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利品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這門基礎學科,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人們的思想意識、心理品質(zhì)有著很重要的影響。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高尚情操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即要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而文本解讀是語文教學的重心,因此情感教育在文本解讀中進行更是一種根本。
一、語文教學文本解讀中進行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教育部制定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提到“語文課程應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情感……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即要求語文教學必須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其次,情感教育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情感教育的有效實施,能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積極愉快地投身于課堂實踐活動中,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三,文本本身具有情感特質(zh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眰ゴ蟮脑娙税拙右缀茉缇蛯梦恼伦隽硕ㄕ?。中學語文教材所編選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無論是優(yōu)美壯麗的自然景觀,還是引人入勝的故事,包括多姿多彩的人物展現(xiàn),都包含作者豐富而真實的情感,都是作者本身的一種感情疏解,要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文本,必須對學生進行情感引導。
二、語文教學文本解讀中情感教育的實施方法
1.廣泛閱讀,豐富教師的自身情感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老師,要在學生中起到榜樣的作用,必須加強自身情感的豐富和完善,教師良好健康的情感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情感教育,促進學生發(fā)展。廣泛閱讀,博覽群書,是加強自身修養(yǎng),也是豐富情感的有效途徑。
2.文本解讀,逐步滲透情感教育
語文教材的講解就是對一篇篇文質(zhì)兼美的文本進行解讀的過程,那么在講解中我們該如何做到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1)巧設導語,激發(fā)學生求知欲
好的導語是一堂課成功的開始。上課伊始,重在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與求知欲。我們可以直接通過詩詞、故事、歌曲、圖片、影片等引入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學習都德的《最后一課》時,可以這樣設計導語:“詩人裴多菲說過:‘縱使世界給我珍寶和榮譽,我也不愿離開我的祖國。因為縱使我的祖國在恥辱之中,我還是喜歡、熱愛、祝福我的祖國。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語言,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尊嚴。學習熱愛民族的語言,就是維護國家的尊嚴,就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體現(xiàn)愛國主義精神的作品《最后一課》。”這段充滿激情的引導,能迅速把學生帶到愛國主義的氛圍上,進而再去解讀文本就能更好理解作者的情感以及遣詞造句的用意了。
(2)教師要淋漓盡致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才能引起學生共鳴
教師在引導學生解讀文本的過程中,首先要全情投入,將自己的感情與作者的感情相融合,淋漓盡致地表達,才能激起學生的興趣。有時根據(jù)需要可以深情范讀,加之形象的肢體語言,引起學生的關(guān)注和模仿的興趣。以《最后一課》為例,在下課鈴打響后那幾個段落,教師完全可以用豐富的肢體語言來引領學生感受韓麥爾先生的情感,臉色慘白、哽咽著聲音、用盡力氣寫字、待在那里,這一系列的動作將韓麥爾先生的悲傷、痛苦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學生在老師范讀和配合肢體語言的基礎上能更直觀感受人物的情感,從而受到感染。
(3)拓展延伸,提升情感
語文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與技巧,收獲更加豐富的感情體驗,必須注重知識與情感的拓展延伸。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可以是類文的一種相通解讀,可以是教師的一種情感引導的延伸,還可以是學生自由情感的釋放。比如在分析鄭振鐸的《貓》,在文本最后這樣設置:“假設你是這只受冤枉的貓,你會如何給自己辯護?”學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礎上,能很快形成一段辯護文字,而這些辯護詞有的心存感激,有的義正詞嚴,有的膽怯羞澀……總之,都能體現(xiàn)小作者豐富的內(nèi)心感受,不能說不是一種良好的情感抒發(fā)。
三、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文本解讀中的意義
當今社會情感教育缺失嚴重,社會上到處真情太少,漠視太多,這中情感教育的缺失的原因,我們每個教師和家長都應該反思,尤其是教師,在能為這種社會現(xiàn)象做一點挽救的貢獻時,一定不要放過這樣的機會。尤其對于語文這樣的一門學科,漢語是我們的母語,我們更是有義務去承擔起這項責任。相信情感教育在文本解讀中的逐漸滲透,定能起到對學生高尚情操和良好人格的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從而使語文在發(fā)揮她工具性和知識性作用的同時,還能對學生有精神上的教育和啟迪。
編輯 王愛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