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劼
(漢川市仙女山醫(yī)院,湖北 漢川431600)
巴氏小體又稱性染色體或X小體,是由雌性哺乳動物體細胞中失活的X染色體在間期細胞核中呈異固縮狀態(tài)(染色質高度螺旋化),形成直徑約1μm,貼近于核膜邊緣的染色小體[1]。正常男女之間的X染色質存在差異。
1.1 標本來源 2013年5月至2013年6月本單位婦產(chǎn)科正常分娩及剖宮產(chǎn)孕婦羊水。
1.2 儀器與試劑 10ml玻璃試管,離心機,玻片,顯微鏡,30ml棕色滴瓶,固定液(95%甲醇:冰乙酸=3:1),石炭酸復紅染液(原液:堿性復紅3g+70%乙醇100m l待用。應用液:取5%石炭酸18m l,原液2ml,冰乙酸2ml,甲醛2ml依次加入棕色滴瓶內混勻存放一星期后備用)。
1.3 檢測方法
1.3 .1制片 以臨床經(jīng)驗豐富的婦產(chǎn)科醫(yī)生留取本院正常分娩及剖宮產(chǎn)孕婦羊水,每人10m l(要求無血液污染),隨機留取40份樣本。羊水注入10ml玻璃試管,離心機2000r/min離心10 min,棄去上清液,保留沉淀細胞并加入固定液5ml固定30 min,再次同樣轉速離心10 min,棄上清液,用乳頭吸管吸取沉淀細胞滴于潔凈的玻片之上,制片1~3塊,室溫或37℃培養(yǎng)箱干燥。
1.3 .2染色 把石炭酸復紅應用液滴于制備好的細胞膜片上,染色5~30min(視染液存放時間而定),然后用95%酒精沖洗脫色至看不到蘭色染料溢出為止,自然干燥。
1.3 .3鏡檢 一張成功的高質量脫落細胞染色片鏡下細胞質幾乎不著色,高倍鏡下間期細胞核層次清晰,核膜輪廓完整,核紫紅色??捎嫈?shù)細胞:核相對較大,核質呈均勻沙粒狀及網(wǎng)狀,無細菌雜質覆蓋。含巴氏小體細胞的胞核內有一個約1.2μm×0.7μm大小、常附著膜邊緣或靠近內側呈深紫紅色卵圓形凸形或三角形的濃縮染色質塊,鏡檢100個可計數(shù)細胞中碰到的巴氏小體細胞,算出百分率。
男胎巴氏小體≤3%有22例,8%≤女胎≤36%有15例,3%<巴氏小體<8%之間有3例其中男胎1名,女胎2名,見表1。
表1 40例標本中巴氏小體分布情況
文獻記載口腔黏膜細胞中,巴氏小體百分率男性≤5%,18%≤女性≤42%[2]。本試驗結果中男胎巴氏小體≤3%有22例,8%≤女胎≤36%有15例,女胎巴氏小體明顯低于文獻,從表中可以看出男女巴氏小體百分率仍呈現(xiàn)出明顯分界線,說明羊水脫落細胞巴氏小體與胎兒性別密切相關[3],準確率達92.5%,只是與口腔黏膜細胞判斷標準不一樣。尤其兩者中間出現(xiàn)的3%<巴氏小體<8%過渡值,其間男胎女胎均有,此區(qū)間不可以作為判斷的依據(jù)。出現(xiàn)以上差異,有可能與實驗對象及材料不同有關,其次鏡檢者的實際經(jīng)驗,對可數(shù)細胞的認定不一樣,也可出現(xiàn)差異,口腔間期細胞較多,羊水脫落細胞退化程度較高,間期細胞相對較少,也是出現(xiàn)差異的因素。染色方法的不同也會有百分率的不同[4],胎兒染色體本身有可能異常[5]以至于出現(xiàn)羊水脫落細胞巴氏小體男女百分率與口腔黏膜細胞巴氏小體百分率的不一致。此外可運用孕婦血漿中胎兒游離DNA進行無創(chuàng)傷性產(chǎn)前基因診斷對此結論進行認證[6]。
[1]楊大祥.遺傳學實驗[M].第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113-119.
[2]陳凡國,候丙凱.巴氏小體案例在遺傳學教學中的應用[J].遺傳,2012,34(4):503-508.
[3]熊立凡.臨床檢驗基礎[M].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284.
[4]李桂英.兩種X染色質檢查方法的比較[J].現(xiàn)代醫(yī)生,2008,24(13):2248-2249.
[5]于松,金鎮(zhèn).胎兒染色體疾病及單基因疾病侵入性產(chǎn)前診斷[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chǎn)科雜志,2008,24(2):94-95.
[6]喻瓊,鄧志輝.利用孕婦血漿中胎兒游離DNA進行無創(chuàng)傷性產(chǎn)前基因診斷的研究進展[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2,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