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禮仁
我是在農(nóng)村長大的。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農(nóng)村生活,清貧而單調(diào),大米、白面這些細糧是稀罕物,平日里大多吃的是苞米面、高粱米。在臘月和過年那段日子,生活會突然變得豐富多彩起來,即使條件再差的人家也要改善一下伙食,至少讓孩子們解解饞、打打牙祭。
進入臘月,四周八村的年集一個接著一個。我隨著父母去趕年集,父親買的年貨是布料、煙、酒、茶、豆油、豬肉、魚、大米等,而小孩則把注意力放在了鞭炮、零食上。年集上賣姜糖、麥芽糖、甘蔗、煎糕、玩具、鞭炮的小販很多,我在他們面前轉(zhuǎn)來轉(zhuǎn)去,直到母親掏腰包滿足了我的心愿,我才戀戀不舍地離去。
趕年集時我最難忘的事是看年戲。在集市隨便找一塊空地,橫幾塊木頭板,幾塊大布一圍,唱戲的臺子就搭起來了。看戲的都是來趕集的鄉(xiāng)里鄉(xiāng)親,老人們的位置最好,在戲臺的正前方,他們是戲迷,戲是真正唱給這些人聽的。小伙子愛在戲場邊上閑逛,看看鄰村的姑娘有沒有自己看上的。
在年集上唱戲有個傳統(tǒng)儀式叫“破臺”,演員大打一通鑼鼓,大放一陣爆竹,表示今年將要大發(fā)大利。開場戲通常是啞劇《跳加官》,由一位演員扮“天官賜?!钡奶旃?,手中拿著可以上下翻動的條幅,上面書寫著各種吉祥喜慶的詞語諸如“恭賀新禧”、“大吉大利”、“恭喜發(fā)財”等。他在舞臺上上竄下跳,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也勾起了人們的戲癮。這時一陣鏘咚鏘、鏘咚鏘鑼鼓加梆子聲后,主角們從后臺出來,一個精彩亮相,正戲才開始。
唱戲的演員都是村民,只有臘月和過年才搭成戲班子。唱戲時由戲齡長的鄉(xiāng)親站在旁邊指點,有時幾個登臺的演員也互相提醒,即使這樣,走亂套路、忘了唱詞也是很正常的事,但唱錯了就唱錯了,觀眾也不會喝倒彩,演員還是繼續(xù)演。記得有一次唱《鍘美案》,扮包公的唱著唱著就把唱詞給忘了,他來回走了幾個步子,還是沒有想起來,只好即興唱道:“我老包得了健忘癥,無奈想不起該唱啥——哇呀呀呀呀!”臺下人都笑了起來,說今年包公變成了猛張飛。話雖這么說,大家扔到臺子上的“賣藝錢”卻不會少。
現(xiàn)在的孩子們,他們都遠沒有我小時候那樣盼望過年。也許是如今的孩子,每天都可以吃上有魚有肉的飯菜,隨時都可以讓父母買自己喜歡的新衣服,因此也就失去了對年的那種刻骨銘心的憧憬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