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鐵軍
用近百年的時間,在500米深的巖層下挖掘隧道儲存核廢料,保質期為10萬年。聽上去不可思議,但它已經開工興建了。
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后,日本民眾的正常生活自然受到影響,許多電影也都終止或延期上映,然而,在地震發(fā)生不到一個月內,卻有一部紀錄片提前上映,而且觀者如潮。
這部影片就是芬蘭紀實電影《走向永恒》(Into Eternity),是以放射性廢棄物的最終處理為題材。在日本民眾因福島核電站泄露事故驚魂未定時上映這部電影,自然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反響和共鳴。“這部電影是正適合在這個時候看的片子。”
福島核電站泄露事故,是以極端的方式暴露了核能帶來的災難,但是,與極端的偶發(fā)事故相比,核能廢棄物的安全處理,是人類面臨的更棘手的長期問題。《走向永恒》以一個最奇特的視角,提醒人們,處理核廢料的成本有多么高昂,科學家們?yōu)楸:蟠桨沧鲋鯓硬恍傅呐Α?/p>
掩藏之所的“俄羅斯套娃”
在距離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幾百英里遠的一個小島上,工人們挖掘隧道,地底下是有18億年歷史的堅固巖層。這條隧道將有500米深,3英里長。工程可能要持續(xù)幾十年,甚至要到本世紀末。隧道命名為“Onkalo”,芬蘭語意為“掩藏之所”。
建設這樣一個耗時費力的世紀工程,為的是一項永垂千古的事業(yè),芬蘭人將在隧道里密封儲存核能廢棄物,儲存時間是:10萬年。這幾乎等于我們這代人所想到的永遠。
丹麥人邁克爾·麥德森拍攝的紀錄片《走向永恒》,就是對這一工程的紀錄。他將“Onkalo”稱為“我們必須忘卻的地方”。
人類利用核能源的時間大約70年,卻產生了30多萬噸致命的放射性的廢料。這是核能對人類最大的負面影響,如果說核泄漏造成的是即時的極端恐慌,那么核廢料則是難以卸掉的危險重負。不久前,國際原子能機構估計,停運及核廢料管理市場的總價值將是4160億美元——這個數字肯定還會增加。
如何處理核廢料?科學家們絞盡腦汁。曾經有一個大膽而且看似可行的辦法:用火箭將核廢料運往外太空,并讓它們在那里消失。但這不能做到百分之百保險,誰又能保證火箭在運送過程中不會爆炸,廢料不會泄漏呢?
唯一可行的似乎還是地下儲存。密封、深埋、持久。三個要素缺一不可。
芬蘭的Onkalo就是最典型的地下儲存工程。
在全球40多個使用核能的國家中,芬蘭是最早考慮核廢料最終儲存地的。過去,芬蘭核電廠的廢料都是運往俄羅斯進行再處理的。1994年,芬蘭議會規(guī)定禁止放射性廢料進出口,這就意味放棄在國外進行核廢料的再處理,而必須在本國填埋。
地下填埋核廢料,除了密封技術外,更關鍵的前提是找到穩(wěn)定、可靠的地質層,填埋地要能抗擊地震,最好是能避免。
Onkalo最終選擇在歐洲最古老的地質構造之一芬諾斯堪迪亞巖床上。地質學家說,它們已經歷了將近18億年的變遷。這是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其中幾次變形期都沒有對它們造成巨大變化。穩(wěn)定的,不受溫度影響的花崗巖自然屏障,至少在未來10萬年相當可靠。
2004年,Onkalo開始動工興建,人類在堅硬的花崗石深處,進行著前所未有、曠日持久的嘗試:工程將持續(xù)幾十年,甚至100年。
而儲存這些最危險廢料的程序也是極其復雜:首先開鑿500米深的隧道,建造一個蓄水池,核廢料被儲存在一個花崗巖鑄鐵蜂巢中,再放入銅罐,投入水中。隧道用混凝土水泥封死。一層層屏障,恰如俄羅斯套娃??茖W家們期望以此一勞永逸,保10萬年平安。
未來人,勿近Onkalo
《走向永恒》是一部充滿詩意、唯美的紀錄片,影片的場景非常簡單,只有兩部分,一是黑暗的隧道,另一個是科學家面對鏡頭的訪談。兩個場景交織,敘述著這個嚴肅甚至令人恐懼的話題。
影片的幾個單元更用詭異的方式區(qū)分,黑暗的隧道中,丹麥導演邁克爾·麥迪遜劃亮一根根火柴,在每根火柴熄滅前,向觀眾提出一個哲學問題: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會得到怎樣的報應?我們應該給后代留下什么?如何警醒后代不要觸碰埋在這里的危險物?
影片用了一半時間描述隧道工程建設,而另一半時間則是在討論一個幾乎杞人憂天的問題:在這10萬年間,我們如何保證后代人不會好奇地發(fā)掘它,像我們發(fā)掘金字塔一樣?
和隧道工程同樣重要的是,科學家們建立了一個完整的標識系統(tǒng)。他們將建造一個石碑,石碑正面用聯合國的各種官方語言刻上警告:“危險,不要靠近,也不要打擾這個地方”,背面是更詳細的文字說明。在其他地方,則刻上骷髏、核輻射等意味著危險的警示符號。
主持工程的科學家說:“我們必須想象,未來人會有高科技,但也同樣不是在石器時代。他們可能掌握了挖掘的技術,但卻沒有掌握檢測核廢料的技術?!?/p>
在科學家看來,儲存核廢料的石棺,可不是金字塔和法老,它們永遠也不能被發(fā)現。芬蘭輻射監(jiān)管和核安全局首席顧問ESKO RUOKOLA說:“當墓室建造完成后,人們把火熄滅,并試圖忘掉它,因為他知道,只有遺忘才能免于災禍。但是隨后他開始擔心,他的孩子可能會發(fā)現墓室。于是他吩咐孩子們,并讓他們告訴自己的孩子,永遠記住,將墓室遺忘。所以,千萬不要走近Onkalo,這里很危險。未來人,祝你好運!”
這種標識系統(tǒng)真的令人不可思議,甚至難以接受,這分明就是做了最悲觀的預設——人類文明將中斷,打開Onkalo的,將是另一代重新進化的人類,否則,有現代傳媒和文獻的一代代傳播,人類怎么可能不會知道,我們的先輩為儲存危險品所做的努力。
如果說曠日持久的浩大工程都已經令人匪夷所思,這種標識系統(tǒng)則令人不寒而栗。工程的艱難、科學家對未來的擔憂,無疑會給觀眾留下這樣的印象:核廢料為后代的隱患,肯定超乎我們的想象。
還沒有資料披露工程的總造價,當100年后完工關閉時,Onkalo也僅僅能裝下一小部分核廢料。按照如今世界每天產生核廢料的速度,人類必須再建造很多座Onkalo??v然Onkalo可保10萬年平安,但我們支付得起這么高昂的費用嗎?
面對攝影家鏡頭,科學家們表述了如下立場:一些主要的原則要納入立法。第一,不要讓子孫后代擔負太多的負擔。第二,要保護子孫后代。這意味著子孫后代的安全水平,應不低于我們目前的標準。第三,應該把核廢料存儲的信息明確傳遞給后代。
科學家講的“不要讓子孫后代擔負太多的負擔”,顯然是指核電站的建設規(guī)模,人類不能一味追求核能帶來的便利,而一定要衡量核廢料的處理能力,使廢料處理保持在安全可控的范圍內,否則,這種危險的負擔必然要由子孫負擔。
而財富中文網近日發(fā)表的一篇文章,印證了科學家們的擔心。
這篇題為《核廢料處理成世界性天價難題》的文章指出,不少國家都在積極建設核電站,但它們都忽視了一個可能遺患無窮的重大問題:過時核電站的關停和核廢料的處理。文章以英國為例,沒有哪個社區(qū)準備修建核廢料存儲場所。英國20座核電站因為經濟性欠佳或存在安全問題而關閉后,這個問題正變得更加迫切,但是英國近期仍然沒有找到解決方案。
與Onkalo科學家的委婉相比,該文作者Paul Brown則直截了當地說:“表面看來,某個國家準備上馬核電站項目的時候,核廢料處理問題似乎還很遙遠。但是這個問題最終會到來,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
而該文最尖銳的觀點,則是引用放射性廢物管理委員會原成員皮特·威爾金森的話:“說到底,核廢料處理可能并不是技術上是否可行或道德上是否可接受。新建核電站的威脅在于,它會讓我們和子孫后代面臨無窮無盡的災難性核廢料處理問題?!?/p>
的確,在觀看本片時,筆者不懷疑科學家的創(chuàng)造力,也深信這是一個可保子孫萬代平安的工程,只有一個疑惑:究竟有多少個Onkalo才能儲存現有的核廢料?我們有足夠的錢來建設這么多Onkalo?還有,核廢料的處理能力趕得上核電站的建設速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