。丁乃通先生指出,這個故事最早出現(xiàn)在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的《列子》中。[1]其中一則故事是:黃帝在齋戒之后,夢見自己到達一個理想國家華胥氏之國,這里“民無嗜欲,自然而已”。黃帝醒來后,為夢中見到這個美妙的國度“怡然自得”,并致力于建成一個如此的王國。另一則故事說,一個化人把周穆王帶到一個華麗的宮殿,充滿了世間沒有的歡樂。周穆王“居數(shù)十年不思其國”。緊接著,化人又把周穆王帶到一個看不見日月河海,卻有“光影”、“音響”的地方。在這個地方,周穆王“意迷精喪”,狼狽又害怕,要求重返人間;被化人推回人間后,發(fā)現(xiàn)入夢前桌子上擺的酒肴還是溫?zé)岬摹_@兩則關(guān)于夢的神話,已基本確立后世黃粱夢故事的雛形:
首先,夢中之境是主人公的理想境地,是主人公向往的地方。華胥氏之國是黃帝希冀建立的國家樣板;化人之宮是周穆王不曾有過的宮殿。面對夢中展現(xiàn)的理想之境,黃帝和周穆王表現(xiàn)出兩種態(tài)度,“怡然自得”和“意迷精喪”。這兩種態(tài)度基本確定了后世黃粱夢夢境的走向:“怡然自得”折射出夢境中理想的完滿,以及由此帶來的滿足;“意迷精喪”表現(xiàn)的是理想之境的變形以及由于不適產(chǎn)生的極度驚慌。后世黃粱夢故事夢境的結(jié)局,基本如此。
其次,形成黃粱夢故事的三個基本步驟:入夢、夢境和悟夢。入夢是指主人公進入夢鄉(xiāng)需要一些外在條件的幫助:黃帝入夢前需要齋戒入靜,周穆王入夢前則有化人請王同游。夢境已如上述,不再贅言。悟夢,經(jīng)歷了夢境,主人公終于有所悟:黃帝明了什么是理想之國,周穆王則頓悟形神之理。
與這三個步驟相對應(yīng)的是,故事表現(xiàn)出的時間相對性:夢境的時間之久與做夢時間之短形成的鮮明對比。周穆王夢中經(jīng)歷數(shù)十年,夢醒后卻發(fā)現(xiàn)自己桌子上的酒肴還溫?zé)?。從某種意義上,正是因為有了時間相對性的存在,才使得故事能夠衍生出主人公“頓悟”的結(jié)果。
如果說《列子》中的兩個故事形成了黃粱夢故事的雛形,是后世黃粱夢故事得以擴展的情節(jié)要素,那么南朝劉義慶《幽明錄》所載的《焦湖廟?!穭t在改變、增添了一些基本的細節(jié)之后構(gòu)成了黃粱夢故事的基本情節(jié)框架。
《焦湖廟祝》的故事簡短,僅寥寥百余字:
焦湖廟祝有柏枕,三十余年,枕后一小坼孔。縣民湯林行賈,經(jīng)廟祈福。祝曰“君婚姻未?可就枕坼邊?!绷盍秩脎鍍?nèi),見朱門,瓊宮瑤臺,勝于世。見趙太尉,為林婚,育子六人,四男二女,選林秘書郎,俄遷黃門郎。林在枕中,永無思歸之懷,遂遭違忤之事。祝令林出外間,遂見向枕,謂枕內(nèi)歷年載,而實俄忽之間矣。[2]
這則故事延續(xù)了黃帝、周穆王故事的三個基本步驟和時間的相對性,同時將入夢的條件具體化為:枕。故事開頭就強調(diào)了焦湖廟祝有奇枕已經(jīng)三十余年了。在這則故事中,枕具有神奇的作用,它是出入夢境的必備之物,也是入夢的必須條件,有枕方可入夢。湯林正是在枕的幫助下進入夢鄉(xiāng)。因為枕具有神奇功能,做夢之人湯林需要“祈求”方可得。同時,因為枕的存在,使湯林了悟了“枕內(nèi)歷年載,而實俄忽之間矣”的時間相對性。在這里,“枕”引出了祈夢之人(湯林)、給夢之人(廟祝)、夢之境、時間相對性等細節(jié)。因此,枕成為后世黃粱夢故事的基本情節(jié)要素之一。
還需注意到,夢之境,在這里已經(jīng)發(fā)生了改變。湯林在夢中,先為“秘書郎,俄遷黃門郎?!罒o思歸之懷”。這里顯示的是夢境中湯林官場的得意與順遂。由此開始,黃粱夢故事開始將《列子》中主人公的“理想之境”具體化為了為官仕途的顯赫。后世黃粱夢故事基本延續(xù)了這一寫法,這也成為了黃粱夢故事發(fā)展演變的基本內(nèi)容。
“黃粱夢”故事的真正成形是唐沈既濟的傳奇《枕中記》。唐開元年間,書生盧生路經(jīng)邯鄲,在住店時遇見道士呂翁,因嘆及窮困,呂翁授之一枕。盧生枕之入夢后,娶清河崔氏女,歷任顯職。且在陜西鑿河80里,大破戎虜,建立邊功。后因遭人陷害,被貶。多年后,皇帝知其冤,復(fù)追中書令,封燕國公,賞賜無數(shù)。盧生享榮華富貴數(shù)十年,八旬方死。夢醒后,發(fā)現(xiàn)店主人煮的黃粱飯還未熟。
《枕中記》對《焦湖廟?!返睦^承與改變,可借用魯迅對志怪到傳奇嬗變的評述:“小說亦如詩,至唐代而一變,雖尚不離于搜奇記逸,然敘述宛轉(zhuǎn),文辭華艷,與六朝之粗陳梗概者較,演進之跡甚明,而尤顯者乃在是時則始有意為小說。”[3]也就是說,較之劉義慶《焦湖廟祝》的“搜奇記逸”,《枕中記》雖延續(xù)了其基本情節(jié),但創(chuàng)作意識強,開始在故事中滲透文人意識。這種滲透變現(xiàn)在夢境的演繹上。
夢境開始成為故事講述的核心。如上所述,《枕中記》延續(xù)了《焦湖廟?!返恼硪庀螅苏淼纳衿婀δ?,著重于敘述夢境的完美及夢境帶來的滿足與舒暢。沈既濟極盡敘事之能,以華艷文辭將盧生幾十年的榮華富貴與宦海沉浮盡現(xiàn)于筆端。盧生為官仕途的顯赫,是天下文人的政治夢想;盧生宦海浮沉的經(jīng)歷,折射出官場的鉤心斗角及由此造成的政治腐敗,是文人刺世心態(tài)的再現(xiàn);盧生夢境的完美與現(xiàn)實“黃粱飯還未熟”的對比,營造出“人生如夢”氣息,是文人人生哲理的表述。由此,夢境成為文人用世之志、政治理想、人生感悟的承載者。這也成為后世黃粱夢故事的主要寓意。也因此,讀書人盧生,贏得了眾多讀書人的青睞。
此外,《枕中記》一改《焦湖廟?!返纳衩厣剩o夢之人變廟祝為道士呂翁,增加了故事的神仙氣息,獲得了當時及其后道教宗教徒的追捧;變“俄頃之間”為黃粱飯煮熟的時間,從而成為黃粱夢故事的真正開端。
至宋代,道教的繁盛和道教八仙的定型使《枕中記》中的道士呂翁被演繹為道士呂洞賓。呂翁度盧生的故事就成為了呂洞賓度盧生的故事。
之后,黃粱夢故事逐漸衍伸至戲劇創(chuàng)作,演化出兩大故事亞型:第一亞型,呂洞賓度盧生的黃粱夢。代表作品有谷子敬《邯鄲道盧生枕中記》、無名氏《呂翁三化邯鄲店》、湯顯祖《邯鄲記》等。第二亞型,鐘離權(quán)度呂洞賓的黃粱夢。主要有《東游記》第二十三則、《飛劍記》第二回、馬致遠《邯鄲道醒悟黃粱夢》、蘇漢英《黃龍夢境記》等。這兩個故事亞型在宋代都已廣泛流行。
“黃粱夢”的巨大影響,不僅使文人士子多次進行改編和演繹,還使得古人在邯鄲附會出一座古建筑黃粱夢呂仙祠(初建于宋代),并形成了民間的黃粱夢《睡公盧英》:[4]
《睡公盧英》具有黃粱夢的基本情節(jié):一個人偶遇道士,在道士的枕上休憩,夢見自己榮華富貴的一生,體驗到宦海浮沉的喜悅與悲傷。夢醒后,發(fā)現(xiàn)爐上煮的黃粱飯還未熟;屬于黃粱夢故事的第一亞型。然而,因講述主體由文人轉(zhuǎn)變?yōu)槊耖g百姓,故事的寓意隨之改變,故事也更具地方色彩。
當故事轉(zhuǎn)入民間講述的時候,“黃粱夢”便開始遠離文人意識,進入百姓的世俗生活,其中演繹的是百姓生活的行為準則。故事的想象與幻想呈現(xiàn)為民間的倫理道德:忠、孝、仁、義。盧英的夢境便隱含了這些道德觀念。夢境中,盧英被問斬是因為他道德的缺失(欺萬歲、不奉養(yǎng)父母、賭錢輸妻、賴朋友賬不還,即:不忠、不孝、不仁、不義)。這四宗罪也是盧英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缺失。正是道德的缺失使盧英走向落魄。夢境的終結(jié)是盧生驚醒自己道德缺失的開始,也是盧英悟道成仙的前提。道士葛洪曾說:“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求仙,需具備忠、孝、仁、信等道德,這是求仙者最基本的倫理道德要求。盧英的驚醒,正是他最后得道修仙的開始。這樣的講述已表明百姓的道德觀念:為人者,為仙者,首先必須具備忠孝仁義等最基本的倫理道德。夢境中,盧生因違背道德的行為遭受惡果,反映出民間對行為準則神圣性的虔誠,及對“忠孝節(jié)義”倫理的弘揚。
民俗學(xué)家R﹒D﹒詹姆森指出:“在中國,民間傳說一直盛行不衰。傳說中的學(xué)士與平民之間往往很少對立”,中國歷代的儒士“廣泛搜集風(fēng)俗與傳說,甚至創(chuàng)作新的傳說;而后,這些文人創(chuàng)作的傳說又變成口頭的民俗傳說……回到民眾中去?!L(fēng)俗傳說的素材也幾經(jīng)演變,形象變化了,意義也轉(zhuǎn)化了。”[5],如上所述,黃粱夢故事可追溯至遠古時期的神話傳說;《幽明錄》是記錄古代民間流傳的神奇怪異故事的集子。由此可知,士人是神話傳說的主要記錄者?!督购R祝》被劉義慶記載之后,開始在文人之中流傳,被重新想象和演繹,諸如《枕中記》、《邯鄲記》等等,士人開始融入故事之中,成為故事中的主要角色。這時,“黃粱夢”開始滲透進濃厚的文人意識;文人的用世之志、政治理想、人生如夢的哲理觀念都成為黃粱夢故事的主要意蘊。及至文人的創(chuàng)作重新返回民間的時候,民間的倫理道德觀念(忠孝仁義)便取而代之,成為故事的核心。從神話傳說,到民間的軼聞軼事,再到士人“人生如夢”的感慨,及至民間倫理道德的形象化演繹,“黃粱夢”故事“滄海桑田”的變幻在某種意義上正是中國民間傳說流變過程的一個縮影。
可以說,黃粱夢的故事經(jīng)歷了民間(神話傳說的流行)-文人(記載、修改與潤飾)-民間(再度加工與修改)的演繹過程。就此而言,黃粱夢故事在文人和民間的雙重力量的推動下形成和發(fā)展的,一是文人的創(chuàng)造性的鋪展和借用(如沈既濟的《枕中記》等),強化文人心態(tài);二是民間精神對黃粱夢故事的重新演繹,借用民間道德置換了其中蘊含的文人“人生如夢”的寓意。兩種不同的推動力量,將嘆世、刺世的文人意識與民間信仰聯(lián)系在了一起,共同促成了黃粱夢故事雅俗共賞的審美格局。
[1][美]丁乃通.陳建憲,黃永林.譯.中西敘事文學(xué)比較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4:74.
[2]《北堂書抄》卷一百三十四引此文,出《幽明錄》,四庫全書復(fù)印件889-674.
[3]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41.
[4]杜學(xué)德.黃粱夢的傳說[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87:1-6.
[5][美]R﹒D﹒詹姆森.田小杭、閻蘋譯.一個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民俗[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2-3.
[責(zé)任編輯 王云江]
Great changes of the story of the Golden Millet Dream——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Golden Millet Dream
HOU Yan-na, HE Shi-mei, QIN Hong
(College of Arts,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Handan 056038, China)
The original story prototype of “The Golden Millet Dream” appeared in the Lie Zi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the Southern Dynasty Liu Yiqing’s You Ming Lu, Coke Lake Temple,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Golden Millet Dream story was formed. The story was fully developed with the Tang Dynasty Shen Ji-ji’s Zhen Zhong Ji as a symbol. To the late period of Song, the two isoforms of the Golden Millet Dream story gradually formed: Lv Dong-bin and Lu Sheng’s Golden Millet Dream, Zhong li-quan and Lv Dong-bin’s Golden Millet Dream. Later, the Golden Millet Dream story was transferred into folk, forming a local folklore “Sleeping Lu Ying”. In the process of circulation, literati and folk constitute two key factors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Golden Millet Dream story.
the stories of the Golden Millet Dream; the evolution of the story; literati; folk
10.3969/j.issn.1673-9477.2014.03.027
I27
A
1673-9477(2014)03-095-03
[投稿日期]2014-05-05
2014年度河北工程大學(xué)河北省非遺基地、荀子研究所文化研究課題《邯鄲黃粱夢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研究》;2014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項目(編號:HE14SH035)
侯艷娜(1982-),女,河南焦作人,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xué)研究、地方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