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閱
(大連海洋大學瓦房店校區(qū),遼寧 瓦房店 116300)
我國高校學生管理模式優(yōu)化研究
董閱
(大連海洋大學瓦房店校區(qū),遼寧 瓦房店 116300)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國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原有的高校管理體制中的弊端也開始凸顯出來,尤其是隨著我國高校近年來連續(xù)擴招,學生的數量和質量都和以前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學分制改革的開展,傳統(tǒng)的學生管理模式越來越不能滿足高校教學及學生管理的需要.本文論述了我國傳統(tǒng)高校學生管理模式及其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對如何建立符合現代高校發(fā)展的學生管理模式進行探討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高校;學生管理模式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尤其是隨著素質教育的推廣和高校擴招的進行,高校學生數量及質量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同時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行,我國越來多的融入到全球化當中.這種情況也就對當代大學生的能力和知識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些因素對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大中專院校的數量有了很大的提高,進而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大中專教育及職業(yè)技術學校等層次鮮明的教育層次.我國歷來重視高等教育的發(fā)展,也積累了豐富的高校管理經驗.隨著現代社會的發(fā)展,對我國的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些也對高校學生管理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隨著高校擴招,學生人數幾乎翻倍的增長,但是囿于高校管理體制的發(fā)展,尤其高校管理人員的編制的限制,高校學生管理人員和學生的比例比之以前越來越小,這就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管理工作的困難.同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市場經濟的因素越來越多的滲入到高校當中,對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也極大的增加了學生管理工作的困難.隨著我國教育體制和社會改革的進行,高校教育和學生就業(yè),打破了以往的分配的關系,這就使得現代的學生管理工作的范圍已經延伸到學生的就業(yè)問題,這種情況極大的擴大了學生管理工作的范疇,增加了學生管理工作的困難.除此之外,學分制改革的實施、學生社區(qū)及學生社團活動的開展等等都對學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我國高等教育體制的發(fā)展過程中,關于學生管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形成了一定的學生管理模式.那么什么是學生管理模式呢?
所謂模式是指一種標準和樣式.現代漢語辭典對模式的解釋為:“某種事物的標準形式或使人可以照著做的標準樣式”.我們也可以將模式解釋為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方法論.以此為基礎,我們可以將學生管理模式定義成學校在一定理論的指導下,經過長期實踐而定型的,開展學生管理的思維方法和操作方法.基于這一定義,學生管理模式是一種動態(tài)的學生管理程序和套路,它既不等同于學生管理實踐,也不同于學生管理理論,學生管理模式是將學生管理的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溝通起來的橋梁.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學生管理模式對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對高校的發(fā)展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通過對我國高校學生管理體制的研究,我們可以將我國的學生管理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學生工作體制的建立階段,這一階段從新中國成立到七十年代末.這一階段是新中國高等教育的創(chuàng)始階段,囿于國情和教育認識的限制,在這一階段的學生管理中,政治學習占了很大成分.基于此,我們將這一時期從事學生工作的管理人員稱之為“學生政治思想工作者”.在這一時期的學生工作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及學生的獎助學金分發(fā)等.
第二個階段是從1977年恢復高考到80年代末期,約十年.這一時期正處于我國教育的轉型起始階段.在這一階段先后出現了“黨委青年部”、“黨委學生部”,用于實施對學生進行黨的方針政策、形勢任務和思想品德的教育;分析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研究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負責配合校黨委組織部做好學生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yǎng)教育工作,指導團委和學生會的工作.這一情形在八十年代又有了新的變化,大多數學校將黨委學生部與學生處合并,成立了統(tǒng)一管理學生工作的機構,并逐漸的設立了專門管理學生分配工作的機構,對于學生管理比之以前有了很大細化和深入.
第三個階段從九十年代至今.這一階段是我國高校的大變革時期,也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大變革時期.九十年代之后,我國高校開始逐漸擴招,使大學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與此同時,大學畢業(yè)生的就業(yè)體制也在發(fā)生改變,從以往的分配工作到學生自主擇業(yè).同時,隨著改革開放深入開展及網絡的普及,使得學生對社會和世界形勢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綜合以上這些情況,我們認為我國高校學生工作的內容也就越來豐富.但是由于體制和經驗的限制,我國的高校學生工作管理還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學生管理工作的管理理念滯后,沒有能夠跟上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所謂學生管理工作理念就是指在從事學生管理工作中的宗旨和思想.隨著全球化的深入開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在這種情況下,人才無疑是決定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能否在未來的世界競爭中占據有利形勢的決定性因素.基于此,我們必須要樹立科學的學生工作管理理念.受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教育管理模式的影響,在目前的高校學生管理中,管理者的意識和理念是一種教育者、管理者的思想,甚至存在類官僚性質的思想觀念.在這種理念之下的學生管理模式,嚴重的束縛了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它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抹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其次,學生管理體制的欠缺.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和產生學生管理理念滯后的原因是一樣的,都是長期受到計劃經濟體制影響的結果.就目前的高校學生管理體制而言,可謂黨、團、政并存,從形式上看機構和體制非常的健全,但是在具體進行學生管理工作的時候,就會發(fā)現其效率不高.針對這種問題,增加管理人員無疑是不現實的.我們應該從擴大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的角度來解決這一問題,比如我們可以通過學生會及學生社團來輔助學生管理工作.
再次,以輔導員為代表的學生管理人員隊伍的不穩(wěn)定及其管理理念問題.輔導員可以說是從事學生工作的主體,其本職工作也是學生工作,這可以說一個基本常識.實際情況又是什么樣的呢?輔導員的情況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專職輔導員;一類是兼職輔導員.據目前的輔導員的年齡來看,大都是以年輕人為主.就目前的形式而言,能夠留?;蛘咴诟咝屋o導員工作的年輕人,無疑都是優(yōu)秀的,但是他們究竟能給與之年齡相似的大學生多少輔導呢?這是一個值得懷疑的問題.我個人接觸過很多學校的學生,也通過各種途徑對他們對輔導員的看法進行了一定的了解.從他們反饋的信息中能夠發(fā)現他們對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由剛畢業(yè)大學生、研究生擔任輔導員工作的輔導員的不滿.
針對這一問題,我們應該怎么做.首先,我們要清楚輔導員就是為學生服務的.在選取輔導員的過程中,要注重其工作能力、知識構成,但是更要注意其對學生的態(tài)度及其服務意識.在選取輔導員的時候,一定要減少那種以輔導員為跳板,將其視為臨時工作的人員擔任輔導員的現象.
當然這種情況不僅僅在輔導員中存在,在團委書記等也是存在的.我知道這樣一個案例,學校組織義務幫助餐廳打掃衛(wèi)生,這既是學生評價的一部分,也是學校對學院的評價的一部分.其中一女孩兒因為“例假”,肚子疼的厲害,但是她仍然堅持參與了餐廳回收餐盤的義務勞動,而餐廳的員工則很悠閑的坐在那里聊天.女孩堅持參與義務勞動,我們不能不說是一種優(yōu)秀的品質,但是其不敢不參與的原因卻是怕團委書記罵.這是實實在在發(fā)生在學生中的事情,類似的現象恐怕還有不少,這種現象的出現可以說是高等教育的失敗.通過類似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學生管理工作中服務意識的落后,甚至是根本全無,學生管理工作人員視學生為給自己謀取將來升職的工具,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學生工作管理人員沒有人文關懷,其素質不能滿足現代高等教育理念的需要,有待提高.
最后,對學生社團活動及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的限制.我國高校歷來重視學生社團活動,尤其是近年來,學生社團活動可以說成為高校建設的一大特色,學生社團數目越來越多,形式越來越多.但是這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將參加社團活動和素質測評結合起來.這固然有利于鼓勵乃至強迫學生參與到社團活動當中來,有利于學校、學院社團活動的繁榮發(fā)展,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尤其是在一些功利性很強的學生工作管理人員來組織學生參加社團活動的時候,這種社團活動就變的沒有人文關懷,并對學生產生極其消極的影響,同時這種行為也帶有一刀切的傾向,嚴重的阻礙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傾向.社團活動應該是自由的、自主的,我們要給予的是導引,而不是組織,更不是強制.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承擔著除教學系統(tǒng)及后勤服務系統(tǒng)以外的大量與學生有關的工作,涉及范圍很廣,政策性強,許多工作都涉及到學生的切身利益,學生工作也關系到學校的穩(wěn)定,也是做好高校其他工作的基礎和保證.在建立自己的學生管理模式的時候,一定要將人文關懷融入到學生管理當中,學生管理中是為了學生成才,而不是要把每個學生都打造成天才.
〔1〕黃國輝.淺談高校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模式[J].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
〔2〕王守猛.論以人為本的高校學生管理模式[J].高等教育,2005(6).
〔3〕董軍強.論新形勢下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5(5).
〔4〕宋麗慧.學生參與—轉型時期高校管理的視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5〕〔美〕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新淪一一多學科的研究[M].杭州:浙淚教育出版社,2001.
〔6〕董云川.論中國人學與政府和社會的關系[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4.
〔7〕劉恒儒.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現存問題及對策研究[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6(03).
〔8〕姜繼紅.積極探索與學分制相適應的學生管理模式[J].南京師人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
G64
A
1673-260X(2014)01-02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