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紅纓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yè)技術學院思政部,江蘇常州 213164)
從藥家鑫事件看當代大學生公民責任感的缺位與重建
糜紅纓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yè)技術學院思政部,江蘇常州 213164)
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加速發(fā)展,物質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作為社會高知人群的當代大學生的公民責任感卻出現了缺位,轟動一時的西安藥家鑫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事例。藥家鑫事件充分反映了當前代大學生的道德責任感淡漠、法律責任感扭曲、社會責任感荒蕪。重建當代大學生的公民責任感,需要對大學生加強公民責任感教育、重建責任主體、健全監(jiān)管體系,增強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充分發(fā)揮社會媒介的正面輿論導向作用。
藥家鑫事件;公民責任感;重建
2010年10 月,古城西安發(fā)生了一起轟動全國的藥家鑫事件:西安音樂學院大三學生藥家鑫開車撞傷人后又連刺數刀致對方死亡,2011年4月22日在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宣判,藥家鑫犯故意殺人罪,被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賠償被害人家屬經濟損失45498.5元[1]。2011年6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核準藥家鑫死刑。
藥家鑫已經離我們而去,但其事件卻值得我們深思,如今社會上“撞傷不如撞死”的事件愈演愈烈,扶人反被訛的事件越來越多,社會輿論也越來越強烈,藥家鑫特殊的大學生身份也引起公眾和網民對其激烈的探討與爭論。當代大學生的公民責任感這個詞漸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并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公民”一詞最早出現在古希臘的雅典和古羅馬的城邦時期,也叫“市民”,是指屬于城邦的人。在歐洲封建制時期,公民的概念不再使用,直到西方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以后,不再次使用公民的概念。到了現代,公民是指具有一國國籍,以這個國家成員的身份,根據該國法律規(guī)定參與社會活動、享有權利并承擔義務的人[2]。
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人既是社會的人,則人必然要擔負一定的責任,這是人的一種社會必然性,對每一個人而言,客觀世界的制約和主觀自我的需要,這兩點決定了個人必須承擔一定的責任。責任是個人對自己肩負的社會角色與社會所要求承擔的義務相適應的應當作為的行為和個人對自己的實際所為的行為所承擔一定后果的義務。責任感是指當個人在主觀感情上認同并接受了責任,責任的要求便轉化為人的內心的一種自覺,從而推動人的實際所為。公民責任是指公民應當履行與自己的公民身份相適應的、符合社會角色要求的職責,和未能履行好這種職責時所應承擔的后果。公民責任感是指當公民在主觀感情上認同并接受了自己的社會角色相賦予的公民責任時,公民責任的要求便轉化為公民內心的一種自覺態(tài)度。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加速發(fā)展,高等教育的規(guī)模在不斷擴大,而大學生的公民責任感卻出現了缺位,大學生的責任能力較弱,越來越多的社會事件表明,當代大學生的公民責任感重建相當迫切:2010年12月引發(fā)網友高度關注的上海復旦大學的18位驢友的黃山驢行事件,復旦大學的18位驢友為了實現自己的驢行之夢,冒雨探險,致營救民警年僅23歲的張寧海不慎墜亡,18位復旦學生脫險后,對犧牲民警冷漠無情、不承認自身錯誤卻推卸責任,一時間引起社會的極大憤慨和高度關注。2011年,在浦東國際機場發(fā)生的“兒子用刀捅傷母親”的案件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犯罪人汪佳晶是一名留學生,因為媽媽不能在提供自己留學日本的費用,他居然拿起刀捅向他的母親。這些事件反映出一個共性問題:當代大學生的公民責任意識相當淡薄,大學生的公民責任感重建勢在必行。
藥家鑫事件充分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的公民道德責任感淡漠、法律責任感扭曲和社會責任感荒蕪,我們要充分意識到,大學生的公民責任感缺位問題已經影響到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必須予以充分重視并加以整治,切實推進大學生的公民責任感建設,才能為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力量支撐。
2.1 道德責任感淡漠:我要是他,我也捅
藥家鑫當晚開車撞上在前方同向騎電動車的張妙,下車查看時,發(fā)現畢張妙在看他的車牌號,于是返回車中拿出刀將張妙殺害。藥家鑫撞人已經構成了交通事故,藥家鑫不僅不施救承擔責任,反而通過殺人推卸責任,可見道德責任感淡漠,是藥家鑫殺人的主要原因,想擺脫麻煩,不想承擔道德和法律的約束,從藥家鑫身上我們看到的是冷漠與無知?!拔乙撬?藥家鑫),我也捅……怎么沒想著受害人當時不要臉來著?記車牌?!边@是藥家鑫殺人后,網絡盛傳的他的同門師妹李穎的留言。可見藥家鑫不是一個人,而一群人。藥家鑫們?yōu)榱俗约旱摹氨憷?,漠視他人生命,肆意剝奪他人生命,可見道德淪喪之深,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可是道德責任在藥家鑫們身上卻顯得那么的蒼白無力。
2.2 法律責任感扭曲:“激情犯罪”為其開脫
藥家鑫的律師用“激情犯罪”一詞為其辯解,認為藥家鑫是一念之差,在情緒沖動下殺人。激情殺人是指本無任何殺人意圖,但在被害人的刺激、挑逗下而失去理智,失控而將他人殺死。而在此案中被害人張妙與藥家鑫沒有言語溝通,更談不上刺激和挑逗,藥家鑫自己在供述中提到殺人的原因是“鄉(xiāng)下農民難纏”,可見藥家鑫一案并不屬于激情犯罪。藥家鑫的“一念之差”瞬間超越法律底線,他的法律責任感取決于是否有人看到,有人時不能違法要承擔法律責任,沒人時則不用承擔法律責任,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解決”“難纏的農村人”,再悄無聲息地逃走了事,正是這種扭曲的法律責任感,使得原來一樁極為普通的交通事故轉為惡性故意殺人案,藥家鑫最終用生命的代價承擔了他原本不想承擔的法律責任。
2.3 社會責任感荒蕪:“鄉(xiāng)下農民難纏”成殺因
一個人沒有社會責任感,也就等于沒有良心,也就失去對人類純動物行為的約束,就只有自私自利、唯利是圖的想法。他不再為社會、他人、集體考慮,只是滿足自己的需要,藥家鑫自己在供述中提到殺張妙的原因是“鄉(xiāng)下農民難纏”,只想到自己要承擔的責任,卻沒有考慮到張妙的家人,為了滿足自己不承擔交通事故的責任,最終用刀殺害了張妙,正是藥家鑫社會責任感的荒蕪,導致了他自己生命的終止。
藥家鑫事件已經結束了,但它卻值得我們深思。藥家鑫事件突出反映了當代大學生公民責任感的嚴重缺位,這與我國現階段的社會環(huán)境、價值觀念、監(jiān)管制度有著密切的關系。
3.1 陌生人的環(huán)境:公民道德責任感淡漠
市場經濟體制下,人才流動在加速,社會變革擴大了公眾接觸面,為了謀求和選擇更好的生存發(fā)展空間,人們不斷沖向新的生活環(huán)境,因此現代市場經濟打破了狹窄的時空限制,斬斷了人們之間的傳統(tǒng)親情紐帶,熟人環(huán)境在向陌生人環(huán)境轉化。陌生人的環(huán)境間接弱化了個體在社會生活中應負的道德責任,導致了公民道德責任感的淡薄、責任能力的退化。藥家鑫事件反映出的問題就是由公民道德責任感淡漠、責任能力較弱以及道德領域的真空所引起。事實證明,只有真正將道德準則內化成公民自身的需要,才能真正提升公眾的責任感以及踐行責任的能力。
3.2 多元價值觀念的碰撞:功利主義價值觀對傳統(tǒng)責任觀的碰撞
開放的市場經濟,引入了大量的外來思想,社會思潮呈現多元化狀態(tài)[4],出現了價值觀多元、多樣、多變化。存在決定意識。多元的所有制結構、多元的利益主體、多元的分配方式以及不同社會階層的存在和發(fā)展,決定了價值觀的多元化,加上世界各種社會思潮大量涌入,東西方各種思想文化價值觀念并存共處,激蕩碰撞。當代社會,功利主義價值觀深深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傳統(tǒng)的責任觀念被拋棄,比如買房原先是為了居住,現在卻為了炒房,不顧他人,抬高房價,使更多的人沒房住;出書是為了知識傳播、同好交流、文明發(fā)展,現在卻變成了推銷暢銷書賺錢的工具;上學本是為了個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人類文化的傳承,現在卻成了找工作賺錢的跳板。儒家思想中的傳統(tǒng)責任觀與其碰撞頻繁,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讓不同階層人民的思想開始了爭斗,公民責任的危機開始凸顯。
3.3 監(jiān)管制度的缺位:導致責任主體的泛化
藥家事件事件中如果藥家鑫在殺人后,沒有再碰撞別人,也許藥家鑫會安然無樣,而張妙卻只能死不瞑目,可見我國監(jiān)管體制存在漏洞。任何社會問題的出現都有一定的原因,與其所處的社會經濟政治發(fā)展狀況密不可分,歸根結底,還是體制存在漏洞。一代偉人鄧小平曾說: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5]。我國長期受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影響,道德責任的承擔主要依靠人們的內心信念、社會輿論和傳統(tǒng)習俗來約束,但當責任人不愿意承擔責任或者是相互推諉責任時,如南京彭宇事件中,當事人誰也不愿承擔撞人的責任,道德責任制度卻發(fā)揮不了作用,導致責任主體的泛化,責任制度則形同虛設。藥家鑫在殺人后,又再次撞人后竟然能輕松地離開,說明監(jiān)督機制存在缺陷,監(jiān)管力度不夠,應注重通過群眾、媒體、社會組織等外部力量加大對公民責任的監(jiān)督和影響。
當代大學生公民責任感的建設需要以公民責任感教育為基礎,重建責任主體,以監(jiān)管體系為保證,層層深入,逐步推進,切實促進大學生公民責任感的建設。
4.1 加強公民責任感教育
美國前總統(tǒng)約翰·肯尼迪1961年在他的就職典禮上說過一句震撼人們心靈的話:“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什么,而應該問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什么?!闭沁@句話,改變了美國人的命運,成就了美國今天的強大。日本國民素質之高是得到全世界公民的普通認可,這得益于日本對教育的高度重視,尤其重視國民責任感的教育,把培養(yǎng)國民的國家意識、法律意識和道德意識作為教育中心。令人記憶猶新的1992年8月中日聯合舉辦的夏令營活動,當時很多媒體幾乎都使用了同一個標題“千年警世鐘”報道了那次活動,警鐘敲響的正是中國孩子相比日本孩子所欠缺的公德意識和責任感。馬克思曾指出:“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guī)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于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都是無所謂的”[6]。責任是一種客觀存在,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人一出生就肩負著各種各樣的責任,就必須遵守國家和社會的各項準則。而當今中國,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各種社會思潮大量涌入,出現了價值觀多元、多樣、多變化。一個人的行為都是在其價值觀念的指導約束下完成的,價值觀對人的行為選擇有著重要的指引作用,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念就有什么樣的個體行為,因此各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應加強對學生進行公民責任感的教育,重點要加強個人價值觀的引導,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統(tǒng)率,加強公民責任感教育,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法律責任感和道德責任感。
4.2 重建責任主體
責任主體是指需要承擔責任的單位、組織或個人。英國著名學者哈耶克曾經指出,“欲使責任有效,責任還必須是個人的責任”。重建責任主體,發(fā)揮人的主體性,積極主動地承擔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每位大學生在家庭、學校、社會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7],承擔著不同的責任,重建責任主體則需要來自家庭、學校、社會這三方面教育的共同力量。如果在家庭、學校、社會這三方面教育中,充分激發(fā)了藥家鑫的責任主體意識,就不會發(fā)生為了逃避責任而殺人的事件。
家庭教育是責任主體重建的基礎。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學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藥家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到他的爸爸對他要求非常嚴厲,不允許他出錯,他和父母的溝通很少,所以他的朋友很少。可見人的性格、品行、價值觀念等受家庭教育的影響較大,平時要營造家庭成員之間良好的溝通交流氛圍,注重培養(yǎng)子女的公民主體意識和權利意識,增強公民責任感的培養(yǎng)。在責任主體重建方面,家庭教育是責任重大而深遠。
高校是責任主體重建的關鍵。高校教育是對大學生進行公民責任感教育的主戰(zhàn)場,現代公民應具備的政治、經濟、法律、道德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基本常識和準則,都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系統(tǒng)的學校教育進行的。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讓學校的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藥家鑫在上學期間曾獲得過十三份獎勵,但卻為了逃避責任,向一個手無寸鐵的女子連刺八刀,一個學習優(yōu)秀的人卻對別人的生命如此的漠視。因此在高校教育中,要采取各種方式方法加強大學生的公民責任感教育,使大學生能明確各項公民權利與責任、以及權利和責任之間的關系,激發(fā)大學生的公民責任感,提升其責任能力。
社會是責任主體重建的繼續(xù)。社會環(huán)境和輿論氛圍對個體的行為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在西安藥家鑫事件后,受其影響,又相繼出現了“抱起被害人,扔下黃河橋的河南藥家鑫案;二次碾軋震驚鋼城的藥家鑫案”等多起事件。重建責任主體,大眾傳媒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媒體在報道具有爭議性或公眾關注度高的事件時,應該本著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和原則,多還原事件的真相,少做非理性的、帶有主觀性的判斷,多做一些正面的引導,推動“單個最美”草根行為向“群體最美”草根行為的演變,實現個體到群體的轉變,使參與社會道德建設的力量更加龐大[8],從而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激勵大學生內在責任感的形成,外化為大學生的責任行為。
4.3 健全監(jiān)管體系
監(jiān)管體系不到位,是造成公民責任感缺位的原因之一。在當今中國,價值觀多元化,金錢名利與道義相矛盾時,人們面臨著艱難的選擇,政府要加強監(jiān)管體系的健全,為大學生公民責任感的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強調:要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yōu)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9]。在社會發(fā)展變革新階段,政府要監(jiān)管好社會媒介,充分發(fā)揮社會媒介的正面輿論導向作用,尤其是針對熱點事件,公眾關注度較高,社會輿論往往影響公眾的正確判斷。2011年3月16日至18日發(fā)生在中國的“謠鹽”事件,起因是部分道德責任感缺失的商人通過網絡等媒介散發(fā)謠言,引發(fā)民眾恐慌,導致搶鹽事件的發(fā)生,但在各路媒體和政府的合力下,僅三天的時間,就熄滅了此次風波。可見政府要監(jiān)管社會媒介,讓其報道客觀事件的真相,不隱瞞虛報,也不夸大其詞,幫助公眾分析問題,明辨是非真?zhèn)?,從而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并以科學的思想理論、價值觀念去影響社會和凝聚公眾,為當代大學生公民責任感的重建提供環(huán)境保證。
[1]藥家鑫撞人刺傷死者一案一審宣判[EB/OL].[2011-04-22].http://news.163.com/special/yaojiaxinan/.
[2]現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1444.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6.
[4]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5]陳學鳳.整合與建構: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雙重維度[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2(32).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29.
[7]梁寧.我國公民責任建設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黃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8]陳學鳳.助老安全與老年人權利保護:關愛老年人的視角[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3(5).
[9]胡錦濤同志向黨的十八大作報告:摘要[EB/OL].[2012-11 -09].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2-11/09/c-131961176.htm.
責任編輯:沈宏梅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Absence of Civic Responsibility and Reconstruction from Yao Jia-xin Event
MIHong-yi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Changzhou Textile Garment Institute,Changzhou 213164,China)
With th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society and th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in recent years,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being senior intellectual group,whose absence of civic responsibility appeared,in which Yao Jia-xin Event happened in Xi’an was a typical example.Yao Jia-xin Event fully reflected the currentgene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different sense ofmoral responsibility,distorted sense of legal responsibility and aridity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The re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civic responsibility requires to strengthen civic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rebuild responsibility subject,perfect regulatory system,enhance the government's public service capacity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guiding role of socialmedia in positive propaganda.
Yao Jia-xin Event;civic responsibility;reconstruction
G641
A
1009-3907(2014)01-0104-04
2013-07-01
2012年度常州紡院重點課題(編號RJZ201205)
糜紅纓(1965-),女,江蘇常州人,副教授,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