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娥
(惠州學院外語系,廣東惠州516007)
迄今為止,將語境的概念與理論運用到福克納的著名短篇小說《獻給愛米麗的玫瑰》(下文簡稱《獻》)的研究尚不多見。我們曾從評價研究的態(tài)度系統(tǒng)的角度對《獻》的具體語言形式進行了分析。本文將采用功能語言學家Martin關于語境與語言關系的觀點,將對《獻》評價系統(tǒng)中的態(tài)度和介入資源的分析統(tǒng)計結果(微觀結構)放在情景語境的層面上(宏觀結構)進行考量,目的是探究評價資源的具體語言形式的選擇是如何受到作者及其所處社會的社會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所影響的。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家普遍認為,語境不僅僅指的是根植于該語言的民族文化、社會習俗等超越語言本身的社會環(huán)境,而是一個從符號學角度來解釋語言使用的抽象的力量范疇,用于描述意義潛勢(meaning potential)和語言體現(xiàn)形式之間的相互關系[1-3]。系統(tǒng)功語言學把語境分成三個層次:層次(stratification)、多功能 (multi-functionality)、以及潛勢(potentiality)。從層次的角度而言,語境可以分為文化語境(context of culture)、情景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上下文語境 (context of cotext)。從多功能的角度來看,語境的配置特別是情景語境的配置同語言的三大元功能(metafunctions)對應:語式 (mode)對應語篇功能 (textual function),語旨(tenor)對應人際功能 (interpersonal function),語場 (field)對應概念功能 (ideational function)。而從意義潛勢的角度來看,語境又可被看作是無數(shù)意義潛勢變化的綜合體。層次、多功能、潛勢等三個層面的分析不僅使語境定義深度加大了,而且使語境特征的廣度得到拓寬,同時還將各種變量引入到語境的概念中。語言和語境三個變量與語篇三大元功能的對應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系統(tǒng)功能式中的語境與語言[4]
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到,文化語境、情景語境、上下文語境各自均有一個語言系統(tǒng)中的層面與之對應:文化語境與語篇體裁相對應、情景語境與語域相對應、上下文語境與語言具體表達形式相對應。而這三個語言系統(tǒng)中的層面之間又呈現(xiàn)出以下的關系:最上面一層的語篇體裁是一個高度抽象的概念,指交往過程中有目的、有步驟的結構[3,5],由其下一層語域中的語場、語式和語旨來體現(xiàn)[2];而語域則又進一步由最底層的具體使用中的語言,即概念功能、語篇功能和人際功能來體現(xiàn)。因此,在研究語境和語言之間的關系時,我們通常采取自上而下考察語境如何影響或決定語言的表達方式、或自下而上分析具體語言形式如何構成特定的語境這兩種方法[8]。本文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先分析具體語言形式,后把具體語言形式放在宏觀的情景語境的平面上進行考察,探究語言形式的選擇是由什么來決定的。本文的具體語言形式是評價系統(tǒng)中的次系統(tǒng)態(tài)度和介入資源,而并不是尚媛媛[11]所說的由語言形式手段或稱銜接結(cohesive ties),如照應(reference)、省略(ellipsis)、重復(repetition)等途徑,以及由語言三大元功能即及物性、語氣、主位系統(tǒng)的整合作用的途徑來實現(xiàn)。上述層層體現(xiàn)、一一對應的關系是一個語篇完整和連貫的必要條件。
本文作者在《<獻給愛米麗的玫瑰>中“態(tài)度”的表達與意識形態(tài)的體現(xiàn)》及《介入視閾的<獻給愛米麗的玫瑰>中敘述聲音解讀》兩文中,已經(jīng)對《獻》進行了評價系統(tǒng)中的態(tài)度資源和介入資源的分析。分析結果表明:(1)這篇小說中的態(tài)度系統(tǒng)幾乎都是否定的,表明小說主人公所處的社團對其的評價態(tài)度亦是否定的。(2)態(tài)度系統(tǒng)中情感資源在該小說中數(shù)量最少(14處),判斷和鑒賞資源數(shù)量接近相等(50:41)。(3)判斷子系統(tǒng)中隱性否定的社會尊嚴判斷數(shù)量遠遠超過社會許可(33:16),表明小說作者與其譴責主人公不道德、不合法,不如批評其行為社會不可接受、不恰當。(4)絕大多數(shù)的鑒賞資源都是顯性否定(27處),而鑒賞資源中的顯性否定反應和構成遠遠超過價值(28:12:1),表明與其把讀者視線轉移到評價對象 ——女主人公的行為舉止上,不如把讀者引向其所處的客觀世界、社會環(huán)境,以此使讀者對女主人公的情感天秤由憎恨轉向同情。(5)評價系統(tǒng)中的介入視角分析顯示該小說作者憑借篇外聲音引發(fā)了語篇中的其他聲音或立場;并且高頻率使用了低值強度的介入資源,表明作者采用了隱性、低調(diào)的方法表達對女主人公的態(tài)度。對評價資源的具體語言形式的選擇毫無疑問是受到作者及其所處社會的文化、社會價值觀念等意識形態(tài)的東西所影響的。如果將評價資源的具體語言形式的選擇放在非語言環(huán)境的情景語境的平面上考察,那么,我們不禁會問:為何態(tài)度系統(tǒng)幾乎都是否定的;為什么小說中態(tài)度系統(tǒng)的情感資源數(shù)量最少;為何判斷和鑒賞資源數(shù)量接近相等;為何隱性否定的社會尊嚴判斷數(shù)量遠遠超過社會許可;又為何絕大多數(shù)的鑒賞資源都是顯性否定的。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要分析《獻》的情景語境。
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中,情景語境是文化語境的體現(xiàn),構成情景語境的語場、語旨和語式三個變量決定了語言使用中的各類變體。
(一)語場?!罢Z場指的是正在發(fā)生什么事,所進行的社會活動性質(zhì),語言所談及或描述的是什么”[5]?!东I》作為文學語篇,我們的討論聚焦在其社會背景和小說的主題上。
現(xiàn)代美國文學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在這一時期,由于美國政治、經(jīng)濟的發(fā)展變化,歐洲各種現(xiàn)代文學思潮的不斷涌入,現(xiàn)代美國文學進入了最輝煌的時期,眾多的流派、作品、作家,從不同的方面和角度不僅反映出美國這個高度發(fā)達的資本主義社會里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特征與時代思潮,而且也反映出該時期的各種矛盾以及精神世界所面臨的種種問題。福克納便是該時期的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南方文學作家之代表人物。1865年美國南北戰(zhàn)爭結束后美國社會經(jīng)歷了區(qū)大的變化。一方面,南方各州的奴隸種植園主們不甘于失去財富與地位而頑固抵制。另一方面,北方工業(yè)的擴展更為迅速。北方和南方新舊兩種價值觀念的摩擦與沖突必定引起社會矛盾的不斷的激化,當時這種嚴峻的社會現(xiàn)實必然在現(xiàn)代美國作品中得到真實的反映[13]。
??思{出生于美國密西西比州的一個沒落的南方種植園家中,其家族在美國內(nèi)戰(zhàn)后失去了財富和地位。作為生活在美國內(nèi)戰(zhàn)前后這一特殊時期的美國南方作家,毫無疑問會受到當時南方社會意識、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念的影響。正如李文俊所說:“作者生長的那塊土地上的文化傳統(tǒng)、價值觀念都時時左右著他作品的內(nèi)容、主題和立場”[9]。作為南方人,??思{對南方具有復雜的情感。一方面,他熱愛這塊土地、這里的人民、傳統(tǒng)和文化,并且這一切是他文學創(chuàng)作的源泉。另一方面,從他的家史中目睹了南方舊制度的因循守舊、墨守成規(guī)、最后走向滅亡的必然趨勢。他對于南方種植園主的蓄奴制、種族歧視毫不留情地進行揭露和鞭撻。雖然南方傳統(tǒng)秩序在??思{看來是一種道義上的秩序,可它同時也背上了一種由蓄奴制的罪惡所造成的巨大歷史負擔。他虛構了背景城市約克納帕塔法(Yokapatawpha),創(chuàng)作了約克納帕塔法系列小說?!东I》所表現(xiàn)的人物形象被視為??思{的約克納帕塔法體系人物形象的一個縮影,幾乎涵蓋了??思{南方情結根源的方方面面。
《獻》第一次發(fā)表于1930年。故事發(fā)生在美國內(nèi)戰(zhàn)后、南方種植園經(jīng)濟及蓄奴制與北方工業(yè)資本主義及城市化建設兩股勢力交替之時。以沙多里斯等為代表的南方種植園主雖然在精神上和物質(zhì)上徹底垮臺了,但是,他們不甘于往昔的榮耀、尊嚴和地位就此在他們眼前消失。因此,他們一方面竭盡全力維護蓄奴制和種植園經(jīng)濟,試圖固守南方的舊傳統(tǒng)和舊秩序,另一方面懷著復雜的心態(tài)極盡所能地抑制不可阻擋的社會變革?!东I》女主人公愛米麗小姐的心態(tài)和行為正是這些南方種植園貴族的真實寫照[10]。
愛米麗出生于美國南方的“約克納帕塔法”縣杰佛生鎮(zhèn)格里遜的貴族家庭。她是格里爾先生的獨生女,自幼喪母。父親在世時,為了維護格里遜世家門第的高貴和尊嚴,趕走了所有向她求愛的青年男子,剝奪了女兒獲得幸福的權利[8]。父親去世后,愛米麗雪上加霜,變?yōu)槭E畢s又身無分文,對愛情的渴望長期沒有得到實現(xiàn),使她行為變得怪異起來。當荷馬·巴倫出現(xiàn)時,她不顧一切地愛上了他,但遭到全鎮(zhèn)人的非議,人們指責她“墮落”,是“全鎮(zhèn)的恥辱”,“青年人的壞榜樣”。然而,荷馬·巴倫并不想成家。就在他打算拋棄她時,一心準備與其結婚終老的愛米麗不顧法律的約束從藥店買到老鼠藥將荷馬·巴倫毒死[8],并與腐尸同床共枕了40年。愛米麗是南方舊秩序的衛(wèi)道士,她留戀往昔的榮耀、尊嚴和地位,固守舊秩序,拒絕社會變革;她混淆生與死、現(xiàn)實與幻覺;性格高傲、任性、孤僻、怪異、剛愎自用。??思{對她進行無情的批判和諷刺。因此,這篇小說中的態(tài)度系統(tǒng)幾乎都是否定的,表明小說主人公所處的社團對其的評價態(tài)度亦是否定的。
盡管愛米麗抗拒繳稅,違法購老鼠藥和肆意殺人等做了一系列違法亂紀的事情卻未受到法律制裁。按理來說,小說中的顯性否定社會許可判斷資源的數(shù)量應該大大超過社會尊嚴判斷資源的數(shù)量。反常的是,從上文的判斷資源的分析結果可知,判斷子系統(tǒng)中隱性否定的社會尊嚴判斷數(shù)量遠遠超過社會許可,對于顯性判斷與隱性判斷的選擇,說話者或寫作者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意而為之,表明小說作者與其譴責主人公不道德、不合法,不如批評其行為社會不可接受、不恰當。愛米麗一生都未繳稅、毒死情人不僅未受到法律制裁,反而被作者進行了隱性處理,文中從未出現(xiàn)“毒”、“殺”的字眼,只是在小說的末尾才提到荷馬·巴倫的腐尸。
(二)語旨。語旨指的是參與者角色以及他們的基本情況,特點,地位及其相互關系;語旨有時也可指語言在特定的語境中的使用目的。本文所討論的是《獻》作者當時所處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背景以及該背景對他所刻畫的女主人公的影響。
《獻》是描述發(fā)生在南方的悲劇故事。內(nèi)戰(zhàn)后,北方工業(yè)勢力及其價值觀深刻地改變著南方傳統(tǒng)和文化道德觀念。小說女主人公愛米麗出身南方貴族,曾經(jīng)是小鎮(zhèn)居民心目中的一座紀念碑。她性格高貴、孤傲,任性。當北方佬工頭荷馬?伯倫來到小鎮(zhèn)鋪路時,愛米麗不顧一切地愛上了他,經(jīng)常和他一起坐馬車兜風,引得鎮(zhèn)民們議論紛紛,他們認為貴族出身的愛米麗絕不會下嫁給北方佬工頭,當愛米麗真的要嫁給荷馬?伯倫時,他們卻又認為她有辱南方的傳統(tǒng)和婦道觀。對她的不幸遭遇,作者懷著既憐愛又怨恨的復雜心情寄于深刻的同情。因為愛米麗與福克納有著許多相同之處:作為故事背景的杰佛生就是??思{的故鄉(xiāng)牛津。首先,他們的出身一樣,都是出身于南方世家,而后家道中落。??思{家族三代人在密西西比州北部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中有相當影響。第二,他們骨子里都有強烈的貴族意識,始終期盼恢復貴族的生活方式。第三,與愛米麗小姐一樣,??思{也具有繪畫的天賦,性格內(nèi)向,極力捍衛(wèi)自己的隱私,拒絕公眾干預自己的私生活。年青的??思{和愛米麗一樣不必從事職業(yè)謀生[12]。因此,小說的敘述者非常熟悉本地歷史和風土人情,對發(fā)生在愛米麗身上的大事和小事亦了如指掌。為此,在《獻》中,??思{有意地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寫愛米麗的老宅、她的婚房、客廳、家具、她的外表等及一切與她相關的外部環(huán)境。尤其是小說的第五部分,幾乎都是鑒賞而不是判斷資源,評價的目標全部是愛米麗的婚房、結婚用品和荷馬·巴倫的腐爛尸體等這些外部的客觀事物和環(huán)境,而不是動作參與者愛米麗——評價的真正目標。作者的目的很明顯是想把讀者的注意力轉移到那些外部的客觀事物和環(huán)境,而不是殺人兇手愛米麗。這樣做潛在地降低了愛米麗殺人的罪孽,從而引起讀者對她理解和同情。這就為何文中的判斷和鑒賞資源數(shù)量接近相等、絕大多數(shù)的鑒賞資源都是顯性否定,而鑒賞資源中的顯性否定反應和構成遠遠超過價值,表明作者有意把讀者視線從評價對象 ——女主人公的行為舉止轉移到其所處的客觀世界、社會環(huán)境上,以此使讀者對女主人公的情感天秤由憎恨轉向同情。
(三)語式。語式指的是語篇在特定的交際情景中所采用的語言方式,即使用何種方式來表達語篇的意義和傳遞信息等?!东I》是一部短篇小說,其最獨特的敘述方式就是作者采用了多個敘述者(聲音/參與者),并且敘述者交替進行敘述。根據(jù)《介入視閾的<獻給愛米麗的玫瑰>中敘述聲音解讀》中的表一分析,我們將小說的敘述者列表如下。
表1 關于愛米麗戀愛事件的各種不同的敘述者/敘述聲音
從表1可知,敘述者“we”出現(xiàn)24次,”the ladies”出現(xiàn)了2次,”they”出現(xiàn)4次,“the old people”出現(xiàn)了2次,“the very old men”出現(xiàn)了2次。
《獻》第一部分作者采用倒敘的方法,講述愛米麗的去世及她在世時拒絕納稅的風波。小說沒有出現(xiàn)敘述者自稱,從被敘述事件的發(fā)展情況來看,屬于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稱敘述者。第二部分敘述她家地窯中冒出的惡臭味卻拒絕清除的事件和她父親的死[7]。自第二部分始,作者對敘述者形式進行了創(chuàng)新,由全知全能形式轉換到有所限制的第一人稱敘述者形式。”we”這一群體性指稱詞不經(jīng)意間出現(xiàn)在了小說的注釋性語句中。第三部分是愛米麗與荷馬·巴倫的戀愛故事以及她買毒藥的事情。父親去世后,愛米麗自己大病一場,接著她認識了北方佬工頭荷默·巴倫并與之交往出游,”we”躲在窗簾后面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敘述聲音既有看笑話、甚至幸災樂禍的語氣,但更多的是帶著嘲諷的口吻[14]。第四部分關于愛米麗的老年生活及她的去世?!皐e”這一集體型人稱代詞在這部分的敘述中大量出現(xiàn),“we”時刻關注愛米麗的愛情生活的變遷,并時時述說“we”對愛米麗的舉止的態(tài)度。第五部分關于愛米麗的葬禮及最后鎮(zhèn)民們在她閨房里發(fā)現(xiàn)荷馬·巴倫的腐尸[7]。這部分完全落實到了第一人稱敘述,敘述者以”we”正在親歷著事件的口吻,敘述了愛米麗的葬禮和在葬禮結束后闖入被封閉了40年的愛米麗的閨房的過程。此時,敘述聲音嘎然而止,似乎被眼前的景象嚇得目瞪口呆:在一間40年無外人踏足、布滿灰塵、散發(fā)著腐臭的房間里,映入眼簾的是已經(jīng)褪色的玫瑰色的窗簾和燈罩,以及依稀可見的水晶裝飾和男人的衣物鞋襪等。一副骷髏躺在床上咧嘴開懷大笑,呈擁抱的姿勢,愛米麗的一根長發(fā)則留在另一個枕頭上。敘述者似乎被眼前的一切所震懾,因而不再使用嘲諷的語氣,而用白描的手法將一切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對于發(fā)生在愛米麗身上的事情,作者通過多個敘述者向讀者敘述,而作者本人則躲在故事的背后觀察著發(fā)生的全過程。這就為何態(tài)度系統(tǒng)中情感資源在該小說中數(shù)量最少;語篇采用高頻率低值強度的介入資源,表明作者運用了隱性、低調(diào)的方法表達對女主人公的態(tài)度。對評價資源的具體語言形式的選擇無疑是受到作者及其所處社會的文化、社會價值觀念等意識形態(tài)的東西所影響的。
[1] 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Meaning[M].London/Beijing:Edward Arnold/Fore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78/ 2001:108-109.
[2] Halliday,M.A.K.&Hasan.R.Language,Context,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3-7.
[3] Martin.J.R.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M].Amsterdam/Beijing:Benjamins/Peking University Press,1992/ 2004:494-510.
[4] Martin.J.R.Modeling Context:a Crooked Path of Pregress in Contextual Linguistics.In M.Ghadessy(ed.),Text and Context in Functional Linguistics[C].Amsterdam:Benjamins,1999.
[5] 黃國文.語篇分析的理論與實踐——廣告語篇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128.
[6] 黃國文.翻譯研究的語言學探索——古詩詞英譯本的語言學分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20.
[7] 黃雪娥.愛米麗的“人際關系”及其悲劇命運[J].外語教學,2003(5):89.
[8] 黃雪娥,鄧育明.愛米麗和苔絲的悲劇命運探析[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5(2):48.
[9] 周玉花.非語言符號與構建語境導向的關系探析[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119-121.
[10] 劉新民.主題、人物、藝術手法——《獻給愛米麗的玫瑰》閱讀札記兼與肖明翰先生商榷[J].名作欣賞,1997(6):104.
[11] 黃朝陽.文本旅行與文化語境——華茲生英譯《史記》與倪豪士英譯《史記》的比較研究[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152-155.
[12] 邵錦娣.沒有玫瑰的故事——評述福克納《獻給愛米麗的玫瑰》的敘事藝術[J].外語學刊,1995(4):55.
[13] 唐紅梅.威廉·??思{與他的《獻給艾米麗的玫瑰》[J].寧夏大學學報,2000(2):46.
[14] 王敏琴.《獻給愛米麗的玫瑰》的敘事特征[J].外國語,2002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